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巴拿馬建交的幕後玄機

「進一步加強兩國關係的最好時機」

「我向全國和世界宣佈,今天,巴拿馬共和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係。」

當地時間6月12日,巴拿馬總統巴雷拉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宣佈與臺灣「斷交」,與大陸建交,「我堅信這是我們國家應該走的正確道路。」他說。

巴拿馬是個國土面積只有7余萬平方公里,人口僅400多萬的中美洲國家。該國領土雖少,卻因巴拿馬運河聲名遠揚,此運河連通太平洋與大西洋,是世界上重要的航運水道之一。全球每年近6%的貿易運輸都需通過巴拿馬運河,有「全球貿易晴雨錶」之稱。

「這是一個歷史性時刻,中巴關係掀開了新的篇章。」外交部長王毅說,巴拿馬總統宣佈建交宣言的同時,他正在北京與巴拿馬副總統兼外長德聖馬婁舉行會談,會談結束後,雙方外長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巴拿馬共和國關於建立外交關係的聯合公報》。

秘密商榷、「突襲」建交

有關巴拿馬與大陸建交的過程也從各方透露出來。

據《參考消息》引述臺灣媒體報導,6月17日,臺灣前駐巴拿馬「大使」曹立傑返台,他走下飛機,看到親自接機的臺灣外事部門負責人李大維,與他握手擁抱,並將「使館」降下的旗幟交給李大維,曹立傑向李致歉,語帶哽咽。

報導中稱,巴拿馬政府是在高度保密情形下運作「斷交」事宜,過程僅巴拿馬總統、副總統、一名副外長與一名外交部行政人員知情。

實際上,巴拿馬總統正式宣佈這一決定之前,巴拿馬和中方便已開展了數月的談判。談判背後的主要推手是兩國的商業機構,這些機構在過去幾年裏一直極力主張巴拿馬「棄台奔陸」,商界巨頭更是把目光投向了來自大陸的投資。

有消息人士分析,巴拿馬與臺灣「斷交」主因便是經濟,他指出,中國大陸近3年在巴拿馬爭取所有重大建設項目,包括港口、地鐵與公路等工程,規模達256億美元,最近3個月更增加超過80億美元貸款。

「大家等待中巴建交已經很久了。」巴拿馬首都巴拿馬城市長何塞•布蘭登說,巴拿馬有眾多華人和較高的中文使用率,不少美味的中餐館,中巴文化相互交融,都有利於中國大陸投資者在巴拿馬建立業務,或將巴拿馬作為拉丁美洲業務的總部。

《參考消息》也援引國外媒體報導稱,一些曾參與建交過程的巴拿馬人員透露,正式建交4周前,巴拿馬派出了一個外交團隊赴北京,自此兩國建交進程開始加快。

巴拿馬副外長因卡皮耶稱,巴拿馬過去就有與中國建交的打算,但時機不成熟,雙方建交是「在正確的時刻做了正確的事」,並非「交易」,相信巴拿馬與中國一定能保持長期、穩定關係,兩岸之間有著「九二共識」,「巴拿馬承認這一事實」。

不僅如此,巴拿馬總統在接受臺灣媒體採訪時,更親自解釋了巴拿馬為何選擇在此時與臺灣「斷交」。據環球網6月22日引述,巴雷拉稱2008年,馬英九贏得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臺灣和大陸「外交休兵」,兩岸從經貿到觀光等各方面的交流「是個成功故事」;突然,政治情況改變,他曾公開建議訪問巴拿馬的臺灣領導人,兩岸應緩和關係,「如果外交休兵結束,巴拿馬就會改變外交承認」。

而就在去年,蔡英文高調訪問巴拿馬,並與巴雷拉會面。但巴雷拉稱,近來待巴拿馬再問:「外交休兵」存不存在?還是已結束?得到的答案是「結束了」,於是巴拿馬開始和北京談判協商。

據報導,「斷交」兩周前,臺灣接到巴拿馬與中國大陸展開「政治對話」的相關情報,但研判是「開啟對話」。可是到了斷交前的48小時,有消息稱,巴拿馬政府將召開記者會,可能宣佈與台「斷交」,臺灣外事部門與駐館人員徹夜未眠,直到「斷交」前40分鐘,巴拿馬正式告知時,台方仍持續遊說,甚至通過人在日本的巴國總統胞兄從中斡旋,但最後對方表示「大勢已去」。

同時,據巴雷拉透露,他曾在與臺灣「斷交」前三四小時打電話告知美國。並稱「斷交」過程美國一直知悉,巴拿馬早在三四個月前,就和美國外交官員談過,如果兩岸的「外交休兵」結束,巴拿馬就會改變外交承認,「我們不需要得到誰的許可,巴拿馬是主權國家」,和美國有很堅實的夥伴關係,但「我們是主權獨立的國家」。

