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鐵娘子」的特別內閣

特蕾莎‧梅重用詹森為外交大臣,還專設「脫歐」事務大臣

7月13日,特蕾莎•梅就任新首相,英國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快的一次首相輪換。在「脫歐」成為定局後,卡梅倫當即宣佈辭職,並表示將在10月選出下任英國首相。誰也沒想到,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原本應該上演的「首相之爭」變成了一次次的「讓賢」。

當所有人期待著熱門候選人伯里斯•詹森與特蕾莎展開「金髮重磅炸彈和豹紋高跟鞋之爭」「人民之友和冰雪女王之爭」,甚至「伊頓公學和文法學校之爭」時,詹森突然宣佈「自己不適合做首相」,不會參加競選。當們繼續期待看特蕾莎與女強人安德列挪^利德索姆如何爭奪「第二任女首相」之位時,安德列婭也突然宣佈退出競選。特蕾莎贏得如此毫無懸念。

有媒體戲稱快速通道,直抵唐寧街10號。」但到達首相府邸後,特蕾莎面前就不再是「快速通道」,而是「崎岐長路」。

卡梅倫留下的「爛攤子

「脫歐」公投後,英國進人了史無前例的「不穩定期」。國內,黨派之爭加劇,甚至保守黨內部也空前分化,社會上人心浮躁,民意失衡。國外,更有歐盟一再催促英國啟動「脫歐」及可能會出現的移民激增問題。一個棘手的「爛攤子」擺在了特蕾莎的面前。

公投後,英國陷人撕裂狀態。雖然「脫歐派」在歡呼勝利,但仍有大批民眾擔憂著「脫歐」帶來的問題。英國下議院網站上,有超過400萬的民眾請願重新公投,社交媒體上也充斥著年輕人對「脫歐」的抱怨。這場公投折射出英國國內,不同收入層、不同年齡層、不同地區選民對待歐盟態度上的巨大差異,造成了家庭、社區、單位內部分歧不斷擴大。

如何彌合黨派之間乃至保守黨內部的分歧,如何安撫社會不同階層之間的情緒,是特蕾莎面臨的迫切任務。好在她對問題的複雜性有著清醒的認識。她承諾將團結「脫歐派」與「留歐派」雙方的力量,「撫平英國因『脫歐』問題而產生的裂痕」。不過,如何撫平這一裂痕,使黨派之爭趨於穩定,擺平各方盤根錯節的利益,使社會民心復歸正常和平靜,對新上任的特蕾莎來說,是嚴峻的考驗。

政治分裂也是特蕾莎要努力去避免的。由於「脫歐」結果與蘇格蘭及北愛爾蘭大多數民眾意願不符,兩個地區有可能會爆發分裂危機。蘇格蘭政府首席大臣斯特金已經表示,蘇格蘭會想盡辦法留在歐盟,並「極有可能」組織第二次獨立公投。另一方面,北愛爾蘭新芬黨也表示將會就北愛爾蘭獨立、愛爾蘭統一舉行新的公投。

怎樣使這些地區的人民心甘情願地繼續與英國「過日子」,「不鬧離婚」?7月15日,特蕾莎上臺不到48小時,便動身前往蘇格蘭首府愛丁堡,與斯特金討論英國「脫歐」對蘇格蘭產生的潛在影響。出訪前,特蕾莎說:「這次對蘇格蘭的訪問是我作為首相的首訪,我來這裏,是要展示我對保持這種持續了幾個世紀的特殊聯盟的誠意。」

剛剛就任首相時,特蕾莎很快就接到了來自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和愛爾蘭總理肯尼的電話,雖是祝賀,卻意在敦促英國儘快啟動「脫歐」程式。自打「脫歐」結果公佈以來,默克爾態度一直強勢而不留餘地,此前她在德國議會演講時就曾強硬表示,英國不要對未來與歐盟的關係心存幻想,一旦退出歐盟,將不會獲得任何優惠待遇。默克爾還說,一旦英國新首相到位,就應該立即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正式辦理「脫歐」事宜。

但特蕾莎卻表示英國不會在短時間內啟動「脫歐」條款。顯然,這是出於對英國國家利益的考慮,因為過早啟動與歐盟的「脫歐」談判,就會加快英國的「脫歐」進程,這樣英國會蒙受較大的損失。而越往後拖,對英國越為有利,因為在正式退出歐盟之前,英國仍可享受各種福利待遇。

然而特蕾莎也意識到,英國未完全脫離歐盟之前,也許會面臨移民數量驟增。移民問題是導致英國民眾選擇脫離歐盟最重要的因素,如果英國政府與歐盟新的關係談判不能在移民問題上達成有效共識,則很難讓民眾滿意。如何平衡談判上的兩難,為英國爭取有效成果,同時不損害與歐盟國家關係,也是她所面臨的難題。

三個令人意外的安排

為了應對內外交困的局面,特蕾莎在新內閣的佈局上也頗費心思。人主唐寧街10號後,她便在第一時間任命了財政、外交、內政和「脫歐」事務等幾個關鍵和要害部門的大臣一一原外交大臣哈蒙德,被任命為財政大臣;前倫敦市長、「脫歐」推手詹森,被任命為外交大臣;原能源大臣拉德,被任命為內政大臣;保守黨資深議員、在2005年黨魁選舉中不敵前首相卡梅倫而失利的大衛斯,被任命為「脫歐」事務大臣;國防大臣則由法倫繼續擔任。

