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香港年輕人的港獨情緒大幅退燒?

適逢香港回歸20周年和香港政府換屆在即,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近日公佈了一項有逾千人參與的民調結果。數據顯示,市民對2047年後香港的看法出現變化。

全年齡層受訪者對「香港獨立」的支持度,比去年同一調查減少6個百分點,由17.4%下跌至11.4%,特別是15至24歲人士對「港獨」支持度僅約15%,較上一年銳減24個百分點。這些數字的背後顯示出——「港獨」正在大幅退燒。

過往,「港獨」話題在一些香港年輕人之間討論漸起,這部分群體不但認為香港獨立是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更揚言不惜付出代價,推動「港獨」,而「港獨」急速擴張的聲勢也曾一度觸及了陸港兩地的神經。

然而,這樣的情勢正在悄然扭轉。近來,香港相關的社會反應則顯示出,香港最新民意不支持激進,希望街頭抗爭終止,議會回歸理性問政,而「港獨」的民意空間亦在大幅縮減。

一些頗具玩味的跡象開始顯現。早前結束的香港特首選舉中,支持《基本法》23條立法和全國人大「831框架」的建制派候選人曾俊華,竟獲得多數泛民主派選委支持。相比之下,那段時期的激進主張與「港獨」言論,卻幾乎乏人關注。選舉時期,曾有自決派人士批評曾俊華是建制人士,呼籲泛民選委對其抵制,但響應者寥寥無幾。

僅一兩年前還氣勢大漲的「港獨」勢力,近來怎麼突然氣勢滑坡了呢?

伴隨著香港長期以來面對社會撕裂、政府管治困難、內地與香港關係緊張等問題,特別是在經歷了2014年持續79天的占中運動和2016年初的旺角騷亂等事件,以及去年9月立法會選舉,本土派勝選部分席位後,「港獨」思潮在香港社會提升到了未曾有過的最高值。而這種試圖分裂國家和民族的訴求,也令當時的北京感到擔憂。

隨後到來的人大常委會釋法、取消了兩位在宣誓時用言語辱華的分離主義政治人物的立法會議員資格。再到近來,香港法庭針對占中運動和旺角騷亂及抗釋法示威活動的部分組織者的裁決審判。這些都令風頭正勁的「港獨」力量受到打擊。

加之長久以來,被囿于立法會裏的部分持泛「港獨」立場政客日漸「彪悍」,將多餘的精力用在「拉布」或向主席臺扔道具,並濫用立法權對抗行政權,造成了香港政府施政管治前所未有的低效率,也令選民和社會厭倦無比。

而經此數役和紛紛擾擾之後,「港獨」影響力開始滑落,並到今一蹶不振。當下,「港獨」氣焰已明顯有所收斂,而一些本土派活動人士也因考慮到司法的阻嚇作用,行動日漸審慎。

實際上,「港獨」從本質上講,也是一種鏡花水月。不論從政治、經濟、社會、文化,還是從歷史、軍事、法律、地理、甚至常識上看,「港獨」都難有足夠的論證去獲取正當性。另一方面,由於現實政治力量的懸殊,「港獨」不僅一直被外界視為異想天開,而且還會給「一國兩制」和香港前途帶來不可估量的衝擊。

儘管過往陸港矛盾日益尖銳,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港獨」傾向。而「港獨」要求者也不斷從城邦、民族、自決、本土、2047年前途等角度中找尋支撐點,以強化自身的認受與合理性。但總體來看,「港獨」傾向仍然只限於在少數香港青年人當中,遠沒有形成主流意見。

而且,即使在香港青年人當中,「港獨」傾向也更多的是反映「負面情緒」——這部分群體因對國家身份認同存在偏差,加上平日不滿政府施政,或是在衣食住行方面面臨的窘困,甚至可能是在與內地同齡層群體的競爭中「敗下陣來」,繼而轉念想香港走保護主義,以便阻擋陸港兩地融合給自身所帶來的種種不適——而不是真的要主張這樣做。

正因如此,在經過了一系列的「港獨」與「反港獨」的鬥爭風波後,「港獨」風潮在這段日子裏幾乎銷聲匿跡,一些曾活躍在政治舞臺和媒體鏡頭前的「港獨」人士,也已在公開場合鮮少露面。

「港獨」與「反港獨」的鬥爭,接下來仍將是香港政治的一項重要課題(圖源:其他網絡來源)

至此,喧囂一時的「港獨」政治力量,看上去,已經走入偃旗息鼓的低谷——這是香港民主的進步,也是香港社會對於政治思考的理性成長。在經歷了政治鬥爭和社會矛盾給生活帶來的疲乏與無奈後,務實的香港人開始逐漸疏遠激進意識,並渴望讓政治告別暴力與街頭鬥爭,讓關乎民生的議會回歸理性討論。

而對現時社會悶局感到無力的港人,亦開始嘗試重新去審視「一國兩制」背後的深層制度意涵,去理解中央政府和特區之間的關係。這儘管在某種程度上是經過一系列挫折後的無奈反應,但畢竟是一種理性選擇,其效果肯定遠遠好過香港年輕人在最糟糕的零和對抗狀態下轉過彎來。

(王聖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