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新加坡建交的漫長歷程

「乒乓外交」

新加坡幅員小,人口少。但其地理位置重要,治國方略正確,以「東方的文明和西方的科技」為綱,以「發展人才」為本,很快就從20世紀60年代初期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僅為400美元的小村鎮,發展成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達2.2萬美元的國際交通中心、金融中心和商務中心,國際化大都會和各大國利益交會的重要戰略要地。新加坡不僅後來以「亞洲四小龍」之一聞名遐邇,也在國際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在對外關係上,新加坡立足東盟,面向亞洲,奉行「大國平衡」政策,積極開展經濟外交。這不僅使新加坡贏得了廣闊的國際生存空間,也無形中成為東盟國家利益的代言人,在東南亞地區事務中的重要作用日益顯現。

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國一度指責新加坡是「帝國主義走狗」「反華反共的急先鋒」。稱新加坡「反共」,屬實;說其「反華」,缺乏理據。以歷史的眼光實事求是地講,有「新加坡國父」之稱的李光耀有著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底蘊,對中國懷有特殊的感情。他對中國的批評指責,一是出於對共產黨執政的中國政府不瞭解而產生的疑懼;二是昭告鄰國世人,新加坡不是「第三中國」,以示與中國「劃清界限」;三是中國當時在發揚國際主義、支持世界人民革命的政策方針下,未免有些錯誤的做法。

20世紀60年代,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根據毛澤東「一條線和一個面」的戰略思想,爭取團結各國政府,共同對付當時的蘇聯,遏制其在東南亞勢力擴張成為首要任務。這樣,打開與新加坡的關係,對中國開展東南亞國家的工作日顯重要。在周恩來的指示下,從1970年底,中國逐步調整了對新加坡的政策。他還指示中國駐外代表機構主動邀請新加坡的外交使節參加中國的國慶招待會。中國的積極姿態,得到新加坡的積極回應。雙方的第一次接觸,是在1971年通過李光耀所稱的「乒乓外交」進行的。新加坡首次派乒乓球隊應邀參加了在北京舉行的亞非乒乓球友誼賽。接著,中國提出建議,擬於第二年派遣一支乒乓球隊到新加坡進行友好訪問,新加坡方面欣然同意。

1974年5月馬來西亞總理拉紮克訪華,5月31日中馬兩國建交。這對新加坡在發展對華關係上起到了助推作用,雙方均認為已到中新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的時候了。中方加大了對新加坡的工作力度。1975年3月,李光耀總理派外長拉賈拉南訪華,受到周恩來的接見。拉賈拉南訪華,既表明了友善,又充滿了疑慮。他對周恩來重申了新加坡的立場,並說明由於鄰國對新加坡以華族人口占絕大多數的情況特別敏感,新加坡只有在印尼同中國複交之後,才能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周恩來圍繞新加坡關心的問題,闡明了中國的立場,為消除其政治疑慮深入地做了大量工作。他最後反復申明,中國尊重新加坡是個獨立的國家。

1975年,周恩來還通過泰國、伊朗等國領導人,邀請李光耀訪華。

打破堅冰

李光耀的首次訪華,外交上堪稱「破冰之旅」。他希望充分利用這次經過長期醞釀才下定決心的訪問,儘量多瞭解一下中國。中方理解他的意圖,把日期安排在1976年5月10日至23日,日程儘量滿足其願望,細節上力避敏感因素。李光耀也謹慎從事,為避免被人誤認為他是以炎黃子孫的身份「尋根問典」,特意在他率領的17人代表團裏安排了各族人士,其中有在斯里蘭卡賈夫納出生的泰米爾族的第二副總理拉賈拉南、馬來族的政務次長麥馬德和華族的外交部政務次長李炯才。他們跟隨李光耀出席所有會議,在各種場合一律講英語,以此表明他們與中國毫無私密接觸。

當時,毛澤東年事已高,且多病纏身,會見來訪外賓均不作預先安排,而是臨時視情況而定。5月12日,外交部禮賓司官員突然到釣魚臺18號樓通知李光耀,說毛主席將會見他,這給他幾分意外欣喜。

