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薩德入台」迷思,微觀台美「反導同盟」

「薩德」極速入韓引發東亞局勢震蕩之際,臺灣前「新江艦艦長」呂禮詩稱美軍計畫在台部署「薩德」,更引輿論譁然。事實上,美國在20年前就開始規劃在臺灣、韓國和日本部署「薩德」,因此「薩德入台」之說雖貌似荒謬,但美國人籌謀至今,背後頗有文章,台美漸進尋求「假戲真做」的,是以「薩德」為終極目標的「戰略反導同盟」。

「薩德入台」,炒了20年的「冷飯」

美國1994年開始研製戰區導彈防禦系統TMD(Theater Missile Defense),其初階計畫是低空層防禦,包括「愛國者」系列導彈和配備於「宙斯盾」驅逐艦上的「標準」系列導彈;遠期目標就是「薩德」(時稱「戰區高空區域導彈防禦系統」,THAAD)。

20年來,美國從來放棄向臺灣推宇肖「薩德」等各式TMD系統。美國在1987年提出「薩德」概念並於1995年試驗原型產品;1998年,在「對東亞一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安全戰略」中提出以空基、陸基及海基的「戰區反導系統家族」,構建低、高空和推進三層攔截體系。1999年,美國防部根據當年國防授權法,要求在亞太地區部署TMD,並明確指出向日、韓和臺灣提供「愛國者三型」(PAC-3,下稱「愛三」)導彈等低空防禦系統,以及「薩德」和海軍區域防禦系統(Naval Area Defense)等高空防禦系統,構建「反導鐵三角」。此後美方持續鼓動臺灣引入「薩德」,2015年「美台國防工業會議」也曾涉及此議題。2016年,台媒稱,美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主席麥凱恩(John McCain)和葉望輝(Stephen Yeates)等軍工說客,曾與包括蔡英文在內的臺灣政界人士討論過「薩德」等軍事合作與戰略議題。所以,最近被媒體關注的「薩德入台」並非什麼新鮮議題,而是一碗從20年前就開始炒的冷飯。

將臺灣納入包括「薩德」在內的美國反彈道導彈防禦體系,是美亞太同盟戰略中一條明暗交織的主線。美國利用這座「不沉航母」的「不安全感」進行拉攏,試圖以「薩德」穿針引線,通過「同盟」水準的技術和情報共用,形成功能齊備、各作戰階段緊密相扣的反導能力,構建東亞的「美日韓台小北約」。

不過,美國對「薩德入台」仍存謹慎,除顧慮中國大陸之外,台軍「烏龍」「洩密」事件頻仍也讓美國擔心,台軍內管保防的「系統性失靈」會造成地區局勢緊張和尖端技術擴散。

「欲拒還迎」,臺灣對TMD欲罷不能

1996年台海危機後,臺灣將反導建設當成頭等大事,一方面尋求加入TMD,一方面針對大陸中程導彈研發反導和預警系統。

民進黨執政期間,出於為「台獨」尋求庇護和增強「以武拒統」實力的考慮,欲「集臺灣之物力」換取美國先進武器,以「交保護費」換取美國「安全承諾」並試圖通過購置TMD武器裝備實際形成與美的「軍事同盟關係」,融入美東亞戰略。2000年,時任台「防務部門負責人」的唐飛稱考慮「技術成熟的低層防禦系統」。2001年,扁當局向美求購「愛三」導彈、「宙斯盾」驅逐艦和遠端預警雷達等反導武器。但美國由於各方壓力和自身「戰區導彈防禦計畫」一度受挫,TMD的引進被暫時擱置。

由於經濟衰退導致購買力下降,為扶持軍工經濟和增加軍購議價籌碼,陳水扁當局重拾李登輝時期軍方的「反彈道導彈系統」(ATBM)計畫,要求仿效TMD,提升反導系統的攔截速度、導引技術、偵察距離和對高速導彈的解析度。台「中科院」研發出「天弓」3型、「雄鳳」3型、「雄風」2E型導彈(所謂「新三彈」)和「長山」長程預警雷達。經過「層系計畫」「強弓專案」十餘的屢敗屢試和停停走走,2015年,「弓三」結案量產。

