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是21世紀以來第一次中國國家主席訪問素有「花園之國」之稱的瑞士聯邦。1月15日至1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瑞士進行國事訪問,並赴達沃斯出席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其間還訪問了聯合國日內瓦總部、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奧會。

在此之前,2016年4月,時任瑞士聯邦主席約翰•施奈德-阿曼(Johann N. Schneider-Ammann)訪華。阿曼訪華期間,中瑞兩國元首一致決定建立中瑞創新戰略夥伴關係。中瑞兩國國家領導人在一年之內實現了互訪,成就了一例大國與小國平等相處、合作共贏的典範。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則以三個詞來概括評價習近平——「遠見、魄力、領導力」!

面對習近平主席新年首訪,瑞士聯邦委員會官方網站早早發佈消息,稱習主席此訪是「瑞中政治經濟關係前所未有緊密的標誌」。習近平此次訪問,立足一國,面向歐洲和全球。從中國與瑞士的關係,帶動中國與整個歐洲的關係,再到在整個國際舞臺上引領全球治理新進程,分享中國的治理智慧,彰顯大國擔當,為世界注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中國「正能量」。共築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舞臺上的中國領導力,正在鋪展開來……

大國與小國關係典範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1953年,時任中國總理的周恩來就在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第一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等。

雖然時過境遷,但半個多世紀以後,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作為大國,依然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獨立自主、和平外交的基礎。而該原則也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接受,成為規範國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最近的一個例子即是中國與瑞士的關係。在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陳須隆看來,中瑞關係就是大國和小國平等相處、合作共贏的範例。

回看近年中瑞關係,在2016年,兩國元首一致決定建立中瑞創新戰略夥伴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創新」一詞。中瑞關係,是目前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 「創新」命名的戰略夥伴關係。而此「創新」,又來自2015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所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亦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

中國已把創新發展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瑞士駐華大使戴尚賢在習近平訪瑞前接受新華社專訪時說:「首創精神一直讓瑞中關係充滿驚喜。」

而中國駐瑞士大使耿文兵則稱,瑞士被譽為「創新國度」,中國五大發展理念中,創新排在第一位,兩國在創新理念上高度吻合,潛力巨大。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認為,瑞士抓住中國正在建設創新型大國的機遇拓展對華合作的做法,為其他西方國家樹立了典範。

當前,中瑞關係呈現深入發展的良好勢頭,20多個政府間對話磋商機制運轉順暢,雙邊貿易逆勢增長,經貿合作亮點紛呈。2016年年初,中國建設銀行蘇黎世分行掛牌營業,標誌著新的人民幣清算中心在瑞士這一世界最大離岸金融中心正式啟動。2014年7月,中瑞兩國簽署了自貿協定……

回顧瑞士的對華關係。1950年1月17日,時任瑞士聯邦主席馬克斯•帕蒂皮埃爾(Max Petitpierre)致函毛澤東主席,表示承認新中國,願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同年9月14日,雙方即宣佈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瑞士實際上是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中瑞關係,當年就是新中國與西方國家關係的典範。

中國改革開放後,瑞士的迅達公司是第一個來華投資的西方國家企業。現在瑞士的著名企業,有一半以上都是在1980年代進入中國,支持了中國當時的經濟建設,企業本身也獲得了巨大收益。前瑞士聯邦委員布勞赫稱,他的家族企業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中國先後建立了近170家工廠。2007年,瑞士成為率先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的西方國家。

在耿文兵看來,經過67年的發展,如今的中瑞兩國關係,可以成為不同社會制度、不同發展理念和不同體量國家合作共贏的樣板,成為國際關係中的穩定因素,成為世界經濟復蘇、轉型的重要助推力量,成為複雜變局中的正能量。耿文兵還認為,習近平此次訪問瑞士,會將中瑞兩國雙邊關係提升到新高度,會為世界經濟增長和共同發展貢獻新視野,會為兩國各領域務實合作創造新成果,會為增進兩國人民相互瞭解帶來新契機,會為瑞士擴大國際多邊外交和金融中心的影響力提供新助力。

1月16日,習近平在伯爾尼同瑞士聯邦主席洛伊特哈德共同會見瑞士經濟界代表時致辭指出,中瑞建交67年來,兩國關係全面深入發展,尤其在經貿領域合作成果豐碩。瑞士企業家憑藉勇於開拓創新、追求卓越完美的精神,在同中國的合作中總能搶佔先機,並獲得豐厚回報。中瑞簽訂並實施自由貿易協定對中瑞經貿投資合作發揮了積極提振作用。

無疑,習近平這次訪問瑞士期間,中瑞雙方繼續簽署的多項合作協議,將給中瑞經貿合作帶來新機遇,增添新動力。

從中瑞關係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大國與小國關係應該是怎樣的。儘管瑞士作為聯合國許多機構的所在地,有其獨特性,但一些與中國有較好關係的、中小體量的國家,在中瑞關係上,仍能看到許多可資參考之處。比如,如何共迎創新發展,如何務實合作,如何增進人民相互瞭解。

中國自2013年推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著力推動這一通往人類命運共同體之路。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劉志勤看來,中國在南海等地遇到的問題,亦即大國與小國的關係,在某種程度上比大國與大國之間的關係更複雜、更難纏。「這些小國在常年的國際交流中積累了複雜難言的經歷,它們警惕性很高,時常怕受大國的欺負,它們比一般國家敏感,常常需要找到一個靠山來保護自己。所以,它們比較容易受到一些別有用心國家的挑撥,於是會和其他國家結盟,反對真正的朋友。這種把朋友當敵人,是非不分的尷尬在國際事務中屢見不鮮。」劉志勤說。

