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大灣區建設有助本澳打造開放型經濟模式 博言

「2017粵港澳合作論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高層峰會」近日中山市隆重舉行,各級各界領導嘉賓齊聚,激揚智慧,共襄盛舉,意義重大,規格甚高,副國級別的前香港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及全國人大常委、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黃華華等親自指揮及出席,可見,對於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中央當局已是下決心將此舉辦好落到實處,這也是非一般的政策由中央層面到地方政府層面,層層都由地方主管大員負責,無疑對於落實大灣區的發展與中央之間的溝通,相信更是有「綠燈」的便利性。對於本澳而言,更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中央一直支持本澳打造「一中心一平臺」及經濟適度多元的社會經濟模式,配合參與大灣區的建設,相信將會給予本澳在未來經濟發展上將會增添更大的發展管道及機會,尤其在經濟發展的戰略上,有利本澳由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層面轉向開放型經濟社會模式。

繼在香港特區回歸二十周年期間,由習主席親自見證粵港澳主政負責人共同簽署發展粵港澳大灣區的共謀發展協議之後,在短短的一個月內,則再由三地政府共同聯合舉辦「二○一七粵港澳合作論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高層峰會」,論壇並以「面向全球、攜手共建、務實合作、共贏發展」為主題,論壇並有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等國家主要部門相關負責人出席,規格何等之高,重視層而何等之高,讓人可知,論壇的亮點特出,意義更是重大。當然,本澳亦是不落後於此,早前當局也是向社會各界收集建議及意見,特區政府更是積極配合中央及粵港兩地政府的政策。而作為澳門特區政府的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特區政府的政策「主腦」負責人劉本立在會上則指出,今後澳門特區政府將從三個方面作為推進重點,積極參與大灣區建設。一是更好地發揮澳門作為世界級旅遊休閒中心,塑造大灣區品牌,推動打造休閒灣區;利用澳門旅遊教育培訓優勢和旅遊發展經驗,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教育培訓基地。二是更好地建設澳門作為中國與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服務的平臺,充分利用澳門精準聯繫內地與葡語系、歐盟、東盟等國家的角色優勢,發揮澳門歸僑僑眷紐帶作用,推動區內雙多邊投資,為企業「走出去」開展投融資服務。三是著力打造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澳門將發揮擁有四百餘年中西文化交匯共存的人文積澱優勢,攜手大灣區其他城市共建文化灣區,同時在參與和助力「一帶一路」的「民心相通」工作方面作出貢獻。

粵港澳大灣區是極具發展潛力的世界級灣區,粵港澳大灣區已初步具備國際一流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的基礎。也正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張曉強所言的,,粵港澳大灣區需圍繞「以互助促互利、以共建促共贏、注重優勢互補、避免重複建設」的發展理念。首先,優勢互補攜手發展 。「香港可以發揮‘超級聯繫人’作用,內地可以支持港澳產業落地,提供廣闊內需市場、提供就業創業機會、拓展港澳發展空間 。」第二,制度創新共同發展。各地可以在構建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政府行政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事業共建共用、推動產業協同發展等方面進行合作,共同進行制度創新。第三,集聚高端資源。大灣區是中國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地區,集中了經濟特區、自貿試驗區、國家級新區、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試點試驗區等眾多平臺,政策優勢疊加,可先行先試。第四,文化認同。三地語言相通,文化相近,內部具有天然的認同感。同時,該區域在近代以來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東西方文明在此彙聚,具有開放包容的文化內涵。大灣區要利用「一環兩扇、兩屏六軸」的空間佈局,就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進一步提升市場一體化水準、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培育國際合作新優勢的六項合作重點,攜手打造全球最具發展空間的大灣區都市共同體,形成最具增長潛力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而國家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也指出,首先,應該有全球視野,由中央層面站在全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統籌謀劃,做好頂層設計;同時,發揮地方的創造性,先行先試、大膽探索、不斷創新。二是要整合資源,形成市場配置新機制,加快推進與開放型經濟相關的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公平開放、競爭有序的統一大市場,避免同質化競爭,做好規劃、標準的對接。三是創新驅動,培育創業新環境;大力營造競爭有序的市場環境、透明高效的政務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和合作共贏的人文環境,使灣區逐漸成為開放型世界經濟發展的引領區。四是開放引領,逐漸形成經濟實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優、發展最快,最具競爭力的城市群。五是轉型升級,全面提升在全球價值鏈定位。六是以「一帶一路」為統領,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

