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而今邁步從頭越

本輪軍改,成立陸軍領導機構,將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成立戰略支援部隊,實際上理順了陸、海、空、火箭等各軍種的關係,為國防現代化、為解放軍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石。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2016年元旦小長假,並不多見、連續兩天的中國國防部記者會,消息不斷。

首先是2015年12月31日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國防部新聞事務局局長、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大校披露了中國航母發展的許多新成就。楊宇軍稱:「有關部門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後,啟動了第二艘航空母艦研製工作,正在自主開展設計和建造。」

次日,在2016年元旦晚19點30分到19點40分,於國防部外事辦公室,楊宇軍就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有關問題接受了媒體專訪。楊宇軍披露:「2015年12月3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領導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大會在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向陸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授予軍旗並致訓詞。成立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必將成為我軍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載入人民軍隊的光輝史冊。」《解放軍報》消息,習近平將軍旗鄭重授予陸軍司令員李作成、政治委員劉雷,火箭軍司令員魏鳳和、政治委員王家勝,戰略支援部隊司令員高津、政治委員劉福連。

火箭軍,一個熟悉而陌生的名詞,從此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繼陸、海、空軍以後,一個全新軍種的名稱。本輪軍改,成立陸軍領導機構,將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成立戰略支援部隊,實際上理順了陸、海、空、火箭等各軍種的關係,為國防現代化、為解放軍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石。

理順指揮系統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成立以前,解放軍雖無火箭軍之名,卻有火箭軍之實。那就是著名的第二炮兵部隊。

在火箭軍成立之前,即有美媒炒作二炮東風-41重型陸基洲際導彈鐵路版試射云云。據稱,該款東風-41射程達1.2萬公里,可覆蓋美國全境。除此之外,二炮的東風-5B洲際導彈、東風-21D反艦導彈和東風-26中遠端導彈等,曾亮相去年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閱兵。

東風-41、東風-5,以及東風-31、巨浪-2型等系列,皆系中國擁有的洲際導彈。事實上,目前世界上擁有洲際導彈的國家無非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外加印度和朝鮮也號稱正在研發之中。無論中國是否宣佈成立火箭軍,中國所擁有的戰略核力量,特別是巨浪-2型這樣搭載戰略核潛艇、擁有核反擊能力者,奠定了中國核大國的地位。該類武裝,亦即習近平所稱「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楊宇軍在1月1日晚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考慮到第二炮兵實際上擔負一個軍種的職能任務,這輪改革將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

在此之前,成立於1966年7月1日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英文稱作「The Second Artillery Force of the PLA」,是中央軍委直屬特殊兵種,部隊首長為正大軍區級。此次二炮更名火箭軍,看似字面上的更改,實際上將二炮這一特殊兵種,提升到了與陸、海、空軍並列的軍種之地位。

在二炮改名火箭軍的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領導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

與1966年成軍的二炮不同,陸軍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和領導的武裝力量。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鬥爭和創建革命軍隊。之後,依靠這支武裝,從中國工農紅軍,到八路軍、新四軍等,直到解放戰爭時更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歷史悠久,敢打善戰,戰功卓著。新中國成立後,無論是朝鮮戰爭,還是之後1962年的中印邊境戰爭、中蘇珍寶島之戰、對越自衛反擊戰等等,陸軍都是主戰部隊。由此,也形成了解放軍頗為特殊的管理體制——未設立獨立的領導機關,領導機關職能由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代行,七大軍區直接領導所屬陸軍部隊。

縱觀歷史,解放軍陸軍長期以步兵為主,之後逐漸擁有了騎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裝甲兵和防化兵。自1980年代以來,增設了陸軍航空兵、電子對抗兵等兵種,而騎兵等又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經過多年建設,陸軍已由單一兵種發展成為諸兵種合成的現代化陸軍,成為既能獨立遂行作戰任務,又能與海軍、空軍和二炮聯合作戰的強大軍種。2013年4月發佈的《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國防白皮書顯示,陸軍部隊包括機動作戰部隊、警衛警備部隊、邊海防部隊和預備役部隊等,陸軍機動作戰部隊包括18個集團軍和部分獨立合成作戰師(旅),有85萬人。

