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新一屆領導層已將「發展權」作為重點工作 王希富

澳門最重要的社團之一——澳門工會聯合總會上周舉行「第三十四屆理監事就職暨丁酉年新春聯歡晚會」,信任理事長梁偉峰致辭表示,過去一年,在中央政府大力支持下,澳門經濟平穩發展,社會安定和諧,民生持續改善,積極對接國家「十三五」規劃和「一帶一路」戰略,制訂並落實第一個五年規劃,準確定位發展方向。相信在特區政府和全澳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澳門將迎來更加美好的前景。

面向未來,該會將切實保障各業職工權益;努力提高特區人力資源素質和競爭力,促進職工向上流動;繼續努力拓展壯大工會力量;繼續推進會務改革創新;一如既往地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團結合作,為澳門工運事業發展、特區繁榮穩定和「一國兩制」成功實踐貢獻力量。

梁偉峰並稱,新一屆理監事深知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將繼續弘揚愛國愛澳的光榮傳統,堅定不移地履行澳門特區的建設者、職工權益的維護者及和諧社會的推動者的職責,並全力參與今年特區第六屆立法會選舉和提高參與特區事務能力和水準。

作為本澳傳統的愛國愛澳社團,工聯歷來在澳門建設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堪稱本澳愛國愛澳的中堅力量之一。因此,出席活動的行政長官崔世安在祝賀工聯新一屆理監事宣誓就職之餘,並讚揚工聯長期紮根基層,熱心服務居民,堅持維護工友權益,積極參政議政,深受社會認同、獲廣大居民的支持,特區政府將一如既往支持工聯的會務發展。

其實,仔細分析梁偉峰的致辭,可以得出以下幾個資訊:第一,保障各業職工權益的表述,已經從過往著重就業權的保障有所擴展,這是順應社會發展現實的表現,同樣是工聯會務工作的改變。職工權益涵蓋方方面面,未來工聯在此方面的工作將會更加複雜和多樣,甚至會有很多新鮮事務不斷湧現。這也正是工聯新一屆領導層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的一個相當具體的表現。

第二,努力提高特區人力資源素質和競爭力,促進職工向上流動。此表述包含兩方面的意思,雖然實現向上流動是目的,但與過往勞方言論提及此議題,必會相應要求包括本澳企業在內的資方作出配合,甚至是向本地人傾斜政策不同。所謂素質和競爭力包含的內強素質,外樹競爭力兩個方面,只有本地職工素質提高了,才能有更多向上流動的機會,這是一個基礎。而另一方面,競爭力的問題則更有含義,既有來自本澳內部職工間的競爭,又會有來自外部的人才和人力資源競爭,甚至還包括在澳門本土,以及走出澳門的競爭。

第三,繼續努力拓展壯大工會力量;繼續推進會務改革創新;一如既往地加強與社會各界的團結合作,為澳門工運事業發展、特區繁榮穩定和「一國兩制」成功實踐貢獻力量。以及全力參與今年特區第六屆立法會選舉和提高參與特區事務能力和水準。當屬站在工聯自身會務、澳門特區整體角度上的發展考量。

其實,通篇而言,此份致辭貫徹的主線就是「發展」二字,或者說是「發展權」,尤其是與過往工聯所重點維護的本土職工「就業權」相對照。不由讓人想起早些時候,中聯辦副主任姚堅關於「就業權」和「發展權」的表述:他認為,在保護本地人就業、支持本地人發展的基礎上,為了澳門的未來,應當允許更多人參與競爭,祇有競爭才有發展,「為了澳門的未來,必須作出的開放和讓步,否則我們沒有未來!」姚堅表示,中聯辦首先支持工聯培養本地人,令本地員工的就業素質不斷提高。同時,為了下一步澳門的發展,應該採取開放的態度,歡迎周邊人員競爭,才會使澳門未來更好。開放是世界主題,也是國家主題,也應當成為澳門的主題。

