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滅的瑪卡神話

從進駐商場的精品櫃台到淪落街邊菜市場,從微商瘋搶到沒人代理,似乎是一夜之間,吸引各路資本瘋狂炒作的瑪卡,迅速跌下神壇,價格從最高時的每公斤數千元,直接掉落至每公斤幾十元。

瑪卡神話,像泡沫一樣破滅了。有分析稱,瑪卡價格迅速回落,是種植面積暴增,嚴重遠大於需求所致。.也有分析稱,冬年如果再介入瑪卡炒作,不過是以往螺旋藻、石斛、冬蟲夏草等概念商品的「接盤俠」。餘資本炒作外,消費者的不理性消費,也是過山車行情的主推手。值得我們反思的是,經歷個泡沫破裂,一遍又一遍的離譜宣傳後,再次面對類似商品時,消費者是否應多一些思考和理性?

淪落街頭菜市場

近一段時間,經常買菜的市民發現,不少街頭菜市場,都擺有一種「高端」乾貨——瑪卡。這種被奉為「神藥」的商品曾風靡一時,身價更是遠超諸多名貴中藥材,以往都用綢緞包裝,放在商場或藥鋪精品櫃檯,讓普通百姓可望而不可及。

「真心想要的話,40元一斤賣給你。」廣西南寧市,商販劉寶(化名)用擴音器在吆喝,他的攤位上擺滿了黃、紫、黑三種瑪卡,顏色越深,價格越貴。但吆喝了一上午,看熱鬧的多,鮮有人購買。

「不是說這東西很貴嗎,賣這麼便宜會不會是假貨?」人群中不時傳出類似的質疑,疲於解釋的劉寶回答很簡短:「假一賠萬。」他這批貨是去年下半年從雲南麗江採購回來的,進價遠比現售價高,但面對「跌跌不休」的行情,只能賤賣以減少損失。

事實上,瑪卡之前很少在街頭銷售,除旅遊景區和精品藥鋪外,瑪卡的主要銷售途徑一直都線上上。劉寶進貨後,也嘗試過在網上銷售,但根本賣不出去。「網上的價格都是透明的,別人瘋狂降,你還想賣好價錢,誰會要?」劉寶說,現在黃瑪卡的價格甚至低到給錢就賣,他是不得已才轉戰街頭的。

筆者登錄某購物網站發現,此前一度高達每公斤數百元的黃瑪卡如今跌至20元/公斤。但即便如此,近一個月的出貨量也是少之又少。筆者的微信朋友圈中,多名之前代理過瑪卡的朋友,也表示不再銷售。

瘋狂的炒作之路

瑪卡熱為何驟然降溫?當初又是如何捧熱的呢?

時光回到2002年。據業內人士介紹,當年,雲南麗江一家公司從南美洲的秘魯引種了瑪卡。這種像野草一樣的植物,形似蘿蔔,喜貼地生長。一些未經考證的研究報告稱,瑪卡能起到抗疲勞、調節內分泌系統等功效。此後的數年,瑪卡僅在麗江旅遊景區當做土特產銷售。

2011年開始,瑪卡迎來了火速發展期。種植區域從麗江迅速外延到雲南周邊省份。據媒體報導,2011年,國內瑪卡的種植面積只有3200畝,產量僅為200噸,到了2015年,種植面積達60萬畝,產量高達31000噸,無論是種植面積還是總產量,都增長了數倍。隨著各路資本的強勢介入,瑪卡價格也水漲船高。2014年,最便宜的黃瑪卡,地頭乾貨收購價也達到了300元/公斤左右,不少種植戶一度暴富。

由於收購價格居高不下,銷售端為了盈利,瑪卡的功能也被無限放大:提升免疫力、抗腫瘤、調節內分泌、緩解前列腺疾病、抗抑鬱……筆者走訪發現,在商家的宣傳中,瑪卡似乎無所不能。而在種種神奇功效中,還數「補腎壯陽」這一點最吸引眼球,很多商家都給瑪卡打上了「植物偉哥」的標籤。