而在劉志勤看來,中國應當讓小國真切感受到中國幫助建設的誠意;中國要捨得時間和精力,幫助專案所在國的人員送到中國進行必要的培訓學習。當然,對於類似瑞士這樣的西方國家、規模較小的發達國家,中國亦應學會拜小國為師。

中歐關係的關節點

在陳須隆看來,習近平主席此次瑞士之行,將進一步深化中瑞雙邊務實合作,同時對中歐關係發展和國際治理體系良性變革,起到重要推動和示範作用。

提及中歐關係,不妨回顧2015年和2016年習近平幾次歐洲行,以及中歐之間幾次外交大事。

2015年10月,習近平主席訪問英國,開啟中英關係「黃金時代」。在此里程碑式的訪問之後,2015年11月,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相繼訪華,簽署一系列重大專案合作協定。2015年適逢中歐建交40周年,雙方決定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同歐洲投資計畫等發展戰略對接,組建中歐共同投資基金、互聯互通平臺等,進一步確立了中歐務實合作的新框架。2015年11月,中國總理李克強邀請來華出席第四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的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共同乘坐中國高鐵。

2016年習近平的五次出國訪問。其中兩次涉及歐洲——

2016年3月,習近平出訪捷克共和國。當時,中捷合作規劃綱要啟動,依託捷克傳統工業強國的背景優勢,「中國製造2025」與「捷克工業4.0」的戰略對接全面展開,以點帶面,為「一帶一路」再提速。

2016年6月,習近平對傳統友好國家的「走親戚」之行,除最後一站系到位處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出席上合組織峰會以外,之前,習近平訪問了塞爾維亞、波蘭。這次出訪,系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提速之旅,亦是完善中國總體外交佈局的重要一步。

如今,當習近平出訪瑞士,並赴達沃斯年會,訪問聯合國日內瓦總部、世衛組織和國際奧會,又一次在歐洲掀起了中國熱。

義大利地緣政治專家法布裏齊奧‧弗蘭齊歐希認為,習近平此訪必將深化歐中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推動歐中各領域合作進一步發展。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前駐法國大使蔡方柏認為,當前,在國際格局加速演變背景下,歐盟雖陷入多重困境,但仍是多極化世界中重要一極。「展望2017年,我深信中歐關係會取得新的重要進展。」 蔡方柏說。他認為,中歐在「一帶一路」倡議與歐盟成員國發展戰略對接上,還有許多文章可做。特別是中國的核電和高鐵項目已經走入歐洲,在全球起到了示範與引領效用。

蔡方柏還認為,在全球貿易下滑中,歐盟仍是中國最大貿易夥伴。比如歐盟是中國最大進口來源地、第二大出口市場和重要外資來源地。特別是在金融領域,中歐合作持續發展。中國央行和歐洲央行同意將3500億人民幣的貨幣互換協議延長3年。英法德等國發行人民幣主權債券,中國同中東歐建立16+1金融公司,中國與瑞士、德國,分別建設人民幣離岸市場和人民幣金融工具交易平臺,如此等等,讓中歐之間在經濟上更加緊密起來。

同時,中歐就當前重大國際問題,亦有有效磋商與協調機制。比如在和平解決伊朗核問題上,在為推動巴黎氣候大會達成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協定上,中歐都有默契。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第18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時,中方主動就南海仲裁案出臺結果同歐方進行了深入溝通,取得了成效。歐盟機構就仲裁案結果推遲並弱化聲明,歐洲無一國家單獨發表對華不利聲明,甚至有幾個國家為中國仗義執言。

為世界帶來了什麼

當然,從中國與歐洲關係的複雜性上,亦不難看出中國與世界關係的複雜性。

比如2015年6月22日,歐盟委員會發佈《歐盟對華新戰略要素》,在主張合作的同時,亦片面強調要維護歐方價值觀和利益至上,在人權、經貿、鋼鐵產能過剩等問題上表現消極。此外,貿易、投資保護主義抬頭。在投資方面,德國經濟部以「涉及國家安全」為由撤回中國企業並購半導體晶片設備製造商愛思強的收購批准,還宣佈將對中國公司收購德傳統照明企業歐司朗子公司進行深入調查。如此等等。

蔡方柏認為,由於中歐之間競爭與合作關係將長期存在,導致中歐關係存在合作與競爭兩個方面,但中歐之間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合作仍是雙方關係主流。同時,中歐之間沒有戰略性衝突,經濟上互補性強,在重大國際問題上,雙方有許多共同點。而雙方都強調文化多樣性,主張通過不同文明之間包容互鑒,通過對話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中歐關係的良性向好發展,能為世界帶來什麼呢?法國巴黎第八大學中國問題專家皮埃爾•皮卡爾特(Pierre Picquart)特別提到「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早在習近平於2015年出席聯合國系列峰會時,皮卡爾特就關注到習主席提出的這一概念。在習近平訪問瑞士期間,皮卡爾特向媒體透露出自己的看法:「在國際局勢複雜多變的當下,世界各國和人類社會的健康發展需要建立一些長期機制,而建設中國國家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當其時,對全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則說:「習主席這次訪問說明,中國對全球治理的認識越來越豐富,參與引領合作的意願越來越強烈,在此過程中,中國國家形象也會越來越豐滿,越來越有血有肉。」

誠如新華社在習近平訪問瑞士前發表文章寫道:「『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習主席此次『開年、開篇、開局』之旅,必將在世界和平發展事業和全球治理變革進程中留下深刻的中國印記。」 而此觀點,假若以世界經濟論壇供應鏈和運輸行業主管沃爾夫岡•萊馬赫(Wolfgang Lehmacher)的話說,則更直截了當:「中國將引領下一階段全球化的進程。」

(姜浩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