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澳申請美食之都底氣何來? 陳觀生

旅遊局局長文綺華表示,已於日前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本澳成為美食之都的申請,預計於 10月底會有結果。文綺華稱,聯合國要求提交本澳的美食文化歷史、政府和業界保存美食傳統、創新和吸引新人入行等措施,並要承諾一旦被接納,在未來 4年要結合美食傳承和創新元素,以及創設條件讓創意城市網絡美食之都的其他城市學習交流等。「美食之都」的「門檻」是什麼,怎樣才能躋身「世界美食之都」之列?澳門成為美食之都的底氣何來?本澳申請美食之都有哪些優勢?存在哪些問題?這是申請過程中要瞭解和發現的事情,也是市民所關心的問題。

本澳申請美食之都過程倉促?

據瞭解,當局於2015年開始研究申報美食之都條件,成立指導委員會,由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任主席,並已參與 6個城市的交流活動和舉辦第一屆國際美食論壇,全球 18個美食之都有 16個城市派代表出席。現在最後階段為文本申報,須遞交行政長官確認信、中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的支援信等,當局為此製作美食專題網頁和拍攝短片,於今年6月16日截止前遞交文本。旅遊局表示,申請美食之都是困難的,不是以單一產品去推廣,而且要積極發展美食行業,廚師培訓,新的烹調配方等,並要從傳承角度去看,不能忘本,例如本澳過去的傳統漁業發展下所衍生的食物。

去年11月,澳門國際美食論壇開幕,與會者包括多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城市代表。社會文化司司長譚俊榮在論壇開幕禮的歡迎辭中表示,獲選成為美食之都,將為本澳的特色美食帶來最佳的肯定。譚俊榮表示,在澳門,美食擔當承傳文化的角色,讓澳門中西薈萃的獨特文化得以延續。譚俊榮又形容,澳門土生葡人美食糅合了葡萄牙、中國、非洲、印度、馬來西亞等各地的烹調風味特色,是數百年來各地文化交匯的完美結晶。土生葡人的美食文化,生動地訴說出屬於澳門的故事,同時體現了這項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文意義與可持續的價值。

譚俊榮在今年1月表示,早前到北京拜訪國家教育部、文化部和體育總局等,談及包括澳門計劃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美食之都的問題,得到了正面的回應,將爭取在今年內申請成功。譚俊榮又稱,去年在本澳召開了國際美食研討會,邀請有關美食專家來澳給予意見,並得到較高的評價,將舉行內部會議,探討申請美食之都的工作,現階段已完成部分前期工作。隨後,政府設委員會跟進申報美食之都,旅遊局開展美食之都申報的準備工作,包括構建網站介紹本澳美食相關資料,並會說明本澳的自身美食特色、傳承創新及自身條件對美食之都的貢獻。

據瞭解,申請美食之都的城市不少,有的多次申請都未獲通過。目前,全球只有18個「美食之都」,亞洲有7個,分別是韓國的全州、日本的鶴岡、泰國的普吉、伊朗的拉什特和土耳其的加濟安泰普、中國的成都和順德。其中順德是一次申請就成功。順德於2014年底獲得通過,但從2010年開始,順德就正式啟動了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美食之都」的工作,期間經歷了4年的時間。

在澳門,美食和旅遊緊密相連,旅遊局籌備為本澳申報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絡「美食之都",有關工作對「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構建,以及本澳經濟適度多元可持續發展具深遠意義,申請預計於 10月底會有結果。不過,從申請的時間來看,本澳整個申請過程只有不到2年的時間,似乎過於倉促。

「美食之都」要做什麼?

