中小企發展、青年創業兩個命題的「冷靜」思考 王希富

行政長官崔世安上周今年第二次列席立法會全體會議,回應議員就政府施政及社會問題的提問。筆者翻閱今年4月份的行政長官列席全體會議時的記錄。驚奇的發現,對兩位議員問詢的回應,行政長官的的答覆內容和方向與其他議員相比較,頗為不同。行政長官在回應時直接持反面意見,甚至是「潑冷水」。

其一,議員崔世平提及中小微企經營不易,會否整合各臨時扶助措施,制定針對性政策的法律支持。,崔世安回應時表示,特區政府高度重視和關注本地中小企的發展,現時以政策、措施及指引等多方面支持中小企。對於以立法形式促進中小企發展,本質上是落實產業政策的宏觀調控的手段,在自由經濟體制中發揮的作用可能有限,亦非支持中小企的唯一方法;此外,澳門的中小企形態多樣,變化很快,就劃分標準、促進措施和操作性方面均較為複雜,容易出現分歧,在仍未有系統的科學研究之前,制定中小企業促進法的條件尚未成熟。

其二,議員劉永誠在行政長官答問會上問及如何開拓本地青年國際視野。崔世安指出,青年開拓視野首先取決青年本人,他稱,本澳經濟過去10年高速發展,青年畢業後在本地找工作,過安逸生活不難,他稱,青年的國際視野十分重要,要不怕學習,不怕競爭,政府只能提供機會。崔世安關心本地青年人的發展和創業問題,並指創業必須承擔風險。他認為,政府支持青年人創新創業,拓展發展空間,但政府同時希望未來有更好的支援系統,讓青年人明白創業的風險,以及明白此乃非必然的出路。要避免青年人因創業失敗而產生挫敗感,影響其生涯規劃,就此必須讓青年適應人生挫敗,再踏上發展的道路。

其實,與早在四月份行政長官列席全體會議時的關注點一致,崔世平和劉永誠兩位議員也是分別關注中小企發展、青年發展問題。當時,崔世平議員建議當局推動中小企應用新科技實現逆境成長。行政長官則明確表示,創新科技並非所有中小企的「萬靈藥」,也未必能幫助他們扭虧為盈,因市場拓展、供求關係、公關人事等亦要考慮,都是相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劉永誠議員關注的是青年創業問題,行政長官雖表示政府會盡量為青年提供條件做好創業準備,但他更加希望更多人關心青年人創業失敗的心理問題,青年對此應該有一定的心理準備。

當時,行政長官的此番言論曾被人批為「氣可鼓不可泄話有理不宜說」。可以說,行政長官在此兩個問題上的兩度表態不僅沒有跟隨所謂「主流觀點」,甚至是直接有「潑冷水」的表現。但細細分析,更能感受到作為特區最高領導人和負責人,行政長官從全域出發、通盤考慮,清晰且清晰解讀社會問題的能力。而其所特別作出另類解讀的問題也確實是值得社會充分關注。

中小企發展問題並無「萬靈丹」

綜觀近年來本澳社會對中小企發展問題的關注,雖然熱度從未減低,但側重點卻各有不同,人資問題、融資問題、競爭能力和競爭意識、參與區域合作、以大帶小、本地採購傾斜等等的問題在不同時間段內均得到過社會的關注,甚至是社團機構一窩蜂式的進行專題研究。但往往都是不了了之。一旦出現新的熱點,各類政治人物都會口風一直的針對性的提出各種觀點。正如現在,科技進步帶來對傳統產業的衝擊日趨明顯,中小企業應用新科技的觀點就甚囂塵上。當然,筆者並不否認各界的研究和真知灼見對中小企業發展確有效用。但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社會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要解決中小企業在新形勢下的發展問題,是否真的可以尋求到「萬靈丹」?

當前,本澳經濟正處於深度調整期,中小企業雖然也受到經濟不景氣的衝擊,但至少人資需求稍有舒緩。不過,從外部到內部的大環境來講,本澳中小企的生存發展環境仍可謂是外憂內患。正如我們前面所講,中小企業居多是澳門的一個特色,要解決澳門發展中的問題,中小企業發展的問題也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中小企業協進會發佈的研究報告曾指出,政府對中小微企的政策支持,是保障社會長治久安和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四方面:一是澳門經濟平穩發展的保障工程;二是增進民生福祉的民生工程;三是推動經濟多元化、防範未來風險的核心工程;四是培養企業人才、激發創新能力和經濟活力的系統工程。

其實,對中小微企的扶持一直是特區政府的重點施政方向之一。首先,專業人才培養,服務素質、融資能力等方面的提升都是澳門企業所正面臨的問題和困難,作為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特區政府已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向澳門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有效協助,比如舉辦各種職業培訓,以及在人力資源輸入上向中小企傾斜等。其次,在資金融通方面,特區政府自2003年後,相繼為中小企業推出了免息財務援助的「中小企業援助計畫」、為中小企業提供銀行信貸保證和支援的「中小企業信用保證計畫」、「中小企業專項信用保證計畫」以及「企業融資貸款利息補貼」等政策支援;另外,在中小企「走出去」方面,除了政府層面的互訪交流,以及組織「活力澳門周」等大型推介活動,特區政府還不時地、不同額度地資助一些專業和企業團體,積極組團走出去,進行專業領域的更深層次地、更直接地交流與溝通。不僅拓寬了專業團體的視野,更增加了企業會員尋找合作商機,提升自身競爭力的機會。

