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母編隊首次遠航備受矚目

分析指出,將海洋權益視為「核心利益」的中國領導層重視海空軍,重視提升「區域拒止」能力,在發展彈道導彈和潛艇的同時,也將航母置於主戰力量的位置。

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2012年9月在大連服役人列時,慶祝儀式上最醒目的標語是「走向深藍」,代表了所有中國人的期望。四年多來,遼寧艦如同新兵營裏的新兵,從單兵操練進步到班排戰術,兵種基±也專業驗收,乃至實兵對抗,終於在2016年歲末邁出「走向深藍」的重要的一步。

經過黃海近海水域的兵種合成訓練後,以遼寧艦為首的航母編隊於去年12月25日首次穿越宮古海峽,之後沿著臺灣東部的西太平洋海域南下。新年伊始,航母編隊又向西穿越臺灣南部的巴士海峽,並進人南海訓練,南海上空首現殲-15艦載戰鬥機「飛鯊」的身影。對此,官方《人民日報》評論道,「第一島鏈」已對中國軍隊不構成多大影響,穿越成了新常態;航母不是「宅男」,出行「第二島鏈」,直抵東太平洋,想必也是遲早的事情。

艦機一體、多艦合一

中國航母編隊出遠海並不平靜,途中遭到日本不斷地跟蹤監視與抵近偵察。日本防衛省統合幕僚監部宣稱,海上自衛隊於12月24日16時許在東海方向發現遼寧艦航母編隊,水面艦分別是001型航母遼寧艦,052D型驅逐艦長沙艦(173),052C型驅逐艦鄭州艦(151)、海口艦(171),054A型護衛艦煙臺艦(538)、臨沂艦(547),056輕型護衛艦株洲艦(594),及綜合補給艦高郵湖艦  (966)。

從編隊艦艇的隸屬看,它們來自北海、東海、南海三大艦隊,新人列與服役多年的艦艇平分秋色,尤其被視為中國海軍王牌的北海驅一支隊(如煙臺艦、臨沂艦)以及直面日本海自的東海驅六支隊(如鄭州艦)艦艇占了「大頭」,顯見人民海軍兵多將廣,遠海戰力投射達到新的高度。

日本《世界艦船》主筆多田智彥曾撰文稱,自遼寧艦人役後,中國海軍開始探索航母編隊的構成。2013年12月底,完成海南島遠航訓練的遼寧艦北返青島小口子母港,當時新華社發佈照片顯示,北海艦隊出動兩艘051C型防空驅逐艦和兩艘054A型護衛艦接應。這還不算南海艦隊陪同的071型船塢登陸艦「昆侖山」號以及空中的四架殲轟-7A殲擊轟炸機、一架039G型柴電潛艇。

2015年6月,遼寧艦再度解纜出海。根據公開照片,航母與多達9艘戰艦組成一個大編隊,包括驅逐艦3艘、護衛艦3艘、兩棲船塢運輸艦1艘和潛艇2艘,被西方媒體稱為「中國超豪華的航母打擊群」。以此為標杆,遼寧艦航母編隊東出太平洋,規模和訓練科目理應更大更多樣,不排除中國海軍會有其他兵力(尤其是潛艇)採取「小群多路,航渡會合」的方式,在某個航路節點相遇,組成更大的航母打擊群。

在臺灣海軍退役中將蘭寧利看來,航母編隊是「艦機一體、多艦合一」的作戰體系:航母居中,其他艦隻分內外兩層佈防,其相對穩定的構成是各國海軍長期實踐得出的結果。如果規模太小,無法完成護航和作戰任務;規模太大,由於指揮通信更為複雜,不利於編隊整體快速出動。

對於此番解放軍航母編隊構成,臺灣島內較一致的看法是:解放軍海軍目前最先進的052C/D型導彈驅逐艦、054A型導彈護衛艦、056輕型護衛艦以及剛服役的部分新艦艇(如901型綜合補給艦)都將入選其中,編隊規模略大於10艘,未來有望擴充到15艘左右。之所以選擇這樣的規模,因為就單艦而言,目前中國海軍驅護艦的防空、反潛作戰能力都處在探索發展階段;更重要的是,初期內地航母的噸位和載機量達不到美軍的水準,要建成一支能攻能守、實力強大的航母編隊,必須有更多的水面艦艇和潛艇來助陣。

不僅如此,遼寧艦的艦載航空兵部隊也達到相當規模。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新聞網估計,遼寧艦總計搭載36架固定翼飛機與直升機,這標誌著中國海軍艦載航空兵時代已經開啟。亦有專家指出,撇開遼寧艦的載機量,再算上052C/D、054A、901各艦所載直升機,中國航母編隊的載機量接近兩個航空兵團,可靈活應對各種中低烈度的海上衝突。更重要的是,中央電視臺發佈的畫面顯示,殲-15艦載機之間已形成「夥伴加油」能力,進一步延伸了艦載航空兵的作戰半徑與留空時間。

