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聯自身理性定位說起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七周年,澳門青聯成立十周年暨第四屆會長、理監事就職典禮」週末舉行。作為本澳最大、最主要的青年社團,青聯順利完成新一屆領導層的交接。一直以來,青聯在本澳青年事務上都貢獻良多,不少的特色活動已經成為澳門青年培養的標誌性活動。信任會長莫志偉表示,在新的歷史時期和社會環境下,澳門青聯將不忘初心,在原有良好的會務基礎上,以「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為方向做好青年工作,廣泛團結各界青年,幫助和引領他們向上流動。

他指出,青聯未來將從三方面繼續加強會務建設,一是繼續做好青年與澳門社會的聯繫人,將擴大其服務功能和影響力,引領各青年社團樹立「愛國愛澳」精神;團結各個階層青年,並因應其所需開展工作,促進他們成長和向上流動。

二是繼續做好青年與特區政府的聯繫人,助政府瞭解他們想法,從而為實現青年個人事業的良好發展、本澳經濟適度多元化和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等目標獻力。

三是繼續做好青年與祖國發展的聯繫人,將利用自身與各兄弟省市青聯的良好關係,推動本澳青年認識國家、熱愛國家,把握時代機遇,主動融入國家發展,為國家和澳門的美好將來而奮鬥。

作為本澳青年領域的重要社團,「不忘初心」代表著澳門青聯將繼續在青年事務領域發揮「愛國愛澳」團體的重要力量。且在其會務方向上「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意味著青聯更加深耕青年事務領域的決心,而這也是青年的「初心」之一。值得關注的是,新一屆青聯領導層所提出的三個「連絡人」定位,真正是抓住了青年事務的核心與本質問題,相信在接下來的工作中,青聯將會為本澳青年的成長、成材發揮更為積極和重要的作用。

青年是社會的未來和希望。截至去年,澳門青年佔總人口比例超過24%,其中十六至二十九歲就業人口有九萬四千四百多人,佔整體青年人口近六成。在教育水準方面,具高中學歷的青年由2001年的20.6%,增加至2011年的37.9%,而同期具高等教育程度的青年由9.7%增至21.8%。可見,青年已成為推動澳門發展的重要力量。

但與此同時,本澳青年群體也存在著諸多問題。需要青聯這樣專門的青年社團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去深入研究和化解問題,促進青年的全面發展,讓青年成為遵守法治、愛國奉獻、身心健康、樂於自立、勇於創新的年輕一代。

比如曾有團體調研指出,僅9.2%受訪青年從事與專業直接相關的工作,大部分受訪青年沒有職業生涯規劃的理念;而在持續進修方面,雖然特區政府提供了相當多的支持,但仍有超過三成的青年並沒有進修打算;而且對國情的認識,儘管近年來從政府到社團都不斷組織國情教育活動,但可以看到的是本澳青年對國情的認識仍顯不足。而凡此種種所反映出來的都是青年與社會、與政府、與國家聯繫上的問題。可以說,青聯此時所提出的三個「連絡人」的定位正當其時。

記得行政長官崔世安曾在立法會談到青年培養問題,崔世安表示,特區政府或社會均提供很多機會予年輕人,十五年免費教育、各類高等教育貸學金和奬學金等,可以說由小孩成長至完成高等教育,特區政府及社會均給予年輕人很多支持,確保年輕人不會因為經濟問題影響升學。年輕人在非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畢業後,特區政府還有一系列支持措施,讓年輕人在未找到工作前,可以透過實習吸收經驗。但對青年發展的生涯規劃問題,他則表示,實現夢想是人生樂事,但年輕人成長、就業至實現夢想,卻不一定人人做到。政府與社會只能支持非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盡力向年輕人提供教育機會。但為年輕人訂立完全的生涯規劃,讓他們可代入實踐亦不一定可行,且有很大困難。因為澳門始終是商業社會,必須要視乎供求和市場,有規劃亦不一定能百分百實現。此番甚至說帶有悲觀色彩的「大實話」可謂切中青年成長問題的關鍵,政府或者社團的幫助,雖然必要,但卻不一定是成就青年的根本因素。

其實,無論在任何一個社會青年人永遠是一個重要的議題,關係到社會長遠發展的他們如何加以培養,使之健康成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每當提到這個議題,多數的政府都會強調會積極支援、協助,提供各種機會;而社會意見也是傾向於期望政府擔當更多,從方方面面對青年人給予發展的便利。這些做法和意見本無可厚非。但是若措施過度,培養變成「庇護」可能產生的作用就不再是正面的,反而讓青年人形成依賴心理,認為一切都可以由政府代勞,沒工作政府和社團會安排不計其數的招聘活動,提供職務供其選擇;有競爭者政府可以透過政策規定將之「趕出去」,確保將「蛋糕」留給自己。尤其是本澳有些社團和人士更不斷將青年問題從社會層面上升到政治高度,鼓動部分青年人提出超越現實可能性的要求,藉以向政府施壓,達到其政治目的。相關做法衍生出來的青年人的競爭意識、競爭力已經落後周邊地區等問題也已經被研究或調查所證明。

