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或正面臨「台馬建交」的兩難局面

蔡英文上台後,雖然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核心內涵,但畢竟也沒有有挑釁和刺激大陸,因而也就沒有發生呂秀蓮等人所預測的「雪崩式斷交潮」。不過,台灣當局仍然丟失了聖多美及普林西比,其「外交」重鎮中南美諸國也亮起了「紅燈」或「黃燈」,而作為歐洲唯一的「邦交國」梵蒂岡,也正與北京密談,或將會在不久後投懷別抱,因而令台灣「外交部」頗為緊張。

就在此時,美國《富比士》雜誌十三日報導,台灣近來與歐洲意大利領土上的國家「馬爾他騎士團」互動良好,雙方以人道救援合作,關係發展良好,有望成為台灣另一個新盟友。這篇由詹寧斯撰寫的專文提到,台灣和中國大陸的政治關係受到牽制長達七十年,阻擋台灣當局發展「外交」空間,使得其目前只有二十一個「邦交國」。不過歐洲國家「馬爾他騎士團」,可能有望成為台灣當局新的「邦交國」。詹寧斯指出,雙方目前雖然沒有正式的「國家」承諾,但「馬爾他騎士團」對外發言人曾透露,基於雙方的合作,馬爾他有信心與「中華民國」發展良好的關係。

這讓台灣一些媒體喜出望外,大事報導,並將之類比馬耳他這一類真正的主權國家。但還是專業人士知根知底,「外交部」發言人王佩玲就頗為冷靜地表示,台灣當局與「馬爾他騎士團」在國際人道救援上,早已合作多年,而「馬爾他騎士團」和梵諦岡的淵源深厚,台灣當局也會繼續和「馬爾他騎士團」緊密合作。王佩玲的這種冷靜態度,就連台灣媒體也形容為「『外交部』並沒有對『建交』與否多所著墨」。或許,在她的眼中,「馬耳他騎士團」並非是一個主權國家,是否與其「建交」對台灣當局的「外交空間」沒有很大的關係。

實際上,據由錢其琛主編、世界知識出版社二零零五年出版的《世界外交大辭典》所載,馬耳他騎士團」全稱「耶路撒冷、羅得和馬耳他聖約翰最高軍事救護團」,因其成員多為騎士,故又稱「聖約翰騎士團」。源自十一世紀十字軍東征時成立於耶路撒冷的聖約翰醫院。最初該院修士以開辦醫院為業,後因大批十字軍騎士加入,漸變為軍事組織。十三世紀遷羅得島,十六世紀被土耳其人戰敗後撤離該島。一五三零年西班牙國王將馬耳他賜給「聖約翰騎士團」作為其總部。此後二百六十年,騎士團一直統治著馬耳他。馬首都瓦萊塔系由騎士團首領拉‧瓦萊特決定建造並以其姓氏命名。一七九八年,拿破侖軍隊佔領馬耳他,「聖約翰騎士團」逃往羅馬至今。此後該組織逐漸失去其軍事性質,一九六一年修訂章程,恢復從事辦醫院、搞救濟等等慈善活動。「騎士團」被認為是一個沒有領土的「國家」,沒有最高元首和政府首腦,卻同四十五個國家保持大使級或公使級「外交關係」。一九九四年十月三日,聯合國大會正式通過「馬耳他騎士團」為聯合國觀察員。由於宗教原因,騎士團與梵蒂岡關係密切。因其與馬耳他有過一段歷史淵源,仍與馬耳他保持密切聯繫。

通常是反映西方觀點的「维基百科」,雖然也承認它是「受國際法所接受的主權獨立天主教修道會」,但也指出其主權地位受到一些學者的爭論,並指出相比於教廷還擁有梵蒂岡城,「馬爾他騎士團」自一七九八年失去馬爾他島後,就一直沒有屬於自己的領土。聯合國也並未將其分類為正式會員國家,而是將其視為長期受邀之主權實體與國際組織。像是國際電信聯盟有將準司法獨立實體如聯合國及巴勒斯坦排進國際呼號系列劃分表,但是「馬爾他騎士團」卻沒有,最後國際電信聯盟將其畫出國家分類,並給予非官方性的無線電臺呼號「1A0」。同樣,互聯網和電信標識,「馬耳他騎士團」也沒有被授予一個頂級功能變數名稱或國際撥號代碼,而梵蒂岡城則擁有自己的域(.va)和已分配的國家代碼「+379」。

