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拒絕「九二共識」背後的美國因素

7月23日,蔡英文接受美國《華盛頓郵報》(簡稱「華郵」,下同)專訪,涉及多個兩岸敏感議題,首度公開表示「不會在限期內接受『九二共識』」,稱「臺灣是一個民主國家」,並在英文版訪談稿中通篇以「China」稱呼大陸,而在中文版則使用「中國大陸」。此訪談幕後可見鮮明的美國因素,美國在訪談前後積極為蔡背書,並要求大陸對台緩和、讓步;而蔡在「南海仲裁案」後的敏感時機選擇接受華郵專訪,亦有其深刻用意。總的看,美國依舊延續「以台制華」策略,而蔡當局「親美反中」意圖明顯。

―、美國加大「挺蔡」力度,讓蔡備受鼓勵

一是美國近期釋放多重「挺台」動作。蔡英文之所以敢於在專訪中亮出其真實想法,是因為美國近期舉動讓她確信美對其支持「遠超以往」。其一,繼近日美國會參、眾兩院通過「臺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共同決議案」之後,美共和黨19日又將「臺灣關係法」、「六項保證」和「助臺灣自衛」寫人其2016年黨綱,顯示美國國會和政黨力量中親台勢力的上升趨勢。美國共和黨全國委員會委員葉望輝(Stephen Yates)稱,此舉是共和黨以歷年來「最強語言」確認美台友誼和對台承諾。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團隊支持該黨綱,儘管「六項保證」還不能被視為「特朗普的兩岸政策」,但在美大選仍晦暗未明之際,這一操作無疑為蔡提供了可乘之機。此外,美兩大黨還相繼邀請台各黨派組團參加其全美代表大會,與聞外交政策。其二,蔡過境美國期間,美方高規格接待,多位元要員與蔡密切接觸,即使在「雄三」鬧劇上演時,美方也為蔡緩頰稱「不會改變對台軍售及美台防務合作政策」,美國將依據「臺灣關係法」信守「支持臺灣自主防衛能力」的承諾也被反復提及。美國「挺蔡」動作頻頻,使蔡當局備受鼓勵,稱這是「有史以來最為正向的外交結果」,從「總統府」到「綠委」,無不感恩為懷、歡欣雀躍,期盼美政府「落實立法部門決議」,「幫助臺灣參與國際社會,讓臺灣安全獲得更具體保障,並建立臺灣官員訪問華府的新慣例」。

二是美國頻頻向大陸施壓,要求大陸在「九二共識」問題上讓步。6月,美智庫外交政策全國委員會(NCAFP)與大陸相關學術機構進行了兩場閉門座談,其發言核心內容是:其一,臺灣議題依舊是中美「核心利益」,美各界會持續關注,敦促兩岸盡速恢復既有溝通管道,避免「武力脅迫」。其二,呼籲大陸「正面解讀蔡用詞與舉動」,要求蔡「使用適當辭彙談論兩岸關係」,避免「觸怒大陸」而產生惡性循環;其三,希望大陸「不要拘泥於『九二共識』」,可接受蔡所提的「符合一中原則的『中華民國憲法說』」,以「營造『2016共識』」。隨後,與會的「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薄瑞光(Raymond F. Burghardt)在蔡過境美國期間拋出「『九二共識』概念不存在」、「美將助臺灣『自決』」的謬論,並在此次蔡接受華郵專訪時得到了其積極回應。

二、美國力挺蔡英文專訪言論

美方第一時間對蔡英文專訪言論予以支持,並順應其說法對大陸「軟硬兼施」,敦促兩岸保持「溝通管道的開放」,要求大陸對台緩和並「建立互信」。

針對此次專訪,美國國務院東亞暨太平洋事務局發言人格蕾絲•崔(Grace Choi)對台「中央社」表示,認可蔡「一再申明」的「維持現狀承諾」,及其在兩岸上的「彈性、創意」「敦促兩岸保持溝通管道開放」;支援臺灣以「合乎國際法的和平方式」主張其「南海權益」,並就臺灣是否能參與多邊爭端解決機制的問題,稱支持其「利用一切和平、合法地解決分歧的工具」。同時,美涉台智庫學者認為兩岸關係不應是單方向的「考卷」或檢視,要求雙方進行「雙向再保證與信心建設」;並放言大陸未來應對要「權衡利弊」。兩位卸任AIT要員包道格(Douglas Paal)和蔔眷哲(Richard Bush)表示:其一,訪談並非「拒絕『九二共識』或『完成答卷』」的明確信號,此說為「過度解讀」。其二,相信北京不會無限期等待「答卷」,近期或會採取「除暫停溝通管道之外的其它行動」,但北京要先「權衡利弊」,因蔡自信有「民意」加持,加上國民黨的弱化,北京的進一步動作「會引發島內持續的負面反應」。其三,「考卷」隱喻忽略了蔡以「模糊方式」處理兩岸問題和「增進互信」的可能性,蔡已開始走向清晰,如大陸給予「恰當的氛圍和反應」,「她會繼續這麼做」。其四,稱「意圖懷疑和再保證」是相互的,兩岸的「信心建設須是雙向道」。

因此,在美國愈加重視和力挺下,蔡英文才敢於通過這種「既模糊又清晰」的方式表達其對「九二共識」的真實態度。

三、蔡在南海「維權但反中」,積極向美國「輸誠」

由美、日幕後主導的「南海仲裁案」結果出爐,太平島被「降格為礁」,島內輿論一片譁然,稱此結果再一次確認了臺灣在大國博弈的東亞政治格局中「連棋盤線都不算」的卑微,以及台美關係觥籌交錯的幻象下美國的現實主義面目。

「南海仲裁案」的意外結果讓蔡當局陷人了空前尷尬的境地,不但完全出乎其沙盤推演預料,連蔡講話稿都需要臨時重寫,當局更面臨著島內壓倒性的「主權聲索」民意和巨大外部壓力的夾擊。因此,蔡一方面試圖四面取巧,既表示不承認「仲裁結果」和「維護主權」,又未對「航行自由」和U型線進行闡述,以避免激怒大陸和美國;一方面採取「登艦不登島」並阻撓民間「宣示主權」的做法,試圖降低此議題的延燒烈度。但蔡仍擔心其已頗為收斂的「主權宣示」姿態,會讓美方感到「不舒服」。因此蔡亟需「投名狀」向美國「輸誠」,再度宣示其親美立場。這是蔡選擇此敏感時機接受華郵專訪的另一個背景。值得注意的是,蔡不僅在訪談中繼續低調回應南海議題,還將「主權」焦點轉移到「臺灣未參與評估」、「臺灣被矮化」的方向,繼續為棄守南海埋下伏筆,並拋出將太平島做「運補基地」的風向球,引發「為美軍提供租借地」和進一步在南海「借美反中」的猜測。

此外,作為蔡英文上臺後接受外媒訪談的「處女秀」,蔡選擇華郵也另有意涵。該報親台傾向濃厚,年初民進党贏得政權時,曾妄評「臺灣是與共產主義中國不同的國家」,並在蔡就職當日以「美國應放棄『一中幻想』與臺灣『建交』」為題發文。選擇華郵,顯然符合蔡一貫宣揚的,將臺灣作為美日「民主價值盟友」的定位與策略。

(劉匡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