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60年:從白手起家到「太空大國」

1956年-1977年:「兩彈一星」與大國地位

自1956年10中國首個火箭導研製機構成立以來,中國科研工作者白手起家,以自力更、自強不息的艱苦奮鬥,日夜追趕世界先進水準。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太、空間站建設,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太人不斷締造的新輝煌,不僅改寫著新中國成立後的國防、科技、經濟實力,同時極大增強了中華民族實現強國夢的自信心——而這一切,也在外國媒體、學者對中國航太事業60年發展的密切關注中得到了印證。

1956月10月8日,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製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首任院長。兩年後,中國開始興建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

1964年6月,東風二號中近程導彈發射試驗成功;4個月後,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上空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國氫彈試驗爆炸成功……一系列的技術進展,為發展人造衛星奠定了基礎。

「如果中國人在兩年內爆炸他們的核裝置,正如專家們所預言的那樣,亞洲的力量對比將根本改變。」美聯社1960年評價道。至1964年中國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的消息傳至華盛頓,儘管時任美國總統詹森、國務卿臘斯克等人對中國的這項成就大肆詆毀,然而中國核爆炸對打破美蘇核壟斷和核訛詐的意義已是不爭的事實。

當1970年「東方紅」1號人造衛星成功發射後,法新社進一步評價稱,「在原子和空間方面的成就,最雄辯地證明了一個國家達到的工藝水準之高。」在外媒眼中,中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躋身「核與空間大國」行列。

伴隨著「兩彈一星」帶來的自信與激勵,中國國防尖端科學技術繼續取得歷史性突破。1975年11月26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11月29日,完成預定任務後,衛星成功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返回式衛星技術的國家。

「這一成就的重要性在於,從此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戰略偵察手段,可以為中國的戰略導彈確定目標,並能監視別國的軍事部署和調動情況,還能檢查中國自己軍事目標的偽裝情況,軍事上的價值無法替代。」新加坡《聯合早報》評價道。

從技術層面上看,美國《新聞週刊》援引美國專家的話認為,(衛星)軟著落成功表明,中國已製成經受得住重返大氣層時高熱的耐熱合金,並且製成在衛星著落之前減慢下降速度的可靠工具,因此中國的空間技術可能已超過日本和歐洲國家。

1976年年底,中國又發射了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重申堅決要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法新社引用「觀察家們」的話直言,繼續進行空間計畫可能同中國實現國防系統現代化的工作有直接關係。這有助於火箭技術繼續取得進展。火箭是核力量的重要部分。

共同社的報導也稱,從1975年7月至1976年12月,中國在一年半的時間裏連續發射了5顆衛星。這一情況表明中國正在把巨大的力量集中在這方面,而且已經達到發射實用衛星的程度。文章把「發射衛星技術的穩定與實用化」,同中國已經獲得核彈的成績相結合,得出了「中國的導彈已經達到用於實戰階段」的結論。

1978年-1990年:應用衛星與長征火箭的商業化

令外媒有些出乎意料的是,中國自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後,就把研製發展應用衛星而非載人航太作為空間技術發展的主要目標。用新加坡《聯合早報》的話說,從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國)空間技術在國防、經濟應用方面逐步擴大,取得重大效益,在增強國防實力,提高中國國際地位方面,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多次發射人造衛星獲得成功。其中,尤以1984年4月8日成功發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而廣受外國輿論稱讚。「中國將進入實用衛星的時代。」日本《每日新聞》評論稱。航太技術開始由試驗階段走向實際應用階段,將對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產生重大影響。

引起轟動的中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是由「長征」三號火箭發射升空的。「長征」三號是中國當時研製的新型運載火箭。《紐約時報》介紹稱,「自從中國1970年發射第一顆衛星以來,中國科學家不斷取得進步。拙劣的第一代火箭已為二級和三級火箭替代,地面控制和通訊設備方面的電腦化也取得相應進展。一些從事火箭事業的工程師最近宣稱,‘長征’三號的可靠性已經可與西方一次性火箭媲美。」

1985年10月,中國正式宣佈:將「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投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第二年,一向戒備森嚴的「長征」三號發射地、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迎來了美國時任國防部長溫伯格的來訪。

