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應發揮獨自優勢訂策略參與大灣區發展 博言

為配合中央制訂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政策,特區政府近日向社會徵集《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意見及建議,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及回應,社會普遍認同諮詢中的規劃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兩大角色」、「三個定位」,以及澳門特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八項重點工作」,準確的定位及規定,無疑也是配合本澳早前五年規劃的發展,尤其「粵港澳大灣區」預定規劃是在國家建設「一帶一路」的戰略下,以及是廿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樞紐和重要支撐點,本澳更應要抓住大灣區建設的契機,積極參與其中及發揮本澳獨特的優勢,搭上祖國發展推動區域發展的快車。

眾所周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這是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尤其粵港澳三地合作歷史悠久、內容豐富,三地之間「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緣相通」,會起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開展了全面而深入的交流合作的良好局面。目前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正進入研究制訂的重要階段,大灣區的建設必將進一步提速加強。其實,早在○八年國家發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二○○八至二○二○年)》以來,粵港澳三地圍繞打造「世界級城市群」,展開了積極探索。○九年,粵港澳三地編制《大珠江三角洲城鎮群協調發展規劃研究》,提出粵港澳應合力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級城鎮群。一一年,粵澳兩地簽署《粵澳合作框架協議》,提出「攜手建設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城市群,共同打造世界級新經濟區域,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同年,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指出,要「深化粵港澳合作」、「打造更具綜合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一五年,大灣區首次寫入國家檔,國家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廿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正式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同年,特區政府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簽署《關於深化深澳合作共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備忘錄》。一六年,國家發佈《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同年,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港澳在泛珠三角區域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跨省區重大合作平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有著長期的積累與深厚的基礎,既傳承了過往的發展,又開拓了未來的進步。

澳門參與大灣區有兩大角色,一是促進「一國兩制」方針全面準確理解和貫徹落實;二是發揮澳門獨特優勢,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開放合作紐帶。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國家的重要戰略,其最早出現於「一帶一路」檔中,將為特區帶來三方面的機遇:一是有利促進經濟適度多元,改善民生福祉,尤其可令企業、就業人士及青年的生活質素、福祉得到提升;二是澳門在參與大灣區建設中,最重要是發揮「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作用,提升本澳地位及功能;三是行政長官、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應藉機主動把握機遇,盡快搭上祖國的發展快車。雖然大灣區或會有本澳帶來不適應,但相信有商有量,總有辦法解決。澳門在大灣區中具有三個定位:一是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二是中國與葡語國家貿易合作服務平臺;三是向中央爭取成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另外,再細化有參與大灣區建設的八項重點領域,包括: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開放合作紐帶;多方合作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推動共建粵港澳優質生活圈,探討粵港澳大灣區內澳門居民的同等待遇;推進人文交流,促進文化繁榮;推進雙向合作,支持青年創新創業就業,拓展中小企業發展空間;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積極應用前沿技術培育創新生態系統,支持新經濟、新技術、新業態在澳門的發展;強化粵港澳大灣區的宣傳推介。社會普遍則認為,澳門必須突出自身特色,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優勢互補、錯位發展;要發揮好「精準聯繫人」的作用,大力培養中葡雙語專業人才;要將澳門建設成多元文化交流基地,發展文化旅遊;充分發揮澳門旅遊培訓品牌優勢,將澳門打造成大灣區旅遊培訓中心;積極爭取大灣區中澳門居民和企業的同等待遇,爭取更好的就業、創業和營商條件;加強跨境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通關便利化。特區要重視人才政策,政府可成立「澳門參與大灣區建設發展委員會」。

本澳參與大灣區建設,正如當局所言的,可按照「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理念,既能發揮自身的獨特優勢,亦能提升澳門在內地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一方面,透過共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深化大灣區在經貿、社會民生福利、文化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保、檢驗檢疫等多領域合作,促進大灣區的融合發展,有利於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社會民生福祉的改善,讓澳門居民實實在在有獲得感。而三個定位,除了「一中心、一平臺」外,還可把澳門打造成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門當中的3個定位,除了一中心一平臺外,還包括「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即結合澳門參與「一帶一路」和特區5年發展規劃的工作,中央不是要求澳門「做超能無限的神」,而是做國家所需,澳門所長。同時,澳門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思路中,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內澳門居民的同等待遇,筆者也相信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既可為澳門青年創業提供新的平臺,也同步建立創業平臺歡迎9個城市的青年來澳參與發展,同時引入葡國創新創業經驗。可見,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既要體現一國之內的融合,同時反映澳門本身的特色,會達到雙方的合理平衡,保護特區特色。本澳應細化落實李克強總理訪澳期間的惠澳政策,通過發展融資租賃等特色金融產業,使澳門金融服務輻射珠江西岸及泛珠西地區、葡語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區域市場,與周邊的金融城市形成錯位,符合「規劃」中提到的澳門在粵港澳灣區中的角色和功能定位。