這樣一份內閣安排充滿了看點,延續了首相競選時跌宕起伏的劇情。最「出彩」的一幕,莫過於詹森被任命為外交大臣。聽到這個消息,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托納差點兒撲詠一笑,但隨即正色說道:「英美特殊關係超越任何個人性格,我們期待著與詹森的合作。」德國多家電視臺在報導詹森被任命為外交大臣的消息時,主持人似乎都忍不住想笑。法國外長艾羅則稱他是個「騙子」。德國外長稱其「無恥」,還對英國民眾表示「同情」。也有英國網友稱:「這簡直是鬧劇,政府何時才會認真看待政治?」顯然,人們對於詹森的「歸來」既感到意外,也感到不解。

然而仔細考量,特蕾莎在對內閣重要成員的安排上還是頗有講究和章法的。哈蒙德是她的政治盟友,也是「留歐派」的代表人物,詹森則是「脫歐派」的領軍人物。她刻意在「留歐派」和「脫歐派」之間掌握了某種微妙的平衡,重要內閣成員中兩派的比例幾乎是一比一,以期達到彌合分歧的效果。

特蕾莎任命詹森執掌外交事務,除了安撫「脫歐派」,也是看中其多年的市長外交經驗。拉住詹森,就可以借助其強大的影響力來幫助自己處理「脫歐」事宜。

第二個讓人們感到意外的安排,是原財政大臣奧斯本的悲情出局。奧斯本與卡梅倫的關係走得很近,是卡梅倫眼前的大紅人,而且在推動預算改革和削減社會福利等方面得罪過大批官員,這其中很可能就包括特蕾莎本人。與此同時,奧斯本也被認為是卡梅倫最大可能的繼承人,這使特蕾莎產生本能的忌諱和防範,棄之不用也在情理之中。

特蕾莎第三個備受矚目的安排,是專設了一個「脫歐」事務大臣職位,來主持英國「脫歐」工作。有分析稱,主導英國「脫歐」的工作既需要技巧,又需要力量,無論誰得到這份工作,都需要既堅定不移地忠於新首相,又是「脫歐」運動的支持者,特蕾莎挑選了鐵杆「脫歐派」大衛斯。

對此,美國彭博社援引英國諾丁漢大學政治史教授斯蒂文的解讀稱,「特蕾莎的排兵佈陣很有一套,支持『留歐』的一方負責國內事務,支援『脫歐』的一派負責外交事務。倘若『脫歐』談判的進展沒有達到大家預期,那麼那些投票贊成『脫歐』的人就要承擔過失了。」

不想做「柴契爾夫人」

幾天前,特蕾莎的競爭對手安德列婭還在電視演講中強調說,柴契爾夫人是她的偶像,並表示當年柴契爾夫人也是在53歲時出任保守黨領袖的,今年正好53歲的自己有望跟隨偶像的腳步,成為下一任英國首相。然而,命運給安德列婭開了一個玩笑,現在,「第二個柴契爾夫人」的頭銜落在了特蕾莎身上。

不過,特蕾莎不喜歡這個稱號,甚至對柴契爾夫人有抵觸和嫉妒的心理。特蕾莎在牛津大學時學的是地理專業,據她在牛津大學聖休學院的同窗好友派特•弗蘭克蘭回憶,特蕾莎常常拖著他去聽政治課。「當我們在牛津的時候,特蕾莎就想成為第一位女首相,當柴契爾夫人當選的時候,她十分惱火,她說『我想成為第一,但是被她捷足先登了』。」

在潑辣、幹練、雷厲風行等方面,特蕾莎和柴契爾夫人風格相似,都屬於敢想敢做,一旦決定就鐵了心走下去的人。在對一些問題的主張上兩人也一樣,比如特蕾莎7月13日在首相府講話,強調社會的公平、公正,建設一個更美好的英國,柴契爾夫人也曾有過多次類似的講話和主張,強調英國要成為各階層平等的「和諧社會」。

據媒體比較,兩位女首相之間最有趣的相同點是歷史背景。20世紀70年代,大範圍的罷工、高失業率、沉重的稅負、電荒和滿街的垃圾導致公眾憤怒,柴契爾夫人在這樣的混亂時期上任。而現在,特蕾莎同樣面對著「脫歐」的不確定性及下滑經濟形勢帶來的困境。

不過在對待女性問題上,兩人卻完全不同。《每日郵報》報導說,特蕾莎現在正在組閣,財相、外長、內政大臣、國防大臣等關鍵人物已經「出爐」,其他部門一把手也將被陸續公佈,將有更多女性被特蕾莎任命為大臣。但柴契爾夫人就沒有這樣,她的內閣中幾乎見不到女性的身影,甚至她自己作為女首相的身份有時也會遭到某些人的詬病。再者特蕾莎大力支持同性戀,而在柴契爾夫人時期,這是不可想像的。

正派、謙恭、勤奮、穩健、務實……是英國媒體加在特蕾莎身上的形容詞,但他們對柴契爾夫人的評論似乎沒有這麼好。《星期日太陽報》評論說:「不論男女、無論地方,不管是哪一個黨的支持者,特蕾莎都被絕大多數選民認為是最有能力的候選人。」大多數英國民眾看好特蕾莎,認為她能夠領導好不穩定時期的英國。

(黃培昭、趙婧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