姚堅亦強調,工聯總會不僅要保護澳門職工的就業權利,更重要是在未來參與社會的發展,提供澳門年輕人發展的權利,發展的權利比就業權利更重要,是工聯未來更重要的任務。工聯早前開會提出六個轉變,其中為澳門經濟社會轉型、為澳門社會多元化發展提供動力,工聯應當成為澳門和諧發展的推動者和建設者。

關於前面提到的發展權,細數之下,應該是三種,一是澳門整體社會的發展權;二是,本澳職工或者說是居民的發展權;三是,服務於社會和居民的社團的發展權。這三者的重要程度無法進行比較,但卻有著緊密的聯繫。而後兩者的發展則可以自然而然的為前者的發展奠定基礎。既然本文是由工聯的新一屆領導層就職為由頭,不妨先來談一下社團發展的問題。

其實,早在幾年前工聯的領導層就曾引起過關注,當時的換屆中工聯六名副會長全部換人,副理事長亦新增六名成員,但是筆者之所以關注該會的換屆,並非只是因為其領導層的「大換血」,而是關注其此次的換屆令工聯主要負責人的年齡層下降也更全面。呈現出「老、中、青」共存的局面,真正的在努力實踐工會事業的薪火相傳。當時的工聯前理事長、候任副會長、現任會長陳錦鳴對此表示,領導層更年輕,能更好地為職工服務,為維護職工權益打拼。當時的候任副會長關翠杏亦認為,「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換舊人」,隨著社會發展,新的職工隊伍結構不斷調整,本澳經濟環境結構的調節令職工組成的元素產生變化。為適應變化,工聯在傳承過去的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將隨著社會經濟變化不斷調節,吸納新力量,跟隨社會發展步伐。筆者認為所謂的新力量不單是指經濟結構調整出現的新行業職工,更應該理解為年輕一代的澳門人,因為他們身上蘊含著新時代的特點,更是澳門未來發展的根本動力。

工聯亦實際行動確保事業薪火相傳值得欣賞和肯定,但是縱觀澳門整體,作為一個社團為主要社會因數的社會,卻很容易發現活躍在社會各個層面的始終是一些熟悉的「老面孔」,這一代傳統的愛國愛澳資深人士從回歸前到回歸後,見證著澳門的發展變化,也始終在為澳門的發展盡心盡力,固然是澳門的寶貴資源和財富。但是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日新月異的變化,澳門已經開始逐漸呼喚新一代的接班人。因為在澳門幾十萬萬的人口中,學生及青年人數超過10萬,30歲以下的人口更是超過一半,澳門是個「年輕的城市」。澳門的未來,澳門的希望,都寄託在年青人的身上。

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澳門回歸十年慶祝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三屆政府就職典禮時曾強調「要高度重視和加強愛國愛澳優秀年輕人才培養,使澳門同胞素有的愛國愛澳傳統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使‘一國兩制’事業後繼有人」。由此可見,本澳創造條件和機會讓更多年輕人人走向社會前臺也是中央政府的期望和要求。

筆者認為要讓本澳更多年輕人走向社會各個層面的前臺,首先要從觀念上加以改變,老一輩應學會「放手」。一般來說,多數人都認為年輕人由於年齡小、閱歷少,社會經驗不夠豐富,難以擔當重任,所以老一輩的人才會不放心讓年輕人獨當一面。但是也要知道溫室裡的花朵永遠難以承受風雨、繈褓裡的孩子永遠不會學會自己走路。只有放手讓年輕人自己去闖,去磕磕碰碰,去跌倒了再爬起來,才能為澳門的未來打造出新一代的合格接班人。

