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對台當局說「NO」 台企頻現出走風波

繼台積電傳出赴美投資後,義聯集團又被證實將砸500億新臺幣赴美興建電爐廠。曾幾何時,臺灣再也留不住本土企業。這些在國際上受到尊重的臺灣企業,突然發現,要在自己的土地上發展壯大竟顯得如此艱難,不得不另尋出路。

4月初;臺灣企業義聯集團被傳岀將姓美建廠,隨後義聯集團創辦人林義守證實,義聯將花費500億元(新臺幣,下同)在美國興建電爐廠。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臺灣產業界一片震動。其實,這已不是臺灣企業第一次傳出離台的消息。就在3月份,被譽為「臺灣之光」的台積電傳出可能會到美國建廠,將於2022年在美國的工廠實現3nm晶片量產,並在半導體製造佈局上形成美國頂尖、臺灣次之、大陸最後的格局,整個項目的總投資超過6000億元。

臺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表不,台積電是臺灣企業的龍頭,義聯是臺灣最「本土」企業的代表,他們如果都選擇離開臺灣設立新工廠,勢必在臺灣引發連鎖反應,給臺灣製造業和整個臺灣經濟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缺水限電衝擊企業正常運營

有臺灣媒體表示,各大企業選擇出走,顯示那些對環境敏感的臺灣商人正在用腳投票,也說明臺灣的投資環境實在太惡劣了。「缺水、缺電、缺人及環評不確定性高」,是臺灣媒體總結的臺灣投資環境的「四大皆空」,也是企業出走的主因。

臺灣四面環海,但淡水資源不多,缺水嚴重。2016年,臺灣地區在全世界缺水排名中位列第18名。「缺水,是臺灣長久以來面臨的困難,天氣原因加上政策原因,讓臺灣的水資源始終處於警戒線的水準。」謝明輝說。

臺灣給外界的印象,一直是一個多風多雨的地方,水資源應該相當豐富。但實際上,臺灣過去十年降雨量落差極大,去年降雨1643毫米,是十年來最低,與2006年全年降雨2500毫米相比,足足差了近一千毫米。

謝明輝表示,降雨量不均,是|臺灣水資源第一個罩門,加上臺灣地形落差大,雨水落至地表後,很快就流入大海,雖然可以靠興建水庫留住水,但從2009年八八水災後,水庫遊積問題急速惡化,留不住水,是臺灣水資源的第二個罩門。同時,臺灣很多企業、民眾的節水意識不足,使得島內每年都會漏掉16萬座奧運會標準游泳池的水。

「臺灣缺水是個長期潛藏的問題,因當局執行魄力不夠、水費長期偏低等因素影響,水庫清淤、管線改善、鼓勵民間節水的進展有限,一旦面臨降雨量偏少的情況時,臺灣就會立刻出現缺水危機。而企業對水資源的需求量巨大,缺水,就意味著企業的生產受到限制。另外,

水資源如此匱乏,工業若再與農業或民生搶水,勢必受到社會責難,企業如何能放心?」謝明輝說,水情吃緊,直接導致水力、火力發電效能受影響,這對於本身就供電緊張的臺灣,更是雪上加霜。於是,臺灣出現了第二個問題——缺電。

臺灣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仔接受媒體記者採訪時表示,臺灣大型製造企業的出走,背後原因與臺灣長期缺電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相關聯。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日前也表示,台積電的晶圓流水線必須24小時運轉,停電一秒鐘就會造成重大損失。

而事實上,臺灣的電力供應也早已亮起紅燈。如今,臺灣供電燈號「限電警戒」天數持續增加,2016年的備用容量率」降到1998年以來的新低;如果未來持續惡化,遲早會出現限電舉措,勢將衝擊臺灣企業的營運,讓投資環境更加惡化。

核能是當今世界上最便宜、最環保的發電方式,臺灣目前有三座核電站,為保證供電,台當局早在1984年就開始評估修建第四核電站。然而,核四一直命運多舛。由於臺灣處於地震帶,部分民眾擔心核電廠會因地震而發生輻射事故,因此堅決反核。而民進黨當局主導的「無核家園」說得容易,卻弄得企業界險象環生,步步驚心。「『廢核』不拿出替代方案,等到限電、