在軍事改革之前,有評價認為解放軍的軍事模式是「大陸軍主義」。有媒體梳理出,大陸軍主義的主要表現是在行政等級上——「二炮、海軍、空軍三者司令部均屬於大軍區級單位,而陸軍7個軍區全部屬於大軍區級單位。也就是說,整個解放軍海軍或空軍,在行政層級上其實僅僅和北京軍區、南京軍區、瀋陽軍區、蘭州軍區、成都軍區、濟南軍區、廣州軍區這樣的大軍區相等,海軍所屬的東海、北海、南海艦隊等級要低於大軍區。儘管此前海軍司令員、空軍司令員都屬於中央軍委委員,但是同樣屬於軍委委員的四總部領導都為陸軍出身。而七大大軍區司令員和政委全部為陸軍將領。換言之,就是陸軍的地位要高於海軍、空軍以及第二炮兵部隊一個層級。歷史、技術、國家戰略上三方面原因造成這種情況。」

然而,隨著國防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作為一大軍種的陸軍,繼續由四總部代行領導職能,已無法進一步加快陸軍現代化建設步伐,也無法為健全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創造條件。由此,「組建陸軍領導機構」就成為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進入實施階段後的重要一環。楊宇軍稱,這有利於軍委機關調整職能、精簡機構人員。「我們將弘揚陸軍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探索陸軍發展特點和規律,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新型陸軍。」楊宇軍表示。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領導機構、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中國人民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成立大會舉行以後,陸軍、火箭軍和空軍、海軍並行為四大軍種,由此進一步理順解放軍的指揮系統。

軍事科學院作戰理論和條令研究部研究員杜文龍說:「第二炮兵更名為火箭軍有幾點考慮。首先二炮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一種命名方式,長期以來,二炮實際上擔負的是一個軍種的職能任務,這次更名為火箭軍可以做到實至名歸。第二,更名為火箭軍,顯示出中國軍隊更加開放,更加自信,更加透明,改名更加清晰完整地展示它的形象。」

而據楊宇軍透露:「戰略支援部隊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新型作戰力量,是我軍新質作戰能力的重要增長點,主要是將戰略性、基礎性、支撐性都很強的各類保障力量進行功能整合後組建而成的。成立戰略支援部隊,有利於優化軍事力量結構、提高綜合保障能力。我們將堅持體系融合、軍民融合,加強新型作戰力量建設,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戰略支援部隊。」

截至《新民週刊》發稿,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新街口外大街的二炮總醫院已於2015年12月31日撤下「第二炮兵總醫院」門牌,據現場施工負責人介紹,該院將正式改名為「火箭軍總醫院」。而位於武漢的二炮指揮學院,何時更名尚不得而知。二炮指揮學院教授邵永靈對二炮總醫院即將更名,打趣道:「簡稱火總!霸氣!可以這樣做廣告——有病來火總,必火無疑!」

而對於新成立的戰略支援部隊,邵永靈教授認為:「不能明確劃給陸、海、空、火箭軍的都歸它管!絕對的高大上!打贏資訊化戰爭,戰略支援部隊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它與傳統作戰能力相加,既為其提供支撐,也是其力量倍增器。隨著技術的發展,將會有更多新型作戰力量出現,就像戰爭與軍事技術從陸地逐步擴大到海洋天空外空一樣,這一過程是任何人都無法估量的,戰略支援部隊就是容納這些未知和不確定性的所在。」

一貫的核政策和核戰略

在元旦接受媒體採訪時,有記者向楊宇軍提問:「成立火箭軍,是否意味著中國將加大核力量建設?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戰略是否有所改變?」

楊宇軍答:「中國始終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策,堅持自衛防禦的核戰略,核力量始終維持在維護國家安全需要的最低水準。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戰略是一貫的,沒有任何改變。」

那麼,為何在本次軍改中,二炮要更名火箭軍呢?有軍事觀察人士日前表示,這可能是由於二炮之謂已漸漸無法適應解放軍未來的戰略需求。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成立以前,全世界僅有蘇聯與之後的俄羅斯,以及朝鮮有火箭軍之稱謂。

作為蘇聯的戰略打擊力量,其戰略火箭軍不僅下轄眾多陸基導彈部隊,還擁有戰略核潛艇和戰略空軍部隊,真正實現了陸海空三位一體的立體核威懾力量。至於朝鮮于1999年成立的人民軍戰略火箭軍,據稱有9個旅,由最初「炮兵指導局」開設三大訓練所,再由訓練所進一步發展壯大,不斷擴充最後形成類似的導彈旅這樣基本打擊力量。朝鮮曾多次警告要動用「戰略火箭軍」來進行威懾。

