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陸台生畢業後留下多於返台 大陸成臺灣青年就業創業的熱土

很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畢業季,登陸就業與創業再次成為臺灣年輕人討論的話題。與臺灣經濟形勢不佳相比,大陸經濟高速發展的優勢,吸引著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來大陸就業和創業。

在今年第八屆海峽論壇上,青年來大陸就業創業成為聚焦熱點之一,而這已經不是海峽論壇第一次把目光放在臺灣青年登陸議題上,從2014年開始,海峽論壇就專門設立與青年相關的論壇,重點關注臺灣青年登陸的方方面面。也可以說,現在正是臺灣青年登陸的最好時機。

登陸就業熱情年年攀升

臺灣年輕人對赴大陸工作的熱情度有多高呢?據瞭解,臺灣島內經常做這方面的民意調查。雖然調查單位不同、出發點不同、得出的資料也不同,但是結論基本上是一致的,那就是臺灣青年群體對來大陸就業創業持正面看法的比例在持續上升。

早在2008年,臺灣《遠見》雜誌就曾做過調查,高達51%的臺灣「80後」有過來大陸工作的念頭。隨後,在2010年,《遠見》雜誌的另一項調查顯示,超過40%,在大陸讀書的台生畢業後選擇繼續留在大陸,高於返台比例的32&,另外還有28%的台生選擇到歐美國家深造。2014年臺灣《聯合報》的民調顯示,20到29歲的臺灣青年人願意來大陸就業的比例逐年成長,由2011年的32%增長至2014年的48%,4年的時間增長了16%。2015年,臺灣TVBS電視臺公佈的「臺灣青年西進大陸就業民調」顯示,有來大陸工作經歷的臺灣青年大約僅占6%,但期待到大陸工作的年輕人則遠遠超出這一比例。20至29歲的臺灣青年,到大陸工作的意願有34%,30至39歲有32%。而據臺灣「1111」人力資源銀行資料顯示,有5至7成的臺灣年輕人看好大陸發展前景,認為登陸是「薪資鍍金、資歷鍍金」的好機會,甚至不少臺灣海外留學生,亦將大陸作為求職的首選地。在就業或者創業的地區方面,臺灣青年人主要選擇在大陸的國際化大都市或者台資企業聚集的地區。

在復旦大學醫學院讀書的大四台生沈源表示,自己畢業後,第一個職業規劃就是留在大陸,進大醫院或開診所,實在不行,就想辦法去歐洲繼續深造所學專業,然後回臺灣找工作。沈源告訴記者,他與身邊很多的台生交換過意見,大部分人都想留在大陸工作。「上學就是為了學知識,學了知識為的就是就業。許多台生選擇大陸,主要考慮到大陸有很多扶持台生就業的優惠政策,同時大陸的發展空間也遠大於臺灣。」沈源說,也正是這兩點優勢,堅定了他留在大陸工作的決心。

看中發展前景和薪資待遇

「臺灣青年之所以願意來大陸就業,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看中大陸的發展前景和薪資待遇。」臺灣「1111」人力資源銀行資深創業顧問吳建巨集告訴記者,臺灣多年來畢業生的薪資始終都處於「22K」(月薪22000元新臺幣)狀態,折合人民幣可能還不如大陸一些二線城市的薪資水準。薪資不變,物價上漲,失業率又年年攀升,臺灣相對艱困的經濟環境正不斷把年輕人推出去。而近年來,大陸始終處於蓬勃發展時期,每年都會創造超過1000萬個就業崗位,對於臺灣青年人來大陸就業,大陸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

臺灣光彩總會常務副會長張子禎與副秘書長杜宇鵬也表示,若從整體薪資水準來看,目前大陸薪資水準與臺灣還是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在高度發展的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地,不少企業為中高層主管人員提供的薪資早已超越臺灣。更重要的是,大陸的薪資一直在上升,甚至是整個亞洲薪酬成長最快的地區。

