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中國政壇新勢力

「70後」副省部級幹部在2016年歲末又新增一人。

12月27日,人社部公佈國務院任免國家工作人員名單,年僅46歲的殷勇被任命為央行副行長,躋身副部級,成為央行首位「70後」副行長。他屬專業型人才,有「學霸」「低調技術男」「外儲操盤手」之稱。

公開資料顯示,殷勇是清華大學自動控制和企業管理雙學士、系統工程博士,哈佛大學公共管理碩士,並有特許金融分析師(CFA)資格。2001年,他曾擔任中國投資公司(新加坡)總經理,一年後調回國家外匯管理局(簡稱外管局)儲備管理司任副司長,2007年升任外管局中央外匯業務中心主任,2015年擢升為行長助理。中國人民幣已於2006年10月加入SDR,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但人民幣匯率也正明顯遭受貶值壓力,中國外儲規模目前已下降到約3萬億美元。有分析認為,殷勇今後或將負責人民幣國際化歷程,以及應對中美可能爆發的貨幣戰。

升任現職之前,殷勇任央行行長助理已1年多。巧合的是,他與央行行長周小川系師出同門,都曾是清華大學工業自動化專業和系統工程專業創辦者鄭維敏教授的學生。在殷勇之前,引人注目的「70後」副部級新貴是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劉捷,其在江西省委換屆選舉中進入省委常委班子。

2016年是中共十九大之前的換屆之年,目前已有14省區完成省級黨委換屆。統觀14省區新黨委常委班子,平均年齡54.86歲,普遍較上屆年齡有不同程度增加。一批「50後」高官逐漸淡出政壇,「60後」成為絕對中堅力量。其中,江西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劉捷是唯一的「70後」,也是全國首位「70後」省級黨委常委。據統計,新晉的45名省級黨委常委中,有13名博士。

「70後」高官嶄露頭角

據《江西日報》時政頭條微信公眾號11月18日消息,在當天上午召開的省委辦公廳幹部職工大會上,劉捷以省委秘書長的身份參加,並就省委辦公廳學習宣傳貫徹落實十八屆六中全會和省第十四次黨代會精神作講話,顯示新當選的省委常委劉捷已兼任省委秘書長。

劉捷生於1970年1月,江蘇丹陽人。他曾在鋼鐵系統工作多年,從湘鋼煉鋼廠、一煉鋼廠技術人員做起,後擔任湘鋼總經理助理、第二煉鋼廠廠長、湘潭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執行董事等職。

2008年8月,劉捷任湖南省商務廳廳長,三年後改任江西新餘市市委副書記、市長。2013年8月,時任新餘市委書記李安澤轉任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劉捷接棒。2016年9月,劉捷擔任省委副秘書長。

劉捷履新後,「70後」高官再擴容。此前的2013年2月,出生於1970年1月的時光輝升任上海市副市長,從而成為首位「70後」副省級官員。2015年8月,出生於1970年的周亮履新中央紀委組織部長。

據內地媒體報導,中紀委組織部為副部級崗位。在2014年3月第二輪內設機構調整中,中央紀委監察部在原先的幹部室基礎上,組建了組織部。中紀委官網資訊顯示,中央紀委組織部「負責紀檢監察系統領導班子建設、幹部隊伍建設和組織建設的綜合規劃、政策研究和制度建設;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承辦有關幹部人事工作;負責紀檢監察系統幹部培訓工作等」。

由於中紀委官員身份特殊,網上沒有公開周亮的簡歷。但據時政微信公號「政知局」報導,周亮是湖南永州人,1970年出生,此前還擔任過中央紀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政知局」稱他為人低調,作風穩健,十分符合組工幹部的職業特點。

據2015年9月1日出版的《中國紀檢監察報》,「8月31日上午,中國紀檢監察學院舉行2015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中央紀委副書記兼中國紀檢監察學院院長楊曉渡出席並講話。他強調,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堅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中央紀委組織部部長周亮出席」。這是周亮首次以該身份出席公開活動。

