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什麼會食物過敏

  食物過敏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據悉,有關機構正在推動新一版的《GB7718預包裝食品標簽通則》強制要求標注食物的過敏原。

食物過敏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現在變成了一個「大問題」呢?

  食物過敏是如何產生的

食物過敏是人體免疫機制對外界「異物」的一種反應。當有「異物」進入人體時,人體的免疫機制就會作出相應的反應消滅」入侵者。而過敏,是因為身體對「異物」的反應太過激烈。

引發過敏的食物被稱為「過敏原」罪魁禍首一般是其中一些蛋白質的特定片段。正常人吃進這些蛋白質,身體會把它消化、吸收,「為我所用」。但當它們第一次進入過敏人群的體內時,人體會如臨大敵,經過層層動員和一系列連鎖反應,最後產生一種被稱為IgE的蛋白質。等到下一次那些特定蛋白片段再次光臨時,IgE就會啟動相應的「反恐機制」來應對。

這種反應太過「小題大做」了,產生的一些物質如組胺等,對人體的損傷遠比「敵人」大。

  哪些食物會引發過敏

理論上說,任何食物都能導致過敏。按照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統計,他們接到過的報告中,有超過160種食物能夠引起過敏,其中最主要的有八種:牛奶、雞蛋、花生、堅果(如杏仁、胡桃等)、短、小麥、魚、越海鮮(如螃蟹、蝦、龍蟲下等)。

美國人中90%以上的食物過敏來自於這八種過敏源,所以它們也就成為了美國食品必須標注出來的「八大過敏原」。

不同人群的「大過敏原」不盡相同。比如在歐洲,很多人對芥末和芹菜過敏;在曰本,對大米過敏的不少(所以日本在通過轉基因手段消除大米的過敏原);在北歐,鱈魚過敏也比較常見。

  過敏的症狀

食物過敏的症狀主要表現在皮膚、胃腸和呼吸道上。

皮膚症狀通常有風疹、水腫和瘙癢等;胃腸症狀包括急性嘔吐、腹痛和腹瀉;呼吸道症狀則有喉頭水腫、咳嗽、嗓音改變以及氣喘等。這些症狀不一定全部都發生,可能只是其中一些,也可能還有其他症狀,比如低血壓和心率障礙之類。輕微的可能只是瘙癢、水腫等不適,嚴重的可能導致窒息,危及生命。

過敏症狀與其他不少疾病的症狀相似,所以長期以來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關注。而診斷食物過敏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生活中,人們吃了某種食物之後出現了上述症狀,只是「有可能」是過敏,同樣也有可能是其他因素導致的,所以通過自己的經驗來判斷一個人是否過敏相當不可靠。

在醫學上,皮試可以用來檢測是否過敏,但這種檢測也有相當高的「假陰性」——檢測結果是不過敏,但是實際可能過敏。

現在人們對於食品安全與健康的關注越來越高。尤其是孩子,出現了不適家長都會積極去尋找原因,食物過敏也就越來越多地被發現了。

食物過敏仍是「不治之症」

  食物過敏可以治療嗎?

就目前的醫學進展而言,食物過敏還是「不治之症」。一旦確診,現實可行的「治療方案」就是避免吃任何含有該過敏原的食物。如果誤食出現過敏症狀,所有的治療手段都是處理症狀,並不能解決過敏問題。如果再次誤食,一切還是照舊發生。

在理論上,有可能通過傳統的「免疫療法」來「脫敏」——從無到有,從少量到大量地給患者吃含有過敏原的食物。在研究中,這種方法有過成功的例子。雖然它簡單易操作,但是如果操作不慎引發嚴重反應,就是得不償失,所以到目前還沒有得到監管機構的認可。對於普通公眾,還是不要輕易嘗試。

科學家們也在研究其他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案。有一些成功的動物實驗,不過距離能夠應用到人身上,還有相當的距離。

  標注過敏原的好處

飾過敏有可能導妒重的後果。美國全社會對食物過獅常關注,賊取了很多措施敏者誤食。儘管如此,每年因為食物過敏醫院急診的人次仍高亡的可能多達一二百人。

不同的人引發過敏所需的過敏原量不同,嚴重過敏的人可能只要其他食物混入一點過敏原就可能中招。在當今社會,許多食品中都含有多種原料,很可能其中的某些原料就含有過敏原。

比如,某種飲料使用了卵磷脂作為乳化劑,而卵磷脂來源於大豆,那麼就有可能帶入過敏原。

再比如我們熟悉的醬油。原料中含有大豆和小麥,也就含有大豆蛋白和麵筋蛋白,對於大豆蛋白過敏和麵筋蛋白過敏的人群,醬油也就同樣有潛在的威脅。2007年,美國FDA發佈了對「無麵筋蛋白」的標注要求,規定麵筋蛋白的含量要低於20ppm(即每公斤20毫克),而普通的麵粉中含量是每公斤一百多克。

食物過敏的人需要時時刻刻避免任何含有過敏原的食物。而且,這不是幾天、幾周、幾個月的事情,而是幾+年如一曰的堅持。稍一鬆懈,就可能中招。加工食品原料中還可能有多種其他原料組成的「複配原料」有的過敏原很可能就被忽略了。對於那些食物過敏的人,要麼「一棒子打死」,所有的加工食品都不吃,那麼就只能冒著中招的風險去吃。

強制性地標注出食物含有的過敏原,可以讓人們的生活更容易一些——從食品標籤上,可以明確看出含有哪些主要的過敏原,也就可以幫助人們選擇能吃的加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