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國人,我就在台灣,我是張瑋珊﹗

菲律賓南海仲裁案又一次把中國南海問題國際化。就在7月12日所謂的仲裁庭其所謂的「仲裁決定」出臺前,一條由臺灣青年發佈的視頻短片在社交媒體上走紅。這條名為《一次讓你看懂南海主權爭議》的短片長約7分鐘,製作團隊自稱「臺灣杯具」。片中有理有據、深入淺出地表達了兩岸同屬一中、應共同捍衛南海主權的觀點,引發大陸網友「怒贊」。

而今天我們走近的就是這個視馬製作團隊之一、臺灣《遠望》雜誌編輯張瑋珊,一個外表萌萌的,內心卻很強大的臺灣90後女生。

從「台獨」到支持兩岸統一

1991年出生的張瑋珊,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李登輝當局主導下,臺灣實施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進行「去中國化」。張瑋珊說,她是「教改」後第二屆的學生,從小就被教育「臺灣對立於中國」。直到考入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系,張瑋珊才開始重讀中國歷史,並逐漸瞭解並堅定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大中國」思想。

「轉變是大學以後的事了,因為那時准備考研,與一些同學組讀書會,請當時大一的班導石佳音老師帶我們。如果要說最主要是什麼轉變了我,大概可以分兩方面,而這兩方面是我在過去教育裏面完全學不到的。」張瑋珊說,在讀大學以前,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臺灣人,覺得中國人是「敵人’他們一直想併吞我們。那時的教育讓我非常仇視中國,卻很崇拜日本。可以說,大學前我基本上算是一個「台獨」分子。大一的時候,當老師問大家,覺得臺灣怎麼樣,或者覺得中國怎麼樣的時候。我就會公開地舉手說,台灣就應該「獨立」,而且陳水扁怎麼會有罪呢?我會很公開地宣揚我自以為對的東西。但我當時的男友並不支持「台獨」,他會質疑我的一些主張。可是當我面對他質疑的時候,我回答不出來。現在回頭看,會覺得那是一個很無知的狀態,而且還很自以為是,

不假思索地覺得自己是對的。之後,我們在石佳音老師帶領下,一開始,念的是政治學和英文語法的書籍,後來石老師建議我們念一些與中國歷史有關的書。因為我過去是念自然組的,對歷史很反感,覺得那些中國歷史關我什麼事,幹嘛要念這些。可是石老師說,這些歷史有助於你理解一些政治問題,那我就念了。

當時,石老師推薦給張瑋珊看的第一本書是黃仁宇的《中國大歷史》。通過閱讀,張瑋珊漸漸瞭解到了中國歷史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這些事情意義又是什麼。而那些過去她並不看重的歷史,也漸漸變得清晰起來,她開始覺得,原來可以這麼看待中國歷史,歷史應該要這樣解讀。之後,夠又看了徐中約的《中國近代史》,對於兩岸關係的演變漸漸有了脈絡。這時候的張瑋珊對「台獨」有一點點動搖,開始會去想,究竟為什麼會這麼深信「台獨」這個東西?而她所深信的「台獨」似乎說不出道理來。「但從質疑『台獨』到最終轉化成認同中國其實並不容易,因為在情緒上,我曾經那麼討厭『中國』,要怎麼去喜歡它?甚至讓它成為我自己?」張瑋珊說,這得益於一本重要的書籍——蕭公權的《中國政治思想史》。

過去臺灣的教育,使得張瑋珊等臺灣青年都認為中國大陸的傳統思想很守舊、很糟,它沒有自由、人權,而西方的「普世價值」是最崇高的東西。可是當放下習以為常的西化成見,回到中國古代思想家的時代和處境,從他們的問題意識來看他們所發展出來的思想,會發現,原來自古以來,中國的思想不但不是一文不值,而且往往比西方的思想還要深刻、高明。通過《中國政治思想史》的學習,張瑋珊迎來了人生轉捩點,從認同自己是臺灣人,到轉變成認同自己是中國人,需要知道究竟「中國人」可以意味著什麼,原來作為一個中國入是這麼的了不起!

