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中共「後備幹部」

後備幹部制度保持了中共幹部體系意識形态的統一性,能夠避免諸多不穩定情形的出現。

一份儲備幹部名單在互聯網上引發關注。令人關注的不是名單裏有什麼玄機,也不是選拔方式有什麼貓膩,而是公示儲備幹部的組織:江南大學學生會。公示名單的文件全稱是《關於任命2015—2016年度江南大學學生會儲備幹部的決定》。

儲備幹部,一般又習慣稱為「後備幹部」。後備幹部制度產生於1980年代初期,主要是為了解決當時迫在眉睫的新老幹部正常交替問題,也是中共首次考慮制度性選拔接班人。該項制度建立之初,致力於解決黨政機關省部級領導人選青黃不接問題。那個時候,開國元老逐漸凋零,尚在人世的也不可逆轉地步入晚年,中共迫切需要為中國政壇培植新鮮細胞。

根據官方解釋,後備幹部是指各級按照幹部管理權限,根據有關選拔標準和程序,選出德才素質好、有培養前途的優秀幹部,為上一級領導班子補充幹部而準備的後備人選。中共中央2002年頒佈實施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明確指出,「黨政領導班子成員一般應從後備幹部中選拔」,而這正是後備幹部「光環」對官員們的吸引力所在。但近年來各地的實踐顯示,中共對後備幹部的挑選範圍在不斷擴大,國有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單位亦在選拔之列。

台灣學者蔡文軒和寇健文曾從後備幹部入手,研究中共制度性選拔接班人的標準和程序。蔡文軒等人得出的結論是,東歐劇變後,中共能夠屹立不倒並取得讓西方側目的經濟發展,正是因為擁有後備幹部這樣的制度。這種制度保持了中共幹部體系意識形態的統一性,能夠避免諸多不穩定情形的出現。

關於後備幹部的消息,此前也時常見諸報端。今年年初中組部發布的一組數據顯示,在2015年的領導幹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抽查中,有698人因瞞報被取消後備幹部資格。此次江南大學學生會配備7名「主席助理」事件,令這個話題以少有的高調形式,再度躍入普通公眾的視線。

不過,在多數公眾眼裏,中共後備幹部是一個頗具神祕色彩的群體。對於後備幹部如何選擇、培養,如何從幕後走向前台,不僅普通群眾難以明晰一二,即使對眾多黨政官員而言,也常因人事問題的敏感而難得究竟。尤其中共十八大以來,各地積極探索幹部選拔方式,後備幹部制度也面臨着諸多改革創新的挑戰。

2013年6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就曾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培養選拔年輕幹部,事關黨的事業薪火相傳,事關國家長治久安。要大力抓好年輕幹部培養工作,敢於給他們壓擔子,有計劃地安排他們去經受鍛鍊。幹部多「墩墩苗」沒有什麼壞處,把基礎搞紮實了,後面的路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接班人的「硬性配置」

在國家某部委工作的張先生最近心情低落,因為違反「八項規定」,在中央巡視組新一輪巡視過後,他被取消了局級後備幹部資格。「進入後備序列未必就能提拔,但取消後備資格,意味着他的仕途基本完結」,熟悉中共組織規則、在國家部委人事部門任職的王生(化名)稱,「就對幹部的培養而言,此舉表明該幹部已經不在組織提升的視野範圍之內」。

蔡文軒等人的研究也顯示,雖然後備幹部制度並非官員晉升的唯一出路,比如,不少為高層領導人做過秘書的官員,也可以憑藉公選制度和差額選舉平步青雲。但就現任高層官員的履歷來看,走後備幹部制度一途的屬主流。

選擇接班人的工作一直在低調進行。「通常情況下,成為後備幹部,就站在了被上級部門‘流水線’打磨的起端」,王生説。而在地方組織口的分類管理中,後備幹部被細化為黨群類、經濟類、政法類、科教文衞類、行政監管類等,每一類的後備幹部均需接受嚴格的鍛鍊和挑選。

「流水線」是通俗説法。據王生介紹,在組織系統內,通常將一個官員的仕途生涯的三個關鍵時期概括為:入口、樓梯口和出口三個階段。「入口」就是仕途起端,「樓梯口」即逐級晉升過程中的一道道門檻,「出口」則是嚴格按年齡到站退休。「後備幹部的培養,是一個時間跨度極長的過程。想要成為後備幹部,至少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年齡、政治忠誠度以及自身的執政能力」。