所以,解決青年問題的首要一個關鍵就是思維上必須認識到,青年人自身努力才是社會各項配合措施產生積極效果的根本所在。激發青年人自身動力應該是所有政策措施,以及社團活動宗旨所在。

其次,為青年成長提供幫扶是必須的。但提供之後給予其怎樣的發揮舞臺,如何處理好「老中青」各個代際之間的配合關係也尤為重要。筆者曾經認為,要實現愛國愛澳力量薪火相傳,必須要學會「放手」,給予青年人足夠自由的展示舞臺。其中澳門工會聯合總會的現屆領導層最值得肯定,現時工聯主要負責人的年齡層較之前下降更全面,呈現出「老、中、青」共存的局面,真正的在努力實踐工會事業的薪火相傳。

工聯亦實際行動確保事業薪火相傳值得欣賞和肯定,但是縱觀澳門整體,作為一個社團社會,卻很容易發現活躍在社會各個層面的始終是一些熟悉的「老面孔」,這一代傳統的愛國愛澳資深人士從回歸前到回歸後,見證著澳門的發展變化,也始終在為澳門的發展盡心盡力,固然是澳門的寶貴資源和財富。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日新月異的變化,澳門已經開始逐漸呼喚新一代的接班人。因為在澳門幾十萬萬的人口中,學生及青年人數超過10萬,30歲以下的人口更是超過一半,澳門是個「年輕的城市」。澳門的未來,澳門的希望,都寄託在年青人的身上。

筆者認為要讓本澳更多年輕人走向社會各個層面的前臺,首先要從觀念上加以改變,老一輩應學會「放手」。一般來說,多數人都認為年輕人由於年齡小、閱歷少,社會經驗不夠豐富,難以擔當重任,所以老一輩的人才會不放心讓年輕人獨當一面。但是也要知道溫室裡的花朵永遠難以承受風雨、繈褓裡的孩子永遠不會學會自己走路。只有放手讓年輕人自己去闖,去磕磕碰碰,去跌倒了再爬起來,才能為澳門的未來打造出新一代的合格接班人。

當然,所謂「放手」並不是「撒手不管」。老一輩的澳門建設者們所積累的經驗是澳門發展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經驗,這些經驗應該傳承給澳門的新一代,讓他們少走彎路,並且把握正確的方向。其次,要實現「放手」必須在制度和機制建設上作出合理調整,無論是社團還是政府部門都要建立起合理的考評和晉升機制,摒棄資歷為主要標準的人員任用方式。不斷發掘和提拔有能力、有幹勁的年輕人,不拘一格起用年輕人才。實現「老、中、青」共存,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局面。使建設澳門主力軍的接力棒可以順利交接。

澳門近年來青年社團不斷湧現,各類針對青年人的培訓活動以及服務專案也是層出不窮,似乎全社會已經將青年一代的培養作為相當重要的一個重點工作。青年作為社會未來的主人,只有堅定他們對澳門、對國家、對國家與澳門關係的正確認識,才能使澳門「澳人治澳」、「一國兩制」的事業不會走調、得以傳承。在青年培養上強調思想性、政治性的確有必要。也正因為如此,本澳政府和社團才會不遺餘力的支持舉辦各種以此為主題的各種活動。這當然是值得肯定的,所取得的成效也是相當可觀。這一點近年來青年人對自我身份認識的變化及參與社會積極度的提高都可以予以佐證。

但是同樣的,也有不可忽視的問題出現,就是類似的打著增強青年「愛國愛澳」情懷旗號,活動內容重複、形式單一的活動在不少社團出現。課程培訓、專題講座、外出考察交流,不少團體和機構以「人有我也要有」的觀念紛紛舉辦或準備舉辦雷同的活動。甚至給人有種將青年「愛國愛澳」培養教育作為「政治任務」的感覺,似乎不辦這個主題的活動就不是「愛國愛澳社團」一般。當然,筆者並非是完全否認這些活動作用。相反,正如前面所言筆者還是認為這些活動應該具有相當大的積極意義。不過,這些雷同活動的舉辦是重質還是重量,或者說如何舉辦卻需要好好考量。

其實,說到這裡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何為「愛國愛澳」?「愛國愛澳」並非只是停留在口頭和思想上,而是要真正在實際中踐行,在實際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真正體現出來。對澳門青年來說也只有在實現自我價值過程當中才能為澳門建設發展作出貢獻,延續澳門「一國兩制」的成就,壯大「愛國愛澳力量」。因此,在政治教育堅定信念的同時,如何讓青年人掌握更多本領,更好的成長起來也是至關重要的。

澳門要延續「一國兩制」的成就,並取得進一步的發展,其具體就是表現在經濟社會的持續進步上。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青年的繼續努力,尤其是需要青年人才發揮作用。而需要青年人才發揮作用的方面,正是青年培養的各個方向。

