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製造業再現輝煌才是多元化成功標誌 陳觀生

澳門五年發展規劃草案文本關於支援工業發展的論述寥寥可數,僅僅提出一個簡單的指標:工業人口比重維持在一五年的百分之一點七的水準。雖是一個較為務實的目標要求,但並不是長遠之計。博彩業一業獨大的單一經濟形態顯然不利於澳門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而要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離開了製造業的技術支撐和產業基礎,也是顯然不行的。如何重新振興製造業,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中亟待解決的難題。

澳門製造業發展有過兩度輝煌

製造業在澳門歷史悠久,歷史上曾經有過兩度輝煌時期:一是明朝末年,由於西洋火器技術的引進,澳門建立了著名的蔔加勞鑄炮廠,大量製造各式工藝精良的銅、鐵大炮,使澳門成為遠東最著名的鑄炮工業基地和引進西洋火器技術中心。二是1970–80年代,由於香港制衣業等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業大量向澳門轉移,推動了澳門製造業的迅速崛起。1980年代初期,製造業過超轉口貿易和博彩娛樂業,一躍成為第一大產業,占澳門GDP總額的三分之一以上,成為了澳門最大的支柱產業。

由於澳門出口加工業一直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生產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生產成本高、外銷市場高度集中,主要依賴於國際貿易的普惠制及多種纖維協定下的配額制的保護。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國際纖維協定的逐步廢除,歐美兩大出口市場經濟疲弱、本地工資上漲及新興工業國家在產品價格上的競爭,澳門的出口加工製造業逐步向內地轉移,本地製造業開始逐漸衰落。2005年全球紡織品配額制度的取消,澳門紡織行業更是受到致命的衝擊,加速了澳門製造業的衰落。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澳門製造業澳門製造業徹底跌入了穀底。危機後雖然有所回暖,但受澳門賭業強勢發展的擠出效應、澳門有限的土地資源和人口限制,澳門製造業難以複現之前的繁榮,一直在穀底徘徊,在澳門GDP總額中的比重已經不足1%。

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局所公佈的2013年資料,澳門製造業總共有909家,在職員工為11,880人,生產總值及其他收益為67.98億澳門元,固定資本形成總額為2億澳門元。其中,食品及飲品製造業的場所數目最多,其次為制衣業和出版印刷業,相應這三個行業吸納的員工數也相對較多。作為澳門製造業傳統強項的紡織業已經微乎其微,其工廠數目和產值規模都出現了大幅下降。同時,有好些澳門傳統的製造業因為各種原因被淘汰。資料顯示:自2000年以來,澳門成衣及其他紡織品的出口額出現了巨幅下滑,2000年澳門的成衣總出口額有14,623.3百萬澳門元,其他紡織品出口額為2181.44百萬澳門元,而到2014年,澳門的成衣出口額僅683.43百萬澳門元,其他紡織品出口額僅97.6百萬澳門元,15年間下跌幅度幾乎置行業於崩潰邊緣。

澳門土地面積僅32.8平方公里,近60萬人口,現有的狹窄土地條件無法支撐澳門傳統製造業大規模發展。同時土地的稀缺造成其價格的畸高,製造業微薄的利潤率無法承受高昂的土地租金成本,所以導致很多企業因為經營租金過高而無法持續生產經營。部分早期持有土地的企業主也選擇主動放棄企業生產而轉為廠房和土地的出租,因為租金收益遠高於企業經營收益,而且無需企業主殫精竭慮的去經營。這應該為業主明智的選擇,但是不利於澳門製造業的長遠發展,且對製造業是一種極大的傷害。在高昂的經營成本下,企業家的拼搏奮鬥精神消失殆盡。同時,澳門製造業存在嚴重的人力資源短缺,產業工人供給不足成為澳門製造業發展的嚴重障礙,儘管澳門允許企業配額引進外勞,仍然無法滿足澳門企業的人工需求,製造業存在大量的職位空缺,嚴重影響企業的正常運營。

