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世安談澳門如何參與大灣區建設

今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這對於珠三角區域內的9個城市及香港、澳門來說,將迎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和極大的挑戰。即日起,南都推出大灣區高端訪談系列,希望以更權威的聲音、更寬廣的視野,就灣區城市的定位、產業發展願景、城市協調發展、區域協調融合等話題,與政界、產業界、學界等相關人士進行深入交流和探討。

今年全國兩會過後,「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成為熱詞,還讓珠三角9市和香港、澳門的相關領導為之迅速行動起來,參與到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建設中。其實,早在去年,澳門就已先行一步。2016年9月,國家發改委對外發佈《關於貫徹落實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支援廣東省會同港澳共同編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澳門特區政府就著手與廣東省政府、深圳市政府等,啟動商討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研究工作。

如今,在新的歷史機遇下,發展空間資源有限、經濟體量不及香港的澳門,將如何迎接大灣區時代來臨?近日,澳門特區行政長官崔世安接受了南都記者書面專訪。

談大灣區推進

已開展研究提出自身意見

南都:澳門近年來在區域合作的過程中,曾多次參與「粵港澳大灣區」概念的醞釀、推動等工作。可否介紹相關的經歷和成績?

崔世安:2015年國家發佈《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首次提到「粵港澳大灣區」。2016年,國務院頒佈《關於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充分發揮廣州、深圳在管理創新、科技進步、產業升級、綠色發展等方面的輻射帶動和示範作用,攜手港澳共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世界級城市群。構建以粵港澳大灣區為龍頭,以珠江-西江經濟帶為腹地,帶動中南、西南地區發展,輻射東南亞、南亞的重要經濟支撐帶」。澳門特區政府對此高度關注。

2016年9月,國家發改委對外發佈《關於貫徹落實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強調要「深化泛珠三角區域合作,支援廣東省會同港澳共同編制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至2017年3月,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正式列入國家的政府工作報告。在這一階段,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已經著手與廣東省政府、深圳市政府等,啟動商討關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的研究工作。

澳門特區成立17年以來,在中央的支持及指導下,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得益于祖國堅強的後盾和澳門市民的包容共濟、務實進取的精神。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是新時期下澳門融入內地發展、提升自身發展的大好機會。澳門將進一步加快「一中心、一平臺」建設,透過區域的融合發展,為澳門青年、專業人士、中小企業創造更多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南都: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規劃方面,澳門已經開展了哪些工作?

崔世安:對於共建粵港澳大灣區的呼籲,澳門是最早一批回應及開展研究的城市之一。早在2015年,澳門與深圳已簽署《關於深化深澳合作共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備忘錄》,與深圳有意發揮地域優勢,抓住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機遇,在經貿、金融、文化、創新創業等方面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係,努力形成開放互動、區域協同的合作新格局。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納入國家戰略,特區政府已邀請專家學者和相關的政府部門啟動了研究工作,現正有序地對珠三角主要合作城市開展深度調研,力求更精准地定位並與各城市展開深度合作,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規劃中能更準確地描繪澳門。

澳門將配合國家規劃的制訂,深度研究、廣泛宣傳,並引導社會參與,結合社會、專家學者的建設性意見,將澳門的意見融入到國家規劃當中。

最近張德江委員長在視察澳門時提出三點意見:珍惜經驗、築牢根基、促進發展。希望澳門社會各界能抓住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定位,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實現自身更好發展。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將帶頭深入學習、領會中央的指導精神及要求,並帶領社會各界進一步凝聚共識,搶抓機遇,積極對接「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坐上國家發展的快車,將理念轉化為行動,將願景轉變為現實,促進澳門自身發展並為國家發展服務,將「一國兩制」偉大事業不斷向前推進。

談區域合作

需要在中央支援下凝聚各方力量共商共建

南都:目前已有粵澳合作、港澳合作、泛珠合作等,與這些區域合作相比,你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對於澳門的區域合作而言,會有哪些獨特的意義?

崔世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正式列入國家的政府工作報告,意味著繼京津冀協調發展、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三大戰略之後,這項國家級的重大規劃將成為新時期國家的重大發展引擎和動力來源。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及「一帶一路」承載了國家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和行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歷史性的,跨越不同社會制度的創新合作,它將進一步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為世界提供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經驗。

如何珍惜發展的時代機遇,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規劃,意義重大。如何將其建成具有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進一步地深化「一國兩制」的實踐,需要在中央支援下,凝聚各方力量,共商共建。

澳門將會連同大灣區的夥伴城市一起,秉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理念共建大灣區,加快制度創新和融合發展,促進基礎設施建設互聯互通,實現商貿環境、社會保障、教育醫療、多元文化和生態文明的協調統一。長遠而言要促進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及最優化配置,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灣區大市場。

南都:澳門早於2015年與深圳簽署了共同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備忘錄。目前澳門與廣州、深圳、珠海、中山、江門等均有實質性合作。在與大灣區不同城市的合作方面,有何側重,特色是什麼?