其實,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日前指出,四十年後的今天,從香港往返內地的方便程度已大大提升,不僅是交通更發達了,更是出入境限制大幅放寬,手續簡化。如果拿粵港澳大灣區與三大國際灣區相比,首先要認識到港澳與內地城市間的資金、人力等市場要素的交流情況。香港在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方面多年的發展中取得了不少經驗和成就,與國際市場無縫連接,是全球最開放的經濟體之一。他建議:一是粵港澳大灣區要實現同產業、跨產業的合作機會,二是促進三地人民交流溝通,尤其是青年人才的交流合作。廣東省副省長袁寶成表示,廣東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為重大發展戰略,深化與港澳特區政府的緊密合作,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達成的合作框架,在暢通要素便捷流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打造全球創新發展高地、共建金融核心圈、共建優質生活圈等方面求突破,做好與國家規劃銜接和政策落實,攜手港澳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灣區。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實力非凡,在開放發展方面居全國領先地位;經濟規模可與一流灣區並駕齊驅;市場化程度高,而且具有獨一無二的「一國兩制」政策優勢;創新科技和創新製造業潛力巨大,擁有一大批優質創新企業。稱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中擁有獨特定位和優勢,隨著交通一體化,香港與內地聯繫將更密切。

推動大灣區的發展,社會最為關注的就是人才資源不足的問題。世界三大灣區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經濟高度發達,創新能力都非常強,而它們的創新源泉,是有好的人才在支撐,應想方設法引進全球高端人才到粵港澳大灣區來發展。有學者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涉及到珠三角九個城市和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每個城市發展的基礎有所不同,法律體系、稅務制度都有所差異,要協同發展並不容易,存在很多困難。這情況下,需要中央來統籌和協調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定位、合作、發展、共融。世界級大灣區的打造,如果沒有國家級的高層次指導和統籌、規劃是難以想像,希望在國家層面的大力統籌下,可看到大灣區的願景早日呈現。人才對於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至關重要,對比內地幾個重要的經濟圈,粵港澳地區目前在高校建設方面,並沒有突出優勢。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世界級的大灣區,就需要世界級的人才,那麼就一定需要建設世界級強大的大學。在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中,深港合作最為矚目,應在提高國際化影響、金融服務、國際貿易拓展和專業服務等方面發揮獨特輻射示範作用。要讓香港普羅大眾感受到大灣區發展帶來的好處,在求學、就業、創業、養老等方面為港人北上提供便利,讓港人享受香港回歸、改革開放、灣區建設帶來的紅利。也有學者認為,大灣區作為一個城市的經濟體,對整個地區尤其是產業的帶動作用很明顯。像美國西部三藩市灣區,對加州和西岸的帶動,東部灣區的機器人、醫藥產業很發達,而且擴散到除美國之外的加拿大等周邊城市去。對整個大灣區來說,無論是對青年人,還是產業轉型升級都非常重要。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僅是產業轉型升級,還要把全世界最好的、最高端的人才吸引過來,在這裏創新創業,帶動整個大灣區經濟增長。希望粵港澳大灣區的香港、澳門,以及珠三角九個城市更好合作,把全世界最好的人才最高端的人才引進到這裏來,把全世界最好科技研發隊伍引到這裏來,把現有的產業鏈帶上去。粵港澳大灣區工業底蘊很好,有很多好的企業在這裏,下一步要力爭在互聯網方面、智能硬體等方面進一步提升。

可見,粵港澳大灣區的雛形已在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體現,凸顯了粵港澳合作在國家發展戰略中的巨大機遇及重要地位。「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層面的經濟規劃,其建設前景廣闊,這一戰略將為澳門帶來巨大的發展契機。「粵港澳大灣區」內將有9個內地城市,同時還有港澳兩個特別行政區,如此「一區兩制」,所能發揮的效應將遠遠大於簡單的「一加一」。據內地學者測算,珠三角9市2區的面積約為5萬平方公里,人口超過6600萬人,2015年片區GDP總量就達到8萬億元人民幣,粵港澳大灣區以不到全國0.6%的土地和不到5%的人口創造了全國約13%的經濟總量,其輻射半徑更可延伸至東南亞國家,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門戶,有助推動粵港澳企業聯合「走出去」。可以預期,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建立,將有助於加快港澳與內地經濟深度融合,把粵港澳大灣區實體化,將可令大灣區成為華南經濟火車頭,增加區域競爭力,而澳門作為中央指為世界休閒旅遊中以及及葡語系平臺的城區,在推動大珠三角地區的旅遊合作及貿易發展等方面,可發揮獨特優勢及更重要的功能,並且在國家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正如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日前所指出的,通過進一步改革開放創新,在符合「一國兩制」和基本法的前提下,儘量減少和消除區域間過時的行政壁壘,讓人員、資金、貨物和資訊四種要素在粵港澳之間暢順流通,通過市場力量集聚提升協同效應。要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效應,儘早制定簡化流通的政策,包括放寬港澳車輛進出內地的限制、簡化外國駐港企業和人員進入廣東的措施等。此外,過去粵港澳合作,港澳的主要作用是「引進來」,未來要更多發揮「走出去」的作用。