斷電的警鐘響起,才想到要應變,恐為時已晚。」謝明輝說。

對此,臺灣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在接受《台海》記者採訪時也表示,半導體是臺灣唯一最重要的產業,24小時運作不能停,停電一秒鐘都不行,況且臺灣是個島,不能像德國一樣,若是缺電,可向境外購買、緊急供應,缺電風險實在擔不起。而民進黨當局卻「很有遠見」地喊出「2025非核家園」計畫,未來臺灣如何排除障礙順利「生電」,頗讓企業家心驚膽戰。

「反商仇富」破壞臺灣投資環境

除了水電因素外,台當局一些衙吳的賴推行及不作為,也給臺灣企業在島內的經營發展留下了隱患,逼得企業不得不考慮出走的可能。

「『一例一休』是台當局非常失敗的一個政策調整,它沒有給勞工帶來真正的收益增加,卻又給企業帶來相當大的壓力。」蔡練生表示,「一例一休」已經成為企業最大的夢魘,特別是對那種需要24小時用人的企業來說,正常的生產有必要保持加班的彈性,但死板的「一例一休」,將讓企業的人力成本因加班費倍增而飆升。「比如說,『一例一休』後,勞工說,你資方要求我加班,那我就加班。可是他只要超過一個小時以後,他就請假,可是他卻算是半天的薪水,半天的薪水還要再乘以1.5左右的加班費,那這樣就造成資方成本增加了。沒有企業會願意付出如此恐怖的人力支出成本,這也就意味著企業將面臨嚴重的勞工荒。」蔡練生說。

謝明輝告訴記者,由於擔心「一例一休」的影響,臺灣光耀科技旗下鏡頭廠今年有50%的產能將轉赴大陸擴充。光耀科技是臺灣手機鏡頭的生產大廠,原來主要生產據點在江蘇鹽城。2014年為企業發展,光耀科技回流臺灣,在台中投資新廠,今年因應訂單需求,企業需再加碼擴增50%產能,現又已決定轉回鹽城擴產。

「別看台積電這麼大一家企業在臺灣很受歡迎,但其實他們就算想要出錢在臺灣擴建工廠,都不是那麼谷易的。蔡練生說。

在蔡練生口中,讓「臺灣之光」都難以衝破的阻力,就是環境評估問題。蔡練生告訴記者,環境評估的初始設計是正確的,但經過政治的操作,卻被扭曲成以「否決計畫」、「醜化企業」為目標,完全走偏。過去幾年,台塑集團為了六輕擴建案,一路跌跌撞撞走了六年,最終還是被台當局打了回票。而台積電原本也打算在高雄科學園區設3納米晶片工廠,但同樣擔憂環評審查恐在五年內都無法完成。「他們的擔憂不無道理,如果和台塑一樣,台積電的環評也要走五六年,就算最後能夠成功,時機也已經錯過,企業根本無法與英代爾、三星這樣的大公司競爭。」蔡練生表示,台積電承擔不起這樣的風險,走出去是最好的選擇。

「不管是水電還是人力、環評的因素,背後最大的問題就是民進黨當局。習慣鼓動民粹的民進黨,用慣了『反商仇富』的選舉策略,讓整個臺灣社會充滿了對企業的不信任感,民粹氾濫,臺灣早已不是一個適合投資的地方了。」謝明輝說。

同時,謝明輝也表示,在缺水缺電缺人的壓力下,讓蔡當局又搞壞兩岸關係,更是逼得臺灣企業遠走他處。「蔡英文上臺以後,激化了兩岸之間的對立,而民進黨的整個政策,都是背離正常經濟發展的軌道,也就是背離了大陸跟臺灣之間,可以共融的方向來走,所以商人就開始逐步離開臺灣。」

出走潮讓島內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雖然,台積電離台的消息並沒有得到確認,台當局相關部門也正在極力挽留,但臺灣產業界還是十分擔心。「2016年,台積電一家企業就占臺灣半導體產業產值的39%,而且淨利潤也非常高,曰均利潤達到9億元。目前,台積電的市值已經超過IBM、思科、德州儀器等美國科技公司,直逼半導體龍頭英代爾。可以說,臺灣的經濟中,最有活力,最具造血能力的就是半導體產業。而整個半導體產業中,台積電是最閃耀的明星。」蔡練生表示,台積電的作用還不僅僅只限於自身能賺錢,由於半導體產業中會有集群效應,台積電能對上下游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臺灣積體電路封裝測試產業能夠有如此大的規模,很大程度上就得益於台積電。一旦台積電離開臺灣,上下游產業很可能也會跟著走,進而形成類似多米諾骨牌的連鎖效應。另外,對於臺灣民眾來說,台積電還能為大家提供待遇較為優厚的就業崗位。「一旦台積電出走成真,無論對產業界還是民間,甚至是對整個臺灣經濟來說,都是承受不起的打擊。」蔡練生說。