事到如今,蔡英文上任1年1個月以來,臺灣先後遭遇聖多美及普林西比島、巴拿馬「斷交」風波,「邦交國」只剩下20個,臺灣前領導人馬英九在「斷交」當日受訪時稱,對於這樣的結果「感到很遺憾,但不覺得意外」。

「馬塔秦」、「華工亭」與「運河華人」

「中國大陸在巴拿馬經濟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目前,中國已成為巴拿馬運河的第二大用戶和巴拿馬科隆自貿區的第一大貨物供應國。同時,巴拿馬也已成為眾多中方大型企業進入美洲市場的重要門戶。我堅信,兩國關係到了進一步加強的最好時機。」巴拿馬總統巴雷拉說,巴拿馬沒有要求任何東西,「什麼都沒有」,不過,他提到自己2007年訪問上海,參加特奧會時,看到中國經濟發展,留下深刻印象,他當時就告訴北京,如果他當選總統,會在外交關係上轉向北京。

巴拿馬與中國距離雖遠,但卻有較深淵源——160多年前,搭載著第一批華人的船隻歷經艱辛,抵達太平洋彼岸的巴拿馬,開啟了雙方交往的百年滄桑歷程。

巴拿馬鐵路沿岸,有一個車站名為「馬塔秦」,以周邊一個小村莊命名,而「馬塔秦」的意思便是「已死的中國人」。

1848年,一家美國財團成立巴拿馬鐵路公司,承修橫貫巴拿馬地峽的鐵路。該公司到中國南方城市「招工」,在1851年至1865年間共招募了兩萬華工。

這些來自南方城市的華工被分配在巴拿馬鐵路西段工地上,是修築巴拿馬鐵路的主力。可這裏叢林密佈、蚊蟲肆虐、疫病流行,再加上日夜開工的進度、又熱又濕的氣候、缺醫少藥的條件,一千多名華工染上了黃熱病和病毒性痢疾,一一倒在巴拿馬運河的工地上。

「華工死亡人數比全路所用的枕木還要多。」有當地人聽祖輩說起,當時有人把巴拿馬鐵路稱為「死亡鐵路」,鐵路工地每天都開出一趟列車,將死人運往萬人坑埋葬,就是現在的「馬塔秦」,其中大部分都是華工。

1856年1月,巴拿馬鐵路正式通車,營運僅4年的收入就超過原來的投資。1856至1904年,鐵路公司更是獲得了逾3700萬美元的巨額利潤。

而在舉世著名的巴拿馬運河中段,庫萊布拉山的山頂上,也矗立著一座涼亭,取名為「契約華工亭」,這是巴拿馬為紀念死去的華工而修建。

1881年,巴拿馬運河在法國人的主持下動工,卻因方案設計不周失敗。此後,運河工程由美國人負責。前後30年間,近萬名華工先後被通過各種方式從中國招來開鑿運河,其間有數百人喪生。

1914年,巴拿馬運河終於竣工,成為現代工程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經過百餘年的運營,巴拿馬運河至今仍是全球貿易貨運的「黃金水道」,運河上經常可以看見中國貨輪的身影。

可據統計,為了修築巴拿馬鐵路和運河,共有兩萬名左右的華工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當年參與運河修建的倖存華工後代已在巴拿馬定居,為當地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為此,當地還誕生了一個新詞「運河華人」,借指那些參與運河修建、擴建和管理的人們。

與先輩們篳路藍縷,異國謀生不同,今天的不少華人已經成為當地社會各領域的佼佼者。黃華彥自大學畢業後就進入運河管理局工作,他的祖輩同大多數華工一樣來自廣東。經過幾十年的不懈打拼,黃華彥如今已成為執行副總裁,是運河管理局中職務最高的華人,獲得很多人的尊重。像黃華彥一樣融入當地主流社會的華裔代表還有很多,除了不少華人企業家外,巴拿馬歷史上也曾出現過華人部長、國會議員等政界要員。

巴官方統計顯示,在該國400多萬人口中,約有15萬華人,是拉美地區最大的華僑聚集區之一。2004年,政府宣佈每年3月30日為「全國華人日」,以此肯定華人對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貢獻。

除了土生土長的巴拿馬華裔外,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也來到巴拿馬拓展業務。中遠海運的貨輪能成為在巴拿馬運河擴建後的首航船舶,是企業實力的體現。中遠海運一直是巴拿馬運河的重要客戶,運河擴建工程中的部分新船閘閘門就是通過中遠的貨輪運送。

此外,包括中國銀行、華為、中港灣等中國企業也都在巴拿馬設有分支機搆。為此,巴拿馬總統巴雷拉在電視講話中還不忘提及,他已經要求巴拿馬政府儘快與中國簽署旅遊、商貿、移民、農業、教育和海事方面的合作協定,為兩國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共贏的雙邊關係打下堅實基礎。

「我相信,巴拿馬與中國建交,將為兩國人民帶來福祉,並造福下一代。」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