雖然筆者並無意在此討論澳門人才多寡的問題,但是卻要強調因為特區成立時間不長,經濟社會要經歷巨大轉型,澳門現今青年人才缺乏的確是現實。無論是經濟、社會或者政治方面,能夠擔起重任的青年人才根本無法滿足未來的需求。這也就決定了澳門青年人才的培養應該是多個方面著手,只是強調青年人政治素質培養明顯有失偏頗。

前面說到只有青年人良好的成長起來才能,才能為延續「一國兩制」事業和壯大「愛國愛澳力量」提供必要基礎。那麼如何才能讓青年人健康成長呢?其實,這個命題又轉回到青年人的培養上。結合上面所談到的,筆者認為本澳要做好青年的培養出了要講政治思想基礎,多方面培養人才以外。還要從意識和形式兩個方面作出改善。所謂意識層面就是要向青年人灌輸正確的意識,包括積極的工作生活態度、理性應對個人和社會問題的意識,以及區域甚至全球的開放競爭意識等。而在青年人培養方式上,則應更加重視引導和創造實踐機會,不斷探索新的方式方法,取代過往傳統說教為主的方式。

本澳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向市民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福利也越來越豐厚。但同樣的,市民的訴求也越來越多樣。青年人的訴求亦是一樣,不但是衣食住行等基本的訴求,更有教育、醫療、就業、自身更好發展的訴求。但是在提出這些訴求的同時,青年人是否也應考慮一下自我方面需要作出那些努力?就比如就業問題,可以說,本澳眾多的青年社團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認為應該削減外雇,尤其是本澳企業中的管理層外雇,以便給本澳青年人「上位」機會。但是有沒有考慮過,即使真的削減了,本澳又有多少青年能夠真正勝任?所以在提出一些訴求前,青年人還是應該從自身角度考慮一下,並且做出努力,裝備自己,使自己能夠對所提出的訴求做出承擔。而這也是青年自身能動性的最好表現形式。再言之,包括其他方方面面的政府對青年的扶持措施,也是要靠青年自身努力才能去掌握有利因素,作出相應的配合才能實現發展。

此外,青年人除了在事業和人生的發展中提高自身能力,把握發展機遇外。在參與社會活動時,也應該有所注意,以免因為自身社會經驗的不足,在考慮問題、表達意見的方式方法等方面還是存在些許不盡人意的地方,而被某些「有心人」利用,使青年原本的良好願望和滿腔熱情演變成違背出發點的行為。

第一,要避免從眾心態。很多專家學者在研究青年行為時,都將從眾心態作為青年行為的首要特徵。這種情況一方面反應出青年人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及一定程度上的認知,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青年人在看待社會問題上缺少分析和思考。喜歡將問題的應對之道理解為簡單的「非此即彼」。從而背離了辯證主義的要求。

澳門面積不大,在某一段時間裡個別問題極易成為全社會所關注和討論的問題。而有些時候由於傳媒關注點的不同,某一方向或派系的意見較多的被報導,從而成為形式上的主流輿論。但是這些並不能算作是整體的意見,同樣更不代表這就是正確和完善的意見。不過在某種意見盛行的情形下持有不同的意見卻會受到很大的壓力,所以很多時候涉世未深,思想還較為單純的青年人極易接受所謂的「主流意見」,然後滿懷熱情的予以支持。一旦事實證明所謂的「主流意見」並不完全正確,就感覺積極性受到打擊,甚至心灰意冷。這就是典型的從眾心態。

因此,青年人在面對社會問題時,不應該急於瞭解和跟從所謂的「主流意見」,而是首先自己對問題進行辯證的分析,再權衡各種觀點的利弊,進而形成自己的認識。尤其是關乎青年人自身的問題上,作為最具發言權的青年人更應認真客觀的從實際考量,不為外界意見所影響才能真正提出符合自身需要的解決之道。

第二,訴求要符合實際。思維活躍而新穎,是青年人的特點和優勢,但是在思考社會問題、自身問題上也可能成為劣勢。因為過分的追求思維的超前和新穎往往使自己的見解超越現實,成為不可能。就比如曾有青年社團要求政府將本澳樓價調控至與珠海相同的水準。我們可以理解青年人對置業的要求,但是其所提的要求在現實來看完全是不可能。首先,珠澳兩地的經濟水準不同樓價自然不會相同;而且澳門地少人多的實際情況,在市場的調節下當然也決定了本澳樓價高於珠海。還有就是要求政府直接出手壓低樓價更嚴重背離澳門的市場經濟體制。這樣的訴求只能是讓人一笑置之,甚至感歎一句「這些青年真是思想簡單!」

所以,見解或意見新穎的同時,不能脫離實際,而是要多做調查研究,從現實出發,一步步、一層層分析,將各種的影響因素都考慮到,才能提出實際可行的方案。否則只會是紙上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