澳門製造業衰落最主要的原因,是澳門製造業未能跟上國際市場瞬息萬變的經濟形勢進行適時轉變,在澳門本土產業結構發生調整,澳門營商環境發生轉變,國際市場需求轉向,澳門產業政策發生變化的時候,澳門製造業未能跟上時代步伐,進行產業的結構升級與轉型,大量投入進行研發創新,創立自己的品牌,提升產品的附加值,形成澳門製造業的核心競爭力。如今,澳門的製造業,除了一些手信製品,具有較強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品牌是鳳毛麟角。

另外,2002年澳門放開博彩業後,澳門博彩業持續飛速發展,博彩業的較高盈利水準,使其有能力支付本行業員工較高的薪酬,進而吸引其他行業人才向博彩業集聚,造成其他行業的人才流失和職位空缺。同時,在博彩業的財富聚集效應下,澳門的物價、房價出現了成倍的上漲,這也在另一層面加重了製造業的經營負擔。

澳門製造業狹縫中覓發展空間

對於澳門工業發展目前所處的困境以及未來發展的方向,澳門各個方面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建議和對策,總的來看,可分為兩種不同的思路和主張。第一種思路和主張是︰“放棄論”。認為澳門經濟今後將朝第三產業方同發展,工業已沒有發展前途,將逐漸衰落,因此,主張放棄工業,重點發展第三產業,這才是澳門經濟未來發展的方向,而將澳門現有的工業轉移到中國內地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第二種思路和主張是︰“轉型論”。其中佔主流的看法是認為澳門工業還需繼續發展,但必須轉型,即從目前的勞動密集型工業轉到技術、資本密集型工業,由現在生產低價值的、大眾化的產品轉到生產高附加值的、高技術含量的產品。

不過有分析指出,目前還有澳門製造業狹縫中覓得發展空間。

一是以滿足本澳地區居民的生活需要的澳門製造。本澳地區居民的衣食住行的日常需求仍然為澳門的製造業提供了一定的發展基礎。從經濟學意義上分析,若本澳地區所有的生活消費製品都從外地進口購入,其高昂的物流成本加上其他的加工費用,將會大幅推高澳門消費品的價格,降低澳門居民生活福祉。而基於澳門的現實情況,若本澳地區的一些製造業主能從外地進口原材料,在本澳地區生產加工然後再對外銷售,這樣既能為企業帶來豐厚的利潤,又能為澳門居民帶來一定程度的實惠。因此,本澳地區居民的消費需求為澳門製造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空間。而本澳地區的中小企業,在食品加工方面應該大有作為,可以選擇從世界各地進口優質的食品原材料,加工後再對外銷售,最好創立自己的品牌,甚至可以考慮出口到內地市場。

二是為滿足博彩業配套產品需求的澳門製造。在一些微型配套產品製造方面,也給澳門中小製造企業孕育著各種商機。例如,澳門賭場所必須配置的各種桌椅,賭場客房所需的床上用品以及洗滌服務,澳門賭場員工所配備的工作服等等。因為澳門博彩業的巨大產業規模,其對於這些相關配套產品的市場需求相當巨額。因此,澳門中小企業在這些行業可以儘量去迎合賭場對於這些配套產品的需求,為賭場提供優質的產品供給和良好的服務,圍繞這澳門的賭業而發掘其中的各種商機。同時,澳門賭場基於對澳門的社會責任,在訂單上應向澳門本土中小企業傾斜,澳門政府也有必要出臺相關政策指引引導澳門賭場支援澳門本地中小企業的發展。

