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與改變中國命運的八年

1975—1982,任何一個對黨史、國史有點常識的人都會知道,這八年在共和國曆史上意味着什麽。1975年整頓、「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周恩來逝世、四五運動(又稱「天安門事件」)、毛澤東逝世、粉碎「四人幫」、鄧小平第三次複出、真理标準問題大讨論、平反冤假錯案、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對外開放和創辦經濟特區、作出第二個曆史決議、華國鋒辭職、中共十二大召開,等等,一系列重大的國史、黨史問題,均密集地發生在這八年裏。這一時段,中國政治用「暗流潛湧」和「波谲雲詭」來形容并不爲過。每一個曆史事件都事關中國政治走向和發展全局。恰如《轉折年代:鄧小平在1975-1982》一書的「轉折年代」四個字,這八年,确是改變中國前途和命運的轉折年代。

作者程中原是這八年中國政治生态的權威研究者。自1991年春調入中國社科院剛成立的當代中國研究所至今,他在這所國史研究重地已經耕耘了23個春秋,主要負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稿》第三卷(文化大革命時期)、第四卷(1976—1984)的編撰工作。在研究中,他逐漸形成一個看法: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爲裏程碑的「偉大曆史轉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最重大的事情。這個轉折,從最初的醞釀、嘗試到最終的實現、完成,就是在這将近八年時間裏完成的。其中,鄧小平主持的1975年的整頓,是轉折的前奏。1976年粉碎「四人幫」的勝利爲曆史轉折創造了前提。此後的兩年爲曆史轉折作了準備。1978年冬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最終實現這一曆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二大,以鄧小平爲核心的第二代黨的領導集體,開辟了一條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本書與初版最大的不同,正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說,就是「叙述轉折曆史的視角發生了改變,更加突出鄧小平在偉大的曆史轉折中所起的作用」。他從鄧小平帶有傳奇色彩的個人經曆切入,集中展示了這一時段中國最高層的重大變革,并對上述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全面細緻的解析,突出地叙述了鄧小平過人的智慧和膽識。我認爲,這本書最大的成功在于作者将鄧小平這個人寫活了,寫出了鄧小平直言敢怒的真性情,寫出了他敢于面對毛澤東力陳「四人幫」的禍害,寫出了他面對「兩個凡是」時的堅持原則,寫出了他在曆史決議時對毛澤東是非功過評價的高超智慧,寫出了他在經濟、政治、思想、外交等諸多領域撥亂反正、解放思想的魄力和勇氣。

作者認爲,鄧小平是一個曆經磨難、充滿智慧、堅持原則、敢于碰硬、善于鬥争的偉大政治家。這一主旨,貫穿了全書。在作者眼裏,鄧小平總能在曆史的關節點,抓住機會,破解難題。即使在紛繁複雜的局面中,他也力争使事件朝着有利于黨和國家的方向發展。例如,在文革後期的1975年,作爲「第二号走資本主義的當權派」,鄧小平爲什麽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一隻腳」還會被重新啓用?作者寫道:「曆史的機緣,政治合力的作用。其中最爲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何謂「人的因素」,既包括毛澤東的信任,周恩來、葉劍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支持,還有就是鄧小平自己的智慧。他見不到毛主席,怎麽辦?寫信!信件,成爲他與最高領袖聯系的紐帶,從中表達對主席的情感和出來工作的願望。此外,人民群衆對文革亂象的反感,也是他能站到中國政治舞台中央的種種人的因素。

偉人命運多坎坷。1976年4月,不肯順遂毛澤東爲「文革」做「三七開」結論的鄧小平,在「四人幫」的誣陷下,被撤銷黨内外一切職務(但黨籍保留,以觀後效)。鄧小平的黯然離職,距離周恩來逝世僅僅3個月。5個月後,毛澤東逝世。沒有了周、毛的神州大地,如同大廈傾覆,人們普遍不知道革命江山将落入何人之手,中國确實面臨着如17歲的楊小凱發出的「向何處去」的茫然和恐懼。好在曆史在1976年10月6日來了個急刹車,中國這艘巨輪才得以緩慢進入到理性的主航道。餘生也晚,沒能感受到那一個時代,但是,通過本書,我理解了,「文革」之後,中國之所以能走進一個與毛澤東時期完全不同的嶄新、務實型時代,說功在鄧小平的魅力和智慧,亦不爲過。

毋庸諱言,現在市面上的好多黨史書,給人的感覺總是資料征引單一,寫法機械枯燥,脫不掉呆闆單調的面孔,且有替人背書之嫌。但是讀這本書,完全沒有「興味索然」之尴尬,他的文字完全可以當作曆史紀實作品來讀,他的一句「活着的‘四人幫’害怕死去的周恩來」,令人叫絕,一句話點破了不同性質的兩種人的沖突和矛盾。作者不僅有自己獨到的思想理論評述,還呈現了具體而生動的細節,再現了重要的曆史場景,而且,場景一個接着一個,時時刻刻給人一種走入曆史的現場感。其所增訂的十萬字,很多都是他根據檔案史料還原的曆史原貌。