當然,所謂「放手」並不是「撒手不管」。老一輩的澳門建設者們所積累的經驗是澳門發展不可或缺和不可替代的經驗,這些經驗應該傳承給澳門的新一代,讓他們少走彎路。

其次,要實現「放手」必須在制度和機制建設上作出合理調整,無論是社團還是政府部門都要建立起合理的考評和晉升機制,摒棄資歷為主要標準的人員任用方式。不斷發掘和提拔有能力、有幹勁的年輕人,不拘一格起用年輕人才。實現「老、中、青」共存,相互學習,共同提高的局面。使建設澳門主力軍的接力棒可以順利交接。

其實,無論是觀念上還是制度上的改變,都還不是實現澳門「一國兩制」偉大事業薪火相傳的最主要根本。筆者認為,最主要還是要看澳門年輕一代的自我準備和自身實力是否能夠讓全社會放心的「放手」。在這一點上,澳門年輕一代首先應清楚的認識到澳門的未來要走什麼樣的道路,大的政治方向上我們是要不斷實踐「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具體的經濟社會發展上多元化、可持續發展;其次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不斷學習充實自己的觀念,擺正心態,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更要有全域思想、大局觀念和創新意識,將澳門未來的建設事業融合在國家和區域的發展之中的同時,不斷做出突破和嘗試。只有這樣,才能算是澳門合格的接班人,也可以讓澳門老一輩的建設者們可以放心的將未來建設澳門的重任交托給新一代的年輕人。

其實,社團始終是由人所構成,在談及社團的發展過程中,實際上也是在談個人的發展,也就是本澳居民或者職工的發展。再具體點來講,本文關注的是普通居民的發展,或者說是向上流動。我們就不得不繼續探討影響社會成員向上流動的因素,以及如何更好促進向上流動的實現。

雖然,社會階層的向上流動對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發展至關重要。但並不是每個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分佈是均勻的,只有那些具備一定條件的人才有可能上升。影響社會流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經濟的因素,也有社會和個人的因素。在傳統社會,人們要實現向上的社會流動,獲取一定的社會地位,籍貫、家庭出身、年齡等先賦條件往往起著決定作用。現代社會,由於社會制度、政策和文化價值觀念的轉變以及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社會流動的規模和速度已大大超過傳統的社會。相應地,社會各個部門,各種職業對勞動者科學文化知識、專業知識和技能等要求越來越高,這在客觀上要求社會成員要通過自己的行為努力獲取知識、技術和個人成就等自致條件,才能取得較好的社會地位,實現向上流動。而要很好獲得自致條件,學校教育是其主要途徑。因此,受教育的程度和教育的質素也就成了決定社會成員能夠實現向上流動的關鍵所在。

在教育公平方面,我們非常高興地看到,自特區成立以來,就教育事業一直給予高度的重視和大力的支持,自2009年起實施的15年免費教育,隨後在教育的投入上也是逐年增大。加之社會上各種對教育和學生的支援措施,可以說本澳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教育不均等的問題。為更好發揮教育對居民向上流動的正面效果。政府亦應強化推廣生涯規劃,協助青年學生選擇適合學科。為青年提供官方數據和清晰的發展目標,例如政府醫生招考人數、時期等﹔文創、中醫藥、動漫、會展等重點扶持產業的發展狀態和人才需求,這些資訊均可為青年選擇大學專業和職涯道路提供實在的參考依據。

教育是社會成員向上流動的關鍵所在。而且也可以很自豪的說,本澳經過多年努力,在教育方面已經基本能夠做到機會的均等。那麼其他影響本澳各階層向上流動的因素是什麼?大多數的研究認為是機遇和技能。

以一個開放的社會而言,機遇就是允許個人藉後天的努力來改變所處階層的公平及開放的機會。回歸後,本澳的發展有目共睹,甚至成為整個地區、甚至全球最為惹眼的明星。隨著經濟的發展,澳門2011年GDP達531.723澳門元,澳門經濟已達「中康水準」。經濟的發展迅速,應該讓各行各業能夠提供更多職業發展的機會,包括更多元化的職業選擇以及大量高薪職位。而特區政府亦透過不同的政策,讓經濟和產業多元發展,為整體社會階層上流創造更多更有利的條件。同時,國家規劃層面,不僅在澳門設立「中葡論壇」,更將本澳定位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明確「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的發展定位。周邊橫琴的開發也定位於配合本澳的發展需要……

