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長避短才能建好本澳中醫藥的「三重樓」 陳觀生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早前在記者會上就兩岸的共同政治基礎引述,佛經《百喻經》裡有一個「三重樓喻」的故事,講的是一個人看到別人家的三重樓房高廣華麗,心生渴望,遂請木匠也為其製造,但是這個人只想要樓房的第三層,而不想要下面的兩層,最終由於失去根基,這個樓房也沒有造成。

澳門政府已經確定了中醫藥、會展、旅遊和創意文化四個重點產業,希望以此為契機,為澳門的經濟多元化發展進一步注入活力。「三重樓喻」的故事,筆者認為對本澳中醫藥產業也有啟示:一個產業的形成,總是要建立在其產業基礎之上。本澳存在人才短缺、藥品資源不足、中醫藥企業規模普遍較小,可以說是基礎薄弱、根基不穩。所以,本澳中醫藥產業發展還是要一步一個腳印,才可建成高廣華麗的「三重樓房」。

中醫藥產業是本澳明智選擇

現代中醫藥產業是一項涉及多個行業的大產業,至少包括中藥農業,中藥工業、中藥商業、中醫藥健康服務產業和中醫藥文化旅遊產業等五個方面的產業。其中,中藥農業包括中藥種植業、中藥養殖業;中藥工業由中藥飲片、提取物等深加工產業和中成藥產業構成;中藥商業包括中藥材、飲片、提取物、成藥製劑、保健品、其他相關產品的商貿與物流;中醫藥健康服務產業包括中醫醫療服務、健康教育、健康管理、中醫藥保健產業等;中醫藥文化旅遊產業及其他包括中藥知識產業、中藥現代企業管理知識產業、中醫藥文化旅遊產業等。

中醫藥的發展將帶動一批產業的興起,如中藥材種養將帶動中藥農業、中藥畜牧水產業;與現代科技結合帶動中藥工業、中醫醫療設備製造業;中藥材和中成藥的銷售將帶動中藥的物流業;中藥新產品的研發將帶動中藥知識產業;發揮中醫治未病優勢將帶動按摩足浴等中醫藥休閒保健產業;弘揚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優秀代表的中醫藥文化將帶動相關文化產業的發展等。因此,中醫藥產業是一個帶動係數大,就業機會多的產業。應該說,本澳發展中醫藥產業,是一個較為明智的選擇。

澳門居民絕大多數為華人,對於中醫和中藥有著較高的信賴和良好的接受傳統。回歸後,澳門特區政府非常重視發揮中醫藥在民眾保健方面的作用。1999年,政府正式將中醫藥服務引入公共醫療體系中,通過3間衛生中心向當地居民提供免費的中醫和針灸服務,2009年,為了減輕當地居民就診時的經濟負擔,政府推出「醫療券」計畫,資助當地居民到社區提供初級衛生服務的機構就診,其中包括中醫診療服務。同時澳門政府與幾任特首都非常重視澳門中醫藥的發展,這直接促成了澳門中醫藥業的快速發展。

中醫服務行業在澳門非常普及,統計顯示,95%的澳門居民有看過中醫;移居海外的華僑返澳後,也會專程到中醫診所求醫。回歸前,澳門的中醫業只要靠民間力量推動,後代繼承父輩衣缽,從小接觸中醫藥知識;回歸後,中醫服務業受到澳門特區政府重視,澳門的四所醫院和社區衛生中心大都開始了中醫科,中醫開始納入正式醫療系統和享受政府津貼。澳門科技大學首開中醫藥學院,隨後澳門大學也成立了中醫藥研究院,培養本科、碩士和博士水準中醫藥專業人才,優化澳門的中醫藥人才結構。位於橫琴的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邀請內地中老名醫加入,希望「以師帶徒」的形式培養澳門中醫師人才,推動行業專業化水準。

