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鄧小平會見的首位香港同胞為何是金庸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先生的武俠世界裡,有刀光劍影的江湖天下,有纏綿悱惻的愛恨情仇,大愛大義感動無數人。1981年,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單獨會見的第一位香港同胞,便是金庸先生。

交往

說起金庸與鄧小平的交往,還得從金庸對中國共產黨的了解和認識說起。金庸在進入香港報界的初期,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是迷茫又充滿恐懼的。原因是他的父親查樞卿在祖籍浙江海寧縣袁花鎮土改鬥爭中作為地主受到鎮壓。

1959年,金庸憑8萬港幣創辦了《明報》,開設社評專欄,對世界時事加以評述。一年300多篇社評,全由他親筆撰寫,觀點之鮮明,語言之犀利,讓發行量不多的《明報》成為香港知識分子心目中的第一大報,也使他迅速成為政治圈中的重要人物。

金庸思想明晰,對政治局勢的預測視角獨到,在港台有著一大批比迷他小說還迷的「金迷」。他的政論文章透露出鋒利的現實政治眼光。「文革」開始後,他在《明報》上開闢了「北望神州」專版,每天都刊登有關大陸的消息。他對「文革」的抨擊是尖銳的,堅信「文革」是錯誤的。例如金庸對於紅衛兵揪鬥劉少奇和鄧小平表示了極大的不滿。金庸還針對林彪和江青一伙在香港《明報》上不斷發表措詞嚴厲的文章,這引起了他們的反感,但是林彪和江青一伙對於香港《明報》又鞭長莫及。香港《明報》在那一時期曾被內地列為「反動報刊」。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內地形勢日新月異,這激起了金庸早日返回內地看一看的強烈願望。改革開放以後,他的思歸之心也與日俱增,而鄧小平的出山給金庸心里帶來了更大的興奮。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一直很欽佩他(指鄧小平)的風骨,這樣剛強不屈的性格,就像是我武俠小說中描寫的英雄人物。」

面對鄧小平在國內實行的撥亂反正政策,金庸在振奮之餘又利用為《明報》寫社評的機會,對內地出現的大好形勢不斷加以贊美與謳歌。有一段時間,金庸幾乎每天都看新華社電訊,然後親自提筆撰寫贊許的文章。金庸在《明報》上如此關注和贊許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讓《明報》與此前相比煥然一新。也就在1981年的春天,金庸正式向新華社香港分社提出想訪問內地、親往北京的請求。黨中央對於金庸的這一請求非常重視,雖然《明報》從前曾經發表過一些過激的言論,但是金庸和他的《明報》在「文革」前後對中共所持截然不同的態度,足以說明這位素有武俠風格的作家和著名報人,在思想深處正在發生著變化。團結金庸和團結《明報》顯然對於1997年的香港回歸大有益處。於是黨中央對金庸渴望返回內地、親往北京的請求很快就作出了回應。

相見

1981年7月18日上午,鄧小平以中共中央副主席的身份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見金庸。

7月的北京,天氣炎熱,金庸鄭重其事,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帶著妻子林樂怡和一對子女,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廖承志的陪同下,走進人民大會堂。鄧小平穿著短袖襯衫,站在福建廳門口迎接,一見到金庸,立即走上前,熱烈地握著的他的手,滿臉笑容地說︰「歡迎查先生回來看看。你的小說我讀過,我們已經是老朋友了。」並同金庸及他的妻子和子女合影。金庸對鄧小平說︰「我一直對您很仰慕,今天能夠見到您,感到榮幸。」鄧小平笑口盈盈地說︰「對查先生,我也是知名已久了!我這是第三次重出江湖啊!你書中的主角大多是歷經磨難才終成大事,這是人生的規律。」

在金庸看來,鄧小平是郭靖般的英雄人物。鄧小平對金庸也早已熟知,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自江西返回北京,就托人從境外買到一套金庸小說,很喜歡讀。金庸《明報》社評他也是知道的。從70年代後期起,金庸在《明報》熱烈支持鄧小平主張的改革、開放政策。他認為「鄧小平有魄力、有遠見,在中國推行改革開放路線,推翻了以前不合理的制度,令人佩服。真正的英雄,並不取決於他打下多少江山,要看他能不能為人民百姓帶來幸福」。

在中共領導人中,他最想見的就是鄧小平。鄧小平在人民大會堂正式單獨會見的第一位香港同胞便是金庸。一個多小時的會見,氣氛歡快,賓主談笑間,有「英雄所見略同」的思想火花。鄧小平在交談中明確告訴金庸,回到香港告訴你的朋友,對他們說不要擔心,生活不會有大改變。

回到香港,金庸對中國政府恢復行使香港主權的一系列「動作」都「預測」得相當準確。如,1981年12月26日,金庸在《明報》的一篇社論中指出︰「我一向主張香港盡可能現狀不變,因為這最安全,對大多數人有利。」這是金庸對香港問題的一貫態度。他曾就香港回歸問題發表了著名的政論文章《關於香港未來的一個建議》,提出了三個觀點:一、香港是中國的領土;二、香港現狀不變;三、中國如決定收回香港應在15年之前通知英國。中國政府將會在1997年之前的15年宣布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並宣布香港的現狀將維持不變——這次會見可能給金庸的「預測」墊了一個「底」。顯然,金庸十分了解鄧小平對香港的一貫立場。

支持

1982年9月24日,中英雙方領導人鄧小平、撒切爾夫人就中國收回香港問題進行實質性的會談。

金庸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高度評價「一國兩制」是「一言可為天下法」。1986年4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的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成立了起草基本法的五個專題小組,金庸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專題小組負責人,同時擔任經濟專題小組的成員。

1988年,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期間,金庸和香港著名實業家查濟民聯名提出過一個著名的「雙查」方案,主張在制定行政長官和立法會的產生辦法時,應從香港的實際情況出發,體現均衡參與、循序漸進地發展民主等原則,反對急於搞「普選」。這兩個方案即︰「香港政制過渡應實行循序漸進的民主選舉的主流方案」。後來,金庸又撰寫了《關於今後香港特別行政區政治體制》的論文,為後來的《香港基本法》廓清了基本的走向。

1995年12月28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7次會議經過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組成人員名單。金庸也在這個名單之中,被任命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籌委會的成立,標誌著中國在香港恢復行使主權進入具體實施階段。從此,金庸全身心地投入對香港回歸祖國的事務工作中。

(葉介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