「目前中國面臨的國際安全形勢不容樂觀,以美國為首的潛在對手對於中國戰略打擊力量尤為重視,打著應對『朝鮮核威脅』等幌子不斷在中國周邊部署反導系統,醉翁之意不言而喻,在這種背景下,此次中國成立火箭軍,是否會參考前蘇聯戰略火箭軍的有益經驗,無疑十分值得期待。」該軍事觀察人士如此認為。

至於新成立的火箭軍與之前的「二炮」有何不同?習近平強調,火箭軍是我國戰略威懾的核心力量,是我國大國地位的戰略支撐,是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火箭軍全體官兵要把握火箭軍的職能定位和使命任務,按照核常兼備、全域懾戰的戰略要求,增強可信可靠的核威懾和核反擊能力,加強中遠端精確打擊力量建設,增強戰略制衡能力,努力建設一支強大的現代化火箭軍。

眾所周知,中國的核常導彈部隊如東風系列、巨浪系列一直以來都扮演著威懾潛在對手的重要角色,軍事觀察人士表示,新成立的「火箭軍」如果能統合戰略核潛艇以及戰略轟炸機部隊,甚至空天防禦部隊,無疑將有效簡化實施立體作戰任務的流程,極大提高中國整體戰略威懾能力,對於打破潛在敵人對我國的戰略封鎖圈,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與蘇聯、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相比,中國人民解放軍火箭軍名稱前面沒有「戰略」二字。邵永靈教授說:「那是因為我們的火箭軍核常兼備,而『常』是不屬於戰略範疇的,是在現役戰術行動中使用的中遠端精確打擊力量。反觀蘇聯的戰略火箭軍,只有遠端和洲際核導彈,其戰術導彈是與炮兵性質類似的戰術支援力量。冷戰時期美軍的戰術導彈也是如此,戰區司令就有使用權。」邵永靈進一步分析蘇聯之所以稱為「戰略火箭軍」的原因:「蘇聯因航空工業落後,在發展核武器之初就立足於使用導彈做投擲工具,其基礎來自二戰結束時從德國繳獲的各種戰利品。早期的導彈射程有限,只能用於戰術目的,故歸屬炮兵管理。在洲際導彈試射成功後,蘇聯于1959年成立戰略火箭軍以管理戰略導彈,戰術導彈則繼續劃在炮兵名下。」

如今,俄羅斯的戰術導彈與炮兵依然是一家,歸於炮兵指揮。邵永靈認為,俄戰術導彈只有500公里以下的,可以納入炮兵的火力支援範圍,是陸軍的指揮偵察通信能力能控制得住的距離,而解放軍火箭軍的戰術導彈射程要遠得多。換言之,解放軍火箭軍不僅下轄有戰略導彈部隊,還有戰術彈道導彈部隊、巡航導彈部隊,定名為火箭軍要更加準確。

美國是最早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可美國沒有火箭軍,其戰略導彈歸空軍管轄。邵永靈對此的解釋是:「美國起初核彈由戰略轟炸機來投擲,美國也因此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空基核力量。因為戰略空軍在管理核武器方面的先發地位和豐富經驗,故洲際導彈誕生後也就順理成章劃歸空軍管理,陸軍管的是中近程戰術導彈。」

對於核力量的指揮權,邵永靈在回答網友提問時,如此回答:「連火箭軍都歸中央軍委指揮,你說其他核力量誰指揮?美俄的所謂黑匣子,其實就是指戰略核力量的指揮權必須時刻掌握在國家最高領導人、也是軍隊最高領導人手裏。我國核力量的指揮權也不例外,必須高度集中、統一。」

當年為何叫二炮

1966年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成立。

回看第二炮兵成立之背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多次經歷核大國的核訛詐。

比如哈佛學者、前美國駐華外交官陶涵著《蔣介石與現代中國》一書記載,1950年代末國共金門炮戰時:「杜勒斯公開宣佈美軍將協助保衛金門。另一個驚人的記憶空白是,美國最高級的領導人又在公開場合及秘密會議上近乎漫不經心談到在金門危機中可能動用核武器。新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空軍上將丁甯向國安會報告,7000至1萬噸的空中引爆彈可以掃清共軍大炮。美國急送可攜核彈的8英寸口徑榴彈炮到金門,但想必還是由美國人控制它們。」陶涵記錄了宋美齡的一段講話:「1958年5月份就到了美國的蔣夫人,也在電視節目《會見新聞界》中表示,大陸人民在問,為什麼臺灣不用核武器對付共產黨政權?」可以想像,宋美齡這一番煽動在美國勢必起到反效果。