2010年後,在臺灣反導體系初具規模後,美國也開始對台出售「愛三」。經多年外購和自造,蕞爾小島臺灣的放空導彈密度僅次於戰亂中的以色列。目前,「天弓」系列在台艦艇、離島和本島上均有系統部署,從臺北到中南、東部還有九個「愛國者」導彈基地。蔡英文上臺後,以「重層嚇阻」為綱更強調多層反導體系建設,台軍戰略單位編制首次調整就是將導彈部隊升級為「導彈軍」,並大幅編列「弓三」「愛三」預算。去年12月,在大陸軍機和航母繞台之後,臺灣於九鵬基地試射海軍艦射型「弓三」防空導彈,美方也派出包括製造商雷神在內的人員「勘察」駐花東空軍基地的「愛三」導彈連,顯示「愛國者」系列長駐台東的意圖。

因情勢複雜多變,臺灣對「薩德」態度頗為搖擺。20年前,美方在研製「薩德」之初探詢臺灣意願時,前防務負責人蔣仲苓稱「TMD是錢坑」;但大陸推出的東風系列導彈和第五代隱形戰機殲-20等新式武器對島內形成了強烈震懾,臺灣更加重視反導和反匿蹤的能力。近日,攝於大陸航母和軍機繞台演訓的壓力,臺灣也開始強化東部導彈部署。現「國防部長」馮世寬雖否認「薩德入台」,稱「不為他國打仗、不做大國衝突犧牲品」,但又稱「大陸對台軍事恫嚇加強」,台軍「有把握預警並在島外擊落東風16」。有媒體認為,台方忽然炒作早已部署的「東風16」,是想為引進「薩德」造勢。

顧慮難消,臺灣緣何尚未引進「薩德」

對於「薩德」和TMD,臺灣20年來一直在安全焦慮、昂貴玩具的擔心和台美「準軍事同盟」的隱憂與幻想中徘徊。

一是臺灣擔心成為大國博弈胞灰。

其一,對美國而言,「薩德」是一款「政治高於實戰」的武器系統,其對華首要威脅在於遠端監控能力(有效偵測距離終端模式約600千米,前進部署模式通過加長凝視時間犧牲搜索範圍可達2000千米),形如「家門口的高清探頭」。此外,美海外部署的「薩德」由美軍操作,「薩德入台」前提是美國在台正式駐軍。如「薩德」入韓尚有「防朝」說辭,駐軍則意味著美國公然撕毀中美建交公報,將臺灣視同「主權國家」,為「台獨」提供保護傘,形如「對華宣戰」和逼大陸「攤牌」。其二,對臺灣來說,「薩德」「愛三」和Link-16等美國國家級能力加持的反導和預警體系象徵「台美準軍事同盟」,即便是美國的北約盟國都未必得此「厚愛」。其極強的「政治站隊」意味著臺灣自甘被納入美國「東亞小北約」做「圍堵」中國的急先鋒,對大陸由「守勢防衛」進一步向「攻勢防禦」轉變;並且如前所述,「薩德入台」等同於宣告「台獨」,為大陸武統提供充分條件,臺灣必「未蒙其利先受其害」,淪為美國「前沿反導」和大陸二次核反擊犧牲品,這是臺灣多年來對「薩德」的最大顧慮。

二是臺灣對「薩德」的「自衛」意義存在疑慮。

其一,「薩德」,針對洲際導彈設計,旨在防禦美國本土而非臺灣。但事實上中國的核彈頭洲際導彈「東風」「巨浪」會優先選擇北極周邊地區而非臺灣方向作為「打擊北美」的最優路徑。而海峽兩岸間隔僅300多千米,大陸針對臺灣部署的多為中短程彈道導彈,臺灣反導的更優選擇是「愛三」。此外,「薩德」所獲監控資訊可能會通過加密通道傳至美軍基地,台方主動收益權有限。其二,臺灣對「薩德」存有技術疑慮。美國曾連續六次試射「薩德」失敗;而「薩德」龐大的天線面通常會固定在某個角度,造成近距離探測的「燈下黑」盲區;臺灣還擔心,「薩德」會像被吹噓為「能發現3000千米外高爾夫球」的「鋪路爪」一樣,在大陸大型相控陣雷達「貼面」干擾下被「致盲」。其三,由於「薩德」雷達旨在掌握和分析平時大陸軍隊動向而非戰時攻擊,這個「防空炮兵連」在高強度實戰第一波飽和攻擊下很容易成為活靶,臺灣難免「為人做炮灰」。