再者,大陸各項鼓勵性政策和制度也對臺灣青年有較高的吸引力。早在2013年12月,國台辦就發佈公告,臺灣居民在大陸常住地穩定就業達到6個月,可以享受大陸的就業服務和失業保險待遇。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兩會」期間指出,願意為臺灣青年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臺。大陸已經開放數十項專業技術職稱考試,通過考試的臺灣年輕人可以在大陸就業。地方政府也著力推動吸引臺灣青年就業。2013年8月,福州市發佈十大政策,除了鼓勵臺灣青年在福州創業外,還允許其報考聘任制公務員。2015年8月,廈門市出臺有關臺灣青年創業就業的扶持措施,在臺灣青年創業場所、資金、住房和證照辦理、社會保障等方面予以有力支持。除了政府行為外,大陸民間和企業界也積極吸納臺灣青年人才來大陸就業。從2015年開始,廈門台企就多次召開針對台生的招聘會專場,用豐厚的薪資待遇吸引優秀台生前來。

「大陸鼓勵和吸引臺灣青年人來大陸就業創業,不僅僅是幫助臺灣青年人解決最為關心的就業問題,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臺灣青年人來大陸工作,建立與大陸的聯結。」臺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表示,來大陸就業的多數是臺灣的優秀人才和青年人,而這兩類人是一個社會最為基礎的支撐。帶動年輕人登陸就業,有助於兩岸加深瞭解,實現和平共處。

困難與風險依舊存在

雖然很多臺灣青年民眾表達了來大陸就業的意願,但實際來大陸就業的人數仍屬少數。據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的調查,在來大陸的臺灣人群中,僅有不到10%的民眾為就業,遠遠低於就學的26%和旅遊的51%。對此,廈門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副主任李非表示,臺灣年輕人目前並非一帆風順,事實上存在著許多的困難。

首先是制度風險。兩岸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環境有差異,臺灣青年對大陸仍存有許多誤解和偏見,尤其中南部青年,先入為主的偏見不但會降低登陸的意願,即使受到良好條件或發展願景吸引西進,進入後也很可能因不適應而撤回,而功虧一簣。其次是大陸針對臺灣青年的就業政策仍不夠完善。最顯著問題是就業資訊不對稱。工作申請時的身份限制、入職管道都受限,台籍和陸籍的社保、醫保條件還是有差異的。第三是壓力適應性問題。大陸就業競爭壓力大,臺灣青年未必適應。大陸青年企圖心強,認真打拼,相較之下臺灣青年喜歡小確幸,嚮往舒適的生活,所帶來的影響就是在殘酷的職場競爭中,顯得競爭力不足。「這些問題,一方面需要大陸方面完善就業制度,另一方面,需要靠臺灣年輕人自己去適應,他們應該明白,大陸的工作,也不是說做就能做的。」李非說。

「兩岸社會和發展水準的差異。雖然兩岸同文同種,不會存在大的語言溝通等方面的障礙,但是兩岸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社會結構,乃至於不同的價值觀念,使臺灣青年人完全融入大陸社會並不容易。再加上臺灣年輕人普遍抗壓性不足、吃苦耐勞精神不強,因此在殘酷的職場競爭中,往往缺乏競爭力,無法與大陸年輕人抗爭。」對於臺灣青年的登陸就業問題,吳建宏也闡述了相同的觀點。

那麼,對於想要登陸的年輕人來說,要做好在大陸的工作,需要做哪些準備呢?吳建宏建議,首先,要練基本功、懂得推銷自我。大陸學生拼勁十足,臺灣青年具備創意多、興趣廣等優勢,但要找回拼勁。大陸就業市場「大浪淘沙」,練好基本功,還要勇於推銷自我。青年到大陸就業不妨霸氣一些,展示出良好素質和就業實力。其次,若真有打算登陸就業,臺灣青年不妨找機會先到大陸讀書、實習。因為年輕人在大陸人脈相對不足,先讀碩士或博士,可以積累資源,增加社會適應力。在校期間也可以多參與實習,多瞭解大陸市場。含金量高的實習經歷對拿到大陸優質企業的入場券很有幫助。「例如,大陸今年提出的‘開展面向臺灣青少年的體驗式交流’,意在鼓勵臺灣青少年深入瞭解、接觸大陸,在體驗的時間、深度和廣度上,都會較走馬觀花式參訪有效。」吳建宏說。

