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山大學地理學者的思考」

珠江之水天上來,奔流不息入南海。

珠江三角洲,中國最富饒的區域之一。這裡河網密佈,物產豐饒;人口稠密,商貿發達;通達四方,金流不斷。

改革開放以來的三十多年,珠三角猶如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創造了「增長的奇跡」。但近年來,隨著各項優勢逐漸喪失,加之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珠三角正在尋找新時期的定位。

2017年全國「兩會」,「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粵港澳大灣區由此進入國家的「頂層設計」。從「三角洲」到「大灣區」,大灣區內的各大城市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今年初,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劃學院、中山大學城市化研究院推出一份題為《再造比較優勢,打造全球區域樞紐,實現發展共用》的研究報告。

當中提出,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四中心一樞紐」,即國際創新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商貿中心、國際嶺南文化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建成創新能力卓越、產業層級高端、交通網絡發達、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全球一流都市圈。其中的發展重點是,打造世界級樞紐和「一帶一路」橋頭堡。

珠三角一直被認為是中國通往世界的大門,改革開放讓這片土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信不遠的未來,這片肥沃的土地將再次迎來「新生」!

1.「世界工廠」的新挑戰新機遇

珠三角,這裡被譽為「世界工廠」。

日夜轟鳴的機器,改寫了珠江三角洲的歷史,讓這個「魚米之鄉」變身為「世界工廠」,標有「MADE IN CHINA」的產品被源源不斷地運往全國乃至整個世界。

改革開放以來,借助緊鄰港澳的優越地理優勢,珠三角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大量引進港澳資本,就近接受港澳產業擴散,催生出大批工廠,造就了「前店後廠」「三來一補」的經濟模式。

珠三角利用制度優勢、區位優勢和土地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深度參與全球生產分工,逐漸建立起電子資訊、汽車、服裝、傢俱、燈飾、皮革皮具等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形成了具有較強的內生發展動力和國際競爭力,創造了「增長的奇跡」。

然而近年來,「世界工廠」面臨著新的挑戰。

政策優勢削弱。與京津冀、長三角及國內其他地區相比,珠三角「改革先行者、開放前沿陣地」的制度優勢有所下降,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呈現下降趨勢。同時,發達國家的再工業化與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競爭所形成的「雙向擠壓」,使珠三角的世界製造業基地地位面臨巨大威脅。

成本優勢減弱。一方面是人口紅利消失,隨著城市大量企業的轉移和升級,返鄉農民工比重進一步增大,珠三角勞動力規模和比例逐年減少,勞動力成本逐年增高。

另一方面是土地資源約束增大,改革開放以來「攤大餅」式的用地粗放式經營模式,導致了城鄉空間的無序蔓延、低效利用、資源緊缺,城鄉空間品質低下;同時粗放式增長方式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嚴重,生態資源承載能力減弱。

貿易分散化趨勢。電子商務與互聯網出現使貿易跨越了地理邊界的限制,能在更廣泛區域展開;貿易呈現分散化趨勢,使得珠三角傳統的依靠展銷的「廣交會」、「高交會」等貿易平臺優勢逐漸減弱。

面對挑戰的同時,珠三角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大型跨國企業和全球影響力的企業出現,影響城市功能的變化。出現了華為、中興、美的、格力、TCL、海能達等具有全球生產網路的,具有自主技術創新優勢的高科技企業;出現了騰訊、網易、唯品會等高市值、具有較強創新能力互聯網企業,形成了新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出現了廣汽傳祺、比亞迪等具有完善產業鏈的跨國汽車製造企業。

粵港金融業在全球城市網路中形成較強影響力和控制力。在全球金融化過程中,金融對全球是極具控制力的要素。以人民幣業務為主體,廣東正在加強與香港加強金融的一體化與合作,人民幣離岸結算、深港通等手段都在不斷鞏固粵港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新興生產性服務業的出現進一步提升了珠三角企業在全球的影響力。近年來,廣東服務業不斷高端化,比重不斷上升。隨著武廣、南廣、貴廣等高鐵的開通,「粵港澳—桂滇—東盟」綜合運輸大通道正在形成,深圳港、香港港、廣州港均進入2015年全球港口集裝箱輸送量前十位,粵港世界級物流樞紐正在形成。通過發揮中遠集團、中航集團、安博公司、中集物流等大型物流企業的引領,物流業對產業的整合作用開始顯現。

