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不紮破手指的監測怎麼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發佈的資料,中國糖尿病患者接近1.3億,占全球患者的四分之一。世界衛生組織同時預測,按照目前的趨勢發展,到2040年全球將有超過6.4億人罹患糖尿病,其中新增患者大部分集中在中國和東南亞。

既然傳統的血糖監測、服藥和胰島素注射已經不能有效控制患者數量,那麼是否有可能通過一些新的技術手段找到更精准的治療思路,甚至利用高科技與大資料,提前發現潛在患者呢?

控糖難題

作為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國家,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患者對疾病的認知與管理意識太差。以患者占比超過90%的II型糖尿病為例,疾病知曉率只有40%,而血糖達成率僅為三分之一。

「糖尿病防控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北京糖尿病防治協會理事長、北京協和醫院腸外腸內營養科副主任陳偉說,目前北京約有200多萬糖尿病患者,真正在糖協指導下血糖控制達標的只有7萬,達成率僅30%左右。

在他看來,患者管理光靠嘴不行,必須利用最新最先進的技術和理念來實現控糖目標,其中也包括互聯網和移動醫療技術。

目前,血糖儀是大家在家瞭解血糖狀況最主要的測量工具。然而傳統血糖儀需要每天紮指血測量並自行記錄,很多人都不能長時間堅持。

更智慧的即時監測

邱凱身在老家的父親儘管已被確診患有糖尿病,卻因為怕麻煩等原因無法做到每天準確測量並記錄血糖,為了有效監督並隨時獲知父親的身體狀況,他決定設計一款可以與手機掛鈎,不但可以每天提醒父親測血糖,還能將結果即時傳送到兒女手機上的智能血糖儀。

一年以後,邱凱和同事們設計研發的「糖大夫」成了騰訊夢工廠孵化器的第一個專案。

邱凱告訴《瞭望東方週刊》記者,這款配備WiFi和移動網路的智慧血糖儀不僅可以連接親人,通過微信傳輸父母每日的血糖狀況,還與醫生互助平臺丁香園合作,醫護人員除了每天有針對性地向各類患者推送各類控糖教育文章,還提供線上諮詢服務。

「在通過血糖資訊瞭解患者疾病資料後,經過資訊採集與分析,我們可以判斷出患者當前的身體狀態,幫助他們進行指導干預,給出真正的定制化服務。」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醫生王曦對《瞭望東方週刊》說,對於患者而言,醫生可以通過後臺看到數值動態變化,千預某些血糖波動,這不僅有利於改善病人狀況,還極大地方便了就醫過鋥。

對中國用戶而言,現在不僅有支援醫生線上服務的血糖儀,甚至還有可以不紮破手指就能即時監控血糖的瞬感型動態血糖儀。

傳統血糖儀每次測量都需要紮取指尖血,甚至有些患者一天要紮很多次,這種強烈的疼痛感也是讓人抗拒血糖測量和監督的重要原因。而動態血糖儀只需在胳膊上粘貼一塊小型感測器,就可以每隔幾分鐘測量並記錄血糖資料,並將資料上傳至手機。

動態血糖儀監測出來的是即時資料,因此在專業人士看來更具參考性,甚至有保險公司與此類產品合作,為糖尿病患者和潛在人群推出了專項保險。

糖尿病移動管理移動服務平臺微糖CEO馮燕飛告訴《瞭望東方週刊》,美國糖尿病協會及歐洲糖尿病協會共同建議,糖尿病人士需每隔12~18個月作一次全面糖尿病風險評估,以預測未來出現各種併發症的風險。而中國醫生也可以通過動態血糖儀的即時監測,瞭解患者出現各項併發症的風險,為其制訂合理的治療方案,從而幫助高危人群和確診患者降低未來發病或出現併發症的概率。

提前預警

北京大學國際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告訴《瞭望東方週刊》,美國一些城市通過資料和問卷調查發現,在中產階級集中生活的街區群眾糖尿病發病率會明顯偏低,因為這裏往往佈滿健身房和提供優質餐食的餐廳;而佈滿速食店的街區往往糖尿病發病率偏高。美國借助這樣的資料,免去了對全人口的糖尿病高危篩查,而只需要集中力量對一些街道和人群進行重點宣教與干預。提前預測並干預糖尿病患者的未來已經在美國全面展開。

可無論是在中國還是美國,醫生都不可能24小時即時監督患者的身體狀況。對於全球絕大多數糖尿病患者而言,更多的時間要靠自己通過服藥和規律生活在血糖不足和過高之間找到平衡。如果血糖長時間過高,他們有發生心臟疾病、失明、腎衰竭或截肢的風險;血糖水準下降過快,患者則有可能出現精神不集中和迷失方向,更嚴重者還會失去知覺、昏迷甚至死亡,而低血糖同時也是糖尿病患者用胰島素治療最常見的不良反應。

為防止糖尿病患者身上發生類似風險事件,互聯網已經開始行動。比如,已經有了一款在患者低血糖發生前3小時就預警的App應用,對患者而言,這意味著有了足夠的時間來採取預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