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爛鬼樓巷:澳門傳說的「鬼」故事

世界上以“鬼”命名的街道可能不多,澳門有一條,名叫“爛鬼樓巷”。爛鬼樓巷距離澳門著名景點大三巴牌坊只有一百多米,但少有遊客光顧。偶爾有背包客路經此處,看到青花瓷的路牌上寫著那古怪的路名,便會驚問:這裡真的有鬼?鬼是爛在裡面的嗎?

老街的悲涼故事

在一個華燈初上的傍晚時分,澳門文化學者陳力志帶記者來到爛鬼樓巷,對這條穿越澳門數百年歷史的老街一探究竟。其實,爛鬼樓巷本非有鬼,卻是一個苦難時代澳門華人社會悲涼生活的寫照。

從大三巴牌坊下繁華的步行街轉入某個極不起眼的小路口,便走進了爛鬼樓巷。遠處的霓虹燈照不進小巷曲折的碎石路,尋路只能在黑暗中進行。“不要害怕,這裡都是老街坊,絕對不會有人幹壞事。”陳力志對記者說。

小路兩側高矮不一的閣樓式建築,依稀看出老式騎樓的痕跡。一些老房子已然人去樓空,雜草和青苔從斑駁的牆縫中滋長出來;一扇紅漆老窗透出幽暗的燈光,幾位老者悠然擺弄著麻將。一些門面房打出了霓虹燈廣告,多半是二手店,古書、古玩、古傢俱密密麻麻地堆放著,等待著不知何時才能出現的“伯樂”。

陳力志感慨地說,如今的爛鬼樓巷,很襯它的名字。不過百年前,這裡卻亦如十裡洋場,盡顯市井繁華。

相傳“爛鬼樓”本名叫做“蘭桂樓”,是一位名叫楊若嚴的華僑在19世紀初所建的一系列西式樓房,有著漂亮的騎樓和優雅的木窗。由於這裡臨近澳門內港,比鄰澳門因港而興的繁華街市草堆街、關前街,可以說是地價高昂的富人區。

楊氏在澳門居住幾年後返回美國,將蘭桂樓出售。彼時澳門以販賣華人出國充當勞工的罪惡生意興盛,而買下蘭桂樓的正是這樣一名商人。據說,此人專營把華工販賣至古巴的生意,並將準備“出售”的華工囚禁在蘭桂樓中。某日,蘭桂樓突起大火,30多名華工與姿態秀麗的蘭桂樓一起葬身火海,化為廢墟。

由於澳門人習慣上把損毀的東西形容為“爛”,而冤死華工的亡靈亦成為澳門華人社會揮之不去的夢魘。“蘭桂樓”的名字逐漸被“爛鬼樓”的綽號所取代,成為這一帶社區的名稱。

20世紀上半期,隨著葡萄牙當局對澳門華人社會治理的弱化,此處成為煙館、妓寨林立,以及三教九流與黑社會交織盤踞之所。一些低階的葡國士兵常來此處狎妓、滋事,痛恨他們的華人將其稱之為“爛鬼”。這是爛鬼樓巷得名的另一種說法。

苦難時代窮人的天堂

儘管爛鬼樓巷越來越“爛”,但在那個苦難的時代,卻是窮人的天堂。“在我很小的時候,爛鬼樓巷是一個很大的二手市場,舊衣服、舊鞋子、舊傢俱、舊書,只要是過日子能用的東西應有盡有。”上世紀50年代在爛鬼樓巷出生的羅景新對記者說,“那個時候,華人過得苦,很少有人去商店買新貨品。每到傍晚,很多舊貨商就在這裡支出攤位擺上各種生活用品,大家覺得買舊貨比買新貨實惠得多。”

事實上,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大量周邊地區民眾湧入澳門,很多人為了活下去,只好把隨身的物品拿出來擺攤出售,爛鬼樓巷的“二手市場”由此形成。

不過在羅景新的記憶中,比苦日子印象更深的是“苦中作樂”的情節。“在這條街上,住著一對夫妻,先生姓梁,是收廢品的,梁太太開個小食鋪。有一天,梁先生收了一個保險櫃,他把鄰居們叫來一起打開,竟然發現裡面放著幾千塊錢,還有金條。梁先生沒有獨吞這些錢,而是想方設法找到了失主。失主為了酬謝他,給了他幾百塊錢。那時候,幾百塊可以用來買個房子了,可是梁先生夫婦卻用這筆錢請整條街上的街坊們吃飯。這就是澳門人的性格!”他說。

陳力志介紹,上世紀90年代,爛鬼樓巷曾繁盛一時,出了很多相當有名氣的古玩店、古傢俱店、二手古籍店,港澳臺地區很多政商名流以及文化人,都常常來此“淘寶”。不過,隨著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大部分店鋪在此期間結業或搬遷,只剩下為數不多的二手店慘澹經營,甚至淪為廢品集散中心。爛鬼樓巷逐漸失去了自己的特色。

尤為令人痛心的是,殘留於此處的很多百年以上的騎樓,破損非常嚴重。因為屋主無力對其進行修復,只好舉家搬走,任老屋自生自滅。

何日復興?

如今自己也從事二手店生意的羅景新和他的朋友們成立了“澳門懷舊收藏學會”,致力於通過澳門“老物件”的收藏與展示,還原那段舊時光。

入夜的爛鬼樓巷,“榮記豆腐麵食”小館裡聚集著很多老街坊。儘管面積只容得下三五張桌子,這裡卻是“紅”了半個多世紀的澳門老店。而在這條街上,像“榮記”一樣的老字型大小還有很多。

從父親手上接管店鋪已有38年的“榮記”老闆李溢榮,是羅景新幾十年的老鄰居。如今,早已過天命之年的老哥倆有一個共同的心願——“要想辦法把遊客從大三巴、新葡京拉過來,到這條老街上看看”。

“我們給政府和街坊總會都提了建議,希望可以在遊客聚集的地方張貼一些招牌或者引路牌,告訴他們只走5分鐘,就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澳門!”李溢榮說。不過他希望在把遊客吸引過來之前,政府可以先行對這條老街進行規整與修復。

(《人民日報•海外版》   劉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