至於本澳會如何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行政長官日前也認為,澳門積極參與和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並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將澳門、區域以至國家的發展機遇有機結合,有利澳門進一步推進經濟適度多元和持續發展。澳門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原則,是要配合國家需要,發揮澳門優勢,共同發展;特區政府將引導市場運作,發揮澳門各界的積極性和創造力,突出重點,分部推進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建設。特區政府已成立「一帶一路」建設工作委員會,並由行政長官擔任主席,統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設計,對接國家「十三五」規劃和特區的五年發展規劃,制定年度工作方案並監督落實,以及訂定有關方針和指引。據介紹,委員會的工作重點包括:推動經貿交流,加強資金融通,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與「一帶一路」建設有機結合;發揮澳門歸僑僑眷眾多優勢,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和文化互動,打造文化交流平臺;加強宣傳推介「一帶一路」建設,在多層次的政策配套下發展商機等。經濟財政司長日前還指出,澳門將借助「一國兩制」、國家貿易自由港、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和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等優勢,優勢互補,攜手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在「一帶一路」建設方面,發揮澳門「國際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高峰論壇」、中葡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作用,攜手深化與葡語系國家和東南亞國家等的合作與交流。繼續推進落實「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建設,扎實加強青年創業創新等領域合作,透過「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是近代史中在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的一個新創舉。在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背景下,它將會成為「泛珠三角經濟新引擎」,並擔當「一帶一路」國際運營中心的角色。對於如何加強三地社會經濟錯位及協同發展將最為關鍵的問題。正如有學者所言的,粵港澳三地推進協同發展,應立足各自比較優勢、立足現代產業分工要求、區域優勢互補原則,把產業對接協作和實現市場一體化進程作為改革重點,努力實現良性互動、共贏發展。加大產業合作的財稅扶持力度,引導粵港澳地區內企業跨行政區域進行產業協作配套,協調推進企業跨區域技術合作、資本合作以及並購重組等,實現產城融合發展。在發揮三地區特色優勢時,還應對粵港澳三地的特色情況進行梳理分析。香港除了積極提升自身的國際金融地位和創新研發實力外,可使之成為大灣區「超級聯繫人」。澳門是典型的城市經濟體,產業發展空間十分有限。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將有效擴大澳門發展空間,延伸其城市功能。澳門應要抓住這次發展機遇,除了繼續為區域融合提供休閒式服務外,更要發揮「精准聯繫人」角色,利用澳門獨有的優勢對準利基市場做好內地與葡語國家的供求對接。

其實,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國家高度重視和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還將以泛珠三角合作為重要基礎,輻射作用覆蓋內地9個省區和港、澳2個特別行政區,擁有全國約五分之一的國土面積、三分之一的人口和三分之一以上的經濟總量。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9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形成的粵港澳大灣區,具備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條件。2015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規模為1.36萬億美元,港口集裝箱年吞吐量超過6500萬標箱,機場旅客年吞吐量達1.75億人次;港澳地區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均在90%左右,內地9市制造業基礎雄厚,已形成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的產業體系。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一定會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往一種集群、集約的形態方向發展。大灣區在規劃上,可能要考慮區域人口和產業空間合理佈局,也可能考慮區域內的生態系統、社會系統的可承載能力和資源配置優化等。大灣區建設,不僅僅是把某一個點圈起來「濃墨重彩」,而是一種可持續、解決協同發展,並照顧「一國兩制」實踐的規劃安排。作為「泛珠三角」區域創新合作「9+2」共建經濟圈內的重要核心板塊,「粵港澳大灣區」將在未來發揮引擎作用。

