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島內民意特點看兩岸關係

海峽兩岸民心融合是大陸對台工作的核心內容。摸准島內民意脈動,精准掌握民眾需求,既是大陸反「獨」促統的工作基礎,更是大陸做島內民心工作分寸拿捏與策略選擇的重要依據。面對2016年民進黨重新上臺執政且實現「完全執政」,蔡英文當局以民意為工具,在「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強大壓力以及美日親台勢力的支持下,漸進向「台獨」目標推進的嚴峻形勢,摸准島內民意脈動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考察2016年島內民意情況,無論是民調彰顯出來的島內民眾的矛盾心態,還是折射出的民眾對蔡當局的兩岸政策和大陸涉台政策的感受,都非常值得我們反思,妥善因應。

傾向「台獨」,卻怕被「台獨」所害

首先,民意對臺灣前途呈現較明確的「獨立」想像。一是在「國族」身份認同上,有78.5%民眾不願承認「兩岸同屬一中」,自認是「臺灣人」的民眾在七成以上。綠營「臺灣智庫」和「臺灣民意基金會」4、5月的民調均顯示,認為自己是「臺灣人」的占八成以上,分別為84%、80.8%,認為是「中國人」的分別占6.9%、8.1%;認為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占7.6%。《聯合報》3月民調則顯示,自認是「臺灣人」的民眾達73%,自認是中國人的為11%,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占10%。二是在臺灣前途問題上,支持「台獨」的民眾有所增加。「臺灣民意基金會」5月民調顯示,51.2%民眾認為「臺灣獨立」較好,14.9%認為兩岸統一較好;《聯合報》3月民調顯示,有19%希望儘快「獨立」,緩「獨」者有17%,共計36%的民眾希望「獨立」(9月民調為31%);急統者4%,緩統者8%,主張統一的共計12%(9月民調為17%);三是寄望追求臺灣對外「主權利益」。「臺灣智庫」12月民調顯示,51.0%的民眾認為涉外活動中應以「臺灣」為名稱;66.7%的民眾認為應將台駐外機構名稱改為「臺灣代表處」;55.9%的民眾認為應將外國在台單位稱為「駐台單位」,而非「駐華單位」。「臺灣民意基金會」12月民調顯示,68%的民眾贊同蔡英文與特朗普直通電話。四是認同「中華民國」的民眾與認同「臺灣國」的民眾比例差距較小。「臺灣智庫」7月、12月對蔡英文未來出訪身份的民調顯示,認為應以「中華民國總統」自稱的民眾分別有44.7%和41.2%,應以「臺灣總統」自稱的民眾分別有39.8%和49.4%。

其次,四成多民眾為避免「台獨」危害希望「永遠維持現狀」。《聯合報》3月和9月民調顯示,46%、47%的民眾希望「永遠維持現狀」,而2015年希望「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一度達到55%的歷史高點。「遠見研究調查」9月30日民調結果顯示,「先維持現狀再看情形」的民眾多達40.5%。

第三,政黨理念上半數民眾支持綠營政黨。雖然2016年年底民調顯示,國民黨的支援度有所增加,顯示國民黨的支援民眾開始回流,但在政黨理念的認同度上變化不大。「臺灣民意基金會」5月民調顯示,認同「深綠」的有15.9%,「淺綠」(民進黨)有33.4%,總計49.3%;認同「深藍」的15.9%,「淺藍」(國民黨)的13.5%,總計29.4%。這一比例不僅與各方民調追蹤顯示的藍綠政黨支援度吻合,也與2016年蔡英文選舉時的得票率基本相符。

怕為「台獨」付出代價,但卻輕忽其帶來的戰爭風險

首先,多數民眾不願為「台獨」付出代價。《聯合報》3月民調顯示,在民眾願為「台獨」而付出的代價中,43%的民眾選擇縮減陸客規模,選擇不要「邦交國」的有21%,選擇「願意為台獨而戰」的有21%,選擇經濟被封鎖的16%,23%的民眾選擇「不值得」為「台獨」付出上述代價。