後備幹部制度誕生之初,是因應執政黨應對人才代際更替危機,年齡自然是首要考慮因素。在後備幹部體系中,省部級預備人才被規定在45歲到50歲之間,地廳級在40到45歲之間,而縣處級在35到40歲之間。後備幹部如果無法在預期的年齡段向相關的層級晉升,不但會失去後備的資格,還可能在等待晉升的道路上「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成為後備幹部的第二個條件,便是政治忠誠度。諸如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看法是否和中央一致,是否遵從「八項規定」等。進入後備幹部隊伍的各級官員,還要接受各級黨校的脱產學習。從研習馬列文獻到參觀革命聖地,再到激烈的課堂討論,後備幹部不僅會在意識形態上接受強化訓練,也要在受訓期間接受組織部全方位的考察。

官員自身的執政能力當然也很重要,畢竟執政黨要選拔的還是「人才」。僅僅黨校的學習班還不夠,後備幹部往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掛職鍛鍊,而最富挑戰性的招商引資和維穩,則成為掛職幹部最常見的實戰檢驗。

據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前副院長、博士生導師吳德貴統計,目前中國已形成形同錐狀的後備幹部群體,覆蓋了多個層級。其中省部級後備幹部1000名左右、地廳級6000名、縣處級約4萬名,加起來近5萬人。如果再加上鄉科級、國有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總量數以萬計。

根據要求,後備幹部名單須保持常數,因提拔和調整而出現的缺額,必須及時補充。其名單由組織部門掌握,培養意圖和使用方向都屬保密範圍。2000年中組部公佈的後備幹部暫行規定,省部級後備幹部被要求具有大專文化程度(包括經過自學達到大專水平的)。這意味着,像以往吳桂賢、陳永貴這樣的普通工人和農民當副總理的神話將不再重演。

選拔後備幹部通常是單獨進行的,不過在地方,很多時候與領導班子換屆調整雙線推進。在一次全國黨代會前期,各層級黨委的領導都會經歷密集調整,從而提拔一批後備幹部;等到黨代會塵埃落定,後備幹部名單將根據前一輪的人事變動而調整和補充;等到名單確定,組織部將對後備幹部進行相應培訓,檢驗並培育他們「高處勝寒」的能力;等到培訓結束,下一輪的人事調整和黨代會也快拉開序幕了。

在蔡文軒等研究者看來,後備幹部的培養雖然結合了理論與實際,但也不乏缺憾。首先,後備幹部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單位的評估報告,因此不少人就有了緊密團結所在單位領導的動機,從而犧牲了搞創新的動力。

其次,由於「僧多粥少」,後備官員之間存在非此即彼的競爭。即使後備官員的名單是不公開的,熟悉官場規則的當事人也很容易判斷哪些同齡人是自己的競爭者。面對虎視眈眈的競爭者和無處不在的考察,後備幹部往往趨於墨守成規,生怕因為行為出格而影響前程。此外,官場貪腐對幹部成長路徑亦有不小的影響。

後備如何「備」

對於後備幹部選拔而言,符合年齡要求是個硬杠杠。2009年2月,中共中央首次制定《2009-2020年全國黨政領導班子後備幹部隊伍建設規劃》,而與之配套的《關於加強培養選拔年輕幹部工作的意見》也随後下發。在《規劃》中關於年齡的條款,大概要求正省部級後備幹部不超過58歲,以55周歲以下的爲主;而到縣處級後備幹部,則要求以45周歲左右的爲主,35周歲以下的幹部要有一定數量。

王生介紹,在「黨管幹部」的背景下,中國效仿前蘇聯建立了黨政領導幹部的委任制,通過自上而下的幹部任命以遴選人才擔任黨政要職。這種委任制也有其缺陷,最大的問題是容易導緻裙帶關系和任人唯親。盡管中共黨内進行了多次制度改革,但收效甚微。更重要的是,該體制容易導緻幹部任命的「年齡困境」,即「保持領導幹部任期内的穩定」與「增強幹部隊伍的活力」是一對矛盾。

過去30年的實踐中,組織部門采取了一些繞開年齡限制的策略,以幫助官員獲得更快的升遷。這些方法主要有三種:「共青團途徑」、「掛職鍛煉」和「破格提拔」。其中,「共青團途徑」和「掛職鍛煉」在毛澤東時代就已確立,而「破格提拔」則在毛時代後期出現比較多。還有一種允許體制外的國有企業幹部或專家學者成爲黨政高級幹部,他們往往不受年齡限制,但這種情況畢竟鳳毛麟角。

過去很長一段時期,能爲後備幹部升遷提供指标性參照的動作,是被送去各級黨校的「中青班」(即中青年幹部培訓班)學習,時間長達半年或一年,這被認爲是一個明顯要升遷的信号。「中青班」是中央黨校的核心培訓班級之一,其建制由中央黨校在1980年代初期發端。1995年起,中央明确定位「中青班就是爲省部級領導幹部培養後備力量」。中組部會對學員選拔進行審核把關,還會派聯絡員全程跟班。據不完全統計,孫春蘭、胡春華、李鴻忠、周強、郭聲琨、袁純清、張毅等人,都經由中央黨校「中青班」脫産受訓後走上省委書記崗位。當年參加培訓時,他們多是地廳級。

