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城市群怎樣成為「世界級」

如果長三角城市群能在制度創新、產業分工等方面有所突破,能為珠三角、京津冀等其他城市群提供發展範本

5月中旬,國務院常務會議審批通過了《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提出培育更高水準的經濟增長極,到2030年,要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級城市群。

作為全國最大、經濟效益高、要素流動快的區域,長三角城市群以僅占全國2.1%的國土面積,集中了全國20%的經濟總量,被視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只要政府因勢利導,到2030年,長三角城市群完全有能力建設成與世界五大城市群並肩的世界級城市群。」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胡家勇告訴《瞭望東方週刊》。

「長三角城市群規模大、基礎好、市場化程度高,政府改革的新措施相對來講做得比較到位。」胡家勇認為,「如果長三角城市群能在制度創新、產業分工等方面有所突破,能為珠三角、京津冀等其他城市群提供發展範本。」

長江經濟帶最後一塊規劃拼圖

其實,長三角城市群只是未來中國城市群大部隊中的一員。

根據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安排,未來五年中國要建設19個城市群,分別為: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山東半島、海峽西岸城市群開放競爭水準;培育中西部地區城市群,發展壯大東北地區、中原地區、長江中游、成渝地區、關中平原城市群,規劃引導北部灣、晉中、呼包鄂榆、黔中、滇中、蘭州-西寧、寧夏沿黃、天山北坡城市群發展,形成更多支撐區域發展的增長極。

國家發改委官網披露的資訊顯示,截至目前,已有長江中游城市群、哈長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等4個城市群規劃獲批。除上述已批復規劃外,北部灣、中原等城市群規劃也已納入今年的年度工作安排。

與中國其他城市群相比,長三角區位條件優越、經濟基礎雄厚。並且,長三角城市群範圍內的絕大部分地區,處於核心城市上海的3小時經濟圈內,核心區城鎮化水準超過60%。其對長江經濟帶等發展戰略的推進,影響巨大。

2013年3月,李克強就任國務院總理後首次基層調研的地點,正是長三角城市群。

「長江經濟帶涉及5個城市群,以長三角、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大跨區域城市群為主體,以黔中和滇中兩大區域性城市群為補充,其中長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規劃已經頒佈,長三角城市群規劃出臺才能使整體規劃完整。」上海社科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所長郁鴻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分析。

長三角城市群在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中也有重要地位。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指出,優化提升東部地區城市群,建設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世界級城市群,提升長三角、長江中游、成渝三大城市群功能,發揮上海「四個中心」引領作用。

合肥入圍背後

此前,2015年8月,長三角城市群規劃基本完成初稿,其後徵求相關部委、地方以及發改委相關司局的意見進行修改,反反復複進行了幾輪。

「雖然城市群是歷史自然條件下形成的,但是形成城市群一定要有規劃。通過規劃使得分工更加合理,交通,基礎設施更加配套,產業相互連接,甚至產業鏈更加延長。」國家發改委國土研究所原所長肖金成告訴《瞭望東方週刊》,「江蘇、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中哪些城市覆蓋?哪些城市不覆蓋?此前爭議很大。」

「最終方案也沒有覆蓋全部地級市,城市群應該是優勢互補,不是拉郎配入夥。要看經濟聯繫、交通的通達性等,區位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胡家勇說。

值得一提的是,合肥都市圈正式成為長三角新成員。

在2010年國務院批准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區域規劃》中,長三角以上海為核心,滬蘇浙25個城市中16城市為核心區,其餘為輻射區。長三角的範圍明確為滬蘇浙,並未納入其他區域。

2014年頒佈的《國務院關於依託黃金水道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指導意見》,首次提出,「長三角」是指以上海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為副中心的城市群,而此次《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更是明確了合肥都市圈的納入。

從此,長三角的範圍從原來的「兩省一市」擴展到目前的「三省一市」。

「合肥是重要的科教文化基地。合肥都市圈的加入,可以與長三角其他區域的科技創新、產業轉移相對接,協同效應更為明顯。」鬱鴻勝分析。

安徽近日出臺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把合肥經濟圈打造成全省核心增長極。到2020年,合肥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萬億元,成為長江經濟帶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區域性特大城市,人均收入力爭達到長三角城市群平均水準。

新經濟與新模式

「此次規劃的一大亮點就是,明確提出‘帶頭發展新經濟’。新經濟具有集群效應,可以形成東中西部完整的產業梯度轉移,並在產業遷移過程中優化資源配置。」胡家勇認為。

長三角地區目前是中國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區域。資料顯示,長三角區域的55個縣級行政單位,工業總產值在30億~100億元之內,這些數量眾多的中小城市正在成為製造業的集聚地。

作為沿海終點和長江水道下游,長三角從蘇南鄉鎮企業模式和浙南草根創業模式起步。現在,長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正經歷著深刻的變化,傳統經濟很難再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要轉變發展方式,就要發展「新經濟」。

從規劃的具體內容來看,長三角城市群發展規劃所確立的改革方向,正是當前中國發展的重點和難點所在。「長三角城市群所要承擔的正是改革突破者和試驗者、帶頭者的角色。」鬱鴻勝說。

具體來說,長三角要帶頭發展新經濟,強化裝備製造、資訊技術、生物制藥、汽車、新材料等高端製造業關鍵領域創新,發展金融、研發、物流等現代服務業,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作為中國外向經濟發展比較好的地區,在當前外貿形勢不是特別好的情況下,長三角地區可以加大外貿產品的轉型升級力度,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的力度、出口份額,加大服務貿易的力度等。」胡家勇認為。

更重要的是「制度層面一體化」

除了自身的產業轉型升級,長三角還要考慮不同區域的發展協同問題。

「隨著長江經濟帶的建設,在強調環境保護,不搞大開發的前提下,作為下游的長三角,在功能上也需要和上游、中游形成聯動,這就需要對長三角的功能作一些調整。」安徽省經濟研究院總經濟師周雲峰認為。

不過,長三角地區的內部協同同樣是待解的重要課題。

最新的規劃提出,長三角城市群要創造聯動發展新模式,構建以鐵路、高速公路和長江黃金水道為主通道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促進資訊、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不過,在研究者看來,這還不是長三角地區跨區域合作的核心。

鬱鴻勝認為,城市群合作分三個階段:前期是佈局合作階段,大多數城市群目前正處在這一階段;中期是生產要素合作階段;最深層次的是制度合作階段,需要對社會、生態、人口、環境等進行綜合考慮,目前,長三角城市群已經進入到這一階段。

鬱鴻勝說,此次規劃的通過,意味著長三角一體化已進入深水區,需要在機制上形成各城市合作的動力,這包括政府政策的合作、政府機制的合作、政府制度的合作。

「相應的,這種合作會存在一定難度,主要表現在行政區劃的阻力等方面。」鬱鴻勝說。

比如,由於長三角地區各城市在重點發展產業,重點招商專案、引資導向等方面有一定相似之處,因此不免在某些項目上存在競爭。由於政府招商時對「短、平、快」的項目更感興趣,難免陷入「傾銷式」競爭之中,並以比照政策優惠的方式來吸引投資。這些,難免導致統一的市場體系被行政區劃所割裂,行政區產業結構呈現趨同態勢,公共基礎設施難以完全實現共建共用等問題。這就需要推進政府層面的一體化。

「當前長三角任何政策出臺,都要考慮區域發展的戰略,也就是說區域內各自所實施的一些地方性政策,都要考慮溝通發展、抱團取暖、互通互融聯動發展。」胡家勇認為。

(萬宏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