除了上述兩點,吳建宏還表示,大陸方面也要進一步完善及落實相關政策。兩岸已有不少民間組織致力促進青年到大陸就業,但資訊不夠暢通。相關機構應開通資訊視窗,在陸資、台資、外資企業和臺灣青年之間搭建橋樑,讓就業資訊進一步透明、開放。已有的政策,應多向社會及臺灣青年告示。大陸也可以設立創業導師制,使臺灣青年更好地適應大陸就業生態。臺灣各大學也可多推廣大陸企業招聘資訊,與大陸合作解決就業難題。

把握機遇積極創業

除了就業,創業也是臺灣青年登陸的好選擇。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中,創業是熱詞,也是機遇,而當兩岸都存在「就業難」問題,「創業」就成為不少青年尋求的另一種出路。「現在到大陸創業的30歲左右的臺灣年輕人越來越多了,他們把大陸作為累積自己的‘第一桶金’市場。兩岸直航後帶來的交通便利性,加上臺灣島內市場的不景氣,讓臺灣青年更願意到大陸闖一闖。」杜宇鵬說。

大陸為了鼓勵臺灣青年登陸創業,也展現出巨大的誠意與決心。國台辦主任張志軍2015年3月在會見中國國民黨青工總會參訪團時表示,大陸要為臺灣青年人施展才華、實現抱負提供更多舞臺和機會,為他們來大陸就業創業營造寬鬆的環境。事實上,大陸從幾年前開始,就針對臺灣青年登陸問題,給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許多地方還成立專門針對臺灣青年的各類創新創業基地,為初次「登陸」創業的臺灣青年提供經營場地、註冊服務、貸款擔保、人才技術、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作為「光彩兩岸青年創業園」的主事者之一,杜宇鵬接觸了許多想要創業,敢於創業的臺灣年輕人,也同不少正在創業階段的青年聊過,對於目前大陸的青年創業市場,也有著自己的看法。「大陸各地政府現在為了吸引更多臺灣年輕人登陸創業,推出了許多促進政策,但操作起來,還有一些不足需要改進。」杜宇鵬舉例說,臺灣年輕人來大陸創業,健保要如何銜接,就是最大的麻煩。

杜宇鵬還建議,未來大陸要多在有條件的省市設立「兩岸青年創業園」,通過成立創業導師團,開展創業技能培訓和孵化工程項目,積極為臺灣青年就業創業提供各方面的輔導服務。積極引導臺灣青年參與到涉及網路、資訊、商務仲介、餐飲食品、農業開發、園藝花卉等第三產業的創業投資中來,實現互利雙贏。「大陸有非常廣大的市場,也很多創業資源值得向對岸開放。比如廈門,它有和臺灣一樣好的創業環境,且廈門政府更願意提供支持,力度比臺灣更大。臺灣的年輕人就愛來這裏,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目前兩岸的創業交流更多的還是在你來我往的階段,缺乏有後續的連續性的交流。兩岸在創業方面的合作,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深化合作。」吳建宏表示,臺灣與大陸在創業理念方面有較大不同,臺灣青年在創業考量時,大多以外銷為主,因此他們創新研發思想比較超前,這也與臺灣是外銷導向經濟有關。而大陸則不同,本身內部市場就非常大,青年在創業時比較容易墨守成規保守發展,但他們又具備臺灣青年所缺少的肯拼搏的精神。「所以兩岸青年如果能實現創業合作,學習對方身上的優點,將會帶來不一樣的發展與進步。」

所謂「形勢比人強、良禽擇木棲」,當下,在大陸「十三五規劃」的大背景下,年輕人就業與創業擁有了最好時機。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也是留給有勇氣的人,大陸經濟前景看好,臺灣青年只有學會把握機遇,積極登陸,才能努力實現屬於自己的成功。

(司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