其次,輕忽「台獨」帶來的戰爭風險。島內民眾對「台獨」必將帶來戰爭的危機感薄弱,反映在兩岸軍事關係上,有如下表現:一是島內民眾對兩岸軍事關係的緊張氣氛升級感受不深。《聯合報》9月的民調顯示,儘管有43%的民眾感受到兩岸軍事關係的緊張氣氛,但仍有39%認為兩岸軍事關係緩和,甚至9%認為友好。二是民眾普遍認為戰爭的可能性較低。《聯合報》9月民調顯示,島內民眾對兩岸戰爭爆發的可能性進行打分,以10分為戰爭爆發點,平均得分僅為3.2分,與2015年持平。三是對台自我防衛能力信心低。「臺灣民意基金會」12月民調顯示,對台軍防衛能力有信心的民眾只有29%,沒有信心者高達66%。四是認為「台獨」是兩岸關係最大變數的比例從2015年的28.7%降至2016年的21.5%。

既認可大陸經濟發展,又對大陸崛起心存憂懼

首先,隨著大陸整體實力的崛起,近年來島內民眾越來越認識到大陸經濟發展及其對臺灣經濟幫助的重要性,但因固有意識形態局限,加之對經濟「過分依賴大陸」的恐懼,以及對兩岸圍繞反「台獨」鬥爭而牽動的臺灣參與區域經濟組織遇阻等問題的不滿,島內民眾雖然在現實上認可大陸經濟實力及對臺灣經濟發展的幫助,但在心態上仍憂懼大陸「威脅」、害怕受到「打壓」,這從2016年的民調結果也反映了出來。一是臺灣競爭力論壇7月民調顯示,55%的民眾認為兩岸關係對臺灣經濟有重大影響,33%的民眾認為有一些影響,認為沒有影響者只占6.3%。「對外關係學會」8月公佈的民調結果顯示,各有61.9%的民眾認為大陸是「未來10年內經濟發展最好的華人國家」和「對臺灣經濟發展最具威脅的亞洲國家」。二是島內民眾對兩岸經濟競爭性提高的感受趨強,認為兩岸是競爭關係的民眾增多,認為兩岸是競爭關係的民眾與認為是競爭加互利關係的民眾比例基本持平。《聯合報》9月民調顯示,民眾對兩岸經貿關係的評價,45%認為呈競爭狀態,較2015年增加4個百分點;33%認為兩岸既競爭又互利;15%認為互利為主,比2015年降低4個百分點。

其次,島內青年人在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求下,赴大陸發展意願增強。島內「對外關係學會」8月公佈的民調結果顯示,在認為大陸對臺灣經濟最有幫助的25.8%的民眾(認為美國對臺灣經濟最有幫助的民眾占比23.4%)中,尤以20~29歲的年輕人認同比例最高。而「遠見研究調查」9月民調顯示,29歲以下年輕人59.2%願意赴大陸發展,高於不願意的38.6%。《聯合報》9月民調顯示,35%~38%的30~49歲的民眾有赴大陸工作的意願,比2015年高4~5個百分點;願到大陸創業的比率仍維持在21%左右;在校學生有37%不排斥到大陸就業。

第三,在兩岸經濟實力日益懸殊及臺灣自身經濟發展需求的雙重壓力下,民眾要求蔡當局首先要拼經濟,並對蔡英文上任以來拼經濟的表現相當不滿。「臺灣智庫」、《聯合報》5月民調結果均顯示,半數以上的民眾認為蔡英文上臺後施政應優先「拼經濟」。「臺灣民意基金會」12月民調顯示,對蔡英文上任半年來拼經濟的表現,民眾不太滿意和非常不滿意者合計60.4%,滿意者有31%。

未能認清蔡英文的「柔性台獨」手法及其危害

蔡當局執政以來,採取了一系列「柔性台獨」的做法,主要包括:一是將兩岸關係邊緣化,著力于南向拓展對外實質關係;二是以兩岸較低層級相關部門之間的對口視窗、民間各領域交流而帶來的事務性溝通與對話來解決民間交流中的突發事件,取代停擺的兩岸高層對話及兩會溝通協商機制;三是對「雙城論壇」、藍營縣市與大陸交流、兩岸各領域的基層交流等,蔡英文在掌控諸如「不允許與大陸簽署協定」等主導權、劃好諸如「提高退休將領出境年限」等安全紅線後,都不去特別干涉;四是借兩岸處理突發事件的機會刻意宣導兩會持續溝通;五是在民調中刻意以民主價值替換兩岸政治關係屬性。