會見持續了約一刻鐘,華國鋒和時任外長的喬冠華陪見。毛澤東身體虛弱,說話含糊,加之濃重的湖南口音,眾人很難聽懂,須由張玉鳳用普通話提高了嗓門逐句重複。有幾次張玉鳳不得不在紙上寫幾個大字,請毛澤東確認無誤後,再由冀朝鑄譯成英語。這場會見純屬禮節性的,沒有太多的實質內容。李光耀說,這場會見表達了中方對新加坡代表團的善意,顯示了對新方的重視。

第二天,《人民日報》等各大報刊都作為重大新聞在頭版頭條刊登了會見的消息和照片。李光耀看到照片後說,(毛澤東)比當面所見的好。

1978年11月12日,74歲高齡的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訪問過泰國、馬來西亞後,續程訪問了新加坡,同新加坡總理李光耀就國際形勢、地區形勢、雙邊關係及共同關心的問題,廣泛深入地交換了意見,增進了彼此了解。這次會見,成為李光耀的「一次難忘的經歷」。當鄧小平身著米色中山裝,從波音707專機上走下來時,李光耀面帶敬重的神態,走上前熱烈握手歡迎。在李光耀的陪同下,鄧小平健步檢閱了儀仗隊,驅車前往總統府裏的迎賓別墅。當天下午,雙方在內閣會議室進行正式會談。

鄧小平在談到東南亞形勢時指出,有些人不明白中越關係為何惡化,中國又為何斷絕對越援助,這豈不把它推向蘇聯?問題的關鍵在於越南。因為越南多年來有個成立「中南半島聯邦」的美夢。中國向來都不苟同。越南把中國視為實現「中南半島聯邦」的最大障礙,便變本加厲地反中國,把大批越南華裔驅逐出境。

鄧小平對李光耀說,中國是經過慎重考慮,才決定停止對越援助的。中國總共為越南提供了100多億美元,現值20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中國一旦停止援越,蘇聯難以獨自挑起援助越南這副擔子,它只好通過「經互會」,把包袱甩給東歐國家。鄧小平指出,越南一旦成功控制整個中南半島,許多亞洲國家將失去掩蔽。「中南半島聯邦」會成為蘇聯南下進軍印度洋的環球戰略的一步棋。當前真正緊迫的問題是,越南可能大舉進攻柬埔寨。屆時中國應該怎麼做,就得看越南這一步走得有多遠。

李光耀一直認真聆聽,見天色已晚,便徵詢式地建議第二天再繼續談。鄧小平客隨主便,說「別讓飯菜涼了」。

晚宴上賓主友善親切,但情緒卻沒有放松。雙方腦海裏似乎都在盤旋著越南入侵柬埔寨的事。李光耀問:「如越南進攻柬埔寨,中國將會怎麼做?」鄧小平思忖後說:「如果越南的攻勢過了湄公河,中國就不可能再按兵不動。」

鄧小平邀請李光耀再度訪華,李光耀稱,等中國從「文化大革命」中恢復過來再去。鄧小平說,那需要很長時間。李光耀則看法樂觀,認為中國發展起來甚至會比新加坡更快。

鄧小平離開新加坡前,與李光耀在總統府別墅話別時,高度稱讚新加坡的發展。鄧小平說,與他旅法留學途經新加坡時相比,改變實在太大了,並表示了由衷的祝賀。

這次訪問,使鄧小平在李光耀心中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鄧小平驚人的謙虛和敢于正視批評的勇氣,充分顯示出他偉大的品格和卓越的領導能力,贏得了李光耀的敬重和信任。

1979年10月,情況再度改變。鄧小平在一次講話中說:「我到新加坡去考察他們怎麼利用外資,新加坡從外國人所設的工廠中獲益。」他指出外國企業所交的高額稅收,工人工資,外國投資帶動了服務業,這些都成為國家的收入。可以說,新加坡吸收和利用外資的經驗,成為鄧小平設計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參考。

鄧小平訪問新加坡的巨大成功和中國對新加坡政策的調整,打開了李光耀的心鎖,增加了他對中國的信任度。隨著新加坡民間訪華人數的增加,中新貿易迅速增長,新加坡成為中國除香港之外的最大轉口貿易站。1979年12月29日,兩國政府在北京簽訂了貿易協定。1980年8月14日,兩國簽署協定,以執行貿易協定的名義,互設有使館主要功能和外交地位的商務代表處。這使新加坡既滿足了建立官方聯繫管道的需要,又恪守了在印尼之後與中國建交的諾言。