近年,本澳中醫藥產業發展的主要成績在教育和推動研究方面。澳門的中醫藥研究主要由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兩所高校進行推動。澳門大學以把澳門打造成「世界一流的創新藥物與健康食品聯合研發中心」為目標,於2002年在澳門大學開始籌建中華醫藥研究院(ICMS,舊稱中華醫藥研究所)。在多位有著共同理想的中醫藥專家的努力下,澳門大學的中醫藥學科取得了長足發展,並於2010年與澳門科技大學一起共同申報成立了「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如今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在建設以下6個研究中心,即資訊與評價、靶標與篩選、化學與分析、藥理與安全、藥劑與製藥工程,以及中華創新藥物聯合研究中心。同時,他們廣招人才,年輕的教學研究人員多數具有海外學術背景,最近又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中心的頂尖學者加盟他們的團隊,大大增強了澳門大學的中醫藥科研實力。

澳門大學中華醫藥研究院的在校研究生約300人,其中博士生佔三分之一。中藥品質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另一個夥伴實驗室,坐落在私立的澳門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目前已經建立了完整的中醫藥高等教育體系,涵蓋本科、碩士、博士和博士後教育各個層次;專業涉及中醫、中藥和中西醫結合,並已為澳門的中醫藥醫療服務、教育、科研和產業提供了高水準的中醫藥專門人才,對於推動澳門中醫藥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澳藥品資源存在天然缺陷

儘管在澳門政府和民間機構的共同努力下,澳門中醫藥發展環境逐年得到改善,不過,澳門中醫藥行業發展仍然存在人才短缺、藥品資源不足、中醫藥法規不完善等問題。

中醫藥行業的快速發展離不開一支龐大而優秀的中醫藥專業人才隊伍。澳門大學和澳門科技大學為澳門中醫藥科研事業的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也為澳門社會培育了一批優秀的中醫藥專業人才。但是,現有的中醫藥人才數量仍然遠不能滿足澳門中醫藥行業發展的需要,這將嚴重制約澳門中醫藥行業的長遠發展。和內地相比,澳門缺少專門的中醫藥大學,中醫藥學只是作為大學的院系或者是部門研究機構,在專業設計上缺乏系統性和完備性,培育的人才也極為有限。

同時澳門缺少專門的中醫院,不能為中醫藥研究人才提供完備的實習基地,在一定程度將束縛專業人才的實踐提升能力。此外,相對於西醫,中醫更注重經驗的積累,而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缺乏實踐經驗的剛畢業的中醫藥專業學生較難獲得患者的信任,這將極大降低中醫從業者的事業成就感和生存能力,讓一部分有意願從事中醫學習或工作的學生望而卻步,對整個中醫藥學的培養生態構成較大傷害。

在本澳中醫藥產業發展的最大障礙,或者在於基礎條件嚴重不足。如良好的中醫藥材離不開天然而優良的中醫藥才種植基地,藥品資源對於中藥成品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中醫藥產業的「一重樓」。問題在於,澳門狹窄的本土根本不具備大規模種植中藥的條件,這在藥品原材料上對於澳門的中醫藥研究形成較大的制約。也就是說,澳門的中醫藥生產的原材料基本來自澳門本土之外,這在成本、物流運輸、藥材產地性能等方面都會對於澳門中藥產業形成巨大影響,甚至隱藏著較大的風險,怎樣較好的控制原材料的品質和價格,儘量降低藥材的原材料市場對於中藥市場的衝擊,這應該是澳門中醫藥行業迫切需要思考的課題。本澳怎樣經濟高效利用中國內地和其他一些盛產中醫藥材地區的藥材資源,怎樣協調好產地和研發的配套問題,怎樣發揮本澳地區的優勢並克服藥品資源短缺的問題,這些都是澳門發展中醫藥行業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中醫藥產業園面臨不少挑戰

