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周邊已經出現新的「三個世界」架構

對中國來說,2030年是一個重要的時間節點,據普華永道預測:2030年中國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2050年又將是一個時間節點,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明顯領先於美國的最大經濟體。屆時,不管採用哪種計算方法,中國的經濟規模都將占前十位國家總和31~32%以上。那時的中國將成為一個世界級的大國,大國外交與全球事務將成為中國外交的重點。在此之前,中國將強未強,其國家定位仍將是世界影響力逐步加大的亞洲地區大國,中國周邊外交仍將是中國外交大佈局中「重中之重」。

要繼續堅持「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未來中國周邊環境會發生很大變化,但「和平與發展」仍將是時代的主題和周邊環境的主要特徵,當今仍然可以判斷世界戰爭是可以避免的。目前關於新冷戰的議論很多,有些人認為現在已經是新冷戰時代,說敵對勢力對中國形成了O型包圍圈。戰爭已經成為現實危險。為此,時代主題仍是「和平與發展」的基本論斷不能不講,更不能改變。冷戰結束後一度出現的「美國一超多強」格局已結束,中美關係存在內在結構性矛盾,中國可能會成為美國遏制的主要對象國,但中國仍然要盡力避免衝突與戰爭,堅持「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  

中國反對西方某些大國通過「一戰」「二戰」依賴戰爭實現崛起的道路,也反對美蘇軍備競爭式崛起的道路,這在鄧小平時代已經確定。中國在美國大增軍費的情況下,沉著應對,適度掌控軍費上漲幅度的決定是明智的戰略決定。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後一條道路即美蘇爭霸式的道路復活的可能性仍然是存在的,國內存在很大的爭論,值得警惕。

應理解、接受和適應中間國家在中美間實行平衡政策

在中國周邊已經出現新的「三個世界」架構:中美各為一極,其間存在許多中間國家。幾乎所有的周邊國家對於中美兩國均持平衡的基本立場。奉行在中、美之間平衡也符合中國周邊國家最大的國家利益。

目前中俄走得很近,這是中俄共同的戰略利益決定的,同時也是由於美俄矛盾過於尖銳導致。如果特朗普與普京達成和解共識,美俄關係得以調整,那麼,俄羅斯也會在中、美之間實行平衡政策,既積極發展對華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同時也發展美俄合作關係。日美目前結成密切的同盟關係,日本執行傍靠美國制衡中國的政策,處處與中國過不去。但日本與中國也存在共同利益,與美國之間則存在不少利害衝突,有朝一日中日關係走出困境,日本也會選擇在中美之間實行平衡。印度是自主性較強的亞洲地區大國,美國有利用印度制衡中國的意圖,印度也有利用美國對華競爭的考慮。但完全倒向任何一方,也絕非印度最佳的現實選擇。

這就是中國周邊和世界的新政治安全的基本結構。由於中美兩極矛盾的結構性特徵,以及各自國家自身的原因,各中間國家對華關係出現重大分歧和突然逆轉的現象將會「常態化」,「薩德」入韓就是一個例子。爭取更多的中間國家站在自己一邊或更多地傾向自己,會成為中美兩國博弈的重要內容。中國應理解、接受和適應中間國家在中美間實行平衡政策。冷戰時期那種非此即彼、劃線站隊式對待中間國家的態度已經過時。中國應以包容的態度爭取與更多的中間國家建立友好關係。

目前,中國的周邊國家普遍希望從中國獲益,希望中國對他們多作讓步和幫助,這是中國面臨的一個需要合理應對的難題,既給中國帶來機會,也可能會使中國難以招架。對於那些與中國存在爭議的國家,爭取它們在中美間中立平衡,符合中國的長遠利益。合作共贏是中國處理與周邊國家關係的基本指導思想,積極推動東亞命運共同體建設,則是東亞國家政治安全建設的基本目標。中國已經成為決定東亞政治安全格局的核心力量和中流砥柱,經過中國的努力,冷戰災難在東亞和世界的重現應該可以避免。

「九一」比喻、雙軌思路與議題設置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印發生西藏問題和邊界衝突,毛澤東在多個場合曾經反復講過,對於西藏事件和中印邊界爭端與整個中印友好關係來說,是「一個指頭」和「九個指頭」的關係:西藏叛亂和中印邊境衝突是一個指頭,而中印長遠友好關係是九個指頭。