在火熱的行情中,除傳統商業勢力外,微商也加人了。據市民蒙先生介紹,微信賣瑪卡,類似「傳銷」,下級代理商自己消費後,可獲得代理權,朋友圈越廣,發展下級代理越多,收人越高。這種商業模式一旦啟動,無異星火燎原。

蒙先生認為,除瘋狂種植炒作外,壓死瑪卡的最後一根稻草是囤貨。他告訴筆者,早在2015年,瑪卡供給過剩的情況已經顯現,但很多民間資本轉向接盤囤貨。在短期套利的預期下,市場一有風吹草動,囤貨就被大量釋放,終於造成了當下不可逆的結果。

原本只是一種食品

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目前瑪卡瘋狂掉價的原因是供給和需求不匹配。但作為普通消費者,最關心的還是最本質的問題,瑪卡本身,是否真是傳說中的「神藥」?

有資料顯示,瑪卡原產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是一種十字花科植物。葉子橢圓,根莖形似小圓蘿蔔,可食用,是一種純天然食品,營養成分豐富。筆者登錄秘魯當地網站發現,在秘魯人的描述中,瑪卡是一種很常見的果子,類似於普通香料或作料,最常見的用法是燉肉時加幾個進去。

2011年5月18日,原國家衛生部發公告確認,對瑪卡粉的定義為「新資源食品」。公告還特別提到,嬰幼兒、哺乳期婦女、孕婦不宜食用。而所謂的新資源食品,是指在中國新研製、新發現、新引進的無食用習慣的,符合食品基本要求,對人體無毒無害的食品。

按照《新資源食品管理辦法》規定:生產經營新資源食品,不得宣稱或暗示其具有療效及特定保健功能。

瑪卡在法律上是食品而不是藥品,也不是保健品,已經很明確。單從作用上來看,也遠沒有那麼神奇。從現有公開的研究資料來看,瑪卡作為一種食物,對人體確有活血等食補功效,但不能過分誇大,普通食材中很多也對人體有類似功能。把一種食品比作「偉哥」等有直接臨床效果的西藥,宣揚療效,是沒有依據的。

泡沫的形成與破滅

作為一名商人,早在幾年前,蒙先生就嗅到了瑪卡商機,「只要被有錢人看上的,不管是瑪卡或者螺旋藻,都可以炒起來,哪怕是蒜頭、生薑」。對於瑪卡行情的大起大落,他並不覺得奇怪,因為相比一般商品,瑪卡有炒作概念,更有核心市場。

「大家賣的不是產品,而是概念。」蒙先生說,市場上大部分保健品都針對老年人,瑪卡針對的卻是青壯年市場,直指社會上最有購買力的這部分人群,以「壯陽」為賣點,輔之以純天然、植物等概念,非常契合消費心理,在強勢的宣傳攻勢下,想不火都難。但泡沫越吹越大,最終必難逃破滅的命運。

一名曾長期從事保健品銷售的業內人士說,瑪卡並非第一個爆紅的概念類食品,與此前的旋藻、石斛、冬蟲夏草相當類似,這些產品都順應了國人「食補」的傳統觀念,和對功能性食品的功利性想法。類似商品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與國人的消費傳統有很大關係,給了商家炒作空間。

經濟學界人士則從價格需求曲線分析,對一般商品而言,價格越高,需求越少。但奢侈品卻是個例外,對於奢侈品,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度降低,甚至是價格越高,越是追捧。從某種意義上說,瑪卡類的商品就是一種奢侈品,但它又不具備奢侈品的加工設計、文化傳承等附加價值。為了維持類似奢侈品式的價格需求模式,商家必須在普通食物瑪卡身上附加「壯陽」「抗癌」等未經考證的功能,一旦真相被大眾認知,既有的模式也就全盤顛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