不過,有長期關注大陸政情的觀察人士認爲,自中共十八大後,幹部「年輕化」趨勢已經出現逆轉。從組織架構上來講,最高層對特定背景出身的官員的限制,就是要杜絕「坐直升機」的跨越式晉升,中共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反復強調「年輕幹部要墩墩苗」,也正面釋放了上述信号。從過去幾年的人事安排來看,許多省份的确出現了省委書記和省長的年齡「倒掛」現象,即省委書記年齡小於省長。

「中共十八大後的另一個變化,就是後備幹部的『入口』」。王生介紹,犚勒兆橹棵諾鬧貧壬瓒ǎ飼昂蟊父刹康摹叭肟凇保饕醋緣襯凇懊裰魍萍觥薄5?014年1月修訂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新增設了「動議」作爲選拔幹部的初始環節,由此「民主推薦」退爲第二環節。

這些變化,既與中共中央對幹部工作的新指導思想有關,也與幹部任用出現新問題有關。新的幹部任用思路,用中組部有關負責人的話說,「進一步體現黨組織在幹部選拔任用中的領導和把關作用」。

王生解釋,要體現黨組織在幹部選拔任用中的領導和把關作用,在原則标準和程序方法等多方面,都要體現黨組織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增設‘動議’作爲選拔幹部的初始環節,具體工作由組織部門承擔,意在強調黨組織從幹部選拔任用的啓動環節就發揮領導和把關作用」。

這是一個重大調整。根據中組部相關負責人的解釋,民主推薦是發揚民主、走群衆路線的重要制度安排,并且也肯定了民主推薦在選用幹部中發揮的作用。「但在實踐中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參加民主推薦人員有投「利益票」、「感情票」、「跟風票」等現象,部分地方、單位的黨組織被推薦票綁架,過分看重票數,簡單以票取人,一些領導幹部因怕丢票,不敢擔當,當老好人,甚至出現拉票賄選問題。

沿襲這一思路,新的幹部選拔任用條例中,民主推薦的結果也由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變成了「重要參考」,同時對民主推薦的方法作了調整。

「備而不用」的困惑

業内專家傾向認爲,後備幹部制度從改革開放初期正式确立到現在,已順利完成了新老幹部交替的曆史任務,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化下來。但在實施過程中,一些問題也越來越突出。比如,同爲「後備」,爲什麽有的人很快就會提拔?有的人長期沒有「轉正」?年輕、高學歷是近年來後備幹部選拔的一個突出特點,但正如媒體調查時一位網友所提醒的,「年輕化不是年齡小化,知識化不是學歷高化」,這些不應該是選「好幹部」的核心。

更大的不滿來自於「備而不用」,即後備幹部在官員調整上并不占據優勢的現象,反倒非後備幹部後來居上,形成「用而不備」的現實。四川一位基層公務員說,15年前,他被選爲副科級後備幹部,經曆了培訓學習、下派到村任副村長2年、選派到市上挂職1年等,「該有的條件都有了」。如今15年過去了,他仍然是普通科員。按照當地副科級幹部48歲退下來的慣例,今年已47歲的他,「僅剩理論上的提拔希望」,而對自己是否還在後備幹部庫裏,他「沒好意思問」。

據大陸媒體調查,有上述經曆的不在少數。《望》雜志曾披露,有些地方,真正從後備幹部名冊中脫穎而出,由「備」而「用」的幹部不足15%,80%以上的後備幹部被埋沒在名冊裏。

還有不少後備幹部會掉入「仕途陷阱」。幹部一旦進入「後備」,自然會産生「後備」心理,如果無法滿足「提拔預期」,便容易滋生不滿,懈怠工作。一個典型案例是,?009年9月7日,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政府原秘書長李維群,在得知省委組織部考察組即将到齊齊哈爾考察地廳級後備幹部後,給180多名領導發送了410多條短信拉票。最終,李被免職並取消後備幹部資格。

2010年,時任水利部辦公廳處長的李中鋒撰文,呼籲以公開選拔代替後備制度。他認爲,公開選拔參與的廣泛性、競争的公開性以及流程的透明性,都是後備制度所嚴重缺乏的。更重要的是,它給予了更多的人以展示才能的機會和表達思想的舞台,有利於深化幹部對上對下雙重負責的工作意識,優化幹部隊伍。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曉平表達了不同意見。他舉例道,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新任領導者一上任,就要考慮到接班人是誰,并開始有意識地培養。「繼任者計劃」甚至被視作通用電氣企業文化的組成部分,而有意識地發現、培養、選拔後備領導人才,同樣是成功政黨的重要經驗。

「組織的生命力是組織追求的目标之一。作爲一個政治集團,爲了保證長治久安,必須對後備領導人才有所謀劃,凡事預則立」。許曉平認爲,後備幹部制度的負面影響是可控的,也能找到規避負面因素的辦法,那就是把「民主、公平、公開、擇優」的原則融入後備幹部制度的每一個具體安排當中。

如何與時俱進?