「即便不是台積電,臺灣也負擔不起其他企業出走的代價。但現在的情況是,很多企業都有了出走的打算,就看哪天全面爆發了。」

謝明輝說,最近一兩個月,傳出將出走赴異地投資的企業,就有四五家。其中,除了台積電和義聯外,台塑因六輕擴廠計畫多年來受阻於環境評估,打算赴美國德州及路易斯安那州建廠,投資金額達5000億元;鴻海集團最近在廣東的投資達2000多億元,同時,也計畫在美國投資2200億元設置面板廠;曰月光則攜手高通,將前進巴西設置南美洲首座半導體封裝測試廠,投資金額為2億美元。

「眾多指標性企業的出走,讓臺灣的資金、人流、技術有出無回,同時帶走的是臺灣引以為傲的創新研發能力。同時,企業的大規模出走,還會讓國際投資者或者臺灣的投資者認為臺灣的經濟則景黯淡無光,沒能給企業發展的空間。一旦這種印象落下之後,給臺灣最直接的衝擊,就是境內外投資減少,以及更多企業的外移。進而使得島內就業機會減少,民眾的收入減少,整個社會的消費力會因此緊縮,企業內銷收入減少,台當局的財稅收入下降。」謝明輝表示,這樣的問題持續一段時間,臺灣經濟就將陷入產業結構無法提升,人力素質無法提升,經濟活動無法蓬勃發展的惡性循環中。這對本就萎靡不振的臺灣經濟來講,是雪上加霜。

大陸成臺灣企業再投資首選

當臺灣苦於留不住企業的時候,大陸卻正在成為出走台企最先考慮的投資選擇之一。台積電在南京設廠、聯電在廈門設廠、力晶在合肥設廠……臺灣的科技企業,紛紛加大了對大陸的投資力度。

「臺灣島內科技行業的翹楚這幾年加速了『登陸』腳步,畢竟大陸擁有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大家都想分杯羹。」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表示,選擇到大陸來設廠的臺灣企業,一方面因為在臺灣經營遇到困境,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大陸的市場前景。「其他即便是早期沒有過來的,但是後來在轉型發展過程中,也看到了市場的趨勢所在,所以像台積電等原本非常忠於留在臺灣的企業,也前進大陸設廠。」王建民說。

而對於台積電、鴻海等企業的登陸,王建民將它比喻成一種無可抗拒的潮流趨勢。「臺灣高科技產業投資大陸勢不可擋,將成為投資的主流。臺灣科技企業登陸投資潮已經來到了。」王建民說。

近幾年來,臺灣對大陸的投資,從傳統產業上升到科技產業,又發展到高科技產業,在王建民看來,這樣的投資變化軌跡,充分表明了臺灣投資大陸產業的層次提升。而隨著台商投資大陸的增多和深入,他們發現,大陸科研實力雄厚,科研成果豐碩。對於臺灣產業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他們非常希望和大陸的學術機構、科硏機構進行合作,借助大陸的研發實力助其研發新技術、新產品。鑒於此,近年來台商投資大陸的模式發生了轉變,由單純的生產模式,轉向了系統生產和硏發並舉的模式。也就是台商投資大陸的企業大舉在大陸設立研發中心,以及企業的研發基地迅速向大陸轉移。

「過去幾年,臺灣的科技產業,從上游的設計,到中游的製造,到下游的封裝測試,都相繼投資大陸,形成完整產業鏈,並逐漸把產業的重心移到大陸。例如臺灣的八大電腦廠,都已在大陸布建完整的准系統上下游產業鏈和供應鏈體系。」王建民說。

當臺灣島內的投資風險越來越大時,企業選擇換一個地方投資已是必然趨勢。正如不少台商說的那樣,臺灣產業特別是高科技產業不出走是沒有出路的,更難以參加世界競爭。當臺灣大企業頻吹「出走風」,想要留住他們,就不是蔡英文一句「愛臺灣」就能行得通的。當越來越多的台企選擇走出去,與之聯繫最緊密的大陸,就成為了眾人眼中的「香饃饃」。上臺以來,蔡英文一直想要切斷同大陸的聯繫,但台商們用腳來給出自己的回答:「絕對不可能!」

(司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