這些做法使島內多數民眾被蒙蔽,這在民調上也有所反映。一是民眾附和蔡當局的政策策略。陸委會8月的民調顯示,83.8%的民眾支援台當局致力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政策立場,77.5%的民眾支持以民主機制並依循民意處理兩岸關係。二是儘管感受到政治及涉外領域的緊張氣氛,但半數民眾在兩岸關係上的危機感不強,對兩岸既有的溝通協商機制停擺無感,未明確意識到「去九二共識」的狀況持續發展下去的嚴重後果。《聯合報》9月的民調顯示,仍有13%民眾認為兩岸官方互動密切,41%認為關係穩定,只有36%認為兩岸官方關係低迷。

是否認同「九二共識」及其核心內涵,對臺灣的政治影響已初步顯現

2016年島內領導人選舉前後,大陸對台政策始終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對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採取高壓態勢,要求民進黨及蔡當局就「九二共識」及其核心內涵交出明確的答卷。大陸特別指出:「九二共識」是兩岸現狀的一部分,要「維持現狀」就要接受「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大陸沒有對台當局新領導人提出超出2008年以來的新要求;蔡英文只是重申了台方現行規定的立場,沒有就「共同認知」「求同存異」之「同」說清楚講明白。大陸直指蔡英文在這一原則問題上一味模糊與玩弄文字遊戲毫無意義,要求蔡英文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道路、前途選擇以及如何維繫兩岸民眾利益情感等重大問題上,以實際行動做出明確回答,並接受歷史和人民的檢驗。大陸對「九二共識」重要性的強勢宣導,以及對無「九二共識」政治互信就不惜將兩岸高層溝通機制和兩會協商機制停擺的強大決心、不給「台獨」勢力留下任何國際活動空間的強硬作為、精准釋放和平發展紅利的政策措施,都讓島內不少民眾相當有感,「九二共識」的政治影響初步顯現。

一是島內民眾開始認識到「九二共識」的重要性。《聯合報》9月的民調顯示,有18%的民眾將是否認同「九二共識」列為除了「台獨」之外影響兩岸關係最大變數之一。二是目前不滿意蔡當局在兩岸關係上施政的民眾達四成以上。《聯合報》9月的民調顯示,對於蔡英文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不滿意者達48%,滿意者只占31%,17%無意見。而「臺灣民意基金會」9月民調也顯示,與三個月前的民調相比,不滿意蔡英文在兩岸施政上的表現者,已從16%上升到40%,到了11月時又上升到48%。三是開始質疑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臺灣競爭力論壇民調顯示,綜合考慮下,47.5%的民眾支持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穩定兩岸關係;《聯合報》3月和9月民調都顯示,主張「永久維持現狀」的民眾比例從2015年的55%降至46%和47%。

兩岸和平發展、互利雙贏仍是主流民意

首先,島內民眾在心理和生活上都需要兩岸關係良好互動,並持續穩定發展,這是因為:一是民眾體認兩岸關係攸關民眾切身利益。陸委會8月民調顯示,89.1%的民眾支援兩岸應持續透過溝通協商機制處理兩岸事務;83.5%的民眾贊成兩岸人民持續往來交流有助增加兩岸良性互動;77.1%的民眾支持持續落實兩岸已簽署生效的協議以解決兩岸交流問題、保障民眾福祉。臺灣競爭力論壇7月民調顯示,在兩岸僵持的情況下,有66.6%的民眾明白臺灣所面臨的損失較大。二是當前兩岸民間互動情況最受好評。《聯合報》9月民調顯示,32%民眾認為兩岸民間互動熱絡,44%認為民間關係緩和,19%認為關係低迷,平均來看,兩岸社會關係平均得分5.3,比兩岸政治、經濟、軍事關係平均得分都高。三是民眾赴大陸意願增強。《聯合報》9月民調顯示,除了中青年人赴大陸工作意願增強外,有32%的民眾希望讓子女來大陸就學,比2015年增加6%,創下新高;有7%的民眾有移居大陸的意願。臺灣競爭力論壇7月民調顯示,77.7%的民眾支援臺灣青年學生參加大陸所提供的實習參訪機會;111人力銀行8月公佈的民調結果指出,七成以上上班族有島外工作的意願,工作地以大陸為首選。