指揮控制與後勤補給

多田智彥認為,觀察中國航母編隊合成能力,未必要專注於作戰艦和艦載機型號,而應瞄準「軟戰力」的高下,尤其對中國航母編隊的指揮控制與後勤補給應予高度關注。據其介紹,中國在21世紀下水的新式艦艇上推廣了相當於北約第三代水準的指揮系統,像此次出現在編隊裏的052C、052D、054A型艦乃至遼寧艦本身,都搭載有頗具革命性的H/ZBJ-1作戰指揮系統,它相容了中國自主研發的第二代JY-10G資料鏈,能像美國及其盟友使用的北約16號資料鏈那樣實現三軍資料共用。

得益於H/ZBJ-1系統,中國海軍能實現單艦、多艦乃至與直升機、潛艇以及岸基部隊進行即時資訊共用,進人到「網路中心戰」時代,令解放軍的聯合作戰能力達到堪與美軍媲美的地步,這一能力目前日本自衛隊尚未成熟。另據本港媒體透露,H/ZBJ-1系統已摒棄控制臺模式,採用類似現代平板電腦終端的大畫面圖標顯示及觸屏控制,由於全艦採用光纖傳輸,線纜總重由原先的7噸驟減至1.5噸,實現裝備輕量化。

本港《軍事家》雜誌注意到一個細節,那就是中國先進水面作戰艦成功將國產作戰指揮系統與俄羅斯血統的MR-331「礦物-ME」火控雷達集成起來,後者有多種探測模式。最受中國海軍重視的是,它不僅能提供超越水平線的目標探測能力,還能擔任遠端反艦導彈與戰艦之間的通信中繼任務,大大緩解了中國海軍因艦載航空兵尚處成長期所面臨的遠端打擊能力不足的問題。當初俄羅斯為防範中國「山寨」,拒絕向其提供與雷達配套的俄制資料鏈原代碼,但從現有情況看,中國突破了俄羅斯的技術封鎖,實現了相關技術的「完美融合」。

經過多年亞丁灣護航的經驗積累,中國海軍已形成「以航行補給方式為主,其他補給方式為輔」的作業模式。在這一原則下,遼寧艦航母編隊在遠海訓練中有望普及三種補給方式:「乾貨量大、海況好時,采用靠幫補給方式」,「有急需、且幹貨需求少量,採用垂直補給方式」與「補給量不大、海況好,採用小艇補給方式」。

專家指出,從解放軍海軍引進903型乃至最新901型綜合補給艦那一刻算起,就能發現靠幫補給方式在航母編隊遠海訓練起到重要作用,外界推測原因有二:一是與903、901型艦的補給站設施、補給能力不無關係;二是出於安全考慮,中國海軍在某些程度上認為只要海況許可(含三級海況),寧可選擇旁靠補給而非航行補給一一因為除了燃油以外,還可通過旁靠期間完成大量蔬果副食與其他後勤、醫療補給品的搬運,這些補給項目在航行期間的高線傳遞僅能少量為之,耗時又不便利。

出入遠海頻率勢必增高

自從航母問世後,就以其強大的攻擊力迅速蓋過巡洋艦、戰列艦等巨炮重艦,雖然航母艦載戰機攻擊力強悍,但航母本身火力較弱,缺乏足夠的防禦力,尤其是寬大的飛行甲板極易成為打擊的靶標。單獨一艘航母在海上特別是中遠海寸步難行,在面臨敵方潛艇和水面艦艇近距離突襲,或飛機和導彈凌空攻擊時,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很低,於是就需要給航母配備「保鏢」和「打手」,從而形成攻防兼備的航母編隊。一個典型的航母打擊群的打擊範圍覆蓋數百至千餘公里,對近海的陸地縱深也能進行攻擊。

對比美俄航母編隊構成,中國航母編隊在硬體方面並不落下風,所欠缺的是各作戰單元合成與作戰的經驗。正因如此,今後中國航母出人遠海的頻率勢必越來越高。英國廣播公司認為,當前中國主戰飛機的主要缺陷在於作戰半徑有限,航母未實現真正的戰鬥力,一旦中國實現單個航母或航母集群作戰能力的生成,不僅能大幅提升主戰飛機的作戰半徑和實戰能力,也將增大中國在局部戰爭中的勝算。俄羅斯《消息報》則以資料來分析中國未來的航母作戰能力:中國航母打擊群未來將搭載約60架艦載機,其中包括約40架殲-15殲擊機和20架多用途直升機。在海上局部戰爭中,中國航母上的兩個艦載航空兵大隊在一天內能摧毀3-5個小型艦艇編隊,反擊敵方1個中隊到1個大隊的海軍航空兵的2-3波次打擊。

談到戰略意義,日本《朝日新聞》認為,遼寧艦航母率領的編隊首次途經太平洋進人南海航行,意在顯示自身防衛能力的提升和在與周邊國家存在主權爭議的海域實際控制能力的增強,也包含在就職儀式前動搖批評中國的特朗普、牽制不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臺灣當局的意圖。文章稱,將海洋權益視為「核心利益」的中國領導層重視海空軍,重視提升「區域拒止」能力,在發展彈道導彈和潛艇的同時,也將航母置於主戰力量的位置。

此外,中國還在南海繼續其構建軍事據點的行動。遼寧艦此次進人南海也是為了驗證在高溫高濕天氣和不同於其他海域的通訊條件下進行實戰的能力。而由於遼寧艦此次是繞過臺灣東側進人南海的,台灣的防務人士認為,這是在顯示大陸有能力在臺灣局勢生變之時阻斷日美的支援。

(秦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