報導顯示,原任中紀委組織部部長的張立軍2016年年初轉任中央紀委駐全國人大機關紀檢組長後,常務副部長周亮已經接任組織部部長一職。2015年3月,周亮還曾以中央紀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的身份亮相。

至於時光輝,很長時間內作為全國唯一的「70後」副部級官員,更是屢屢被媒體提及。生於1970年的時光輝是安徽阜陽人,1991年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隨後進入上海市市政二公司工作,並在市政系統內逐步晉升至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副局長。在晉升副市長之前,時光輝曾在靜安以及奉賢區工作過。2011年8月起,他開始出任中共上海市奉賢區委書記。2013年年初,時光輝晉升為上海市副市長。

因為上述履歷,時光輝被視為一名典型的「上海牌」幹部。據內地媒體報導,「上海牌」幹部有這樣幾個較為顯著的標籤:從上海本地高校畢業,畢業即進入體制工作,在上海逐級歷練(上海主要領導則多具有江浙背景)。像韓正、楊雄、薑斯憲等人,都是「上海牌」幹部的代表人物。

「70後」官員晉升整體趨緩

時光輝於2013年年初晉升副部時,距離中國內地產生第一位「70後」正廳級官員

已經過去將近10年。此前的2003年1月,生於1970年的廖飛出任共青團貴州省委書記,時年30歲。

內地官媒曾評價稱,廖飛的經歷,代表了中共年輕官員的另一個成長起點:擁有高學歷以及在專業技術領域的實踐經驗。廖飛畢業于南京航空航太大學自動控制系電氣技術專業。在進人共青團的工作崗位之前,他曾擔任過貴航集團天義電器公司設計所研究員、副所長、技術中心副主任、設計所所長等職務。

事實上,一批提拔較早、媒體關注度較高的幾位「70後」正廳級官員,大多擁有共青團系統工作經歷。包括全國首位「70後」市委書記劉劍、首位「70後」地級市市長張恩亮、首位「70後」共青團中央領導汪鴻雁以及首位省會城市「70後」市長周紅波。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劉劍當選中央候補委員,他還曾是十A屆中央委員會最年輕的成員。

到2017年,1970年出生的官員就年滿47歲了,但目前僅有時光輝、周亮、劉捷和殷勇四位邁進省部級門檻。團中央雖然有汪鴻雁、

徐曉、傅振邦三位「70後」書記處書記,但因為團中央書記處中第一書記為正部,常務書記為副部,其餘書記都為正局,只是任免程序、政治待遇按副部對待,所以這三位還不是實至名歸的副部級。目前,絕大部分進步較快的「70後」官員還處在廳局級階段。

相較他們的「60後」前輩們,「70後」官員的仕途晉升速度顯然要慢半拍。在中國政壇「60後」官員中,40歲之前就榮升省部級高官的人為數不少。他們大多數都在40歲左右完成副部級的晉升。在44歲之則,周強、胡春華、孫政才以及陸昊都已晉升至正部級官員。而目前最早跨人省部級序列紀「70後」官員時光輝,在43歲時才晉升為1部級。

而周強、楊岳升任團中央書記處常安書記時,都只有37歲。李國英在2001年擔掃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也是37歲。疾昊擔任北京副市長時,時年36歲。潘嶽被右命為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副局長時年齡5小,只有34歲,成為當時中國最年輕的副涪級官員。胡春華當選西藏自治區黨委常委、竺延風擔任中國一汽總經理,均是38歲。還有孫政才、謝前、鄧小剛’、.孫金龍、譚作鈞、努爾•白克力,都在39歲時晉升副部級。已經落馬的原福建省長蘇樹林,升任副部級時也只有38歲。

據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劉俊生教授2011年時的統計,「60後」擔任畐嘟級的平均任職年齡為43.8歲。大公網曾發表評論文章稱,相較於「60後」世代,「70後」世代整體上仕途晉升較為緩慢,代際更替呈現趨緩狀態。造成這一局面的一個原因在於,隨著梯隊建設的不斷完善,組織系統通過提拔年輕幹部完善隊伍需求降低,幹部年輕化的迫切性也大大降低。