「世界美食之都」來頭不小,是聯合國世界教科文組織三大旗艦品牌之一。2004年英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行局第170屆大會上,提出建議建立富有開創精神的創意城市網絡,在該項目之下又分設「文學之都」「電影之都」「音樂之都」「手工藝與民間藝術之都」「設計之都」「媒體之都」和「美食之都」7種文化特色城市類型。

雖然從設立至今只有12年,僅是榮譽中的「晚輩」,但「世界美食之都」在促進全球文化多樣性保護、推動城市文化産業發展上起到了積極作用,為各國搭建了展示文化特色與産品銷售的世界舞臺,同時擴大了各城市人文歷史和特色資源宣傳,是城市走向世界的捷徑。

截至今年6月,獲得「世界美食之都」之稱的城市共有18個,中國只有成都和順德兩個城市入選,由此可見入選嚴苛,「世界美食之都」的「含金量」之高。2004年至2014年,全球美食之都僅有8個,而到了2015年12月時,這個數量增至18個,這也證明世界各城市已把 「申都」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戰略和途徑。

「美食之都」稱號屬於聯合國「創意城市網路」,該組織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建立,是世界創意產業領域最高級別的非政府組織。加入創意城市網路的城市分別被授予七種稱號:「文學之都」、「電影之都」、「美食之都」等七個稱號,一個城市只能選擇申報一種稱號,每一種稱號都有相應的高標準。

「美食之都」是通過在世界範圍內甄選飲食文化內涵獨特、底蘊深厚、傳承和創新能力突出、群眾性參與度高的美食名城。加入網路後,將與其他「美食之都」形成網路聯盟,共同發展夥伴關係,參與承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策劃的世界級美食推介活動,開展美食文化國際性交流合作。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要求,申請美食之都的城市要滿足8個方面的要求,即在城市中心地區要有高度發達的美食行業;要擁有活動積極的美食機構、大量傳統餐廳和廚師;要擁有本國特有的傳統烹飪配料;要擁有在工業時代科技進步情況下依然留存的當地烹飪訣竅、方式和方法;還要擁有傳統食品市場和食品產業;要舉辦過美食節、烹飪比賽和相關獎項等活動;要有尊重當地傳統產品的生產氛圍,注重促進其可持續發展;要注重提高公眾對傳統美食的關注程度,在烹飪學校推廣關於傳統烹飪和保護烹飪方式多樣性的課程等。

具體的申請步驟包括:由申辦城市準備材料,國內專家初評,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初步文本,經其初審,回饋意見到中國「全委會」,修改申報材料,由全委會簽署意見、正式提交文本,相關的外交活動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秘書長正式簽署意見並公佈審批結果等9個環節。

2014年全球共有50個城市參與評選,其中申報「全球創意城市網路–美食之都」的中國城市有佛山順德和江蘇揚州兩個城市。最後順德通過評審,也使其成為中國第二個、粵菜區唯一一個獲此殊榮的城市。

據瞭解,目前中國有很多城市都在努力建設美食文化城市。有權威人士指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的意義就在於擁有技術、資訊和經驗交流的平臺,進而提高城市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我國許多城市都具有悠久的飲食文化歷史和烹飪文化技藝傳承,這些城市要注重自身飲食文化精髓的挖掘、整理和保護,並且按照既定的程序進行申報。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相關人士透露,加入創意城市網路後,可在共同的目標下促進與其他創意網路城市之間的合作,與其他城市在創意和文化產業發展、專業知識培訓、成功經驗分享方面進行國際化的交流合作。獲得美食之都後,通過制定美食產業規劃、建設美食集約展示平臺、舉辦美食文化節等活動,推動餐飲產業基礎建設。可整合和延伸美食產業鏈,推動美食業與旅遊休閒、養生、保健、運動、物流、會展等的融合與創新,使不同產業之間形成協同效應並不斷孕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澳門申請美食之都有哪些優勢

據順德的經驗,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意城市網路———美食之都」的工作,過程當中困難重重。

首先,成立了委員會,再組成專家組對順德美食、餐飲行業發展的資料開展全面的收集、梳理,並多次組織行業專家考察和調研,對順德美食文化特性、支撐要素、美食產業發展水準、未來的方向和遠景等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按申報項目要求,完成「美食之都」申報材料以及美食宣傳畫冊、宣傳片的製作。