對於本澳應如何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有策略研究中心形容大灣區是推動區域合作的黃金機會,本澳應根據自身優勢找出精準定位。認為市民在規劃中得到「獲得感」十分重要,不然「再亮麗的規劃也只是吸引目光留在紙面,最終無法落地,浪費國家賦予澳門取得突破發展的機遇」。本澳在大灣區可作為「精準聯繫人」、「區域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及「‘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示範區」三個角色。「精準聯繫人」即澳門聯繫的市場和層面目標明確、精準。本澳作為「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將應充分發揮對內聯繫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和泛珠三角地區,對外聯繫葡語、拉丁語國家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這兩個層面的「精準聯繫人」角色,成為企業「走出去」、「引進來」的橋樑。另一方面,本澳應充分運用「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的經驗,探索與內地城市深度合作、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所需的制度創新。可透過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實力,促進和其他城市群的融合,成為「‘一國兩制’成功實踐示範區」,並為世界提供一個不同制度的經濟體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和諧共榮的實踐模式。

社會也普遍認為本澳地位獨特且經濟強勁,可借助大灣區建設強化自身定位,加強拓展經濟圈,實現「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應。有團體代表則認為,澳門在大灣區各市中面積最細,但他期望大灣區建設能為澳門居民帶來新的職業發展機遇,尤其為青年提供一個學習和展能平臺。建議政府加速建設澳門成為旅遊教育訓練基地和實驗室,透過交換生計劃培養本澳應用和高科技人才,並協助青年參與大灣區建設,讓澳門青年有多元出路。本澳擁有「一中心、一平臺」優勢,其他城市難取代,更擁有世界一流的酒店旅遊設備和配套,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對推動澳門酒店、旅遊、綜合休閒度假,以至新興的特色金融、會展、物流、資訊科技與海洋經濟等發展具一定幫助。政府當局宜盡早制訂澳門融入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透過結合三地不同優勢,以互補共贏原則推動大灣區合作。澳門定位除「一中心、一平臺」外,還包括「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這新定位。新定位很符合澳門實情,畢竟澳門擁有的文化資源是世界獨一無二,若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和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能突破澳門地域狹小和資源匱乏的瓶頸制約。澳門是中西文化匯聚的好地方,最大文化特質是多元性、相容性和包容性,中國傳統歷史文化與西方不同的文化宗教可在這裡和諧共存,反映澳門的歷史變遷,也是文化軟實力的體現澳門應充分發揮中西文化合璧的特色優勢,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文化建設中,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和文化互動,將澳門與區域合作乃至國家發展機遇有機結合,這將有利本澳進一步推進經濟適度多元化。

粵港澳大灣區的形成就具有國際一流灣區的特徵,尤其大灣區的經濟總量、經濟質量、經濟潛力在國家經濟中地位突出。大灣區地理位置優勢明顯,產業結構高端化發展,創新驅動特徵明顯,開放型經濟特徵明顯。本澳作為國際性旅遊城市,擁有世界級的硬體設施,且鄰近廣東省,最終會受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地處中國南大門,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本澳應抓準定位,與各城市分工合作,為大灣區發展建設發揮積極的獨有作用,同時,本澳作為多元化旅遊目的地,可繼續鞏固與內地各省市,特別是大灣區城市的合作,推動「一程多站」旅遊發展,讓大灣區豐富的旅遊資源得到充分發揮。而本澳屬微型經濟體系,孕育的企業以中小微企為主,整體實力、競爭力與內地企業難以相比,故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時,應該先以優勢產業推動大灣區城市群的區域合作,逐漸擴大區域合作的領域,讓本澳企業逐漸適應新環境,並在過程中不斷壯大實力。

因此,港澳大灣區在全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最本質的不同是政制上差異,粵港澳大灣區港澳特區實行「一國兩制」,三地共使用三種法律,建設複雜程度高許多,不僅在人才、資金流通存在一定的困難,更難以在九市二區中定位大灣區中心。粵港澳大灣區要區域協同各有分工,本澳要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發揮各自的特色。可見,本澳參與大灣區的建設,首先體現在深化「一國兩制」實踐;同時為對外支持配合「一帶一路」建設,對內推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大灣區的建立就是將致力打造世界級新經濟區域,增強科技創新、擴大國際合作、提升優質生活,建設內地與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本澳應主動把握大灣區帶來的發展機遇,搭上祖國發展的快車,發揮本澳獨特的優勢,避免在合作的浪潮中錯失良機,避免在未來的發展中被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