用《紐約時報》的話說,「1985年,法國‘阿麗亞娜’火箭在法屬圭亞那發射場發射失敗後,中國突然成了風險極大的航太發射市場的弄潮兒。」更具體而言,「阿麗亞娜」火箭的失敗,加之1986年1月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的爆炸,使西方停止了所有的主要發射計畫,一些美國通訊公司只好探索發射它們衛星的其他途徑。

「中國航太工業部開始填補太空梭停飛給美國航太計畫造成的空白。」《芝加哥論壇報》報導稱,中國同特雷衛星公司簽署的協議備忘錄表明,從1987年底開始由「長征」三號火箭發射「帕拉帕-B」和「西星」衛星。

「在大多數美國人的心目中,中國是一個自行車王國。但是,如果中國人在明年下半年用‘長征’三號火箭把一顆美國通訊衛星送上太空,美國人也許不得不對這個形象進行調整。」這一消息傳出後,美國《紐約時報》這樣說道。

1991年-2003年:「神舟」承載中國載人航太夢

1992年9月21日,經中央批准我國載人航太工程正式立項實施,並明確了「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其中發射載人飛船位列第一步,後來中國載人飛船工程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太工程。時隔7年後,中國第一艘載人航太實驗飛船「神舟」成功完成飛行試驗,中國航太也自此開啟了「神舟之路」。

1999年11月21日,就在「神舟」號遨遊太空成功返回當日,路透社、法新社、時事社等外媒都報導了這一令人振奮的消息。路透社在《中國發射首枚太空飛船》一文中指出「中國從此加入了世界上孤傲排外的太空俱樂部」。埃菲社也表示,發射和回收無人駕駛飛船使中國在空間競賽中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居第三位,也證實了北京不久將登上月球的願望。

對於中國這次無人飛船試驗的成功,美聯社認為「這是中國太空計畫的一個突破」,並引用美國太空梭計畫工作多年的專家詹姆斯•奧伯格的話說:「這基本證明中國人的空間技術能力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準」。而瞭解中國太空計畫的英國專家菲力浦•克拉克則預測,「這次成功將使中國人在大約1年之內實現載人飛行。」

正如西方專家預測的那樣,中國在經歷了「神舟」號成功飛行的里程碑事件之後,又進行了三次類似的實驗——從「神舟二號」到「神舟四號」依次成功飛行,依然是無人飛船,但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而外媒對「神舟」的關注也從其本身延伸開來。

2002年3月「神舟三號」發射成功後,英國《衛報》指出中國未來實現載人登月,意在「探尋太空商機」,「如果成功,中國可以成為世界上移居月球俱樂部的創始成員,而且能夠在戰略談判桌上擁有強有力的影響。」

2003年10月15日9時9分50秒,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升空。大約21個小時後,即16日6時23分,「神舟五號」飛船在環繞地球14圈之後,成功著陸。就在國人為「神舟五號」成功發射而歡欣鼓舞之時,時任美國太空總署署長奧基夫發表聲明說∶「這次發射是人類探索歷史上一次重要成就。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將人類送入太空的國家。」

當然,並不是所有海外輿論都歡迎中國的成功。早在「神舟五號」發射之前,《華盛頓郵報》就撰文稱「這是中國邁入太空軍事大國的又一重大舉措……又一場太空軍事競賽開始了……」。事實上,更多的人認為這些擔憂是多餘的。俄羅斯宇航員就表示,中國成功發射「神舟五號」,決不能視為勁敵。他們歡迎中國參加16國的國際太空站合作計畫。俄羅斯宇航員克列裏當時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在載人航太方面同國際太空站合作。」

2004年-2010年:「嫦娥」奔月探測深空

「中國今天進行了第二次載人太空發射,把兩名太空人送入空間軌道,開啟了成為全球太空大國壯舉的新篇章。」2005年10月12日,法新社在發自酒泉的報導中如是說。當日上午9時,「神舟六號」由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發射升空,兩名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開始了為期5天的飛行,幾億中國人圍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了這次飛行的直播。

對於「神舟六號」的成功,外媒大都表示「令人震驚」。西班牙《國家報》還專門提到這一次中國對全程進行的電視直播,「這應該被理解為一種愛國主義的信號和中國國家領導人對航太專家的信任。」埃菲社也關注到13億中國人對宇航員的熱情和愛國主義情懷,「從宇航員聶海勝的生日到治療航太疾病的中藥、太空人在太空中吃的月餅、蔬菜等花色繁多的‘航太食品’,一時間都變成中國人最感興趣的話題。」