其實,業界亦認同澳門特區已確立輔助中小微企發展的基本政策導向,並實施一系列傾斜性政策支持,但卻認為總體上仍存在三大問題:一是尚停留在個別政策狀態,未形成完整政策體系;二是尚停留在行政法規層次,未提升到更高的法律層面;三是政策執行機構不健全,政策落實不到位,政策效果不彰顯。

業界在研究中概括認為,本土營商環境仍然維持著競爭力,目前中小微企營商困境及生存壓力,主要源自市場需求與供給總體失衡,特定產業組織結構與市場競爭結構。在這種基本生態下,中小微企沒有與大型外資企業產生共存共生的關係,致使生存空間遭受巨大擠壓,希望政府積極保護本土企業,促進本土企業在全球戰略地位的提升。

對於業界研究的專業性筆者無法妄下結論。也明白本澳中小企需求發展的迫切心態。但就其建議而言,似乎仍然沒有跳出「等、靠、要」的怪圈,橫琴開發提出後,不少中小企認為其中將會有商機,紛紛呼籲特區政府更加積極介入,等待以大帶小等方式進入橫琴;在本澳市場上,中小企面對競爭一方面依靠政府資源援助維持運營,另一方面則繼續不斷要求進一步的資源甚至政策傾斜。難能可貴的是,特區政府所採取的一系列傾斜扶持措施也得到的社會與市場的接納。雖然,政府亦公共資源和政策措施對中小企進行幫扶在國內外都存在,尤其是本澳更是存在過往以政策資源傾斜向博彩旅遊帶動經濟飛速發展的先例,所以現時要求資源與政策的傾斜照顧中小企,以實現「反哺」的目的可以理解。但從根本上來講,種方式卻對中小企自身發揮主動性,提升競爭力存在客觀的不利影響。過往澳門一直是「小漁村」,由於市場規模的限制等原因,企業根本沒有必要花費時間和投放資源進行自我提升。但是現在隨著澳門開放程度的提高,雖然企業所面對的市場擴大了,商機也增多了,但同時競爭也來了。自我競爭力的提升已經成為澳門中小企業迫在眉睫需要解決的問題。

面對內外因素的不利,現階段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的資源政策扶助,更加重要的是對中小微企發展形成一個總體的戰略發展計畫。從而確保資源能夠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政策措施能夠避免不良次生效果出現。而從企業自身來講,改變思維,跳出過往經營的固有窠臼,與時俱進根據市場需要尋求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式則是更為重要。這才是整個改變中最難也是最為重要的一環。

客觀冷靜看到青年創業潮

再來講講青年創業的問題。近一兩年來,創業似乎成為從中央到特區最為熱門的關鍵字。在特區政府提出設立創業基金扶持青年人創業,回應社會訴求之後,卻有更多的聲音開始對青年創業進行探討。要對此命題進行全面把握,筆者認為要首先清晰幾個問題。即:澳門為什麼需要支援青年人創業?現時澳門青年人在創業上面對那些的困難,又有那些的機遇和優勢條件?以及社會該如何協助他們進行創業提升。

支持青年創業,既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又是緩解青年就業壓力的一項有效措施。這一共識下,我們可以看出明顯的一點,那就是新的經濟增長點,這完全是符合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的基本要求。因為青年人由於知識水準和思維觀念的更新,較之前的創業者已經有很大不同,他們更青睞於具有創新意識和需求的行業,無論是從豐富本澳產業結構的宏大命題來說,還是澳門大力推動創意產業的實際工作來看,青年創業都有很大的作用。同時,青年創業者,一方面在為社會創造和提供更多元的產品和服務,同時他們也是新興產業的消費者,更是未來社會主要的消費群體,沒有人比青年人更能瞭解當前和未來社會的發展趨勢。所以青年人創業所能起到的作用不僅是豐富和完善本澳產業鏈條,促進可持續發展,也可以隨著創業青年消費力的提高,同時反過來帶動有關產業的發展。至於解決就業問題的方面。在本澳本就人力資源不足,青年人工作甚至要揀來揀去的環境下,看似作用不值一提。但卻可以從更深一層的方向上理解。也就是青年人的向上流動。青年人創業,不管成功與否,都能積累和吸收到豐富的經驗。即使失敗,這對其以後的發展有很大益處,將更加利於之後的再次創業或者在工作中的成功晉升。未來青年人是澳門社會的主導力量,他們的進步所帶來的是澳門整體社會競爭力的提高。