冰消雪融

1980年11月,李光耀挈夫人柯玉芝和女兒瑋玲第二次訪華。此時,中國已經進入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11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主席華國鋒會見了李光耀。晚上,國務院最高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宴會,歡迎李光耀訪華。新加坡第二副總理拉賈拉南等隨行人員出席了宴會。國務院副總理姬鵬飛,副總理兼外交部長黃華和夫人,財政部長王丙乾和文化部長黃鎮等出席作陪。雙方雖不再發表講話,但仍有祝酒。宴會廳裏並排懸掛著兩國國旗,始終洋溢著友好的氣氛。

11月11日上午,鄧小平會見李光耀。他來到會見大廳剛落座,就順手掏出香煙。我請衛永清提醒鄧小平不要吸煙,李光耀討厭煙味。鄧小平說他知道,一會兒李光耀來就不吸了。衛永清把鄧小平請到隔壁房間吸煙,大家尾隨其後,彙報兩天來會談和會見的情況。

李光耀見到鄧小平,尊重、熱情和友好溢於言表。兩年來,東南亞和國際形勢的變化,特別是中國對越南的邊界自衛反擊戰,使李光耀更覺鄧小平是位高瞻遠矚、信守承諾的人。李光耀十分讚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四個現代化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認為「中國四個現代化成功對整個亞洲及地處東南亞的新加坡都有好處。中國經濟成長將為整個區域帶來穩定,刺激貿易與投資」,「中國繁榮了,各國就多了一個好的貿易夥伴」。

鄧小平著重就國際形勢與李光耀交換了意見。他坦言:有的國家認為,東南亞的真正威脅來自中國。這個問題應弄清楚,否則不可能建立相互信任的關係。中國地方這麼大,人口這麼多,還要人家的地盤幹什麼?中國要擺脫自己的貧困,絕不是本世紀末的事情,甚至還需花下個世紀的一半時間才能達到。我們現在的國策,就是永遠不稱霸。希望新加坡朋友做做工作,使他們瞭解中國的真正意圖。中國總是從反對霸權主義這個全球戰略出發考慮問題。中國希望有個強大的東盟,東盟越強大,團結越牢固越好。會見後,鄧小平設午宴招待了李光耀。

在李光耀第二次訪華前夕,新加坡《星洲日報》11月8日刊發文章,預測李光耀將與中國領導人討論地區、國際局勢,以及新中兩國的雙邊問題。柬埔寨問題將是最重要的話題之一。實際上,除就共同關心的形勢問題交換了意見外,雙方並沒有特別的問題或兩國關係上的重大事宜要解決,更多的則是李光耀借機實地考察一下中國形勢和政策的變化。他發現中國已今非昔比,甚至感到新奇、意外,發覺中國人的心情比較舒暢。一般官員和老百姓跟他們接觸交談中,態度輕鬆自如多了。

中新兩國沒有建交,李光耀雖享受到最高的接待規格,但卻不是最高的接待禮儀。這對他挈眷暢遊中國、感受中華文化帶來便利。李光耀一行心情輕鬆,盡情地遊覽了中國的壯麗河山,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十多天的行程中,李光耀看到了中國的巨大變化。東道主毫不拘謹,開懷暢飲,交談投契,領導人和官員都更加開放。他們不再回避問題、隱惡揚善,坦然談及「文革」,更加願意討論自己過去所犯的錯誤,以及未來所面對的問題。

水到渠成

李光耀回國後,徹底開放對華旅遊,鼓勵商人利用中國的優惠政策,大力開展新中經貿,促進新加坡經濟發展。此後,李光耀成為中國的常客,來訪不下30次。兩國在1990年8月中印尼復交後,於10月3日正式建交。此後,兩國關係發展順利,雙方在政治、經貿、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不斷擴大。兩國領導人互訪頻繁,雙方絕大多數主要領導人均已實現互訪。1995年,兩國外交部建立磋商制度。近年來,兩國執政黨和軍事代表團也實現了互訪,兩黨兩軍關係正式建立。新加坡目前是中國在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經貿合作夥伴。兩國對國際和地區事務有著廣泛共識,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中新關係的發展,對促進中國與東南亞的關係產生了積極作用。

(劉一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