對外貿易也出現了新的形態,與東盟、印度、非洲、俄羅斯等地的外貿交易量進一步上升。物流和外貿的發展以製造業的服務化、高端化為前提,反過來又進一步拓展了經濟腹地,對廣東製造業的升級帶動作用極大。

2.互利共贏粵港澳合作發展

在穀歌地球的夜晚衛星圖上,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裡,城市群星璀璨,連綴成片,構成了世界上燈光最為密集、面積最大的區域之一。

面對新的挑戰和機遇,珠江三角洲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今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被正式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灣區」概念首次出現在國家的頂層設計中。

三藩市灣區、紐約灣區、悉尼灣區、東京灣區……從世界經濟版圖看,全球60%的經濟總量集中在入海口,發展條件最好的、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都集中在沿海灣區。

「從珠江三角洲地區到粵港澳大灣區,改變的不僅是名稱,更是區域範圍、產業形態、經濟格局的變革。」中山大學旅遊學院院長保繼剛指出,「三角洲」在文化層面上是內陸文明的發源地。「灣區」代表了海洋文明,是人類與海洋結合的地方,比「三角洲」更具國際化。

「更為重要的是,香港、澳門也被納入國家的發展戰略之中。」保繼剛表示,雖然「珠江三角洲」在自然地理概念上包含了港澳,但由於政治經濟制度等原因,香港、澳門與「珠江三角洲」一直是平行概念。此次提出的「粵港澳大灣區」將三者統一到一個概念中,粵港澳區域的發展與整合勢必邁入新階段。

香港和澳門是獨立的關稅區和自由港,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享有比珠三角城市更多的自主權和決策權。改革開放以來,港澳一直是珠三角連接國際市場的橋樑,是外資進入珠三角的通道。隨著內地企業大規模的對外投資,港澳扮演內地企業「走出去」平臺的作用日益顯現。

此外,全球資本都可以在港澳無障礙投資,香港與大多數國家都有護照免簽協議,人員流動頻繁。高度自由開放的社會氛圍使得資訊流動及獲取十分順暢,香港的貨物清關比較簡便也有利於商品流動。而香港長期進行國際貿易活動,在相關法律體系上也可以為內地提供印證的參考。

被冠以「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新區橫空出世,京津冀協同發展如火如荼,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成果豐碩,中國經濟重心已經出現北移的現象,珠三角地區缺乏發展軸。除了珠三角城市近年來遇到發展中的挑戰,香港和澳門也面臨各自的發展困境。

「恰在此時,國家提出規劃『粵港澳大灣區』,三地要抓住機遇,提高三地間的聯動性。」中山大學城市化研究院院長李郇表示,珠三角可以借助港澳走向世界;香港出現了新興產業孵化能力不足等問題,可以加強與內地合作。三地通過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最終在戰略層面提高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

3.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四中心一樞紐」

環顧全球著名灣區,大多依靠極強的金融業和發達的科技業,GDP總量和人均GDP很高。粵港澳大灣區力爭躋身這一行列,但規劃藍圖未定,發展之路位在何方?

「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國際創新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商貿中心、國際嶺南文化中心、國際綜合交通樞紐,建成創新能力卓越、產業層級高端、交通網絡發達、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全球一流都市圈。」保繼剛表示,在「四中心一樞紐」中,首先要建設的是粵港澳世界級的國際金融心中和「一帶一路」橋頭堡。

共建粵港澳世界級國際金融中心,實現香港國際金融資源和內地金融資源在區域地理空間和產業發展格局中的優化配置。需要發揮港澳作為中國與全球聯繫紐帶的作用,發揮其在金融、法律、稅收、語言和資訊等領域的國際平臺和專業服務優勢,把粵港澳建設成為『一帶一路』的橋頭堡。

「擅長什麼,就要做大、做強什麼!」保繼剛表示,香港是無可爭議的國際金融中心,廣州民間資本金融雄厚,深圳科技金融首屈一指。2015年港深證券市場金融交易總額約占全球20%,是全球最重要的金融市場之一。

