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面人」田弘茂

延宕多時的海基會董事長人選,在英文與王金平和宋楚瑜上演了一齣起承轉折的合作戲碼之後,終於在蔡允諾期限的最後一刻,確認由李、扁時期要員田弘茂充任。作為蔡兩岸人事最後一塊拼圖,田的出線讓外界大跌眼鏡;其多面向的學政經歷和複雜的統「獨」態度也被輿論一一檢視;蔡起用田的實際用意更引發紛紜解讀。

田弘茂的學政經歷

現年78歲高齡的田弘茂擁有深厚的學政經歷,與大陸往來頗多,在台灣宦海沉浮多年,被視為是李登輝的忠實信徒和重要謀臣,也是蔡英文的「親密戰友」。

一是綠營的「知陸派」。「總統府」介紹稱田在美求學、任教時期即投入中國大陸研究,嫺熟兩岸關係及亞太戰略等議題,此言非虛。田弘茂1938年生於台南,無黨籍,美籍華人,在美威斯康辛大學獲博士學位,專研國際政經事務及中國政治史,歷任該校歷史與政治學系中心主任,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美國委員會委員,美國外交協會安全研究小組成員,在學界備份頗高。

田自負於其兩岸關係研究和大陸的「人脈」。即使卸任公職後,田也經常與相關學者進行座談,研究不輟,緊跟現實。田還多次訪陸進行「學術調研」,早在1973年,田應好友、台灣前「國防部副部長」陳必照之邀,持美國護照登陸,在一個多月的時間裏走了許多省市,實地考察了當時的人民公社制度、街道委員會設計等,並以此推估中國人口數,對文革時期的大陸有了第一手觀察。2013年底,田參與施明德處理兩岸問題的「五個原則」討論。

1993年對大陸的訪問,還被田視為其兩岸交往的重要節點。當時,他「意外」地應時任統戰部部長王兆國之邀及陪同,與當時的國家主席江澤民會面近2個小時,談及兩岸關係走向和「一個中國」等問題,他提出拉近兩岸關係、不要阻止李登輝參加來年的APEC領袖會議的建議。隨後,他在上海拜會了前海協會會長汪道涵。田稱,回臺後有向李登輝報告此事,但他並非李「密使」,他還將會面的照片懸挂于辦公室;田相信,此段經歷會「有助於推動海基會工作」。

二是李登輝重要的兩岸謀臣。雖然未能在李時代「入閣」,但田始終是李在兩岸政策上的重要謀臣。1990年6月,田受李邀請赴臺出席「國是會議」,被李安排進行兩岸關係總結報告,後被聘為「行政院顧問」、「總統府國策顧問」和「國統會研究委員」,參與制定被認為為統一設置巨大障礙的「國統綱領」。此外,李啟動的「修憲」,推出的「戒急用忍」、「務實外交」等政策,田都積極參與設計並鼓吹宣傳。李最核心的「兩國論」,在執筆人蔡英文之上,還有兩位「國師級」指導人物,一個是蔡秘書長林必炤,另一個就是田。因此,田、蔡不但同僚情誼頗深,也均是李登輝的「鐵粉」和「信臣」。

三是綠色執政的首任「外交部長」。田、蔡是李推薦于陳水扁的「可信力量」。兩人同時「入閣」,供職「國安」系統。蔡執掌陸委會而田先後任「外長」、「政務委員」等,每週參與「行政院會」,也是「國家安全會議」成員。在蔡「犯上」否定扁的承認「九二共識」談話不久,田推出「護照」加注「台灣發行」以為呼應。兩人被視為是「獨派」的「哼哈二將」。此外,田還推動「二、三軌全民外交」,以推動台灣「入聯」,宣示「台灣主權」。但田不久後即黯然下臺,除了與馬其頓「建交」、「斷交」問題備受責難,也是由於深綠不滿其未能更大張旗鼓地推動「入聯」。

四是綠營智庫經營者。「國統綱領」中的內容,田在擔任「國家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時候就開始研擬。「國策中心」1989年由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資助成立,在田的經營下,成為最知名的「本土陣營」智庫,以研究「本土性政策」為主,培育了新生代的兩岸政策幕僚和官員,其中不少成為了田「外交部」班底。「規模小小」的「國策院」一度能與「中經院」、「臺經院」比肩,是因田受李登輝倚重之故。1998年,張榮發不滿「國策中心」偏綠而撤資,該會轉型為「國策院」,田出任董事長至今。田積極與美國和大陸知名智庫合作,其最近一次訪陸是去年參加「國策院」與「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的交流。

「不統」、「不公開獨」的「台灣派」

田弘茂人事案一公佈,各界反應不一,或歡欣鼓舞,或善言期許,還有人擔心此關鍵落子會讓蔡滿盤皆輸。輿論最注重的是對其政治立場的考察。

一是「不公開主張’台獨’」的「台灣派」。田自稱「台灣派」,只關心台灣利益,「現在沒有參加台灣獨立運動」,「不會公開主張台獨」。田長期涉及大陸和國際情勢研究,深知「台獨」之路難行,又自詡為「政治現實主義者」。因此,他自稱「不公獨」,是有其理性邏輯的。而為了發揮海基會功能,他也一再澄清外界對他的「獨派」定位。