中共十八大後,2014年新修訂的《黨政領導幹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對於「公選」增加了一系列限制規定,範圍明顯收窄,強調「從實際出發,合理确定要選拔的職位、數量和範圍」,且一般情況下,當職位出現空缺,本部門本地區都沒有合适人選的,「可以」進行公開選拔。

而在2002年的老條例中,公開選拔、競争上崗的适用範圍較寬,适用地方黨政部門、内設機構的領導人員「以及其他适於」的情形。

「十八大以來,中央反複強調要改進競争性選拔幹部辦法」。中共總書記習近平2013年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要完善工作機制,推進幹部工作公開,堅決制止簡單以票取人的做法。」

2014年1月17日,中組部相關負責人對《人民日報》解讀幹部任用思路的調整時稱,公開選拔、競争上崗在拓寬選人視野,打破論資排輩和地域、體制限制,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凡提必競」、簡單以分取人、動辄面向全國選拔、「幹得好不如考得好」,導緻「考試導向」沖擊「幹事導向」,甚至出現「考試專業戶」。

2014年新修訂的條例,對「公開選拔和競爭上崗」提出要防止簡單以分數取人,并做出更多限制性規定。對於想參加公選的後備幹部來說,2014年後,還「應當經過所在單位同意」。而在2002年的黨政幹部任用條例中,並沒有這一規定。就公選層級來說,2014年的新規是,「縣處級以下」一般不跨省進行。

中共十八大後,還加強了黨組織對「破格提拔」的審批把關,具體就是「從嚴」、「收緊」。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耀桐認爲,過去一些拔苗助長式的「坐火箭」提拔,導緻年輕化成了「低齡化」。一些缺乏歷練的人被提拔後,工作能力不出衆,不僅對社會不負責任,也不利於個人成長。

中組部相關負責人解釋,這些年來大多數破格提拔的幹部是優秀的,但也存在問題,存在「拼爹」現象,将「破格」變「出格」,選拔工作不透明,暗箱操作,影響了選人用人的公信度。

這是中央首次對破格提拔設置諸多限制。需要破格提拔的情形主要有:班子結構調整或領導職位有特殊要求;專業性較強的崗位或重要專項崗位急需,艱苦邊遠、貧困地區急需引進的。與此前規定不一樣的是,「年齡要求」不再是破格的理由。對被破格提拔的幹部,也有一些剛性要求:試用期未滿或被提拔不滿一年的不得破格,不得越兩級提拔,在讨論破格提拔人選時,決定前必須報經上級組織部門同意。

新的幹部任用條例頒布後,各地相繼出台政策,嚴控違規破格提拔。這一點,從中央最近幾屆優秀年輕幹部選拔座談會的提法也可見一斑。2000年的這一會議上,提出要「不拘一格降人才」。2009年的這一會議,提出「要形成有利於年輕幹部脫穎而出的選拔機制」。2014年7月14日,中央再次召開這一會議,但沒再提「不拘一格」,而更多倡導「基層導向」。

將後備幹部派往急、難、險、重一線鍛煉,擇優任用,《黨政領導班子後備幹部工作暫行規定》已有規定。目前地方上對「一線」的理解,除了信訪維穩,還有征地拆遷、招商引資、階段性工作等緊迫事務。鍛煉方式主要是壓擔子,不少地區還以一線工作的成效作爲後備幹部升遷的硬條件。有評論認爲,這個新動向顯示出基層政權近30年的着力點位移。

有不同觀點認爲,有些區縣将後備幹部到征地一線鍛煉的時間定爲幾十天,被質疑「形式大於實質」;而年輕幹部前去招商,存在經驗、人脈與經費「三缺乏」的問題,效果并不明顯,甚至有後備幹部挖本地熟人的自建項目作爲自己的「成果」。不過,在四川省一名縣級組織部長看來,「到一線去」正是要讓後備幹部「缺什麽補什麽」,利遠大於弊。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本人就有過長期的基層歷練。從陝西延川的村委書記,到河北正定的縣委書記,再到福建寧德的市委書記。不同層級的基層主政經歷,顯然令其對幹部需要練什麽、補什麽,有更深刻的理解。習近平曾多次強調,「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到地方和基層一線工作,同基層幹部和群衆一起摸爬滾打,對於領導幹部特别是年輕幹部增長領導才幹、積累實踐經驗、加快政治成熟至關重要。」

由此觀之,中共十八大後對年輕幹部的培養選拔更注重基層實踐和工作能力,強調一定要經過必要台階、遞進式培養,反對「直升機」式的提拔,實乃題中之意,不難理解。

(張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