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西南基地落戶重慶

【新華社重慶6月26日電】「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簡稱「兩岸協創中心」)西南基地26日在重慶揭牌。兩岸協創中心將與重慶市合作,共同研究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課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兩岸協創中心是由廈門大學牽頭,復旦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和福建師範大學在2012年共同培育組建,並在2014年10月獲得教育部、財政部認定的國家級「協同創新中心」。

兩岸協創中心社會平臺執行長陳先才說,西南基地是兩岸協創中心夯實海內外政、產、學、研等相關機構的協同合作創新之舉,也是兩岸協創中心繼北京「交流基地」、平潭「實驗基地」和海滄「實踐基地」之外,第四個重要實踐橋接項目。

「與兩岸協創中心共建‘西南基地’,是重慶涉臺工作中首次與高端智庫深度合作的有益嘗試。」重慶市臺辦主任劉貴忠說,雙方將本著資訊互通、資源分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理念,發揮各自優勢,共建兩岸協創中心西南基地。

陳先才說,兩岸協創中心西南基地將通過跨部門、跨地區的協同實踐,聯手兩岸研究機構和實務部門,共同研究兩岸經濟、文化、社會交流課題,力爭形成一批標誌性成果,培養一批拔尖人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首屆兩岸人文名家論壇在臺北舉行

【新華社臺北6月26日電】上海人文薈平臺攜手台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6日在臺北舉辦首屆兩岸人文名家論壇。兩岸文藝界名家會聚一堂,圍繞「中華文化鏈結兩岸、中國智慧引領世界」的主題展開對話交流。

主辦方表示,該論壇旨在搭建一個純民間兩岸文化交流的平臺,定期邀請兩岸人文名家對話,同時吸引企業家共襄盛舉,逐步形成一個立足兩岸、走向世界的中華人文社群圈。

在此次論壇上,兩岸人文名家推出一系列精彩專題演講,其中大陸知名導演張紀中談「中華文化如何通過影視走向全世界」,台灣知名詩人鄭愁予談「中國詩歌所蘊含的文化力量」,台灣周易研究會創會理事長劉君祖闡釋「易經的精髓」……

兩岸人文名家論壇創始人石寶峰表示,他從事兩岸文化交流近10年,往來兩岸約50次,深深感到兩岸人民同根同宗,中華文化是聯結兩岸同胞的「根」和「魂」,復興中華文化是每個中華兒女共同的心聲和夢想。這個論壇希望通過會聚兩岸人文名家,共同提煉「中國智慧」,從文化上融合兩岸。

「目前是‘一帶一路’建設推進的黃金時期,當一個國家要走出去的時候,文化是最能打動人的,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兩岸人文一家親,更應該攜手融入這一歷史大潮之中。」石寶峰說。

張紀中在演講中表示,他拍金庸小說、四大名著,都紮根中國傳統文化,都帶有鮮明的中國精神,體現著中國人的英雄主義情懷,比如「俠」就是中國文化孕育出的一種理想人格。兩岸同文同種,流著同樣的血,不能忘記我們共同的文化之根。

台灣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理事長呂麗莉說,這樣的兩岸交流活動能聚集各方面人文資源,發展出一批符合當代潮流、產生經濟效益的人文成果。兩岸的文化交流及其成果還要積極走向世界,讓世界看見真正的「兩岸一家親」,兩岸文化交流將來能走得更深、更遠。

據主辦方介紹,今年還將推出兩岸人文青年大會,增加兩岸青年精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傳承;並組織「鑒寶行」「京劇行」等一系列的人文名家台灣行活動,進一步推進兩岸人文交流。

兩岸專家寄望半導體產業深度合作

【新華社南京6月26日電】兩岸產業合作論壇近日在江蘇昆山舉行。論壇期間,多位兩岸知名專家學者認為,半導體產業發展方興未艾,推動兩岸在此深度融合正當其時。兩岸集成電路企業的交流,將進一步促進產業鏈合作,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

清華大學微電子學研究所教授王志華認為,電子技術在醫學領域有著無限的創新應用前景,滿足人類不斷發展的需求是醫療應用集成電路的創新源泉。「集成電路技術研究的熱點之一就是醫療與健康的應用。」他說,兩岸應合作攜手促進電子技術在醫療健康的運用和發展。

台灣政治大學經濟係教授莊奕琦指出,近年來,主流消費性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個人電腦、電視等市場成長放緩,取而代之的是創新產品與服務的投資與發展,包括智慧汽車、機器人等產品及人工智能等技術性服務,特定應用標準產品將為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長帶來顯著性影響。

「未來兩年,兩岸半導體產業要積極擴建新產能,共同打造半導體產業供應鏈。」莊奕琦說。

工信部賽迪智庫半導體研究所所長霍雨濤表示,兩岸集成電路產業的整體差距在逐漸縮小,但是台灣IC製造業仍然優勢明顯。面對5G和物聯網、數據中心和雲計算、汽車和自動駕駛等IC產業發展機遇,兩岸存在一定程度的產業競爭。「但是更重要的是合作,特別是標準、技術、資本、產業生態等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