粵澳中醫藥產業園,可以說就是本澳中醫藥產業發展的「二重樓」。粵澳中醫藥產業園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11年3月6日在北京簽署《粵澳合作框架協議》後,兩地合作的首個項目。該產業園於2010年11月開始籌備,2011年4月19日項目正式啟動。2011年7月澳門特區政府成立的澳門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公營企業)與珠海大橫琴投資有限公司(國有企業)共同成立了一家雙方政府控股的合作公司—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開發有限公司,其中澳門方面占股51%,珠海方面則占49%。公司位於珠海市珠澳跨境工業區珠海園區內。2011年11月,粵澳中醫藥產業園公司首期註冊資金6億元人民幣全部到位,完成全部行政審批程序,進入企業法人實質運作階段。經過多年的醞釀設計,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的整體定位和未來發展方向已經清晰。產業園將以「綠色、智慧」的理念為指導,打造國際級中醫藥質控基地和國際健康產業交流平臺,建成以健康精品開發為導向,集中醫醫療、養生保健、科技轉化、會展物流於一體,功能相對完善的國際中醫科技產業基地,以及綠色道地藥材和名優健康精品的國際交易平臺。

不過,粵澳中醫藥產業園並非一帆風順,面臨著不少的挑戰。一是缺乏系統而又權威的中醫藥法規。中醫藥的科學研究和大規模發展均有賴於中醫藥的標準化,讓中醫在國際上獲得科學界的認可,那麼,系統而又權威的中醫藥法規必不可少。儘管澳門政府和中醫藥學界在推動中醫藥法規制定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並且也取得了較大成效,但是,澳門社會仍然尚未制定出一部系統科學而又完善的中醫藥法規,這顯然不利於澳門中醫藥行業的長遠健康發展。中醫在國際社會仍然富有較大爭議,西方社會對於中醫的信賴也較為有限。中醫的臨床效果缺乏西醫的立竿見影,其成份也未能做到像西藥的標準化和高度量化,這些問題都是中醫藥科學發展和走向國際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而一種藥材從實驗到投產需要反復的實踐和長期的觀測,週期漫長,投入巨大,這些因素都增加了中醫藥法規制定的難度。

二是澳門市場空間狹小。需求決定供給,也決定了企業生產總規模的邊界。行業的發展空間主要取決於市場總的需求大小。澳門本土狹窄,人口總量規模較小,本身的資源和人口條件決定了澳門本土的市場空間極為有限。儘管中醫在澳門市民間有著廣泛的認同感,但是,澳門60萬人口的規模決定了澳門本土為小眾市場,其市場空間和內地無法同日而語。也就是說,單純依靠澳門本土居民的消費需求無法支撐澳門中醫藥行業的大規模發展。澳門的中醫藥行業若想做大做強,在儘量擴大澳門本土市場的同時,必須積極發展海外市場,以出口為導向,拓寬澳門本土中醫藥市場的份額;同時發揮澳門國際旅遊城市的平臺作用,依靠過硬的產品品質和卓越的品牌效應,吸引內地和其他地區的遊客前來澳門購買中醫藥產品和享受中醫診療服務。只有這樣,澳門的中醫藥行業才能走得更遠。

三是中醫從業人員存在生存困境。儘管澳門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扶持中醫藥行業發展的政策,對於促進澳門中醫藥行業的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但這對私營中醫診所個體並未產生實質性影響,對於中醫生邊緣化地位的改善並未能起到較大作用,中醫仍只是作為西醫的有益補充而存在於澳門社會,中醫生的執業環境並未產生顛覆性變化。雖然澳門居民對於中醫有著悠久的信賴傳統,但是,中醫長期以來也主要是作為理療和康復性治療的角色而存在,其對很多疾病的治療效果沒法替代西醫。因此,中醫門診的問診次數相對較少的局面也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改善,這會直接影響中醫從業者的收入水準。再加上政府免費醫療制度的持續推進,診所租金成本的持續上升,中藥市場價格的持續攀升等,這些因素都對中醫師的生存環境造成負面衝擊,也會對年輕的中醫人才進入該行業形成障礙。