三是臺灣視「薩德」為「錢坑」「無底洞」。

其一,臺灣軍費規模約為每年100億美金,在諸多「機艦自造」計畫分攤下,很難負擔「薩德」的高昂使用和維護成本。作為參照,韓國雖然採「美國出錢、韓國出地」模式,但其前提是韓國每年軍費約350億美金且每年花費40億美金負擔駐韓美軍開支。此外,臺灣缺電的工業環境也難以支撐「薩德」這只大功率「電老虎」。其二,台美軍售附加「安全承諾」溢價,形如敲詐。以「愛三」為例,臺灣2013年接收的4套發射緝和330枚導彈耗資近40億美元,超出美國本土採購價近4倍。而一組「薩德」在美售價為1100萬美元,臺灣需要成批量購買以應對飽和攻擊,在溢價效應下,必然又是「天價」。

「弄假成真」,美台默契放風值得警惕

儘管在技戰術層面存在諸多困難,但「薩德入台」20年「議題不死」說明有一股能量持續試圖推動這一進程,欲以此做文章。

一是美國「武裝臺灣」、挑戰一中的戰略思維和政治動能長期存在。

美「親台派」相信,「一中政策」維繫了40年,但「臺灣屬性已生質變」,希望「為台美關係鬆綁」以與此相適應並「遏制」越發自信的中國。他們認為,軍事合作是升級美台「實質關係」、製造臺灣「事實獨立」的最佳路徑。因此,特朗普雖宣佈尊重「一中政策」,但美國延續奧巴馬後期強化「台美准軍事同盟」的小動作卻更頻繁:美台「部長級」軍事交流獲批,台美日近期開通軍機敵我識別碼,「美軍駐台」傳聞頻出探測風向。大陸需要提防美台通過累積小動作的量變,將這些偽命題「假戲真做」。

美國不斷兜售TMD也有轉嫁數以百億美元計的高昂研發負擔之意。美國政界背後,軍工企業及其智庫是美台軍售的重要推手;此外,台當局和軍方高層也有從軍售「吃回扣」的前科。本質上,軍售是雜糅了各方政治、經濟利益的複雜交易。在高額回報的激勵下,難免會有投機者和野心家不惜以犧牲地區和平的代價充當掮客。例如,2006年,承包台防務部門「博勝案」的「軍火龍頭」慕可舜就是「薩德」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台的「業務代表」,而洛馬當時已是臺灣最大的防務供應商。

三是蔡當局可能為「台獨」冒險。

近期台美軍事互動緊密,「海軍陸戰隊駐AIT」「向美軍開放太平島」「美向臺灣售高精尖武器」等層出不窮的信號,說明有人在默契「放風」並試探大陸底線。因此,未來蔡當局若繼續在「柔性台獨」道路上負隅頑抗、不能排除其在壓力下選擇引進「薩德」並以「捆綁」方式獲得F35、神盾艦等,以為美打前哨的方式融入美國戰略,確保不被美國「拋棄」,拉美在台實質軍事介入以提升「以武拒統」的可能。

特朗普上臺以來,慣用不切實際的喊價擾亂預期,借機以極低成本攫取超額利益。「薩德入台」也視為類似的政治手法。韓國前例表明,不能排除未來特朗普與中國在戰略和經貿博弈上走入僵局,加大打「臺灣牌」的力度並與中國「攤牌」;以及蔡當局在內外交困中尋求鋌而走險以轉嫁危機的可能性。彼時,「薩德」和美軍入台都將不再是天方夜譚,對此中國不但需要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和耐心,還需要曲突徙薪、提早佈局。

(劉匡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