其次,隨著與大陸接觸面的擴大,島內民眾對大陸好感度上升。《聯合報》9月民調顯示,一方面,隨著兩岸密切互動、交往頻繁,來過大陸的民眾上升至48%,比過去六年最高時的45%上升3個百分點;與大陸民眾直接接觸面也進一步擴大,其中有34%的民眾表示自己和親友中有大陸配偶,若加上接觸過大陸赴台求學及工作的民眾,則達56%的民眾與大陸民眾有過接觸。另一方面,島內民眾對大陸的正面觀感有所提升。島內民眾對大陸政府的好感升至31%,比2015年增加3個百分點,對大陸民眾的好感升至44%,創七年來新高。民調也顯示,來過大陸以及接觸過大陸人的民眾對大陸政府和民眾的好感更強,赴大陸就學、就業、移民的意願也更高。

民調釋放六大訊息,彰顯兩岸關係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綜上所述,2016年臺灣民調透露出來六大訊息值得大陸反思。一是島內民意傾「獨」,政治生態仍將在一段時期內處於綠營優勢的結構之下。這不僅為蔡當局選擇民主牌、民意牌等「柔性法理台獨」策略工具提供「政治正當性」,並驅動其進一步謀求發展台美、台日關係等涉外「主權利益」,而且也會極大地牽制國民黨的兩岸政策走向,使「九二共識」非但不能深化反而走向異化,這將為兩岸關係帶來重大挑戰。二是島內民眾面對「台獨」及其危害所表現出的糾結、矛盾心理,既說明絕大多數民眾認識到「台獨」是一條損害其切身利益的危險之路,也說明部分民眾仍未放棄「台獨」幻想,在為實現「台獨」尋找或等待機會。三是民眾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在外部支持因素的刺激下,「台獨」傾向會即刻高漲,但在外部因素的強勢制約以及切身利益權衡下,則有轉變的可能。四是儘管蔡當局以陸委會民調結果向大陸施加壓力,要大陸向其回避「九二共識」及「兩岸同屬一中」核心意涵的做法妥協,但民調結果所顯示的擁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互利雙贏的主流民意確是真實的。儘管島內社會對大陸的不信任感、恐懼感甚至反感仍然存在,與大陸的疏離心態仍然嚴重,但隨著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的不斷擴大和深化,島內民眾對大陸的民心情感持續向積極的方向轉變。此外,島內青年人在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需求下,赴大陸發展意願增強,率先呈現出突破意識形態束縛的務實特點。五是進一步探討民眾輕忽「台獨」戰爭風險的原因,有幾個方面需要我們更加重視。

其一,基於臺灣問題的複雜性和解決上的艱巨性,長期以來,大陸對台政策目標以和平統一為優先定位,隨著綜合實力的提升,大陸應對、遏止「台獨」的資源和手段越來越豐富,大陸越來越側重政治、法律、經濟等非軍事手段的運用,以更大的信心和更多的耐心來爭取島內民心。在陳水扁執政時期,大陸實力不如現在強大,但對陳水扁大肆推動「法理台獨」,大陸仍以《反國家分裂法》之法律手段和其他非軍事手段來應對,讓陳水扁最終不敢踩紅線。其二,蔡當局執政以來,吸取了陳水扁執政時期的教訓,小心避開大陸的政治紅線,以「民主」為工具漸進推動「法理台獨」,其論述模糊,手法極具欺騙性,讓島內民眾輕忽「台獨」風險。其三,「台獨」勢力始終緊抱美日大腿,誤導民眾迷信依靠美日的安保協防臺灣。這些因素都使得島內民眾對「台獨」必將帶來戰爭的危機意識逐漸淡薄。

六是「臺灣智庫」12月民調結果顯示,「與中國維持緊密關係」的重要性在民眾心中上升了10個百分點,這應看作是大陸對「台獨」持續采行高壓嚴打政策、島內民眾對蔡當局政策損害切身利益有所感悟的結果。

有鑒於此,大陸在島內政治氣氛趨「獨」的情勢下,如何持續厚積自身的實力,讓實現兩岸最終統一的「兩手」(軍事與非軍事手段)都要硬;在一刻也不放鬆反「台獨」鬥爭的同時,如何持續緊抓島內民意提振經濟的心理需求,推動並擴大兩岸各領域的基層交流合作,精准釋放「九二共識」紅利;如何加強宣導「台獨」之危害、強化兩岸融合之利,凸顯統「獨」前途之不同後果,徹底打破島內民眾對「台獨」的幻想,讓「台獨」成為台當局的軟肋,破解「台獨」政客操作「民意」牌,夯實島內各反「獨」政黨、團體、政治人物和民眾與大陸政策立場相向而行的路基,引領島內民意更多地向「兩岸一家親」的方向量化累積,必將是長遠的重任。

(徐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