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博士歷史文化考察隊福州創立

【中新社福州12月9日電】兩岸青年博士歷史文化考察隊9日在福州成立,兩岸專家學者、青年博士攜手展開福州海上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存調查。這是第一支由海峽兩岸青年博士聯合創立的歷史文化考察隊。

來自臺灣大學、臺灣政治大學、臺灣成功大學、臺灣藝術大學、臺灣“中研院”等單位的30名著名專家學者和青年博士,或是以指導教師身份或是以青年學人身份,成為兩岸青年博士歷史文化考察隊中的一員。

悠久的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史,為福州留下了豐厚的海絲歷史文化遺存。考察隊將通過田野調查以及與福州海絲研究專家、文物專家座談,對福州海上絲路歷史文化遺存展開以馬尾區為核心的大型文化調查。

9位海峽兩岸著名專家學者被聘為考察隊指導教師,包括臺灣“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張福建;臺灣大學教授、臺灣文化中國論壇社社長黃光國;臺灣大學教授王遠義;福建師大博士生導師、閩都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趙麟斌教授等。

臺灣宜蘭大學博雅教育中心主任陳複和福建省博物院助理研究員、福建師大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生趙巍,共同擔任考察隊首任隊長。

成立儀式之後,考察隊在鼓樓區閩王祠、開元寺等地進行文化調查。通過考察,陳複感受到福州歷史文化“原初的心跳與脈動”。他認為,兩岸共同對福州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存展開調查,可以深層次地挖掘中華文化,對開創中華文化的世界性有很大意義。

“這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臺灣的青年、學術界的明日之星,應該對大陸有更多的體認和瞭解。”陳複希望,從福州出發,兩岸可以共同創造中華文化現代化的“新契機”。

在福州期間,他們將集中考察馬尾區亭江、琅岐等地因海上絲路而形成的村落、家族。

“變”當選2016海峽兩岸年度漢字

【中新社臺北12月9日電】由兩岸媒體共同舉辦的2016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9日在臺北揭曉答案,“變”字從40個入圍字中脫穎而出,被兩岸民眾選為2016年代表字。

自2008年起,由兩岸媒體發起組織的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先後評選出“震”“生”“漲”“微”“平”“進”“轉”與“和”等字。作為2016海峽兩岸漢字節的重要配套活動,2016海峽兩岸年度漢字評選活動自11月8日啟動以來,兩岸政治、經濟、文化、體育等各界知名人士紛紛推薦代表漢字,包括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郝龍斌、中國文化大學教授邱毅、全國臺企聯會長王屏生、裏約奧運冠軍諶龍、曾獲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的李安、著名演員範冰冰等,共推出候選漢字40個。

從今年11月26日至12月8日,經由新浪網等網路投票通道,兩岸民眾共投出735萬多票,“變”字獲得39.5萬票高居榜首。今年兩岸網友投票總數亦再創新高。

福建《海西晨報》副總編輯陳煒明代表主辦方解讀“變”字指出,2016年,世界的政治格局在變,臺灣的政黨輪替也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帶來顯而易見的影響;世界的經濟形勢在變,中國大陸迎來了“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供給側改革對生產力的發展打開新的通道,大陸經濟的結構性調整同樣對兩岸乃至世界經濟形勢的發展帶了新的課題;人們的生活方式在變,互聯網和電腦技術的迅猛發展更深地嵌入了人們的生活。2016年的“變”字反映了時代的脈動,也以兩岸共同的視角,凝聚共識,反應了兩岸網友共同的心聲。

臺北書院山長林穀芳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已經發生的諸多變化是2016年存在的客觀事實,但兩岸民眾選出“變”字,並不代表著焦慮,而更蘊含著對未來兩岸和平與穩定發展的期待。

2016年度兩岸漢字揭曉後,來自兩岸的書法界、文化藝術界人士,當場共同揮毫,以不同字體寫下“變”字。

作為今年漢字節的另一項重要組成部分,首屆閩臺青少年書法大賽頒獎儀式也同台舉行。該活動由《海西晨報》、臺灣《旺報》、臺灣中華書學會、廈門日報書畫院共同主辦,共有60位兩岸中小學生的作品獲獎。

廣東仲愷高新區與臺灣共建“兩岸共孵體系”

【中新社惠州12月9日電】9日在廣東惠州仲愷高新區召開的第二屆創客匯上,仲愷高新區正式與臺灣天使投資協會簽約共建“兩岸共孵體系”,將在臺灣設立孵化育成中心,計畫3年內,依託雙方資源,建立仲愷臺灣人才、技術交流合作機制,掛牌設立1個海峽兩岸創業基地,赴臺開展5場臺灣創新創業活動,引進10個臺灣專案落戶仲愷區。

據惠州仲愷高新區區委書記楊鵬飛介紹,共建孵化體系目的是為了啟動“臺灣孵化,仲愷加速”與“臺灣團隊,仲愷孵化”雙向孵化體系,推進仲愷、臺灣兩地產業合作、技術交流,吸引優秀人才來仲愷創業創新。

據悉,為了服務海峽兩岸創業青年,今年廣東惠州仲愷高新區專門拿出1億元人民幣的資金建設兩岸青年創業基地,並在臺灣臺北和高雄分別設立海外孵化平臺。

楊鵬飛介紹,目前仲愷高新區共有國家級孵化器3家,國家級眾創空間8家,孵化器面積33.7萬平方米。為無縫鏈接全球創新創業資源,形成中外專案、資本、市場創新生態鏈條,該區於2012年在全國率先提出異地孵化模式,先後在北京、臺灣、美國、德國等創新資源聚集地建立起6個異地海外孵化平臺,實施全球孵化資源鏈接戰略,吸引眾多創業團隊企業紮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