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多年來,通過申報和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我國的環境景觀得到有效的整治,文化遺產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利用,文化凝聚力得到增強,進而提高了文化自信,極大增強了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不僅如此,申遺還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特別有效的宣傳,藉由申遺,我國大量優秀的文化遺產得以進入全世界的視野,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和欣賞,同時也推動了各國各地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蒼鷹在天空盤旋。
藏羚羊瘦小的身影點綴在一望無際的高原戈壁上,馬占林久久地站在日泰無聲的屍體旁邊,不遠處是正在離開的他的同伴,遠方的山巒靜默起伏,殘陽如血……
陸川《可可西里》的鏡頭如此深刻地烙印在觀眾的心上,讓我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復,而現在,電影中描述的悲情故事將成為歷史。
7月7日,在波蘭舉辦的第41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宣布:中國青海省可可西里獲准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8日又宣布,中國福建省「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獲准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9日,江西鉛山武夷山成功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地。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
自1985年中國加入《世界遺產公約》以來,中國在申遺的道路上走過30多年,已經成長為世界遺產大國。
欣喜之餘還有憂慮
1987年,法國雪鐵龍公司想要為最新款的AX車型拍一個驚世駭俗的廣告——他們一眼就相中了中國的長城,在長城上飆車,那絕對吸引眼球。於是,他們找到了一段長城的廢墟遺址,想要在上面拍一段開雪鐵龍車子的廣告,這樣,在他們看來不過是打個擦邊球,卻可以達到最大的市場效果。
當地政府很積極,可是在文物部門卻遇到了阻礙,他們堅決不同意,於是當地領導就向上級部門領導匯報:「改革開放形勢大好,連雪鐵龍汽車公司都要來我們這裡來搞聯合合作項目,他們要拍一個廣告,汽車在一個坍塌的長城廢墟上開這麼一下,但文物部門就是不同意,他們搞封建迷信,說長城是龍,雪鐵龍也是龍,不能讓他們的龍軋了我們的龍。」
這位上級領導一聽到封建迷信就特別反感,沒有做更多的調查,就批示同意雪鐵龍在此拍廣告。原中國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巡視員兼世界遺產處處長郭旃當時正在法國,他的法國朋友和他吃飯聊天時突然問他:「郭,我們最近法國電視台出了個醜聞你知道不知道?和你們中國有關。」
郭旃有點納悶,不知道什麼事,說:「不知道,你跟我講一講怎麼回事?」
他們告訴他:「法國電視台播了一個廣告,雪鐵龍汽車開上了長城,廣告播出之後,一兩分鐘之內收到了上百個電話,全是法國人打來的,說我們法蘭西民族是有著悠久文明傳統的民族,怎麼能允許我們的一個商業廣告,我們的汽車開到了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的軀體上?這是羞恥!」
郭旃感覺汗顏,更深切地感到要讓國人具備更多的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意識,還任重道遠。
30多年過去了,今天,中國通過申報和入選世界遺產名錄,文化遺產得到了更好的保護和利用,環境景觀得到有效的整治,文化凝聚力得到增強,進而提高了文化自信,極大增強了民族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不僅如此,申遺還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特別有效的宣傳,藉由申遺,我國大量優秀的文化遺產得以進入全世界的視野,得到其他國家的認可和欣賞,同時也推動了各國各地區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取得了很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所謂世界遺產,是三類項目的統稱,即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記憶遺產,它們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旗下的項目。其中,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的歷史最悠久,自1972年《世界遺產公約》通過之後就存在了,所以狹義上我們說的世界遺產,就是指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
世界遺產大會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例會,每年召開一次,首屆大會1977年在法國巴黎舉行。大會的主要職責是審核、批准新申報項目入選世界遺產名錄,並對已列入名錄的世界遺產的保護工作進行監督指導。
世界遺產的商業及社會效益日益顯現,也使得世界遺產委員會考慮加大審查通過的難度。從明年開始,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實行「新限額制」,即每年每個締約國只能申報一項世界遺產項目(所有類別加起來只能報一項),全球範圍內每年最多也只審查35個項目。在此之前,審查已逐年收緊,每年一度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將對申請列入名單的遺產項目進行審批,其主要依據是該委員會此前委託有關專家對各國提名的遺產遺址進行實地考察而提出的評估報告。
那麼,要通過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的評審,要達到什麼樣的條件呢?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文化遺產都有具體的評價標準,條件很多,但歸根結底,它的靈魂是——真實性、完整性。道理很簡單,比如說我們一個商代的青銅爵,它是文物,但是一個仿造品,仿造得再惟妙惟肖,那還是贗品,其價值不可能與真品相提並論。對不可移動遺產的評判同樣如此,這就要求我們對於自己國家民族的遺產要異常珍惜,使之可以一直傳承下去,讓自然和文化遺產的保護成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對遺產的尊重,不僅涉及具體的遺產,還涉及民族感情。雖然30多年來,中國的遺產申報和保護有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像野長城被澆上水泥抹平的事件還時有發生,這都讓我們在申遺成功的欣喜之餘,還多一份憂慮,多一份不滿足於現狀的努力,只有這樣,我們的遺產保護工作才能更上層樓。
申報過程極其複雜艱苦
在越來越嚴苛的評選標準下,當然有很多候選景點沒有入選,如果世界遺產中心認為其不具有被廣泛承認的超凡價值,那它就會落選。所以在此之前,必須要做好充足的申報準備。