再來考慮一下,本澳青年創業所面對實際困難。創業對個人來說是可以分為生存型、機會型兩種。生存型顧名思義就是希望透過創業解決自己衣食住行等生活資料的來源問題,而機會型則是為了自我發展和個人價值的更好實現,而有意識的去尋找和把握機會,進行創業活動。在本澳生存型的創業應該並不多見。但現時本澳較好的就業環境,以此長期以來在社會上形成的悠閒心態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青年人創業的積極性。而且,創業本身就是一個挑戰。可能需要放棄現時擁有的一些安逸條件,這就需要給有意願創業的青年必要的保證。第一,安居才能樂業,所以要為青年置業創設條件。近年,澳門樓價一直踞高不下,房地產市場很不健康,樓價高租金貴,創業更艱難,安居成為青年後顧之懮。政府應採取更加有效和更加嚴厲的措施防止市場炒風和投機行為,給熾熱的樓市降溫,增加住宅的市場供應滿足需求,發揮公屋的市場調節作用,並科學規劃公屋發展,讓更多青年有條件和有能力置業,解決後顧之憂。同時,要充分考慮澳門土地資源緊缺的事實,採納坊間提出的「澳人澳地」政策建議,保障居住用地的供應和儲備,確保澳門房地產健康發展。第二,營造公平的社會競爭環境。曾有調查研究指出,當前本澳青年最不滿的地方之一是在個人發展中經常會受到「背景」、「關係」和「人脈」等因素的影響。「任人唯親」而不「唯才是用」也一直是社會上相當大的批評聲音。眾所周知,一個健康的社會離不開公平的社會競爭環境。來自不從階層與背景的青年人本就在起點千差萬別,若再無公平、可期的競爭環境與空間,創業開始就註定失敗,誰還會去嘗試?在這一方面,政府需要發揮帶頭作用,頭營造一個有利於青年創業的社會環境。同時,也要推動社會為青年的發展提供公平的社會大氣候。第三,提高青年社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曾有人稱,當前出於政治等因素的考量,澳門的不少政策措施都對青年人有很好的保障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讓競爭遠離和青年人。令人憂心未來澳門青年人的競爭意識與能力。青年的社會競爭力強就意味著是澳門將來的競爭力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政府、社會和企業都要想盡更多辦法創造條件,履行更大的社會責任,結合澳門發展需要和青年人的不同需求,採取更多具引導性和鼓勵性的政策措施,為青年提供適當的經濟援助完成高等學歷,以及推出一些更具針對性的專業技術、高端職業技能培訓等不同的持續進修計劃,或舉辦一些外語、經濟、管理和投資理財等方面的培訓課程,協助青年掌握更多更高的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不斷增值和增強自信心,學習真本領,提高青年的社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將來有更大的作為和更大的發展。

另外,說到機遇,隨著在澳門逐漸參與區域合作的過程中,澳門將有更廣闊的金融、貿易、資訊的依託腹地。有識之士認為,這也為青年創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促使澳門能夠更好整體把握區域融合發展所帶來的機遇。正如現任香港行政長官梁振英,早前在談到協助香港青年人向上流動時所提出的支持香港青年到內地創業的建議。本澳在此方面也有值得效仿的地方。其實,改革開放後,內地經濟突飛猛進發展,隨著「內地與澳門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粵澳合作框架協議」等的落實,以及珠海橫琴大開發的推進,為青年的創業發展創造很大的空間,政府應加強宣傳,提供更多的訊息服務,讓青年人知道,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澳門與內地經貿的融合,要有開闊的視野,自行創業向上流動不一定著眼於本土。由於澳門與內地兩地的法律制度不同及其他原因,不少人到內地經營或執業都會感到程式繁複,因此政府可在登記、註冊、租賃等問題上提供一站式服務的同時,加強與內地政府協調和合作,為青年人在內地的創業和執業提供更多的幫助。

創業絕非一帆風順,既需要政府和社會的關注與支持,同時也與青年自身不斷的努力分不開。青年人要想創業,必須要有準備,無論是在日常的經驗積累還是人際網路開拓上都要從日常做起。為創業積累資源。

而且,青年由於自身經驗不足,創業過程中應該儘量避免單打獨鬥,最好的方式是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創業,相互之間取長補短,共同進步。同時,筆者也認為這是澳門整體商業氛圍最為缺少的一環,因為澳門現時的中小企業多是自己家族式,甚至家庭作坊式經營,很少有進行聯合做大做強的主動性,這對整個商業社會的發展是不利的,青年人在創業中應該予以避免,開放思維才能將事業做大做強。

另外,在創業初期,筆者亦建議青年人要善於利用澳門自身的優勢,尤其是作為一個旅遊城市,以及長期扮演的中葡平臺,兩岸平臺角色所帶來的商機,找准市場定位。初始階段可以未必一定要完全自創品牌和產品,可以嘗試加盟、連鎖等方式,相信可以縮短市場摸索期,儘早進行穩固成長期。

回到本文開頭,在積極出謀劃策協助青年創業的同時,如果出現青年創業失敗的問題後又該如何應對?似乎這一點被社會可以忽略的消極命題,也是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