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軍委各總部的由來和演變

中央軍委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一切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與指揮機關。其日常事務,長期以來是由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和總後勤部來進行處理的。後來又組建了總裝備部。三大部建制到今天已經70年了,四大部並存也有近20年的歷史。

2016年1月,黨中央和中央軍委對四總部實行調整組建,把總部制改為多部門制,由原來的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總裝備部4個總部,變更為軍委辦公廳、軍委聯合參謀部、軍委政治工作部、軍委後勤保障部等15個職能部門。這意味著軍委三總部、四總部的稱謂成為了歷史。

(一)

1926年,中共中央軍事部成立。這是中共歷史上最早設立的軍事工作部門。張國燾為首任部長。同年9月,中央調周恩來兼任部長,後改稱軍委書記。

1930年中央軍事部改稱中央軍事委員會,「中央軍委」的稱謂第一次出現在人們面前。隨即設立了秘書處、總政治部、總參謀部、士兵運動委員會等辦事機構。我們可以把它們視為後來中央軍委三總部的雛形。

1931年11月,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朱德為主席,彭德懷、王稼祥為副主席。紅軍歷史上的「中革軍委」由此開始。

1933年5月12日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總部,原「中革軍委」各總部轉為中國工農紅軍總部。1934年,全蘇二大召開,朱德再次當選中革軍委主席。由於戰爭的需要,中革軍委下設:軍委秘書處、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供給部、總衛生部、總動員武裝部、總兵站部。至此,中革軍委的辦事機構已日臻完善和成熟。1935年遵義會議後,組成了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三人軍事小組。它是長征中軍事問題的最高決策機構。

1945年8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成立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周恩來、朱德、劉少奇、彭德懷為副主席。下設了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三大部辦事機構。解放戰爭時期也一直沿用這種體制。

(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幾十年中,軍委總部體制先後經歷了三總部、八總部、三總部和四總部幾個時期。

新中國剛剛成立,尚沒有「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機構,由「中央人民政府革命軍事委員會」(對內仍稱「中央軍委」)代行其領導全國人民武裝力量的職責。1952年7月,彭德懷接替周恩來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

195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作出「關於成立黨的軍事委員會的決議」,決定在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下成立黨的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全國其他武裝力量,並任命了毛澤東、朱德、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賀龍、陳毅、鄧小平、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12人為軍委委員。毛澤東為軍委主席,彭德懷主持軍委日常工作。9月30日,設立了軍委秘書長職務,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總後勤部部長兼政委黃克誠擔任此職。軍委辦公廳主任肖向榮任副秘書長。軍委秘書長在中央軍委領導下負責處理中央軍委的日常事務,同時協調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和總後勤部三總部及各軍、兵種的關係。

20世紀50年代初的幾年裏,在原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的基礎上,仿照蘇聯軍隊的模式,先後增設了總幹部部、訓練總監部、總財務部、總軍械部、武裝力量監察部,共8個總部。

從這些機構設置能看出來,各總部分工很細,不少機構功能重疊,有貪大求洋、因人設事的傾向。比如當時我軍的武器供應由總軍械部負責,武器生產由國務院負責,而武器採購則由總參負責。實際工作中難以協調,存在不少負面影響。

隨後我軍對八總部的工作逐步進行了整合。1957年總軍械部撤銷,併入總參,成為總參軍械部;1959年又轉而隸屬總後,成為總後軍械部。這就是1998年成立的總裝備部的前身。同是1957年,總財務部也被撤銷,併入總後,成為總後財務部。1958年,武裝力量監察部撤銷,其軍事監察、政治監察、後勤財務監察工作,分別由總參、總政、總後管理。總幹部部合併到總政治部,成為總政治部建制下的幹部部,統一主管全軍幹部工作。

1958年7月中央軍委擴大會議最終作出決定:調整總部機構,恢復總參、總政、總後三大部的傳統體制。至1959年,總部機構調整合併工作結束。

1959年10月20日,中央軍委決定,在軍委常委之下設立軍委辦公會議。這是中央軍委第一次出現「軍委辦公會議」。由羅瑞卿、譚政、楊成武、蕭華、邱會作、肖向榮組成。以後幾年,中央軍委和軍委辦公會議組成人員陸續進行了一些調整。1963年9月,軍委副主席賀龍接替患病的林彪主持中央軍委日常工作,直到「文革」前夕的1965年12月。

(三)

「文化大革命」爆發後,林彪地位飆升,一下子成了中國的第二號人物。他向毛澤東建議說,軍委辦公會議現已名存實亡,按照主席的意思不設秘書長,不搞秘書處,就叫辦事組好了。毛澤東表示同意。1967年8月17日,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決定,成立由副總參謀長兼空軍司令員吳法憲、林彪辦公室主任葉群、副總參謀長兼總後勤部部長邱會作、海軍副政委張秀川組成的軍委辦事組。吳法憲為負責人。同年9月底,經周恩來總理提議,中央文革決定,由代總參謀長楊成武兼任組長,吳法憲任副組長。1968年3月24日,發生了所謂的「楊(成武)、余(立金)、傅(崇碧)事件」,楊成武被打倒,其擔任的軍委辦事組組長及其他一切職務被撤銷。林彪提議廣州軍區司令員黃永勝出任總參謀長,同時兼任軍委辦事組組長。

改組後的軍委辦事組控制了軍委很大一部分權力。4月1日,副組長吳法憲宣佈:軍隊重要文電,今後不再抄送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劉伯承等軍委常委。軍委辦事組組長黃永勝在一次談話中說得更直白,「今後打電報找辦事組和林副主席,軍委常委不執行權力,辦事組代替軍委常委。」自此,久經考驗、功勳卓著的老帥們對辦事組的領導權被徹底剝奪。

1969年6月28日,中央軍委辦事組公佈總參謀部、總後勤部內設機構的精簡整編方案:總參謀部原編15個部、局合併為13個部、廳、局。總後勤部原編13個部、局,調整後為9個部、局,另設6個地區性的物資工廠管理局。同年11月公佈了總政治部機關的精簡整編方案。這次調整撤並了裝備、動員、財務、軍需等職能部門,但總參、總政、總後大部制沒有改變。

是年10月,林彪為「緊急備戰」,將中央負責人及一些老同志陸續疏散離京。特別嚴重的是,10月18日,林彪不向毛澤東報告,也不同中央其他領導人交換意見,給軍委辦事組組長黃永勝發出「六條指示」,要求全軍進入緊急戰備狀態。毛澤東對他們的所作所為十分不滿。

1971年「九一三」事件後的10月3日,中共中央決定撤銷軍委辦事組,成立了由軍委副主席葉劍英主持的軍委辦公會議,負責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並直接領導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等軍委辦事機構。1977年8月,中央決定由軍委常委耿飆主持軍委辦公會議的日常工作。1982年9月30日成立了軍委常務會議。這種體制沿襲到1989年。

1998年4月3日,中央軍委決定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首任總裝備部部長是曹剛川。從這時起,中央軍委辦事機構打破了三大部建制,開始了總參謀部、總政治部、總後勤部和總裝備部並行的四大部制。它們既是中央軍委的工作機關,又是掌管全軍軍事、政治、後勤、裝備工作的領導機關。

(賀吉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