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兩岸經貿關係綜述

2016年,國際經濟復蘇乏力、臺灣經濟持續低迷、島內政局發生巨變,特別是蔡英文當局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導致兩岸經貿關系顯著趨冷,既有動力減弱、新動力不足等問題突出。具體而言,兩岸經貿制度化協商與互動機制中斷,兩岸貿易持續萎縮,兩岸相互投資失衡未有改觀,大陸民眾赴台旅遊驟減。展望未來,兩岸經貿關係可能步入「深水區」,面臨政治面與市場面的疊加挑戰,發展前景不容樂觀。

兩岸經貿制度化合作機制停擺

2008年以來,「九二共識」在推動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2008年後兩岸制度化協商機制的堅實基礎。但由於蔡英文當局上臺後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對兩岸經貿關係產生諸多負面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既有成果難以維持。兩岸兩會協商機制的政治基礎不復存在,導致兩岸已達成的23項協議及多項共同意見和共識的後續執行情況,因沒有協商平臺而大打折扣,ECFA框架下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及旗下六個工作小組已基本停止運作。二是當前共同關切無法推進。包括如何深化兩岸經濟關係融合、實現兩岸共同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兩岸產業合作雙贏,以及兩岸貨貿協定商談等重大議題,只有兩會這樣高層次的制度化平臺,才有能力整合資源予以推動。三是蔡英文當局的兩岸經貿政策轉趨保守消極,阻礙兩岸經貿關係發展與合作。蔡英文參選以來,提出「要告別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提高臺灣經濟自主性」等政策主張.企圖削弱兩岸經濟關係、降低對大陸依賴,同時通過推動「新南向政策」及加強與美、日經濟合作,以「先國際後兩岸」的經濟路線,進一步壓縮兩岸經貿合作空間,破壞兩岸經貿關係現狀。

兩岸貿易持續萎縮

蔡英文上臺後,公開宣示要減少對大陸單一市場的依賴,加之兩岸政治關係陷人僵局,致使兩岸經貿動能減弱。首先,兩岸進出口貿易「雙降」。據台海關統計,2016年1至11月,兩岸貿易總額(含香港)為1428億美元,較2015年同期下降2.5%,其中台對大陸出口1013.4億美元,同比下降2.1%;自大陸進口414.6億美元,同比下降3.3%。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對大陸出口下降幅度遠高於日本(-1%);同期,臺灣對大陸進口下降幅度也遠高於日本(3.9%)及美國(-2.4%)。但大陸目前仍是臺灣最大出口市場,以及最大進口來源地。

其次,兩岸經貿依存度略有下降。2007年至2014年,臺灣對大陸(含香港)出口依存度基本維持在40%以上,到2015開始下滑,2016年降至39.5%,而同期台對東盟出口依存度不斷提升,由15.2%升至18.3%,反映兩岸經貿依存度特別是臺灣對大陸的依存度出現鬆動跡象,未來在蔡英文當局消極的兩岸經貿政策阻礙下,台對大陸經貿依存度減弱可能是大概率事件。

最後,台對大陸出口主要產品幾乎全線衰退。從台灣對大陸出口前6大產品看,2016年前10個月,除電子零元件保持增長且對大陸出口額占比持續擴大(45.§%)外,光學器材、化學品、塑橡膠及製品、資通訊產品及機械產品全線衰退,其中前三類產品降幅均超過10%。

台商投資「先揚後抑」外移趨勢初顯

蔡英文當局極力削弱及淡化兩岸經貿往來,不樂見台商赴陸投資,加之兩岸經濟轉型及外部經濟形勢未能好轉,2016年以來台商對大陸投資有所降溫。

第一,從投資額看,台商對大陸投資由漲轉跌。據台經濟主管部門統計,2016年前9個月,台商對大陸投資金額為70.8億美元,小幅上漲2.92%;但10月份投資金額只增加了3.8億美元,導致1至10月臺對大陸累積投資較2015年同期下降14.7%,為74.4億美元;投資188件,同比減少31.88%。值得注意的是,台對大陸投資占其對外投資總額的比重(43.7%)仍居首位,但該占比已連續7年下滑,顯示臺灣部分企業開始將投資的重心向大陸以外的國家及地區轉移。第二,從區域佈局看,台商投資「西進北上」趨勢明顯。長三角、珠三角二者合計占台商對大陸投資額的比重超過五成,但傳統製造業相對集中的珠三角地區已連續三年下滑,而積聚高端製造業的長三角吸引了更多的投資。從具體省份看,江蘇省吸收台資再次奪魁,2016年前10個月吸引23.57億美元,占台對大陸投資總額的近三成;河南等中部省份強勢崛起,較2015年同期投資額增長超過9倍(16.43億美元),成為台商在陸第二大投資聚集區。

第三,從投資領域看,高端製造業及金融保險業增長明顯。在製造業領域內,以計算機電子光學產品製造業、電子零元件製造業為代表的高端製造業成為主流。2016年前10個月,計算機電子光學產品對大陸投資增速高達224.1%,為20.14億美元;電子零元件14.52億美元,增速為35.1%;二者合計在製造業投資中的占比超過61%,這與大陸經濟發輾轉型和產業升級趨勢相符。同時,在服務業投資中,以金融保險業為代表的高端服務業增速最快,金融保險業投資占台商總投資的比重接近二成。