眾所周知,粵港澳大灣區將是一個超過日本東京灣區、美國紐約灣區與三藩市灣區的一個新生經濟體。在經濟發展的同時,灣區城市群正在打造的一小時生活圈,宜居、旅遊、綠色環保等元素相互疊加,綜上所述,粵港澳大灣區可能是世界上最好的一片熱土。粵港澳大灣區應借鑒東京灣區城市規劃經驗,通過大力發展軌道交通,實施跨界交通融合,打造一體化都市圈。」學者介紹了「雲軌」的性能表示,將與公共交通實現錯位發展,成為交通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過去大力發展經濟,忽視了環境保護,先污染再治理,代價巨大,教訓深刻。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不能重蹈覆轍,不能先堵死後治理,頂層設計,統籌規劃,聯合治汙,跨界交通融合,適度超前的交通系統規劃與建設勢在必行。同時,也值得關注的問題誻,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最大困難,就是有三個不同的法律區域,三個不同的關稅區,三個不同的貨幣區域。要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創造性地讓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全部暢通起來。希望能夠建立起一個充分的、有效的協調機制,真正突破行政壁壘,實現灣區融合發展 。建議一定是要在國家的主導之下,有一個國家層面的協調機制,去協調三個不同法律制度、三個不同關稅區、三個不同貨幣區域,大家可以真正地去合作,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和資訊流等各方面的融通。筆者也相信當局在推行大灣區的發展,大政策制訂之際,會考慮此方面的問題。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以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粵港澳大灣區已經悄然成為世界第四大灣區經濟。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總量超過1.4萬億美元,超過了三藩市灣區,介於俄羅斯和西班牙之間。對外貿易總額超過1.8萬億美元,並且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海港群和空港群。一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取得突破,一旦建立起來,會成為世界最大的城市帶。就現狀來看,唯有粵港澳大灣區能夠媲美矽谷所處的三藩市灣區,尤其是深圳高速發展的知識型經濟,為區域貼上鮮明的創新標籤。深圳的創新經濟以及金融服務、廣州的第三世界首都以及商貿服務業、香港的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地位再加上東莞、珠海、澳門等城市的物流、製造業等輔助,這裏將成為具有全球要素資源配置能力和影響力的世界級科技灣區。正有學者所言的,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前海、橫琴、南沙三大自貿區首先要創新粵港澳合作機制,引入港澳的體制資源和社會管理模式,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引領泛珠三角區域制度創新的試驗平臺和配套改革試驗區。粵港澳大灣區應在堅持「一國」共性前提下突出「兩制」的互補性,在有利於內地和港澳長遠發展的前提下,盡可能地挖掘「一國兩制」的經濟社會價值,使體制機制創新更有效地促進珠三角區域合作共贏,為泛珠三角建設全國改革開放先行區戰略邁出堅實步伐。應利用港澳優勢發展服務貿易,利用澳門作為世界上具有吸引力的博彩、旅遊中心這一區域性的商貿服務平臺,制定港澳服務業投資泛珠三角的促進政策,改善CEPA框架下港澳服務業進入泛珠三角的便利化措施,通過發揮港澳的服務業優勢推動泛珠三角的服務貿易加快發展。

然而,我們澳門特區成立18年以來,在中央的支持及指導下,社會經濟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得益於祖國堅強的後盾和澳門市民的包容共濟、務實進取的精神。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是新時期下澳門融入內地發展、提升自身發展的大好機會。澳門將進一步加快「一中心、一平臺」建設,透過區域的融合發展,為澳門青年、專業人士、中小企業創造更多發展的空間和機會。正如張德江委員長日前在視察澳門時所建議的,希望澳門社會各界能抓住國家所需、澳門所長的定位,在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過程中,實現自身更好發展。本澳社會各界應凝聚共識,搶抓機遇,積極對接「一帶一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發展戰略,坐上國家發展的快車,將理念轉化為行動,將願景轉變為現實,促進澳門自身發展並為國家發展服務,將「一國兩制」偉大事業不斷向前推進。行政長官崔世安日前也指出,澳門正積極打造世界旅遊休閒中心,利用澳門旅遊培訓的專業優勢,輸出更多的優秀產品及服務,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澳門將充分利用港珠澳大橋建成後的契機,提升通關便利化水準,聯合開發並推廣「一程多站」旅遊產品,提升大灣區旅遊的國際影響力,致力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創新及可持續發展的美麗灣區。

因而,為了配合中央政府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政策,本澳應要在粵港澳大灣區「群星閃耀」的城市群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不僅跨越不同社會制度的創新合作,它將進一步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為世界提供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經驗。本澳應連同大灣區的各大城市一起,秉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理念共建大灣區,加快制度創新和融合發展,大力發揮外聯功能,特別是發揮聯繫葡語國家市場的獨特優勢,協助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同時,助力於將本澳建成一個以休閒為核心的世界級旅遊中心,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準的宜居、宜業、宜行、宜遊、宜樂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