澳門經濟多元化製造業不能缺席

一直以來,本澳不少學者和團體提出了很多使澳門工業擺脫困境的對策。如利用新產業革命為澳門製造業升級換代創造良機。利用在科研方面的經驗積累和廣闊的國際視野,在一些行業上形成自身獨特的優勢。適當切入一些具有比較優勢的新興行業,例如,3D列印業,先進電子製造業,創意產業,玩具產業等。這些新型製造業對於固定資產的投資要求並不像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屬於知識密集型行業,對於廠房和職工數量的要求也不同於傳統製造業。因此,可以擺脫澳門地區地域狹窄和雇員不足等既有條件的束縛,通過引進專業人才,加大對科技研發的投入來重塑澳門製造業的優勢。甚至可以把澳門建成單純的研發中心,製造端則放在內地,這樣更能發揮澳門與內地的協同優勢,實現澳門製造業的重新崛起。

特區政府在《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二○一六至二○二○)》中,明確提出將加快研究澳門工業重新定位,制訂精準政策,與業界共同努力,實現工業升級轉型。

經濟局近日與廠商會舉行會議,深入討論澳門工業發展狀況及收集建議。雙方認同可透過加強推廣“澳門製造”品牌,有機結合文創和生產,進一步鞏固主力產業——食品及保健食品業;通過推動高端服裝製造業,更新傳統產業;同時積極培育製藥業、珠寶金飾業、博彩器具及電子娛樂設備製造業等新興製造業;鼓勵創意創新產品化,吸引青年投身工業,從而推動工業創新;並有機結合CEPA貨物貿易和中葡平臺的優勢,把握港珠澳大橋發展機遇,深化與內地的經貿合作關係,為工業發展帶來更大空間,擴寬澳門工業多元發展的道路。廠商會會長崔煜林指,政府提出的澳門工業發展重新定位亦是該會長期的建議方向。食品工業具發展潛力,冀把多元食品產品打入內地市場,希望政府在通關便利化提供協助,讓檢驗檢疫、產品稅務估算可以兩地互認機制;其次,保健食品方面,希望與中醫藥產業園方向溝通,有成熟的研發產品冀在澳生產。

有工商團體也提出,澳門未來發展不能缺少工業。該團體的研究報告指,對比新加坡及香港,同為服務業領先全球的經濟體,一直是澳門學習追趕的目標。然而,不管服務業怎麼發展,新加坡始終保持第二產業佔GDP一定比例,比如一五年商品生產業約佔新加坡GDP的百分之二十四點九。同一時間香港服務業佔GDP百分之九十以上,香港八十年代起向內地轉移大量製造業,並花費大量精力發展金融、地產、航運貿易和旅遊等服務業,導致製造業錯失升級換代良機。反觀新加坡,在香港經歷生產供應鏈全球化的同時,一直堅持為工業結構升級做好準備,現時新加坡製造業有四大支柱產業:石化、電子業、機械製造和生物醫藥。近年,新加坡GDP已超過香港,服務業與工業穩步並進,也顯示出新加坡非凡的潛力。環顧全球製造,德國制定工業4.0,我國同樣響起“中國製造二○二五”的目標,兩者共通點都是希望借用先進互聯網及智慧生產技術打造個性化、多樣化、精準化的製造業。未來製造業會更快從勞動密集向智能密集轉移,有利於製造業回歸土地及勞動資源受制約的澳門。再者,一國或地區品牌製造代表當地文化軟實力和形象,有助旅遊推廣。

該研究報告稱,重新規劃澳門製造業發展,可從三方面考量:第一、食品加工業,澳門作為一個旅遊城市,更是一個美食中心,發展食品加工業對澳門成為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必有幫助。可仿效德國工業4.0的CPS系統,將互聯網+結合食品加工的個性化生產,遊客來澳前可在網上選定食品包裝及口味,離境時或直接在下榻的飯店提取,提升旅遊體驗。第二、中醫藥保健產品的研發與製造。澳門境內現時還保留極為少數的製藥業,隨著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的興建落成,以及中藥質量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世衛傳統醫藥合作中心的逐漸成熟,澳門將更有條件發展中醫保健養生產品,畢竟“澳門製造”現時還包含一定的信心保證。第三、中央政府新賦予澳門八十五平方公里海域管轄權更為澳門工業開拓了新天地。海洋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新增長點,從無到有,只要規劃適宜,海域管轄將給予澳門發展海洋產品加工業的巨大潛能。