「在讀書的漫長過程中,我瞭解了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其中處處與台灣息息相關。最重要的,我看到中華文化高明之處,中國所談的核心價值比西方還更崇高、更具普世價值的意義,我會認為我就是中國人,我能成為這樣一個偉大文化的傳承者,我為什麼不要做中國人?那些『台獨』分子,他們從來不懂什麼是『中國人』真正的樣子。這大概是我轉變的過程。」

要將中華文化推廣至世界

說到真正「中國人」的樣子,那什麼能代表中國人呢?在張瑋珊看來,是幾千年傳承的儒家文化。她表示,從我轉變的過程來看,我之所以認同中國,不僅僅是因為今天中國經濟繁榮或者將來可以抗衡美國。會讓我根深蒂固地認同我是中國人,並且覺得生生世世都希望我是一個中國人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文化的「根」,就是儒家文化中道德的價值。

現在一些人對於儒家有誤解,會覺得「你為什麼抱著老古董不放」。可是,張瑋珊認為,儒家文化是最有價值的,他教我們如何作為一個「君子」,「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愛人以德」等等,我們應該去全力宣介這個價值,告訴世界「我是中國人」代表的是什麼樣的崇高價值。所以,我寫給那些崇洋媚外的中國人就是「回首自家無盡藏,何需持缽效貧兒」,意思是回首看看我們自己家裏珍藏的這無盡的財寶,何必去效仿持著碗乞討的貧兒,叫別人施捨給你。明明我們自己家裏面,就有這麼多文化的寶藏,你不去發揚它,這樣不是很可惜嗎?

「我覺得中國大陸當然有很多事都得做,可是最根本的是要告訴大家,『我是中國人』代表的是什麼價值,什麼意義,我覺得是『以德服人』,是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張瑋珊說,中國有一句話叫做「以利合者,必以利分」。如果你今天靠船堅炮利或者是經濟來收買人心的話,也只是一時的,因為只要有一天別人超過你了,那你就沒有價值了。而這恰恰是西方的所謂「普世價值」。所以,我們中國應該要把中國文化的「根」深植人心,讓大家知道作為中國人的價值在哪里,這樣才會讓更多的中國人為了這個價值而努力,才會認同中國這個地方、這個社會、這個「天下」,進而產生使命感、責任感,最終才會「以天下為己任」。現在,現實是,不管是在臺灣還是在大陸,都有一部分人想要說,這裏好糟,我想要趕快逃去美國,因為美國很好。對於這些人來講,他就是看哪個地方好,他就往哪個地方跑。因為他不瞭解真正的祖國。

說話間,張瑋珊舉了最近發生的一件事。她前一陣子遇到一個朋友,是「台獨」分子,非常排斥中國大陸,他說中國大陸有多糟多糟,所以他不想「親中」,他覺得臺灣已經快被統一了,所以想要趕快到美國去。「當時我就想,就算你說你愛臺灣,那你怎麼沒想過要為臺灣多做些事幫助它?你只想到,要趕快逃離。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是一個社會責任感的問題。身為這個社會共同體的一員,你應該要去想怎樣才能把這個社會變得更好,而不是想著我要逃離這裏,到其他地方去。換句話說,即便你去做美國夢的時候,那也是人家美國前人努力後才獲得的,你這樣去不是坐享其成嗎?所以,我認為,你今天應該要想的是,我要如何編織出中國夢,然後讓大家共用這個中國夢。這才是當代青年應該做的事和應該負起的社會責任。最後,我見他已經沒有救了,只好對他說,我祝福你的美國夢跟你想的一樣完美,但是在我努力編織中國夢過程中,也歡迎有一天可以讓你回來一起共築這個中國夢r面對現在臺灣的一些情況,有些人會對張瑋珊說,你做的這些「促統」的事都於事無補。可是她認為,做這些到底能發揮什麼樣的效果,或者是能達到什麼樣的目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件事情究竟該不該做,如果它是該做的,就不管它的結果如何,我都覺得我應該要做。「我要讓我自己符合中國傳統價值和道德,我覺得這樣可以感染人。如果你跟我接觸,你會知道我是一個什麼樣子的人,而我會告訴你我之所以是這樣子的人,是因為這樣子就是中國人,我會去讓我做的每一件事都盡最大努力地去符合道德,做一個中國的『君子』。這是中國文化教我的,我要去實踐它,也期待人人能成為有道德的人,特別是在臺灣。而中國所代表的這種價值才可以讓社會賴以存續、賴以和平。將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將告訴世人,一個國家的富強是可以與全世界共存共榮的。不是看到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看到希望。」

