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群英會能否成為澳門又一張「名片」?

耗費二千萬元、一連四日舉行的澳門武林群英會,昨日結束。由於澳門是個多元社會,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利益訴求多樣化,因而人們對這場盛事待評價不一,毀譽參半。從各方反映的情況看,本地觀眾持有正面評價,但媒體尤其是平時就帶著「有色眼鏡」的非傳統統媒體則語多批評,而且用詞還頗為尖酸刻薄;而外界的評價則比較正面,贊口不絕。如新華社就發佈了《大隐於市:繁華背後的澳門武林》,聲情並茂地大贊澳門「武林群英會」是澳門這個以中華武術作為重要文化傳統的城市,近年來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國際盛會,並指出這場為期四天的盛會雲集了中外武術名家,將舉行擂臺爭霸戰、龍獅爭霸、武術龍獅瑞獸巡遊等精彩活動。特區政府於幾天前派發的門票在開票後幾小時即已搶空。而且還運用了較大的篇幅,詳盡介紹了澳門武術運動的來龍去脈,並以澳門為基礎,把武館開到香港、台灣、馬來西亞、印尼等地的過程,及謳歌澳門武林無論是在

抗日戰爭中投軍殺敵或在後方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援前線,還是內地遇上洪澇、地震災害,扶助澳門本地弱勢群體,各個武術團體都會以義演和募捐等形式出一份力,行俠義之風。而且還饒有興趣地介紹,澳門武林如何在寸土寸金之地,堅持克服困難,因地制宜,進行刻苦練功。最後還慨嘆澳門的武林雖然不顯山露水,卻頑強的堅守在一片繁華的背後。中新社和駐澳門的中央媒體也贊口不絕。

「武林群英會」,這個是一個極佳的構思。倘若能以當年的「吳陳比武」歷史為經,世界各地的武術發展運動為緯,交織出一個廣交全球中華武術勇士,切磋武藝並爭金奪銀的大武台,成為國際上指標性意義的「武林聖地」,可能更佳,絕對有利於推進「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建設,並讓「不愛紅妝愛武裝」的澳門中葡兒女,強身健骨,在習武中熏陶友愛互助精神,更有利於建構和諧社會。因此,有叫「爽」的市民就憧憬,這樣的「武林群英會」盛事今後每年都能舉辦一次,從而形成澳門為澳門旅遊文化生活的又一張「名片」,與格蘭披治大賽車、國際煙花節、國際音樂節等既有「名片」一道,互相輝映。

誠然,從這四天的活動安排看,「武林群英會」能否成為澳門旅遊文化生活的又一張「名片」?有人表示悲觀。但不必如此。試看今日名聞全球的格蘭披治大賽車,當初就只不過是有幾位熱愛汽車運動的葡人在擺「龍門陣」中,一時興起就要舉辦的。初時條件極為簡陋,倘是用今天的標準要求來衡量,可能比這四天的「武林群英會」更為「小兒科」。實際上,當時只不過是參賽的汽車在後來成為舉世聞名的「東望洋跑道」上「練」幾個圈而已,連最基本的跑道防護設施都沒有,更遑論按照國際標準編排及主導賽事。後來是在官方感覺「有前景」而介入並取得主導權,並經過不斷調整提高,終於獲得國際賽車組織的認可及指導,還將之列入方程式巡迴賽場,經歷了幾十載風雨歷程,才形成這個全球「響噹噹」的品牌。當然,當年的時空背景不同,沒有甚麼娛樂,資訊傳遞渠道也不多,因而大塞車就對澳門市民及香港以至其他地區的旅客來說,充滿刺激性。因而人們踴躍入場觀賞,每年一到十一月就是全城皆談大賽車。雖然現在娛樂節目多了,收看全球資訊也容易及快捷得多了,但因品牌效應已經牢固,而沒有減損。

而「武林群英會」的「先天條件」,就比六十多年前幾位「汽車發燒友」「吹水」吹出一宗後來成為國際盛事的大塞車要好得多。至少這是政府主辦,經費充裕,而且澳門的武術界精英已經多次走出澳門,參加「亞運會」等區際運動會爭金奪銀,擁有豐富的區際競爭經驗,甚至還籍著由澳門主辦「東亞運」等區際運動會的機會,「以我為主」地操辦武術比賽。當然,也同樣是遇到「先天之憾」,現在人們的業餘文化娛樂生活極為豐富多彩,資訊流通也已達到瞬間可知地球所有角落事情的境地。這就對「武林群英會」的「吸睛度」提出極高的要求,不能隨便辦幾天「流水帳」式的「名曰比武,實質表演」的節目,就可冒充為「武林群英會」。畢竟,不少港澳居民以至內地、東南亞等地的遊客,是在閱讀金庸、梁羽生等大師的武俠小說中長大的,他們對小說中「武林群英會」的精彩紛紜,「光明頂」等名詞,記憶猶新,永世不忘。在這種已經牢固的記憶而對現代的「武林群英會」懷有極高的期望值,並已經「先入為主」地佔領了「觀賞高地」的情況下,就可能會對「武林群英會」這四天的實質呈現頗為失望。

不過,主辦當局還是有誠意的。除了安排中外武術名家匯演和武術套路比賽等,還有中外散打擂台爭霸戰、龍獅爭霸、武術龍獅瑞獸巡遊,以及武術論壇等。希望能將「武林群英會」打造成武術嘉年華,並集旅遊、教育和文化創意於一體的綜合項目。但由於是初次舉辦,而且籌備時間倉促,似乎是未能完全達到初衷,導致效果與動機並不統一。

而且,有某些批評儘管很刺耳,但也應值得注意,力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倘果然有每年都舉辦一次的計劃的話,就更應精益求精,盡力做到最好。實際上,首次「武林群英會」的時間點選擇,就顯得不夠明智。一來正逢巴西奧運「開打」,二來是暑期旅遊旺季。前者,除了是可能會被奧運吸走大量注意力之外,倘被錯誤解讀,可能會被認為是由於「中國澳門」未能取得「奧運入門券」,因而就特意推出同樣也未能取得奧運「入門券」的武術比賽項目,對國際奧委會作「無聲抗議」。後者,此類活動倘含是有面向遊客的因素的話,選擇在旅遊旺季舉行,就形成「錦上添花」,的效應,對承截力已經高度緊繃飽和的澳門再「添堵」。因此,應是錯開高峰,在旅遊淡季舉行,以峰填谷,達致「雪中送炭」效應,就像格蘭披治大塞車是在旅遊淡季舉行那樣。

另外,由於首屆「武林群英會」的舉行時間接近七月十四日的「孟蘭節」,而會場置景卻是使用「紙紮公仔」,幾位容易讓人產生某種聯想,實際上就有非傳統媒體就此而冷嘲熱諷一番。而且,可能是在對區際以至國際旅遊市場的宣導不足,專程來澳觀賞捧場的遊客不多,而「恭逢其會」的外來遊客多是「運氣好」而湊巧遇上,因而未能造成較為轟動的區際或國際效應,甚至是連本澳居民入場觀賞加,也多是持憑贈券,而非自購門票。

誠然,任何新興事物都不可能是一帆風順,一蹶而就的。要透過不斷的總結教訓,並據此而不斷地改進提高,才能取得較佳的效果,「武林群英會」也應如此。因此,有必要靜心坐下來總結及反思,以求「揚長避短」,來年辦得更好,並能真正成為澳門文化生活的又一「名片」,讓遊客們慨嘆:澳門並不單止是「賭城」,精神和文化生活更為豐富多彩,目不暇給,不愧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所在地,也無負對「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