大陸企業赴台投資顯著増長

一方面,陸企對台投資因基數低有顯著增長,但投資項目與投資額嚴重偏低,「陸資入島」仍未真正形成風潮。據台經濟主管部門統計,2016年前10個月,台當局共核准大陸企業對台投資130件,同比減少3.7%;投(增)資2.16億美元,較2015年同期增長60.87%,只占台灣吸引外資比重的2.1%,且近五成投資比重來自瀋陽凱迪絕緣技術有限公司投資近1億美元所致。同期,大陸對外投資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對台投資額與兩岸經貿地位極不相稱。

另一方面,台當局對大陸企業投資尤其是股權收購高新科技企業呈收緊態勢,橫加阻撓,導致北京紫光集團宣佈放棄人股三家台半導體企業計畫,這是島內政局變化後蔡英文當局阻礙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的典型案例。與「封殺」陸企投資大相徑庭,台當局對外商投資大開方便之門,如相繼支持荷蘭兩家公司分別入股及收購了兩家臺灣半導體公司,金額超過數十億美元。台當局對陸資「另眼相看」,勢必影響未來「陸企人島」的熱情。

島內觀光產業遭遇「寒冬」

「5•20」以後,由於島內政局變化與兩岸關係發展不確定性上升,大陸居民赴台意願低迷,規模大幅減少。據台當局有關主管部門統計,2016年前10個月,大陸居民赴台人數為308.83萬人次,占赴台旅客總數35.25%,較2015年減少11.74%,預計2016年赴台陸客規模將會出現17年以來首次負增長。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5月20日至12月初,赴台陸客團組較2015年大幅衰退51.1%,「自由行」同比減少12%,整體人台旅遊人數年減少35.5%。但大陸仍是臺灣人境旅遊第一大客源地,超過排名第二的日本一倍多。

受陸客減少影響,島內觀光產業遭遇「寒冬」。據台有關部門統計,全年外匯收人預估較2015年減少360億元新臺幣。臺灣111認力銀行《2016臺灣觀光產業現況調查》指出,高達43.7%受訪觀光相關業者坦言,2016年營運狀況較2015年普遍減少,平均下滑幅度為15.3%,其中以「住宿」、「包車、租車、地陪導覽」及「遊覽車業」三大產業受影響最嚴重。據統計,觀光旅館入住率較2015年下滑4%,跌至65%;遊覽車從高峰期的3500輛掉至不到1000輛;司機每月薪水從6萬元新臺幣降至3萬元。

兩岸經貿前景不容樂觀

從政治層面看,第一,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進程恐因失去「九二共識」這一政治基礎而難以維繫,兩岸產業合作前景堪憂。隨著大陸產業鏈不斷完善,兩岸產業競爭態勢愈加激烈,如果兩岸公權力部門不能在經濟制度化平臺有效發揮規劃佈局、溝通協調功能,兩岸產業競爭很可能「擦槍走火」。第二,民進黨當局執行「親美曰疏大陸」、「新南向政策」等經濟政策路線,對兩岸經濟合作採取「戒急用忍」態度,將加大兩岸經濟合作的離心力,使兩岸經濟融合面臨更大阻力,兩岸經貿政策良性互動的局面被打破。第三,在當前台經濟依然低迷,以及兩岸競爭加劇的背景下,民進黨為操弄民意,可能會利用一切機會將台經濟狀況不佳歸咎於大陸打壓,因此島內「疑中懼中」氣氛未來短期內恐難有根本性好轉,不利於兩岸經濟合作深化。

從經濟層面看,第一,過去30年,支撐兩岸經貿關系增長,主要依靠的是台商向大陸轉移及貿易投資,尤其體現在製造業,但近年來台商投資逐年走低,動能不斷減弱,而推動兩岸經貿繼續前進的新引擎卻還未出現。第二,兩岸經濟互補性正在弱化,在經濟制度化合作平臺停擺的情況下,隨著大陸產業鏈逐步完善,兩岸經濟水準落差逐步縮小,兩岸產業尤其是製造業競爭將加劇。第三,兩岸過去合作的領域,確實有部分臺灣民眾、中小企業沒有分享到兩岸經濟合作的成果。要解決該問題,兩岸必須進一步深化經濟合作,但受制於兩岸經濟制度化合作停擺,台中小企業及基層民眾享受大陸紅利的難度將不斷增大。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國際政經格局下,沒有穩定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臺灣經濟體將進一步邊緣化,經濟轉型陣痛期將進一步被拉長。屆時,臺灣將可能在「悶經濟」中窒息。對蔡英文當局而言,台經濟的紓困之道,惟有儘快承認「九二共識」及其核心意涵,認同「兩岸同屬一個國家」,務實推動兩岸經貿關係向前發展。否則,兩岸關係不穩,蔡英文當局要想振興台經濟猶如「癡人說夢」,是不可能實現的。

(邱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