就以「馬耳他騎士團」被聯合國邀請為「觀察員」作觀察的切入點,它也不是一個主權國家。實際上,聯合國在聯合國會員國之外,還設有觀察員制度,邀請國際組織、非政府組織、實體參與聯合國事務。觀察員有權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言,但是不被允許參與會議中的投票。而據資料顯示,截至二零一二年,聯合國大會共有六十四個觀察員。當中包含兩個觀察員國、四個觀察員實體、和五十八個觀察員組織。其中「觀察員國」被視為擁有主權的政治實體,隨時可以依照自由決斷遞交請願書申請成為聯合國的正式會員國,例如瑞士在二零零二年九月十日成為正式會員之前的一九四八年至二零零二年間,就是聯合國的常任觀察員。聯合國現有的兩個觀察員國家,是巴勒斯坦和「教廷」(不以梵蒂岡的名義)。而一些主權地位沒有明確定義的政權受聯合國大會邀請成為觀察員,參與聯合國大會,「馬爾他騎士團」就是其中一個。但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國只是視「馬爾他騎士團」為實體,而非主權國家。而同時被列為聯合國觀察員的實體和組織,還包括有紅十字國際委員會、各國議會聯盟、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非洲聯盟、歐洲聯盟、阿拉伯國家聯盟、東協,及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上海合作組織等。可以說,「馬耳他騎士團」的「觀察員」地位,是介乎於「觀察員國」與「觀察員組織」之間的「觀察員實體」,但卻比同是「觀察員實體」的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各國議會聯盟、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的地位稍為高些。

盡管如此,《富比士》詹寧斯專文有關「馬爾他騎士團」有望成為台灣另一個新盟友之說,仍是值得注意的事。因此,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在全國「兩會」的中外記者招待會上重申,「一個中國」是由聯合國決議等一系列國際檔所確立的一條準則,台灣「外交」缺國際法依據,無正當性也沒前途,台灣當局應該認清這一大勢。王毅還強調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這不僅是一個歷史事實,也是國際共識。台灣與任何國家建立或保持所謂的「外交關係」,都缺乏國際法依據,都沒有正當性,也必然是沒有前途的。王毅的這個表述,除了是「通例」之外,也含有敲打「馬耳他騎士團」之意。

不過,由於中國並沒有與「馬耳他騎士團」建交,它是否也受到「一個中國」原則的束限?這就是現在北京面臨的兩難之處。一方面,由於中國不承認「馬耳他騎士團」為一個主權國家,因而儘管截至二零一五年十二月,「馬耳他騎士團」已經世界上一百零六個國家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並在這些建交國設立大使館(部分稱為外交代表處),並在尚未建交的比利時、法國、德國、盧森堡、加拿大及瑞士派駐代表團,還在聯合國及其以下下屬組織派駐代表團,及在一些國際組織派駐代表處,中國一直沒有與「馬耳他騎士團」建交。

另一方面,由於中國並不承認「馬耳他騎士團」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因而也沒有與其建交,因而它倘與台灣當局「建交」,北京也將難以提出抗議及採取相關措施。這就像台灣當局現存的二十一個「邦交國」那樣。當然,倘北京鑑於已經有一百零六個國家與「馬耳他騎士團」建交的事實,靈活地調整策略,搶先與其建交,就將能截斷它與台灣當局「建交」之路,但前提是北京必須承認它是一個獨立主權國家。

當然,即使是台灣當局與「馬耳他騎士團」「建交」,也抬高下了台灣當局的「國際地位」。因為它沒有聯合國的投票權,連自己的領土都沒有,派出的「大使」也是無所事事。因而並沒有甚麼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