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質詢發出颱風訊號準則

【本報訊】立法議員李靜儀質詢發出颱風、暴雨訊號的準則。

李靜儀表示,颱風“妮妲”八月一日撲澳,氣象局曾預測或會於二日凌晨前後改掛八號風球,但最終只維持三號風球。不少居民冒著狂風雷暴上班,部分地區風勢猛烈,發生多宗塌樹個案,有電單車過橋時被“吹跌”;不少市民質疑當局到底有何懸掛風球的準則,紛紛要求當局交代以及問責。

她表示,根據氣象局資料,現時懸掛八號風球與否會依據“可能引致澳門吹信號所指方向之強風,風速達每小時63至117公里,陣風約每小時180公里。”然而上述定義相當籠統,到底如何根據監測站的數據作出綜合評估,有多少個監測站的數據達到限值才會懸掛八號?卻未見有清晰交代。雖然氣象局昨日曾召開記者招待會說明“妮妲”颱風不懸掛八號風球的依據,但缺乏具體的風力數據支持以及未有正面交代懸掛風球準則之下,始終未釋社會疑問,令居民更感不滿。

李靜儀表示,暴雨警告信號的發出與否,過往亦長期備受質疑,即使居民感覺大範圍均有暴雨,亦未見有暴雨警告。颱風和暴雨訊號是預警性質,目的是希望能讓大家在惡劣天氣下做好防護措施,避免出現生命和財物損失,減少居民出行尤其是僱員上下班可能遭受的風險。但氣象局的預測結果卻往往和居民的實際感受存在極大差異,在欠缺客觀清晰的指標之下,其公信力會不斷受到質疑,亦令預警作用大大減弱。

無論是颱風警告或暴雨警告,若當局能訂立更明晰和相對客觀的準則,以及優化訊息和數據發佈的機制,讓社會清晰了解,應可減少受到的質疑。

李靜儀與高當局:

一、氣象局表示,是會視乎澳門的整體風速和颱風對澳門的整體影響而決定是否懸掛風球,但從沒有公開交代其考量準則,究竟氣象局是如何根據分佈各區的監測站風速情況作出科學客觀的評斷?是否考慮參考香港的做法訂定明確的決策準則並向社會公開交代?會否就此作出全面的檢討?

二、澳門雖然地方細小,但隨著城市發展,不少區域亦出現變化,究竟有關監測站設置是否仍能準確反映本澳實際的氣象情況?

三、自二○○四年七月一日起,在預測未來兩小時內降雨量將達到約50毫米時,氣象局會發出暴雨警告信號,但不少居民質疑有關標準過高,即使廣泛地區暴雨亦未必達到該標準,實在失去其預警作用,居民希望能恢復暴雨信號分級制,以提醒居民及早作出準備,氣象局曾表示對此持開放態度,究竟何時會恢復分級制,令到暴雨警告信號能確實發揮其預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