今年入選的江西鉛山武夷山是福建武夷山的北段,提到武夷山,不少人第一反應是「福建武夷山」。其實,武夷山跨閩贛兩省,介於江西的上饒、鉛山與福建的浦城、武夷山市等地之間。而江西境內的武夷山,同樣擁有迷人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因而這次入選也是實至名歸。
在此之前,1999年,福建的武夷山作為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在申報過程當中,也並非一帆風順,他們申報了三四年,才實現了這個夙願。郭旃回憶說:武夷山申報了之後,領導們不在意主動的宣傳和介紹說些什麼,而是到遊客中去發現問題。他們到了一些景區,發現景區內樹著不少『嚴禁攀登』『嚴禁菸火』『嚴禁刻畫』的指示牌,這些警示都是對的,但是你設想一下,一個不鏽鋼的牌子上用大紅字寫上,往竹林里一插,是怎樣的「風景」?過去不注意,現在會很在意,因為不協調。還有,古樹上釘一個牌子,上面寫著『嚴禁菸火』,也會覺得很扎眼。通過「申報遺產」,大家知道了它應該達到什麼樣的標準,才能一點不干擾景觀。後來我們的遊客來了,大家一邊看一邊感嘆說,哎呀,沒想到咱們國家也有管得這麼好的景觀,當時主管遺產申報的那些領導也覺得很欣慰。申報遺產成與不成,本身當然很重要,但還不是根本目的,通過遺產申報,真正使我們的認識提高了,保護管理水平提高了,這才是最根本的作用。」
如何才能申遺成功?這是一個極其複雜和艱苦的過程,需經過若干個階段,大體上需要經歷:列入預備名錄、完成申報文件、成為候選項目、迎接國際專業機構考察、接受委員國評估等幾個步驟,而中間還涉及很多瑣碎的流程。大多時候,一項遺產從提議申報,到最終成功,至少要經歷十幾年的時光。
首先是「預備名錄」,即某項遺產如果被認為具有申報潛力,當地政府可以委託專業機構對其進行評估,制定申報策略,開展文物保護、管理機構設置、環境整治等工作後,向國家文物局申報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只有進入到這個預備名錄,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中心正式備案後,才算真正具有「申遺」資格,獲得了入場券。
進入到「預備名錄」後,遺產地要繼續在申遺文本、文物保護、管理規劃、遺產監測、公眾參與等方面深化,首先要自身準備完全成熟,還要等待國家的統一部署。
世界遺產中心的主任弗朗西斯科·巴達蘭每次都會收到中國方面為提名而準備的大量資料:「多得不得了,你會發現成噸成噸的資料,一般來說非常沉重,裡面包含了大量圖片之類的資料,還包括科學數據、各類文檔等材料。他們在這方面非常認真,想必花了不少時間與心血。如果要準備得細緻,你可能會花上一年半的時間,才能把報告呈遞給我們。」
世界遺產委員會由21個國家構成。這21個國家,每兩年更換7個。每個委員國最長連續任職不能超過6年。不過現在為了讓更多國家參與,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是:每個國家最長只能連續4年擔任委員國。在每年的「世界遺產委員會年度會議」,即慣稱的「世界遺產大會」上,21個委員國就申報的新項目、已有項目的保存狀況、瀕危名錄的更新以及其他議程進行為期十天左右的討論。如果出現嚴重分歧,將採用投票方式進行決策。
委員會評價一項申報的文化遺產時,要參考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的專業評估意見。ICOMOS是文化遺產領域權威的跨國專業組織,它的非政府組織的角色,使其具有相對而獨立和公正的色彩,也成為世界文化遺產評審中最重要的諮詢機構。每年秋天,ICOMOS都要派遣專家赴申報遺產的國家,對第二年要進行評議的遺產地進行評估,對其價值和保護管理狀況進行詳細考察,並形成評估報告,供世界遺產委員會參考。
不過,ICOMOS的意見,只是給21個委員國「參考」,並不是說這些意見就是最後的決定。尤其是近年來,委員國最後的決議,與ICOMOS意見不一致的情況越來越多,其中還有很多的不確定性,絕非我們看到的那麼簡單。
世界遺產的評定標準
自然遺產(Natural Heritage)評定標準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自然遺產:
1.從美學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由地質和生物結構或這類結構群組成的自然面貌;
2. 從科學或保護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地質和自然地理結構以及明確劃定的瀕危動植物物種生態區;
3. 從科學、保護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天然名勝或明確劃定的自然地帶。
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4項中的1項或幾項標準:
1.構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階段的突出例證;
2.構成代表進行中的重要地質過程、生物演化 過程以及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關係的突出例證;
3.獨特、稀有或絕妙的自然現象、地貌或具有罕見自然美的地帶;
4.尚存的珍稀或瀕危動植物種的棲息地。
文化遺產(Cultural Heritage)評定標準
《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規定,屬於下列各類內容之一者,可列為文化遺產:
1.文物: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建築物、雕刻和繪畫,具有考古意義的成分或結構,銘文、洞穴、住區及各類文物的綜合體;
2.建築群: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因其建築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觀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相互聯繫的建築群;
3.遺址:從歷史、美學、人種學或人類學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人造工程或人與自然的共同傑作以及考古遺址地帶。
提名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文化遺產項目,必須符合下列6項中的1項或幾項標準:
1.代表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
2. 能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築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極大影響;
3. 能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4. 可作為一種建築或建築群或景觀的傑出範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傑出範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轉之變化的影響下變得易於損壞;
6.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繫。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或該項標準與其他標準一起作用時,此款才能成為列人《世界遺產名錄》的理由。
數量領先的責任和義務
我國此次連中三元,又是因為可可西里、鼓浪嶼、武夷山三地擁有怎樣的特質呢?