順德雖然早早完成了材料,但聯合國創意文化城市網路的申報一度暫停,直到2014年4月才重新啟動,順德馬上提交了資料,但這次聯合國卻增加了要求,要求順德提供其他美食之都的推薦信。除了成都之外,還要找到瑞典厄斯特松德、哥倫比亞波帕揚、韓國全州、黎巴嫩紮赫勒的相關負責人,「想了很多辦法,找了很多人,才終於在截止日期之前提交。和順德一起申報的還有好幾個城市,都是因為材料不足而放棄申報。」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委會方面還曾派人暗訪了順德的餐飲業,親身感受了順德美食的獨特魅力。順德的美食特色鮮明,代表性強,產業發達,民間對美食的熱愛和關注,都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據順德相關部門表示,國內如廣州等地也有申報該稱號,但順德的優勢在於「在工業時代科技進步情況下,依然良好保存了當地的烹飪訣竅、方式和方法」。另外一點就是,中國烹飪學院在順職院掛牌,一家國字型大小的烹飪學校落戶順德,對評選也帶來不少優勢。

據介紹,從申報的標準來看,國際教科文組織十分注重城市在餐飲産業規模、技藝傳承、人才培養、産品支撐、對外交流、大眾參與、傳統文化等方面的保護和發展創新,但也不意味著滿足以上條件就一定能申報成功。創建「世界美食之都」是一項係統工程,專業性較強,它不僅需要政府正確的政策引導,也需要行業協會、民間機構、公眾的通力合作,還需要國際組織專家和外界的廣泛支持。

對照這些標準,澳門有哪些獨有優勢?有自媒體已經列舉:一是美食餐飲氛圍濃。澳門在30平方公里的面積內有2284家餐廳,提供多元化的飲食選擇,中、西、日、韓餐廳應有盡有。多餐廳都有自己的特色,從清晨到深夜都有餐飲場所營業,為顧客提供不間斷的服務,這是澳門餐飲業的優勢。二是衆多烹飪美食活動宣傳力度大。澳門每年都會舉辦各種各樣的美食推廣活動,包括:每年11月都會舉辦澳門美食節、康公夜市、國際名廚200味繽紛SHOW、「澳門國際美食論壇2016」等等等等。宣傳營銷的力度也是十分給力,吸引了一大波吃貨和遊客。在澳門,美食與旅遊兩者可謂緊密相聯,美食擔當承傳文化的角色,讓澳門中西薈萃的獨特文化得以延續。三是有融會貫通的本土特色菜。澳門土生菜是澳門的獨特美食,用豐富的配料烹調出揉合中葡特色的佳餚,背後蘊含澳門獨特的歷史背景與葡萄牙航海文化。葡萄牙航海事業發達,曾將沿途各地的香料和飲食文化帶到澳門,以致各地與本地的材料、菜色和煮法漸漸融入澳門的傳統葡國菜。以葡式烹調為基礎加上中國菜的烹調技巧和口味,經過數百年演變,成為了今天獨特美味的澳門土生菜。

有關人士信心滿滿,澳門申請「美食之都」是天時地利人和,一是地理位置,澳門是海上絲綢之路「十字門開向兩洋」的重要樞紐,在中國版圖上占重要位置。二是歷史淵源,澳門歷史城區作為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獲政府和居民妥善保護,受到教科文組織好評。三是美食特色,澳門東西方文化薈萃,孕育獨具特色的美食文化。環視澳門美食處處,享譽國際的葡撻,還有澳葡菜、點心,以至數之不盡的街頭小食,旅客來澳,除為了博彩和世遺,美食也吸引旅客慕名而來,當中不乏拿著某國際美食指南穿街過巷。在中央支持下,澳門著力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及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服務平臺,發達的餐飲業已成為澳門特徵,澳門具條件及潛力申報「美食之都」。 因此,澳門要成為美食之都相信不難。