二是在「不統」、「暗獨」情況下維護台灣利益。田參與起草了「不要統一的國統綱領」,而後又緊隨李登輝「兩國論」路線,其政治理念中再難見到「統一」元素。如今,田以耄耋之齡為蔡「做義工」,顯示其仍存有所作為的政治企圖心,以及對未來以此角色維護「台灣利益」的策略思考。近來,田判斷當局已是兩岸「不能更壞」的最低谷,兩岸關係存在起勢可能。面對僵局,他認為「大陸高層還未發話」,「習近平處理台灣問題的方式可能不同」,「兩岸關係或取決於習蔡關係」,似乎是寄希望於大陸會改變「反獨促統」的意志,在政治基礎上展現「寬大」、「善意」。田認為,「九二共識」是決策階層的問題,海基會處理的是臺商事宜等「事務性議題」,顯示其仍抱有某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此外,田雖稱,不會「公開支援正名、制憲運動」,但在「改變國號」等問題上稱,「尊重民意」,說明他與蔡一樣看重「民意牌」。

三是對兩岸關係定位有系統認知。其一,對「九二共識」,田深知是兩岸協商溝通機制的基礎,對於「九二會談」的內容、過程和分歧,以及有無可以「共同修正之處」,他會「進一步學習」。2015年,田出席亞洲安全論壇時曾稱,「九二共識」仍是未來兩岸關係的關鍵點。但他也稱,兩岸不應用對方「完全無法立刻接受的名詞」來做要求,也尊重蔡不接受「九二共識」,但接受1992年「兩岸會談事實」的立場。其二,對一種內涵,他與「獨派」看法類似,認為「中華民國已經獨立了」,「兩國論」意涵濃厚,遭國民黨批評脫離了「中國民國憲法」的一中架構。其三,對兩岸交往,他主張兩岸持續拓展良性、務實互動,尋求文化和情感聯結。田認為,與大陸接觸是台灣無可回避的,兩岸的歷史、文化、地理難以「完全切割」。他建議大陸對臺以廣義的中華文化來「連結社會」,規避利益牽涉,為兩岸融合「尋找軟性道路」;同時勿求片面讓利,多接觸台灣社會各階層,拓寬在臺社會圈構型。

值得注意的是,田進來的話語中不但有「兩岸融合」字眼,還對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兩岸一家親」等理念表示「讚賞」,並認為習2014年在APEC會議上對蕭萬長提出的「堅定信心、增進互動、相互尊重、良性互動」十六字箴言是「比較平實的說法,令人耳目一新」。這些言論是否說明田近年來的「務實台獨」理唸有所「鬆動」,仍需持續觀察。

蔡英文起用田弘茂的意圖

海基會董事長或許是蔡當局「最難做的位子」,只要蔡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協商溝通機制就將完全停擺,難以啟動。海基會董事長恐有其位而難以發揮。但蔡將海基會交給田,則透露出她對田的信任和在此人事案上的策略算計。未來海基會的角色功能是否會調整,更值得關注。

一是田能充分貫徹蔡意圖,並能獲得高度授權,海基會未來定位值得密切關注。田蔡關係深厚,相互信任;田的「務實台獨」底蘊及「政治現實主義」式的守護台灣利益,與蔡的「柔性台獨」相當契合;其在綠兩岸關繫領域輩分頗高,著力深厚,與象徵性的擺設人選不能同日而語。因此,田預期會得到蔡的高度信任和授權。此外,聯繫到日前海基會董事多由「內閣」「部會」首長兼任,蔡治下的海基會未來將發揮什麼功能和角色,值得關注。

二是起用田是蔡的投機性「策略」操作。其一,認為大陸不了解田,會接受其「善意」。蔡認為田屬於較「中性的政治人物」,既不足以與「獨派」劃等號,又兼有一定大陸人脈,蔡期望田這些特質能讓他在大陸和「獨派」壓力間兩面討好。其二,向深綠妥協。蔡上任百日執政危機已現。民調數字顯示,藍營憤怒、中間選民出走,挺蔡「民意」只剩下綠營基本盤;同時,「獨派」大佬吳灃培等不斷重話邀蔡回歸深綠意識形態,蔡為避免民調繼續下滑,唯有取悅和擁抱深綠。以海基會職位對綠營交心是其最優選擇,也贏得了深綠的認可,吳灃培、辜寬敏等均稱這是「令人安心的人選」。

三是田美國背景利於蔡博取美信任。蔡相信,田與美國政界、智庫、情報機構和政黨有「非比尋常」的關係,而田的「不統」、「不公開獨」的色彩正符合美對臺要求,是讓美國放心的海基會人選。

520後兩岸兩會過去8年間的熱絡互動已不見。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已就海基會董事長人選明確表示:海協、海基兩會若要恢復商談,一是必須要確認「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因此不單純是人選問題,二是要得到充分授權。田或可得到蔡的「充分授權」,但他是否能在「九二共識」的「學習」中代表蔡當局交出讓大陸滿意的答卷,9月12日其正式上任後,海基會向海協會的通報函件,應該給出答案了。外界將拭目以待。

(劉亞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