南海視頻成型始末

這些對中華文化的研讀,促使了張瑋珊對「一個中國」的堅信,並一直為之不懈努力。其實早在《一次讓你看懂南海主權爭議》視頻發佈前,「臺灣杯具」還製作了3條短片,均與政治議題相關。最早的一條發佈於今年1月,在當時的自我介紹裏,「台灣杯具」寫道:「反洗腦,自己先把自己的腦洗乾淨。」

「臺灣杯具」的成員,即張瑋珊和她的同伴,其實來自一本創立近30年、旨在「促統反獨」的島內統派雜志《遠望》。去年2月,張瑋珊等人開始試編《遠望》時,曾作出期許:一本好的統運雜誌應發展統一理論,對大眾宣揚統一理念,並提供兩岸精確民情、政情。

談及為什麼想到製作解讀南海主權的短片?張瑋珊表示,《遠望》團隊一直以來都關心公共議題,南海仲裁的事情國際上「炒」很久了,但在臺灣媒體上完全看不到相關話題。連「口袋裏掉出200塊」這樣的事都有媒體報導,南海這麼重大的議題,卻好像很少有人去關注!學者寫的文章又很「硬」,沒有深入研究過的人相難看懂。我們做這則短片,希望可以為臺灣的年輕人做些科普。當然,除了科普以外,張瑋珊覺得,更重要的當然是希望臺灣人知道,在這個議題上,我們應該選擇站在正確的一邊:與對岸聯手共同捍衛「祖」權,而不是聯合根本不在南海邊上的美日,為虎作倀、認賊作父,斷送袓先基業、背棄手足同胞。

雖然在《遠望》團隊裏有歷史專業的學者,但是主要參與制作「臺灣杯具」的人並不是歷史專業的,為了在7月12日所謂「仲裁」結果公佈之前把影片發出來,張瑋珊和小夥伴們加班加點,迅速找到相關的書籍、論文和材料,進行一一研讀,寫完腳本之後還會再詢問一些專業領域的老師。

如何讓兩岸特別是臺灣青年能夠有興趣且願意看完呢?「臺灣杯具」可是下了「狠」工夫,採用了漫畫、特效等相結合的方式,做到了既表達觀點,又保持有趣。這可累壞了這幫孩子。張瑋珊說:「我們是邊做邊學,剛開始上手也非常吃力,有時候為了趕在好的時機點發佈,真是做到沒日沒夜。確定議題、捜集資料都需要時間,寫腳本花的時間最長。不過我們都是年輕人,平常也都在網路上看東西,還比較清楚年輕入喜歡什麼。」

儘管短片的流覽量在一天內暴增10萬,「臺灣杯具」並沒有覺得他們火了。「朋友對我說,你火了;我說,啊?誰火了?」張瑋珊笑稱,團隊的工作太忙,對於網路的回饋經常後知後覺。

這群年輕人把「促統反獨」當做直得奮鬥的事業,也意識到這一事業仍然任重而道遠。「二•二八事件」紀念時,他們發佈了與島內主流意見不一致的短片,因遭到網友大量舉報而被封禁。張瑋珊說,不管怎樣,團認都會繼續堅持。