這一切似乎無不證明本澳正面對最好的發展時期。各階層向上流動也面對最多的機遇。這正是最好的時期!有調查也顯示,接近五成八的受訪市民認為,現時澳門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較回歸前為多。顯示出澳門過去幾年的發展,確實為市民創造了向上流動的機會。

本澳未來的發展定位已經明確,經濟適度多元化也已經被確定為方向。但是這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理論上以目前本澳失業率不足3%的情況下,是可以提供足夠的機會與不同專業的人發揮所長,但現實是 物價通漲、經濟失衡、經營成本高皆已令社會缺乏向上流動及改善生活的機會;加上產業單一化的同時,令很多弱勢產業式微,不利於社會階層流動。而更為嚴重的時,一些新興產業卻多要求較高的專業水準,甚至傳統產業中對管理層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這些要求正在讓澳門形成一個人才市場供應的「陣痛期」和「斷層期」。簡單點說,就是可能有機會卻無法把握,是所謂最壞的時期。

俗語說的好,機遇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這個準備最主要的就是能力的準備。若不具備相應的能力,即使機遇就在眼前也是哪一抓住的。現時本澳的高等教育機構繁多,且入學率普遍較高,要取得一紙文憑並不再是太困難的事,所以除了一流學府除外的學位文憑已不是個人知識的唯一指標。對真正個人技能的要求已經成為關鍵。但是現時的正規教育仍較著重學術科目,未能發掘學生的不同潛力,容易令未能適應學術科目的學生失去學習的動力,同時社會普遍視正規教育以外的課程為次等教育,限制了青年人學習的機會及空間,製造了一批又一批僅在學術領域上走在前頭而未能培養出可把能力應用在工作上的學生。

而且,也有青年工作者認為,本澳現時存在相當嚴重的「專業不對口」問題,無論是學哪科,回到澳門所能從事的工作就那幾個。另一方面,龍頭產業博彩業所具有的高薪誘惑,也吸引不少年青人投身其中。造成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荒廢。

在這些情況下,很容易出現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前面所說的難以把握機遇,因為自身所具備的技能無法適應社會的需要。所以,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前瞻性進行技能的規劃與提高實屬必要。

面對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要把握機遇,適應發展需要。個人技能的培養與提升必須要前瞻而動態進行。不僅有更早預計到未來的需求,有計劃的進行學習與提升。即使在實際運用當中也需要不斷的進修。2011年,特區政府撥款五億推行「持續進修發展計劃」,目的就是希望透過資助,傳播終身學習的訊息,鼓勵和支持居民不斷進修,以應對社會發展的需要。未來,除了繼續完善持續進修制度外,筆者認為也需要更進一步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工作,比如:在非高等教育的高中階段引入一些職業導向的應用學習科目,學生透過選修這些科目,可以掌握一些專業或行業領域的知識、實務工作情況和發展趨勢,認識到現在在各種職業上的要求和相關的升學或就業出路,從中更瞭解自己在這些行業發展的志向,預早計畫未來,拓闊自己的出路。

俗語說「寧為雞首,不願牛後」,不同專業的人都希望成為一名帶領者,但每個地區皆有其發展重點,就單一地區而言很難理想地做到能滿足所有人的多元發展,故融合多區經濟、跨區發展是大勢所趨。因此,政府、學界及民間團體應致力擴闊大眾的視野,讓其向上流動的機會不被地區性局限,特別是特區政府亦應加大力度協助以澳門為本的企業或創業人仕開拓境外市場,除擴大企業的發展空間外,亦能創造更多就業機會,令不同的個人能獲得更多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