發掘老字號或是重要工作

也有人質疑,澳門要走「美食之都」路也並非容易。首先是餐飲服務水準每況愈下。大多地道小食都是茶餐廳出品,面對成千上萬的顧客,已經到了「打開門不愁生意」的情況,服務質量差,例如大聲叱喝顧客,食品端上桌用「丟」的,點食物時愛理不理,催促顧客趕快離開,不勝枚舉,相信居民旅客總會碰到上述情況。

全澳門2000多食肆良莠不齊,現時的不少食肆廚師水準一日不如一日,也留給響居民及旅客越來越多不好的感受和印象。過去有不少知名食肆的食物質素,因爲人客量的增加而大不如前,不是量少就是味道差,再加上餐飲業服務水準低下,根本就不值得所消費的價錢!

其次,人資、舖租等的成本壓力令餐飲業服務下降。除了服務,有的店舖人滿為患,開分店不是易事,或因為租金原因,或因為人手不足,甚至有店舖因為「三工問題」,在節假日關門閉戶,要不就加三成,令人卻步。打造美食之都,還得有良好的待客態度,惟本澳大環境都創造不了條件,要麼人資緊張,造成本地居民「皇帝女唔憂嫁」,「東家唔打打西家」的心態,要麼因為老闆已經「坐著收錢」,要麼因為租金壓力,老店不如把店租出去,有意創造美食的人士,又因為租金高昂而卻步,原因太多。倘若澳門真的成功申請為「美食之都」,要維持下去相信不是易事。

還有,最重要的是傳統餐飲老店不斷萎縮。澳門食肆盈利不高,近年更連續下跌,不是店鋪租金貴到離曬譜就是人手不夠,眾多經營幾十年的店鋪紛紛「撿笠大吉」!有人列舉了近幾年的典型例子:在渡船街經營近20年的鴻圖餅店,早在2015年結業,老闆娘當時表示,結業是因為業主要收回店鋪,重建謀更大發展。位於新橋區的街坊酒樓四喜酒家,開業40年,最終亦因捱不住貴租而結業。在祐漢植根12年的金得餐廳,於2015年因業主收鋪被迫結業。

「美食之都」也靠老店傳承,在秘方不外傳的固有思維下,老店都把秘方傳給後人,倘若後人不願繼承,秘方就因此失傳。創業的人反而有興趣入行,惟要苦苦鑽研,又或要經過幾年研究才能成功。

此外,本澳飲食行業的現狀還有一些困窘:一是葡國菜與澳門土生菜易混淆。在澳門,雖然很多餐廳都經營葡國菜和澳門土生菜,但是還有不少人本地人容易混淆葡國菜與土生菜。下一代甚至未吃過或不認識土生菜,這導致本身屬於澳門的本土特色逐漸被模糊掉。二是澳門食肆太高咖,脫離日常生活。近年,多數食肆隨著旅遊業的蓬勃而偏向以遊客為主的高消費發展,更因此吸引了各國菜系,甚至是米芝蓮餐廳的進駐。現時不少知名食肆都是在酒店內的高端餐廳,有脫離市民日常生活的趨勢;不僅如此,澳門現時沒有常規性的餐飲夜市,缺乏很多旅遊城市都有的街頭飲食文化。三是本土色彩單薄,與周邊特色重疊。澳門最受遊客歡迎就是小食方面了。例如葡式蛋撻、豬扒包、手信餅食、葡撻、牛雜、雞蛋仔等,雖然它們味美人氣高,但是澳門有的,其他周邊城市也有,缺乏鮮明特色。澳門自開埠起已是廣府文化的核心區域之一,包括飲食文化在內,澳門的華人長期受著廣府文化的薰陶,粵菜、飲茶、大牌檔小炒是常見的飲食模式,但這種文化也並非澳門獨有。

因此,本澳申請成為「美食之都」,需要特區政府繼續出臺更多有效政策措施,支持和促進本澳餐飲業持續發展。如在發掘老字號方面。倘若有老店因沒有後人繼承,又願意把秘方傳承外人的話,政府不妨打造一個媒合平臺,讓傳統手藝得以傳承,繼續保持澳門「美食之都」這個金漆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