我在臺灣,就是在中國

最近,蔡英文首度清楚回應「九二共識」,稱接受大陸所設的期限可能性不大。在回答臺灣與美國的關係時,她還聲稱,對於在臺灣的人而言,我們認為我們是一個「國家」、一個民主「國家」。對此,張瑋珊說,蔡英文已經擺明瞭她就是不會答這份試卷,要北京收回去,臺灣也沒有人相信真的會地動山搖。接下來就要看北京下一步怎麼做了。

「中國大陸正處在一個發展的關鍵時刻,世界上還有很多『豺狼虎豹』,虎視眈眈地想分食這塊大餅,不願中國大陸站起來走向復興。而這時候台灣本該與大陸站在一起,但卻是事與願違,做出了許多不利於手足同胞之事。身在這樣的環境,我覺得真的挺悲哀的。」張瑋珊說,儘管當前情勢挺讓人悲觀,不過我想不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情勢都是人創造出來的,就我們團隊而言,盡力扮演、發揮在台灣「反獨促統」的角色,希望在統一的過程裏面,能減少統一的代價,更重要的是在統一以後,讓臺灣能夠長治久安。「不信人心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我相信,堅持,總會看到希望的。

面對近期「洪素珠事件」,張瑋珊認為,這做法實際上只是「誠實」地執行了蔡英文的口號而已。「我是臺灣人,我是蔡英文」,這是蔡英文參與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競選時的第一個廣告口號。這句話告訴我們,有人不是「臺灣人」。在不提政見的情況下,要所有選民依據「認同」問題選邊站,看似「理性溫和」,不過是把洪素珠這種霸道粗魯的野蠻行為披上外衣,其撕裂社會、煽動仇恨、挑起對立的本質卻是不變的。

張瑋珊表示,「台獨」向來懂得分工,一邊利用基本教義派做打手,並以其極端路線凸顯自己的相對「理性」及「溫和」,另一邊利用「獨台」之空殼借殼上市,以蒙編中國大陸。「洪素珠事件」,即展現了此一絕佳的分工技巧。蔡英文一方面與洪素珠切割,利用洪素珠來反襯自己的「溫和理性」;另一方面,她更直接轉貼洪秀柱對此事的發言,模糊她與洪秀柱之間的根本差異,將「主動與敵友分工以推進『台獨』」的技巧運用到爐火純青,不愧是岩里政男(李登輝的日本名)的衣缽傳人。「聽其言、觀其行」,蔡英文的表裏不一、言行不一、前後不一、人我不一,絕不止這一樁。「好話說盡,壞事做絕」正是蔡英文最拿手的。

張瑋珊指出,洪素珠的言論代表著大多數「台獨」分子的心聲,任何與「中國」有關的人事物都應該「滾回中國」,就算我是一個土生土長、世世代代在臺灣生長的臺灣人,都可以只因為認同中國就要被「斬立決」(2015年9月2日,鳳凰歷史頻道推出片中受訪嘉賓張瑋珊的訪談全文《我如何從感性「台獨」變為理性統派》。因為在文中表示自己認同中國文化、支援兩岸統一,張瑋珊遭受了綠營媒體的狂轟濫炸、線民的謾駡攻擊,被《蘋果日報》《自由時報》、三立新聞台等臺灣媒體抨擊為「媚中」「媚共」,並有民進黨臺北市「議員」王世堅受訪時公開稱應該將她「斬立決」)。而煽動這些仇恨及對立的人們,正是現在透過煽動仇恨及對立而取得政權的「台獨」政客!他們的「和解」,是要逼迫所有人認同他們的想法,哪有「和解」可言?

「對那些總是要我『滾回中國』的人,請聽好: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我在臺灣,就是在中國!該滾的是不認同中國的你們!」正如她常說的那句話:

我是中國人,我就在合灣,我是張瑋珊!

(章漣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