毛澤東當年的生動比喻依然適用於處理今天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分歧和爭端。中國在和平崛起的過程中,要使所有的周邊國家理解,需要有一個較長的歷史過程;中國有那麼多周邊國家,互相間發生分歧與爭端,將會是個「新常態」。這既是雙方發展的歷史進程中必然發生的問題,也是鄰居相處的一種常態,更是域外大國為遏制中國而有意為之,難以避免。因為「一個指頭」常常也是「十指連心」,一般會涉及重要國家利益,採取擱置方針,會使雙方在感情上一時難以接受。稍有不慎,就會導致矛盾激化,甚至擦槍走火,走向兩敗俱傷的戰爭。但是比較「一個指頭」和「九個指頭」的輕重,需要兩國有識之士作出明智的判斷和發出理性的聲音,更需要兩國的政治領導人作出正確的應對和決策。從戰略上說,這些分歧和爭端儘管也關係到一個國家的重要國家利益,但比起國家的長遠利益和搬不走的鄰居國家之間的長治久安來說,應該都只能佔據「一個指頭」而不是「九個指頭」的位置。

毛主席的比喻給我們的重要啟示是:與周邊國家不能一發生矛盾和衝突,就徹底破裂兩國關係,自此不相往來。面對日益增多的中國與周邊國家的分歧與爭端,中國應該實施「雙軌思路」,將這些分歧爭端與全面建設雙邊友好關係適當分開處理,擱置爭端,超越爭端,繞道爭端,務實推進雙邊合作,並在務實合作中逐步淡化、化解這些爭端,最終尋找能為雙方接受的公平、合理的解決方案。    

長期以來,中國周邊外交是出什麼問題,就應對什麼問題,哪里起火,就去那裏滅火。議題都是別人設置或挑起的,中國疲於被動的應對。中國應該主動設置議題,讓周邊國家圍繞中國的節奏起舞,「命運共同體」「亞洲安全觀」「亞投行」等或虛或實的倡議,都起了很好的作用。隨著中國綜合實力的進一步提升,中國完全有條件不斷提出中國式的新議題,引領周邊乃至世界的發展,這是中國周邊外交應該下工夫做好的重要事務。如「自由航行」是美國在南海遏制中國的一個行動口號,中國應接過這個口號,作出新解釋,將其作為應對美日海洋戰略的方針。比如日本海也是公海,被日本視為其「後院」。中國如加大在此公海自由航行的力度,可以打通進出西太平洋的又一條通道,開闢進入北冰洋的新航道,一舉而數得,而且可以震懾日本,防止其實施東北戰略向西南戰略的轉變,緩解美日在南海、東海對我的壓力。

「一帶一路」與周邊外交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周邊外交的重頭戲。然而,對於「一帶一路」的定位,卻在輿論界出現了隨意泛化的現象。一些主張超越了目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實際水準和國家定位的歷史階段,不適當地、想當然地要以「一帶一路」引領和領導整個世界。這不僅是不切實際的,難以得到世界各國支持,而且會取得適得其反的實際效果。對於「一帶一路」,有必要明確以下幾點。

第一,一帶一路」是個百年工程。對內是大的發展戰略,是為了讓中國西部成為連接外部的中心地帶,進而獲得發展。對外則是合作倡議,而非有制約性的機制。「一帶一路」不同於舊式的發達國家通過援助的形式支持不發達國家,而是應該發展一種新型的發展合作關係。

第二,「一帶一路」的重點對象是中國周邊國家。中國將強未強,不宜企圖通過「一帶一路」去主導新國際體系和新全球化進程,而應通過「一帶一路」大練內功,增強國力,增強與周邊以及亞歐非國家的合作及對其的影響力。

第三,「一帶一路」推進地域應著力強化中國的大周邊環境,加強與歐洲的聯絡和合作,不宜將「一帶一路」對象國任意擴大,甚至把北極、深海、太空等全球公域涵蓋在內。

第四,「一帶一路」的實質是南南合作,中國通過「一帶一路」主要是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聯繫,運用「親、誠、惠、容」增強影響發展中國家的軟實力,進一步擴大在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從而強化中國大國外交最重要的基礎。

第五,踏踏實實把中國自己的事情做好。中國不要指望也不宜追求在目前的歷史階段,發達國家會願意成為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之中堅合作對象。特別需要妥善處理好將美國引入「一帶一路」的問題。

總之,在未來的十至十五年,中國不應急於為取得世界性權力心動,不能給世人造成中國急於要取代美國的印象,不宜急於提出和主導所謂的「新全球化」。中國應尊重現行美國領導的國際體系和世界規則,逐步地謹慎地提出和改善其中的不合理部分。從長遠的歷史角度視角,中國與周邊的若干爭端問題,目前不宜急於求成處置,等候中國更強大時再予解決,效果可能會更好。中國周邊外交應有戰略定力,不宜對超級大國的外部刺激作出過度反應,也不應對若干爭端急於求成,避免對中國的戰略全局定位冒進,防止戰略透支,甚至自亂陣腳。

(石源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