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軍:台青赴陸增認同續推便利措施

【中央社上海19日電】中國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18日表示,大陸年底前會推出更多便利台灣年輕人赴陸生活和就業的措施。他認為,台青赴陸可以「導正對民族、國家和文化的認同」。

中國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主任張志軍18日在福建廈門舉行的第9屆海峽論壇上,參加台灣青年座談會及海峽論壇金點子創意大賽頒獎典禮等活動。

綜合新華社、中新社、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微信公眾號「今日海峽」報導,張志軍在座談會上從2013年太陽花學運說起,談到台灣青年思想變化的社會根源,促使大陸不斷公布讓台青到大陸創業就業的措施。

張志軍說,今年大陸已經公布20多項便利台灣青年到大陸學習、生活、就業、創業的政策,今年年底之前還會有更多的措施,大方向是「就業領域更加寬泛、門檻更低,生活和出行更加便利」。

張志軍說,台灣青年到大陸若創業成功,陸方樂觀其成,「不成功也是一段可貴的經歷」。他並表示,台灣年輕人與大陸的連結,能增進對大陸的瞭解,「不斷導正對民族、國家和文化的認同」。

面對台灣不排除調整兩岸人員往來措施,張志軍向媒體表示,今年是兩岸交流30年,「打開的大門是關不上的」,大陸不會把大門關上,「還會把大門打得更開」,更多更廣泛地推進兩岸民眾,特別是基層、青年的交流。

行政院大陸委員會18日晚間發布新聞稿指出,中共在「海峽論壇」刻意宣傳「經濟社會融合」、「惠台便利」等措施,僅為空泛不實的統戰手法,「威脅利誘」無法獲取雙方關係的改善與民眾認同。

兩岸文化學者:以書院文化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華社福州6月19日電】「書院文化在傳承中華傳統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福建省文化廳廳長石建平說。19日,海峽兩岸書院實踐與發展論壇在福州舉行,兩岸100多名文化學者與會,共商以書院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文化。

中國書院文化作為中華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有著14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文明的歷史結晶。近年來興起「國學熱」,各地又湧現出一批新的書院。僅福建省,就新建書院23處,並在持續增長中。

福建省文化廳廳長石建平說,兩岸的書院應充分發揮其凝聚中華人文學者,培養中華文化人才,推進中華文化研究、交流和普及,融匯兩岸多元文化,特別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的作用。

近年來,兩岸書院交流日益熱絡。2013年,台灣方面發起,兩岸多家書院簽署了交流協議。2016年,又舉辦了中華書院交流論壇。

台灣燕南書院首任院長楊樹清認為,兩岸書院應有更多的文化互訪,散播書院的種子,尤其在兩岸青年人之間,可以組織各種夏令營,共同研習《紅樓夢》等經典著作,促進兩岸文化力量的疊加。

「書院應當成為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重要驛站。」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朱漢民認為,當代中國已經出現了一個書院復興的文化現象。一方面許多古老書院修復完整對外開放,並開始恢複國學教育活動,另一方面許多新的書院出現並開展國學教育。

與會專家認為,應該通過兩岸書院文化的交流,讓兩岸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書院文化有更多的瞭解,推動兩岸青少年繼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領會中華傳統優秀經典文化,回顧歷史,展望未來,推進兩岸文化更加繁榮發展。

本次論壇是第九屆「海峽論壇」的活動之一,由福建省文化廳等主辦。除了主旨演講和論壇研討外,兩岸專家還將共同前往參訪廉江書院、正誼書院等福州傳統書院,共同探討兩岸書院文化的合作模式。

閩西客家武平縣依託定光佛信俗打造海峽兩岸交流基地

【新華社福州6月19日電】閩西山區客家縣武平依託「客家守護神」——定光佛信俗發源地的優勢,堅持不懈開展兩岸定光佛文化交流,搭起了兩岸民間溝通的橋梁。最近,經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批准,武平縣定光佛文化園區躋身海峽兩岸交流基地行列。

定光佛俗名鄭自嚴,北宋初年從泉州府同安縣抵武平獅岩募捐化緣,設立道場,弘法利生;圓寂後,人們塑像供香,頂禮膜拜,朝廷敕封定光佛。明清之際,先後有54個姓氏的客家人陸續遷臺,定光佛信仰隨之入臺,成為台灣客家人心靈的寄託。台灣供奉定光佛的寺廟,最盛時有100多座,目前主要有彰化市定光佛廟和新北市淡水鄞山寺。

武平縣臺辦主任林忠新說,2010年底,應台灣信眾邀請,定光佛金身首度赴臺巡遊,萬名信眾競相朝拜,標誌著兩岸定光佛文化交流開始進入常態化階段。2011年起,兩岸舉辦了5屆定光佛文化節,其中第五屆於去年11月首度入島舉行;累計交流人數逾10萬人次。

與此同時,武平著力推動定光佛學術文化研究。定光佛文化節的重頭活動之一就是學術研討會,兩岸專家學者深入探討定光佛信仰的源流特徵、傳播傳承等,出版了匯集兩岸研究成果的《定光古佛文化研究》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