四是企業發展未有形成龍頭企業。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在基礎設施等硬體建設上進展不錯,但在最關鍵的企業發展方面,還處於招商引資階段,產業園希望吸引更多中醫企業進駐產業園投資和發展,離形成規模、產生品牌企業甚至龍頭企業仍有較大的差距。

確立綠色健康保健產業為重點

本澳中醫藥產業要建成高廣華麗的「三重樓房」,需要揚長避短,善於借力。利用綠色健康概念文化,確立綠色健康保健產業為重點,發展休閒保健產品。

幾千年來中醫學積累了許多優秀的養生保健方法,如藥膳、針灸、按摩、刮痧、撥罐、氣功、五禽戲、八緞錦、太極拳、易筋經等,已經展現出她獨特的實用價值。綠色健康之路,就是包括確有實效的中藥保健開發與生產。澳門中醫藥企業在綠色健康產業方面大有可為,例如為澳門居民和遊客提供養生保健服務,這些服務產業並不需要高額的資金投入和較高,也不存在較高的技術門檻,只要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適當改良與創新,讓顧客獲得較好的服務體驗,即可以讓企業獲得較好的發展空間。這就是本澳中醫藥產業的「三重樓房」。

澳門可利用內地中醫藥資源,對療效確切的傳統中藥進行二次開發和包裝,可將內地成藥進行深加工,出口國外,發展中醫藥在海外的影響力。儘管保健品在內地的發展曲折而複雜。澳門有機會吸取內地保健品發展的成果與失敗的教訓,在借鑒日本等發達國家保健品開發理念基礎上,開發澳門製造的保健品,扶持一到二個具有影響力的保健品品牌,利用「藥食同源」的文化,建立面向世界的品牌之路。

澳門有著濃厚、純樸的中醫藥環境,中醫藥在澳門的認可度較高,具有良好的群眾基礎,從傳統意義上講,澳門在中醫藥繼承方面有一定的文化優勢,中國大陸這幾十年中醫藥發展所取得的經驗和成果。比如在中醫針灸優勢病種研究、重大疾病防治、標準化等方面,澳門可以承我所用。

任何形式下的中醫藥,如果要發展,關鍵因素還在創新。處理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是中醫藥發展策略的智慧體現;如何創新要靠膽識加技術路線。澳門可通過整體規劃,有效集成國內外資源,是大力開展中醫藥的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一是運用多元化思路,對中醫藥學蘊含的生命科學開展研究;二是在現有中醫藥研究機構基礎之上,開展中醫臨床研究基地、重點研究室、實驗室建設,加強中醫藥創新平臺的建設;三是利用澳門政策等特色,開展中藥劑型、中成藥、保健品、診療儀器的研究,設計生產與國際接軌的產品。四是尋找空白領域,開展原始創新。比如中醫針灸技術經濟特色和規律研究,中醫針灸服務貿易、知識產權保護、中醫藥生態園建設等方面的研究和創新。繼承與創新是相輔相成,創新是為了讓傳統走得更遠,而不是對傳統的摒棄,澳門在發展中醫藥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兩者的關係。

作為一個自由港、低稅制獨立關稅區,澳門可以依託內地資源、拓展國際通道,打造為中醫藥發展的視窗和平臺。作為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澳門中醫藥的發展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政策和地緣的優勢,這為澳門發展成為中醫藥國際化的視窗和平臺提供了優良的條件。

目前我國中醫藥、針灸已經在進入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基本覆蓋了所有的WTO成員國。WTO的有關規則涉及中藥貿易、中醫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等多個方面。澳門在參與中藥貿易、中醫服務和知識產權方面也可以形成自己獨特的優勢。本澳中醫藥業界應集聚力量,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將市場向其他葡語國家和地區拓展,創造出更大的市場空間。

總的來說,澳門中醫藥的發展雖然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在中醫藥的發展過程中擁有自身獨特的優勢。相信只要充分發揮澳門的優勢,加強與內地的合作和與國際間的交流,揚長避短,善於借力,必能走出一條合作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