社會已經共識,本澳要推動經濟適度多元化,離開了製造業的技術支撐和產業基礎,顯然是不行的。澳門特區政府幾年前也已提出所謂工業現代化和多元化,鼓勵在澳門發展高、新科技工業,但是收效甚微。從澳門的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來看,要將澳門現有工業直接轉到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是很困難的,也是不現實的。為使澳門工業擺脫目前的困境,重新獲得發展,必須對目前轉型的思路和措施進行檢討,尋找新的轉型途徑。

一是抓住新產業革命的機遇,適應新工業革命的要求,構築起經濟中長期發展的動力。第三次新工業革命,是指以資訊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協同創新和應用為基礎,以互聯網和製造技術雙向融合為動力,推動製造業向資訊化、智慧化和網路化發展的一次工業技術創新和變革,是工業文明史上繼蒸汽機革命和電力技術革命之後的又一次重大突破。G20杭州峰會上通過的《二十國集團新工業革命行動計畫》更是明確提出,將新工業革命發展作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歷史經驗表明,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引起增長速度和發展動力的重大變化。如果本澳能夠抓住新工業革命的寶貴機遇,在關係核心競爭力的一些領域取得突破,就可以實現經濟發展動力轉換,從而實現製造業的重新輝煌。但機遇不等人,搶抓這次機遇,必須圍繞製造技術和方式的重大變革,加快相關領域改革。

二是結合本澳地區的歷史傳統和現實優勢,大力發展澳門的特色產業,澳門作為一個自由港,進口產品的低稅率和便利性為澳門提供了中轉加工貿易的良機,澳門可以利用自身的葡語國家貿易平臺,從世界其他葡語國家進口特色產品,然後加工轉口向內地和其他國家出售。例如葡萄酒,相比內地,澳門具有很強的價格優勢和品質口碑,澳門可以利用該條件從其他國家和地區低價進口大宗桶裝葡萄酒,通過在澳門建立葡萄酒加工基地,打造自身特色品牌再銷往內地和其他地區。澳門的金銀首飾加工相比於內地具有價格上的競爭優勢,同時有著良好的口碑,澳門同樣可以擴大澳門的金銀加工產業,從中獲取較大收益。此外,內地的食品和飲料長期記憶體在較為嚴重的信任和安全危機,澳門可以利用此契機,從國外低價引進原材料進行加工,然後建立自身品牌銷往內地,其間的市場潛力非常巨大。例如奶粉,可以從其他國家購買原奶進行加工;一些綠色健康食品,都是內地需求較大的產品,只要切入得當,定能獲益匪淺。另外還有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的專案,如電子產品、精密儀器、鐘錶等,都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三是大力培養和引進高端人才,注重研發創新。澳門的製造業如成衣和紡織品等行業曾經在國際市場有過輝煌的歷史,其優良的質地和實用而時髦的設計為其贏得高額的出口額。而如今,澳門這些傳統的強大的製造業出現了驚人的衰落,並不能將其完全歸咎於外部市場環境的惡化,澳門製造業在研發創新上投入不足才是最根本的原因,澳門的製造業需要加大科研創新的投入,提高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但有意見認為,新技術和新設備都需要大量投資,新投資的回報卻因缺乏熟練勞工或未能及時表現出業績,在已面對高成本同時,鄰近地區低成本的競爭下,對本澳製造業就算不是百上加斤,也平添不少煩惱。鑒於製造業的薪資水準要低於博彩業和其他一些行業,建議政府應通過專項資金為進入製造業的高學歷人才提供額外津貼,以此激烈優秀人才進入,振興澳門製造業發展。同時也可以在稅收和政策上給予企業優惠,以此減輕企業負擔,進而引導企業提高在員工支出上的開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