崔世安:依照《粵澳合作框架協定》,我們要深化與大灣區內地各城市在社會民生福利、文化教育、通關便利化、生態環保、檢驗檢疫等多領域合作。

特區政府會繼續積極引導業界參與廣東自貿區建設,加快推進在珠海橫琴的「粵澳合作產業園」及「粵澳中醫藥科技產業園」建設,共同推動中山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的建設,支援澳門中小企業、青年人到內地發展,創新創業和就業。我們期望在區域合作中增強民生福祉和協助市民發展進步,讓更多的澳門市民及企業有參與感和獲得感,推動澳門與內地的融合發展。

港澳方面,港澳民間向來關係密切。兩個特區政府在中央的支持下,長期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隨著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及建設的推進,預期港澳特區的合作將繼續深化,兩地的民生福祉將得到進一步的保障和發展。

談澳門定位

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發展中的地位和功能

南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可以成為國家聯通「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與香港及珠三角城市相比,澳門在這方面有哪些優勢?

崔世安:近年,澳門始終堅持提升自身發展素質能力和加強區域合作「兩條腿走路」的發展策略,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發展可持續發展。

在長期的發展歷程中,澳門逐漸形成了一些比較優勢。在國家全面發展、擴大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下,澳門更應思考如何發揮我們的獨特優勢,提升澳門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

澳門正積極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利用澳門旅遊培訓的專業優勢,輸出更多的優秀產品及服務,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澳門將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橋建成後的契機,提升通關便利化水準,聯合開發並推廣「一程多站」旅遊產品,提升大灣區旅遊的國際影響力。

澳門正在推進的「一中心,一平臺」建設的優勢,結合兄弟城市的需求,以「互補共贏,協同發展」為原則,透過澳門具有發展勢頭的會展、特色金融、中醫藥等新興產業,發揮專業優勢,輸出高端服務,「引進來,走出去」,推動經濟發展和就業,促進經濟適度多元推進。

澳門會更好地利用廣東自貿區建設的契機,推進橫琴粵澳合作產業園的建設,提高合作的成效,增強粵港澳大灣區的區域競爭力。

南都:你擔任行政長官以來,澳門的區域合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未來在與珠三角各個城市合作方面,如何進一步加強合作深度和廣度?有哪些抓手值得關注?

崔世安:在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時,要注重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明確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尤其要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致力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創新及可持續發展的美麗灣區。

澳門在國家「十三五規劃」中有明確的定位,而且經過廣泛的諮詢,已制訂特區首個五年發展規劃,對接「十三五規劃」。我們將有序落實澳門五年發展規劃與「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有機結合,努力將澳門打造成旅遊休閒、宜居、安全、健康、智慧、文化、善治的城市,爭取到本世紀30年代中期,將澳門建成一個以休閒為核心的世界級旅遊中心,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宜居、宜業、宜行、宜游、宜樂的城市。

同時,積極建設中國與葡語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致力協助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泛珠三角各省與葡語系國家乃至歐盟國家地區有機地對接,成為區內具有葡語國家影響力和廣域輻射力的服務平臺,提升在區域發展中的支點作用,進一步發揮澳門自由港制度優勢,在對外開放特別是在促進中國與葡語國家交流合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談未來機遇

加大對澳門人才的培養給澳門帶來更大的獲得感

南都:你擔任行政長官後,曾多次前往廣東珠三角城市考察,尤其是有針對性地連續考察廣州、東莞、珠海等城市,推動了粵澳更深度的合作。目前特區政府在考察珠三角城市方面有何計畫?

崔世安:為參與編制《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的相關工作,我已指示澳門特區政府有關部門近期將考察粵港澳大灣區多個主要合作城市,展開調研工作。

這次調研工作將由行政長官辦公室牽頭,邀請了經濟財政司、社會文化司等部門參與,重點考察珠三角9市的最新規劃和重點專案,為研究提出澳門與珠三角9市的合作收集資料、匯總思路。

南都: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會給澳門青年及中小企業帶來什麼機遇?

崔世安:在規劃及推動落實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中,要將「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用好用足,利用我們推進「一中心、一平臺」建設以及促進經濟適度多元的定位,努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實現與內地共同發展、共同進步,讓澳門社會各業及市民有更大的獲得感。

要真正提升澳門自身的素質,要參與區域合作,都離不開對澳門人才的培養。一方面,特區政府會加大對本地教育培訓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會透過區域合作,多方面支援鼓勵青年成長成才。

在國家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2017年內地高校大幅增加招收澳門學生的保送名額、保送高校數量、保送專業,並原則上對澳門學生開放所有專業。澳門學生到內地優質大學升學的機會將會大幅提高。