另一方面,中共對於幹部年輕化的認識也在深化,用人上注意區分幹部年輕化與幹部低齡化。以往由於以年齡「一刀切」的措施傷害了不少幹部的積極性,也造成了一定程度負面的影響。所以組織系統在提拔年輕幹部上也較為謹慎地晉升,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70後」世代晉升的整體步伐。

政情分析人士認為,按照目前代際更替的週期看,「70後」中生於1973年前後的官員在年齡上佔據優勢。然而,不排除未來會推出延遲退休政策,而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共的世代更替。

不再唯年齡「一刀切」

一方面,新一代高幹整體晉升速度較緩;另一方面,新一代官場領跑者多屬專業人才,也多有在第一線工作的具體業務經驗。顯然,這一定程度反映了組織部門的選人用人標準:更強調專業與實戰經驗的積累。相比之下,憑藉其他途徑搭「快車」的官員,似已不受青睞,也明顯減少了。

有海外評論認為,這有助於培養官員群體更講究實幹,深入瞭解實際,穩紮穩打的工作作風,帶來的弊端則是未來的高官有可能年齡偏大。中共中央10月底通過的《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強調,「堅決糾正唯票、唯分、唯生產總值、唯年齡等取人偏向」,就表明幹部們未來有可能在較大年齡還繼續被擢升重用。

對於中共官員這種代際更替減緩的趨勢,有分析人士指出,之所以「60後」世代官員成長速度更快,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關。「當時十分提倡幹部年輕化,要求在班子中配備一定數量的年輕幹部,所以當年不時會出現‘破格提拔’的現象」。在對「60後」副部級及以上官員履歷進行分析後,這位專家發現,80%的「60後」官員都有破格提拔經歷,其中從副科到正廳6個職務都有不同比例的破格晉升者。

但在「70後」官員的仕途中,這樣的「破格提拔」卻變得越來越少。大部分官員的成長路徑都是在「按部就班」,他們從大學畢業到成為正廳級幹部基本都經歷了十七八年的歷練。對此,時政微信公號「長安街知事」認為,現在「70後」官員的晉升速度正處在比較合理的範圍。

他給出的理由是,按照幹部職務晉升制度規定,大學本科畢業生初任職務為科員,晉升副科、副處、副廳和副部職務時,要求在下一級職務上任職滿3年以上;而晉升正科、正處和正廳職務時,則要求在下一級職務上任職滿2年以上。這麼一算,如果一點不耽誤,本科畢業晉升至副部級職務最短時間要求18年以上,正常情況下,部級官員年齡最小應在40歲以上。

而現在之所以不再強調年齡「一刀切」,據多位政情觀察人士分析,也和此前一些年輕官員長期被質疑有關。因為在中國古人的觀念中,對一事一物的認識是「欲速則不達」,只有夯實了基礎,循序漸進才能有始有終,否則可能就會變成揠苗助長。「在這種觀念的作用下,年輕官員就陷入了一個被長期質疑的陷阱,質疑家庭背景掩蓋下的個人身份,質疑官員本身的素質能力」。本港大公網此前刊發關注青年入仕的文章稱,這在根本上是一個制度的問題,領導幹部選拔不公開不透明,公眾就形成了慣性的質疑,只要是被媒體挖掘出來了,不管是基於公正的還是黑幕升遷,都會遭遇噓聲。身份的問題可以用制度來解決,就是程式正義,所有的升遷路徑都昭示於廣庭之下,是對公眾質疑的最好回應。

但是官員個人素質能力的問題,非自己解決不行。「政壇花瓶」的形象需要自己去打破。文章稱,當下的很多年輕官員都是通過考試考上去的,這種「考試型年輕官員」在處理實際問題時總會捉襟見肘,理論解決不了複雜的局面,只有經驗才能化解,所以二者結合才是未來的出路。多崗位鍛煉、多地區鍛煉才能積累更多化解矛盾和困難的絕招。

文章最後說,吐故納新、代際更替是自然的規律,也是人事的法則,新老續接是每一個政治系統的內核保障,中共也不例外。唯有後續者動力足、其身正才能談基業長青,唯有前者高風亮節、後者朝氣清明才能談國強民富。

(張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