「在全球金融化過程中,金融對全球是極具控制力的要素,是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只有抓住金融才能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主動地位。」保繼剛強調,粵港澳三地有基礎和實力合作構建世界級國際金融中心。

李郇則建議,粵港澳大灣區未來要創新金融發展機制,以深港多層次、規範化的資本交易市場提升企業貿易融資、科技孵化融資以及跨境融資能力,帶動金融衍生產品的出現。瞄準廣東智慧製造,建設廣東成為輻射亞太地區的現代金融後援產業集群,打造全球領先的產業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引領區,助力實體經濟騰飛。

近代以來,粵港澳三地商賈繁榮。自秦漢至明清,廣州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香港、澳門一直是內地通往世界的一道視窗,貿易的生命力和競爭力頑強。

5月14-15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隆重舉行。旨在同沿線各國分享中國發展機遇、實現共同繁榮的「一帶一路」,正為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所支援和參與。

李郇建議,珠三角作為「一帶一路」重要樞紐和引擎的角色與香港「超級連絡人」的角色、澳門「葡語系國家商貿合作服務平臺」的角色形成協同效應,形成中國面向世界的最大最具國際化法制化營商環境的開放引擎。

李郇表示,通過積極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深入推進粵港澳貿易自由化,共建優質生活圈,攜手港澳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逐步實現粵港澳區域服務業融合發展,形成最具發展空間和增長潛力的世界級經濟區域。廣東自貿區通過依託粵港澳在金融服務、資訊諮詢、國際貿易網路、風險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完善「走出去」政策促進、服務保障和風險防控體系,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重要視窗和綜合服務平臺。

4.打造宜居宜業、四通八達的大灣區

思科、GE、富士康、中國中鐵、國新基金、亞信資料、聯邦快遞等產業巨頭紛紛落戶廣州;世界晶片巨頭ARM(中國)落戶深圳,加上深圳本土孕育的騰訊、華為、華大基因、比亞迪……粵港澳地區正在加速佈局現代高端製造業。

「放眼全球,一場搶佔世界製造業制高點的競爭正在展開。」中山大學副教授梁育填表示,競爭的領域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新一代資訊技術、智慧製造裝備、汽車製造業、新能源裝備、節能環保裝備以及新材料、生物醫藥等。

梁育填認為,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國際創新中心,打造面向全球的製造業創新基地,建設在全球生產網路中重要的生產基地、產業創新基地和技術轉化高地。重點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機器人、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3D列印、智慧製造裝備等新領域。

堅持發展實體經濟的同時,粵港澳大灣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建設高效區域一體化的綜合交通網絡,實現粵港澳的融合協同發展,支撐未來粵港澳大灣區面向全球的產業發展戰略和亞太地區國際門戶的需求。

李郇指出,粵港澳大灣區要構築與世界級城市群相匹配的網路化現代基礎設施支撐體系。以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空港和港口等區域性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為重點,發揮深中通道、港珠澳大橋的作用,形成網路型的基礎設施體系。

「國際機場的數量和規模,是評價一個地區國際化的標誌,是國際化的重要基礎設施。」李郇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擁有數量和規模都很龐大的國際機場,包括香港赤臘角國際機場、廣州白雲國際機場、深圳寶安國際機場,加上澳門、珠海、佛山、惠州的機場以及研建的珠三角第二幹線機場。

未來,民眾眼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怎樣的城市群?梁育填強調,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高效有序宜居的世界級品質城市群。打造與世界級城市群發展水準相匹配的優質人居環境,確保珠三角灣區自然山水格局,重塑嶺南桑基魚塘、綠水紅荔的水鄉風貌,打造高品質城鄉人居環境,為居民提高舒適、宜居的生活環境。

梁育填建議,加強廣州、深圳、珠海等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推進廣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圈的融合發展,實現共贏合作格局。彰顯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以國際化的視野、胸懷,培育珠三角灣區面向世界的文化品牌,傳承和發揚嶺南文化精髓,建設世界級嶺南文化傳承區。

(梅雪卿、顏曼曼/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