也就是在此時,中國共產黨決定發展自身的核力量,開始了戰略導彈的研究和部隊的組建工作。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決定發展原子能。1956年3月14日,周恩來總理召開會議,決定以聶榮臻為主任,領導彈道導彈的研發工作。同年10月8日,導彈技術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任院長。1957年底,成立地地導彈訓練大隊。1959年6月,完成訓練。1960年3月18日,成立地地導彈第1營。1960年10月,中國根據蘇聯P-2導彈仿製出國產第一枚近程地地戰略導彈,命名為東風-1號。1963年10月25日,導彈第1營在甘肅雙子城基地首次成功發射了一枚東風-1號導彈。同期,張愛萍將軍帶隊跋山涉水,進入原始山林,考察戰略導彈發射陣地。1964年6月29日,中國第一枚自行研製的東風-2號中程地地戰略導彈在甘肅酒泉基地發射成功。1964年9月28日,中央軍委正式組建第一個戰略導彈陣地,數萬官兵奔赴中原古嶺、南疆密林、西部高原……1964年10月,中國在羅布泊沙漠深處試爆第一顆原子彈,不但令美國不再對中國動核訛詐的歪腦筋,也令蔣介石感到「反攻大陸」已經無望。

當1966年7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導彈部隊領導機關在北京成立,周恩來親自將共和國的這個新力量命名為第二炮兵,向守志將軍任司令員。

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枚帶有核彈頭的東風-2導彈從甘肅雙子城基地發射,在新疆羅布泊核子試驗場成功實現核爆炸。

在戰略導彈部隊從無到有發展壯大之際,卻掩蓋真名,使用「第二炮兵」的稱謂,後人認為這是曾經長期從事敵區地下工作的周恩來之過人之處——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又要搞建設,又要面對敵對勢力的核訛詐。中國搞核武器困難重重。先是蘇聯不支持,稱保持社會主義國家有一個核保護傘就可以了,中國沒必要搞。後來蘇聯更是撤走專家,合同規定的核原料也沒有運過來。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要發展導彈、原子彈這些尖端武器,要面對很多阻撓,而且還有保密的需要。所以中共中央於1950年代中期作出研製核武器和導彈的重大決策之後,中央軍委即著手創建地地戰略導彈部隊,當時將其稱為「炮兵特種部隊」,屬中央軍委炮兵建制,之後周恩來又用「第二炮兵」來迷惑敵對勢力。

那麼,二炮之名是否能迷惑敵人呢?不妨看看王朔小說《動物兇猛》裏,有這樣的橋段——「我記得當時我們曾認識了一個既英俊又瀟灑的小夥子,他號稱是『北炮』的,後來被人揭發,他父母其實是北京燈泡廠的,從此他就消失了。」

回看往昔,在二炮成立之前,回到祖國的科學家錢學森就曾倡議成立火箭軍。

1955年12月26日,病中的時任國防部長彭德懷元帥在北京醫院的病房中會見了錢學森。彭德懷也是最為關心火箭武器的軍隊領導人之一,他在朝鮮戰爭中體會到中美在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上的巨大差異,有著痛切的親身感受,故而對發展尖端武器格外上心,對錢學森這樣的人才也格外關心。錢學森回答了彭德懷關心的導彈研製的一些關鍵問題,這讓彭德懷看到了中國導彈事業的希望。彭德懷還指示陳賡,要請錢學森給軍隊高級幹部講課。

那是在1956年的元旦,錢學森給解放軍高級將領講課,幾位元帥——賀龍、陳毅、葉劍英、聶榮臻等也到場聽課。據記載,錢學森在講課時,在黑板上寫下「火箭軍」三個字。他說,這「火箭軍」,也就是導彈部隊,是一支不同于現有的陸、海、空三軍的新型部隊,是一支能夠遠距離、高準確度命中目標的部隊,是現代化戰爭中極其重要的後起之秀。錢學森甚至大聲疾呼:「中國人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製造出自己的火箭。我建議中央軍委,成立一個新的軍種,名字可以叫『火軍』,就是裝備火箭的部隊。」恍惚一甲子,「而今邁步從頭越」,得以正名的火箭軍,成矣!

(姜浩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