而僅僅在三年後,也是2008年中國成功舉辦夏季奧運會一個月後的9月25日,中國再次顯露「通天」力量——「神舟七號」順利升空,太空人翟志剛離開軌道艙進入太空,停留約20分鐘。這是世界航太史上繼蘇聯和美國實現宇航員太空行走後中國太空人首次進行的太空行走。

與「神五」、「神六」不同的是,這次「神七」發射還首次邀請境外媒體現場採訪,當時來自美國、俄羅斯等國十餘家媒體記者組成的採訪團在發射中心觀摩飛船的發射。

「翟志剛在整個身子‘飄浮’出船艙後,搖擺手中的五星紅旗。這一極具象徵性的動作顯示中國在太空俱樂部的實力迅速上升。」法國國際廣播電臺說。

外媒普遍認為,在「神七」之後,中國將一步一步推出「神八」、「神九」、「神十」。常年進行航太報導的英國廣播公司記者詹姆斯•雷諾茲用肯定的口吻寫道,中國未來還將登月、登火星,可能還有土星。

繼衛星和載人航太飛船後,中國航太技術發展的另一個里程碑便是探月計畫。2007年10月24日18時5分,中國首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從位於四川省的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進入預定軌道。它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航太又向深空探測邁出了第一步。

美聯社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宣佈星箭成功分離之後,立即發出《中國成功發射探月衛星》的報導:「中國成功發射首顆探月衛星,邁出了雄心勃勃為期十年的將登陸車送上月球幷且返回地球計畫的第一步……」

歐洲公認的中國航太問題專家菲力浦•庫埃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中國的「嫦娥」計畫將把全世界的探月研究引向一個新高潮。事實上,就在中國提出「嫦娥工程」前後,美、德、俄、日、英等國家均提出了登月計畫,掀起了第二輪月球探索熱,而這也成為世界媒體關注的焦點。

當年年底的「嫦娥慶功大會」有力地回應了「太空競賽」和「太空威脅」的言論,外媒紛紛報導了中國國家領導人在大會上關於中國和平探測太空的講話,「我國開展深空探測,完全出於和平目的。和平開發利用外太空是人類的共同事業,符合人類的共同利益。」

時隔三年後的2010年,中國探月工程「嫦娥二號」成功升空——這正是為2013年底前開展的「落月」行動充當先導。

2011年至今:建設中國自己的空間站

「搭載著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的火箭已從中國北方戈壁灘上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天宮一號成功發射升空,英國廣播公司如是記錄了這一振奮人心的時刻。路透社在當天的報導中引用了一位元名叫「石鐘山」的網友在微博上的話,「我為中國感到驕傲。這是中國邁入太空的又一大步。」

外媒紛紛感歎中國空間站的發展速度,美國福克斯電視網甚至拋出「不管美國航天局眼下在太空知識領域領先地球上其他國家有多少,首位踏上火星者可能是中國人」的言論。與此同時,媒體普遍認為「天宮一號」的發射縮短了中國與美國和俄羅斯在載人航太領域的差距。

「中國此次發射的技術和美國上世紀六十年代所做的一樣,但中國發射的次數比美國少,而且每一次都比美國進步要大。」美聯社稱。路透社也指出「這是中國空間實力增強的最新展示,而此時預算控制和重點轉移卻阻礙了美國的載人航太專案。」

天宮一號升空一個多月後,11月1日5時58分,當大多數中國人還在夢鄉時,「神舟八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兩天后與天宮一號對接。與此同時,全球媒體開始用文字講起「動態故事」,詳述「接吻」過程。美聯社表示「中國航太仿佛在一夜間突然崛起,令美國措手不及」,《華盛頓郵報》甚至稱中國將成為更大的「太空玩家」。

正如外媒所料,在此後的兩年,神九、神十也成功飛天。幾乎與此同時,中國月球車「玉兔」號也於2013年12月登上月球表面,並傳回了首張照片。

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太空行走,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天地往返、出艙活動、交會對接,隨著完整掌握載人航太三大基礎性技術,中國真正開始邁向空間站時代。

(鄧媛、陳娟、艾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