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還須克服困難爭取早日通車

經過四年的緊張施工,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的橋樑工程昨日全線貫通,緊接著大橋主體工程將全面進入島隧工程項目的最後階段。昨日上午,港珠澳大橋管理局舉行儀式,正式宣佈主橋工程全綫貫通;而中央電視台則作了現場直播。這顯示中央對港珠澳大橋的高度重視,因為它不但是溝通「一國兩制」的「橋樑」,而且也是國家發展區域合作的「橋樑」,更是實踐「一帶一路」戰略,作為「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端的「橋樑」。我們憧憬了多年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的宏偉願景,即將成為活生生的現實,矗立在我們的眼前。

港珠澳大橋總長五十五公里,是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超大型跨海通道,也是迄今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包括海中橋隧主體工程,以及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口岸和連接綫。其中,主體工程由六點七公里的海底沉管隧道和長達二十二點九公里的橋梁工程組成,隧道兩端建有東、西兩個人工島。昨日全綫貫通的是橫亘在伶仃洋海面上的二十二點九公里的主橋橋梁,無論是從珠海情侶路沿綫上看,還是在高空俯瞰,宛如一條巨龍綿延在伶仃洋上。而橫跨青州航道、江海直達船航道、九洲航道的三座通航斜拉橋,其設計各有特色,「中國結」、「海豚」、「風帆」的造型組合,成為伶仃洋海面上的一道亮麗風景,及港珠澳大橋的標志性景觀。作為中國從橋梁大國走向橋梁強國的里程碑之作,港珠澳大橋被業界譽為橋梁界的「珠穆朗瑪峰」,并被英媒《衛報》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後,將大大縮短香港到珠海、澳門三地的時空距離,從香港到珠海澳門驅車僅需三十分鐘的車程。由於中國內地與港澳三地技術標准存在差異,港珠澳大橋從一設計就按照「就高不就低」的原則確定主要技術標准,即采用最高標准打造「世界級跨海通道、地標式建築」,設計壽命一百二十年,能夠抗十六級台風、八級地震及三十萬噸巨輪撞擊。中國橋樑老專家譚國順指出,能建成這樣一座世界矚目的橋梁,不僅僅代表中國橋梁的最先進水平,更是這個國家綜合國力體現,港珠澳大橋將是中國走向世界的又一張新名片。

然而,我們在為港珠澳大橋驚嘆和歡呼的同時,也不禁為大橋的構思、設計及建設過程中,所遇到的各種人為障礙而深感遺憾。現在最為嘆息的是,本來按原定計劃,大橋應於今年底全線建成通車,以慶祝香港回歸二十週年;但從目前情況看,已經根本不可能在香港回歸二十週年之前完成通車,雖然大橋的主體工程包括島隧工程可以在明年初之前完成,但香港口岸和澳門口岸的建設進度嚴重滯後,現在才剛進行澳門口岸的地下工程的招標,遑論開工建設,更不要說澳門口岸的上蓋建設,及各種設備儀器的安裝、測試。因此,港珠澳大橋也可能是成為向澳門回歸二十週年「獻禮」的重大項目,也算是「錯有錯著」吧!

澳門口岸的建設滯後,尚只是受新城填海區A區的填海吹沙工程落後的影響(而這是為配合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而暫停運沙船作業,也是一種互動因果關係吧),而香港口岸及其人工島工程的「多災多難」,則是受人為因素影響了。其中最重要的事件有兩個,其一是香港某些政客唆使一位老太婆,以「破壞環保」為由提出司法訴訟,迫使相關工程停工,耽誤了不少時間;其二是相關工程需要向立法會申請撥款及輸入勞工時,反對派議員以「拉布」方式進行阻擾拖延,使得政府政令出不了政府總部,大橋工程進度也嚴重受阻。這就難怪,有人認為,反對派這樣做,一是要糟蹋香港特區政府的施政效率及品質,以此來否定「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針;二是對於將會加強香港特區與內地融合的港珠澳大橋和廣深高鐵延伸香港段的工程,害怕得要死,恨得要命,因而就要千方百計地阻擾延滯之。聯繫到台灣地區的民進黨「立委」,為了阻攔能夠融合兩岸經濟關係,及有利於台灣民生的法案,就是以霸占主席台等手段進行阻擾,甚至還縱容「太陽花」學生佔據「立法院」議場,其實就是同出一轍。

港珠澳大橋,最早的構思來自香港商人胡應湘;後來珠海市某位負責人將之接過來,要建伶仃洋大橋,將澳門剔除出去。由於這項計劃不符合中央政策,而一直未能獲得中央批准。香港、澳門先後回歸後,大橋的議題再次擺在中央的桌面上,於是協調聯繫香港、澳門特區政府進行認真研究,終於達成港珠澳大橋的走向及投資、施工等模式。

很遺憾,當時香港特區政府堅持大橋的「雙Y」信設計,堅持要「單Y」型構思。這是針對香港商人李嘉誠在深圳鹽田港興建港口的投資計劃,擔心會與香港的碼頭搶奪貨源,將來自珠江西岸的貨源都流到鹽田港去,香港就成了「為他人作嫁衣裳」。因此,堅持要「單Y」,截斷深圳的「財路」。這就使得澳門失去一個到深圳的便捷路徑。因此,深中大橋的興建,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另一個曾經對澳門不利的構想,就是珠海方面為了借大橋之「水」搞活橫琴的經濟,決定將大橋的珠海出口選擇在橫琴。但這就必然導致大橋的軸線經過澳門。當初有幾個方案,其中一個是在澳門的氹仔島的北部穿過;另一是在澳門的路環島以南跨過。這兩個方案都對澳門的未來發展不利。經過集益廣思,最後是決定穿越拱北口岸的地下。但珠海的出口因遠在洪灣,車流要回到珠海主城區,就要多走半個小時以上的路程,而且還將會加重拱北地區的塞車程度。

幸好後來有消息說,在珠澳口岸人工島工程中的興建過程中,為了方便輸送建築材料及設備,以及施工人員的往來,在九洲港附近到人工島工地之間,從修建了一條簡便的聯絡橋。珠澳口岸工程完工後,將在聯絡橋原址修建永久性橋樑,作為珠海主城區車輛的出入口,從而就可避免上述的「繞大彎」情況。

這就給澳門特區方面兩個啟迪。其一,珠澳人工島的澳門口岸工程,可以交給興建珠海口岸的施工單位承接。這樣,一方面,他們對大同小異的口岸工程輕車熟路,及利用原來建設珠海口岸的機械設備。另一方面,繼續利用臨時聯絡橋,輸送建築材料,及施工人員的往來,這比在澳門境內要橫跨新城填海區,可節省很多時間,而且也可避免建築材料運進工地時,造成市區塞車,及關閘口岸汽車通道堵塞。

其二、可以就地利用珠海九洲港至大橋珠海口岸之間的汽車出入通道聯絡橋,作為澳門「兩地牌」汽車的另一個出入境通道,亦即來往澳門與珠海主城區之間的車輛,可以在此通關,以減輕拱北口岸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