對於在內地讀書的學子,特區政府會實施「在粵就讀澳門學生學費津貼計畫」,有序地向有關學生提供學費津貼。同時,透過開辦暑期課程和安排參觀學習活動,加深在粵就讀的澳門學生對國家發展和澳門社會的認識和關心,培養其愛國愛澳情懷及加強公民意識。

特區政府也大力支持青年創新創業,進一步完善對青年創業的配套支持,並鼓勵青年參與區域合作,透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相信都有助進一步拓寬青年創業的發展空間。

灣區高見

要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致力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創新及可持續發展的美麗灣區。

澳門將進一步加快「一中心、一平臺」建設,透過區域的融合發展,在優化及提升旅遊休閒、會展、中醫藥、特色金融等產業基礎上,著力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為澳門青年、專業人士、中小企業創造更多發展的空間和機會。

澳門將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橋建成後的契機,提升通關便利化水準,聯合開發並推廣「一程多站」旅遊產品,提升大灣區旅遊的國際影響力。

南都觀察

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戲

「只要路子對、政策好、身段靈、人心齊,桌子上也可以唱大戲。」

這句話,既是對澳門回歸祖國後的總結,也是未來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9+2城市群規劃中的一個期待。

澳門的發展一直受到空間資源的困擾。面積不到珠三角城市的一個區甚至一個鎮,經濟體量亦不及香港,屬於微型經濟體。但澳門這些年來可謂是長袖善舞,用對路子、善用政策。

比如,澳門和鄰居珠海,圍繞土地等關鍵字進行合作。從2009年至今,澳門參與了橫琴近6平方公里的土地開發,共同開創了許多先行先試的創新政策。

這種分享政策紅利的經歷,又被複製並擴大到中山的翠亨新區、江門的大廣海灣新區、廣州的南沙自貿區。

再回首回歸初期,恰逢亞洲金融危機侵襲,澳門經濟負增長,但通過拆分賭牌,一張變三張,三張又各延伸出副牌。2003年後分享CEPA紅利……產業單一、空間局限的澳門,如何能唱出大戲?善於審時度勢的澳門給出了自己的思考,並每一次都踩在了時代的節拍上。

日前,澳門特區政府就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展開意見徵集工作,明確了三大定位:世界旅遊休閒中心;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三大定位,每一個都是一出大戲。旅遊休閒直指澳門在大灣區城市中的產業優勢;與葡語系國家商貿服務平臺,則被坊間輿論形容為「精准聯繫人」———借鑒香港經驗,提供定向、定點的仲介服務,做好內地與葡語國家的供求對接;文化的交流合作基地,則有助於發揮澳門優勢,提升在國際上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澳門大學教授郝雨凡認為,「一帶一路」是經濟輸出,更重要的是文化文明走出去,而澳門是重要的中西交流中心,可發揮文化輸出的作用。

未來澳門在大灣區中的8項重點工作,也指向「開放」、「創新」、民生福祉等關鍵字。

如今,澳門從坊間、學界到政府,對大灣區區域合作的醞釀、研究都非常重視,在灣區內「9+2」城市中,較早地探索了「大灣區」概念,並寫入了官方規劃。

優勢獨特,善抓機遇,又有珠三角城市的腹地支撐。搭上「大灣區」這輛發展快車的澳門,又將給粵港澳大灣區和世界帶來怎樣的驚喜?真的值得期待!

專家點評

澳門經濟建設協進會理事長楊道匡博士

大灣區群星閃耀澳門需與時俱進

澳門要在大灣區「群星閃耀」的城市群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與時俱進」。「一國兩制」的制度、完全自由港地位,以及國家賦予的「一個中心、一個平臺」功能,都是澳門的固有優勢。澳門大力發揮外聯功能,特別是發揮聯繫葡語國家市場的獨特優勢,就能為灣區內企業「走出去」承擔切實有效的紐帶作用。

澳門是個小微經濟體,產業相對單一,城市發展空間有限。可把握大灣區合作機遇,通過城市合作可以解決目前土地空間不足的問題,例如與中山、珠海建立「1小時生活圈」。

在灣區的建設中,澳門還可發揮優勢,和灣區其他城市各有一個有特色的合作專案,對任何一方來說,都應該是很大的利好。灣區的建設應更注重城市間的多元融合發展,而非單一城市的核心發展。

例如,深圳有著創新科技與高端製造業,需要發展實體經濟的澳門,是否可以利用投資基金支持深圳創新科技研發,共同開拓創新科技商業性市場?又例如,珠海有萬山群島,粵港澳三方可不可以借鑒全球典型的自由港政策,發揮三方各自資金和技術的優勢,共同開發?

還有一個重點是人才。未來全世界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只有引入高端人才,粵港澳大灣區才能等列國際知名的東京灣、紐約灣、三藩市灣。高等教育機構方面,目前只有香港擁有四所全球排名前100名的高校,粵港澳大灣區需加強人才資源儲備。澳門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加強人才引進的積累,產生「蝴蝶效應」。

(蔣樂進楊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