本書還披露了一些以前未曾發現的檔案信息,例如1975年12月,鄧小平陪同毛澤東會見美國總統福特和夫人,雙方就提到中國和美國要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蘇聯的問題。毛澤東懷疑福特所言不過是放空炮、罵娘而已,但福特表示,「我們做的會比那要多」。當毛澤東提出「你們有實炮啊」的問題時,福特明确回答:是的。除非他們挑戰,否則我們的火藥将保持幹燥……毛澤東當即表示,「那我們達成君子協議」。

不回避問題也是本書的一大特色。通過本書,有幾大問題得以澄清。

關於解決「四人幫」的問題,作者指出,毛澤東1975年5月3日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就已經明示了。四五運動前後,中央領導層私下也有計議,胡喬木曾向汪東興提出先把張春橋「搞起來」,但汪表示隻搞一個不行。王震曾當面向葉劍英提議,「爲什麽讓他們這麽猖狂,把他們弄起來不就解決了嗎?」等等。而且,密謀解決「四人幫」,「賦閑在家」的鄧小平也是知道的。「鄧小平、陳雲、譚震林、李先念、鄧穎超、康克清等先後找葉交談,寄予厚望。」但何時解決,并不清楚。本書引用了鄧小平小女兒毛毛(即鄧榕)的回憶說,鄧小平和夫人卓琳、鄧榕和她的兩個姐姐都擠到衛生間裏,關上門,打開自來水,在嘩嘩的水聲中聽賀平(鄧榕丈夫)帶來的粉碎「四人幫」的消息。「四人幫」的真正解決是黨的第一副主席和國務院總理的華國鋒下的命令。

華國鋒如何評價,他有沒有故意阻止鄧小平複出?這是黨史界争論的問題。作者認爲,華國鋒粉碎「四人幫」,功不可沒。擔任黨中央主席和軍委主席,也是葉劍英推薦經過中央批準的。盡管是「兩個凡是」的提出者,但華國鋒并非有意阻撓鄧小平的複出。盡管他也說,「華國鋒沒有否定‘文化大革命’,……還是繼續堅持‘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他想以‘兩個凡是’來‘抓綱治國’,這就違背了曆史進步的潮流,落到了時代的後面……」,但最後還是寫道:「華國鋒并不反對鄧小平複出,但出于對形勢的判斷,對全局考慮,認爲時機還不成熟,采取等一等、拖一拖的辦法。」作者材料中提到,早在毛澤東逝世當天(1976年9月9日),中央政治局研究治喪期間,江青等人提出了要開除鄧小平的黨籍問題,就遭到華國鋒、葉劍英的抵制。華國鋒主持編輯的《毛澤東選集》第五卷,也将原先「凡是涉及、講到鄧小平好話的地方全部删除;現在凡是講鄧小平好的地方,一律不删,保留了十幾處。讓大家讀,知道毛澤東是看好鄧小平的,顯然,華國鋒是爲鄧小平的複出做鋪墊」。

而且,華的「拖一拖」,等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後讓鄧小平出來工作的想法,也獲得了葉劍英的支持。他曾對熊向晖說:小平是要出來工作,不過要晚一點。車子轉彎轉得太急要翻車的。小平這個事是毛主席提的,政治局通過「留黨察看、以觀後效」的。現在一下子馬上出來不行,要有一個過程。不然真成了宮廷政變了。

或許,在這一點上,我們也似乎「理解」了華國鋒沒有讓鄧小平及時複出的原因了。

1977年7月17日,華國鋒在自己主持召開的十屆三中全會上,正式宣布了恢複鄧小平的一切職務。

胡耀邦也是促使鄧小平複出的有力推動者之一。1976年10月12日,他就在中央提出了「停止批鄧,人心大順;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生産狠狠抓,人心樂開花」的治國理念。本書對胡耀邦在處理冤假錯案和思想解放方面着墨較多,也爲我們呈現了一個銳意進取的改革者的高大形象。

總之,本書實爲一部不可多得的、可信耐讀的黨史書。

這裏多說一句。黨史的書寫和出版意在宣傳和弘揚革命傳統,總結曆史成敗的經驗和教訓,給人以警示和啓迪。俗話說:「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筆優美不可強求,思想不深邃也可以諒解,但是研究者要沒有司馬、董狐之史家良心,那我還是奉勸諸君,盡早擱筆也罷。

(胡孝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