「可可西里」在蒙古語中是「美麗的少女」的意思,但在這個人煙稀少,平均海拔近5000米的土地上,給人的感覺首先是自然風光的美麗,這裡藍天和大地的色彩對比強烈,沒有任何空氣污染,空氣透明度很高,還有美麗得像眼睛一樣的湖泊,平靜地倒映著天空,這是最讓人感到心靈沉靜的時刻吧。
這些年經過國家的治理,盜獵藏羚羊等野生動物的違法犯罪活動已得到有效制止,把美麗的風景還給自然之後,它迎來了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的喜訊。
鼓浪嶼是以全島作為一個整體申報世界遺產的。申報範圍包括鼓浪嶼全島及其近岸水域,緩衝區涵蓋鄰近的大嶼和猴嶼兩座島,並一直延伸到廈門島海岸線。島上最直接展現遺產價值的代表性要素,當數51組歷史建築及宅園,其中包括工部局遺址、會審公堂舊址等工部局時期的社區公共管理機構遺存,體現中外政治、商貿、文化交流的各國領館、中外商貿金融機構等駐島機構遺存,綜合反映當時鼓浪嶼社區服務近代化水平及多元文化交流的各類宗教、文教、醫療、文化娛樂等公共建築遺存等等,共同構成了鼓浪嶼自然有機的空間結構和內涵豐富的城市歷史景觀要素。
世界遺產中心的決議認為,鼓浪嶼的突出普遍價值在於,通過當地華人、還鄉華僑以及來自多個國家的外國居民的共同努力,鼓浪嶼發展成為具有突出文化多樣性和現代生活品質的國際社區,也成為活躍於東亞和東南亞一帶的華僑、精英的理想定居地,體現了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的現代人居理念。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認為,鼓浪嶼展現了在亞洲全球化早期多種價值觀的碰撞、互動和融合,其建築特色與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及歐洲在建築、傳統和文化價值觀上的交融。這種交融的產生得益於島上居住的外國人和歸國華僑的多元性,並因此形成一種全新的建築風格——廈門裝飾風格。這一風格不僅在鼓浪嶼發展,還影響到廣大東南亞沿海及更遠地區。
而之前少人關注的北武夷山——江西鉛山的武夷山,這也是江西首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屬的「全球環境基金會」委員和專家經過考察後,對江西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致讚揚,並將其正式列入「GEF——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示範區」之一。這裡不僅有獨特的自然遺產,還有豐厚的人文遺產,鉛山鵝湖書院便是歷史上著名的文化中心。溫林關、觀音關、分水關、馬鈴關、桐木關、雲際關、火燒關、鴨母關等鉛山武夷山八大關隘也為當地人所熟知。
2014年11月起,鉛山正式啟動北武夷山(武夷山擴展項目)申遺工作。2015年7月8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39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北武夷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遺產預備名錄,取得了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的資格。2017年3月1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回函明確鉛山武夷山申遺材料符合遺產公約要求。
第一時間得到可可西里等三處自然及人文景觀列入世界遺產的消息,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顯得非常興奮,同時也深感責任在肩:「我國世界遺產數量在世界上居於領先地位,這是由中華民族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所決定的。中華文明經歷了500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數量巨大、種類豐富、特徵鮮明、分布寬廣的各類不可移動文物、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相對於世界遺產數量,我們應更關注世界遺產的保護責任與義務。這是中國政府作為《世界遺產公約》締約國的莊嚴承諾。我國世界遺產數量的增加,意味著我們肩上的責任和義務更加沉重。」
世界遺產在中國的分布特點
自1987年長城、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泰山等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以來,我國世界遺產總數現已達52項,僅次於義大利的53項,名列世界第二。其中包括湖北神農架等12個世界自然遺產、雲岡石窟等36個世界文化遺產、武夷山等4個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它們把最豐富的基因庫和最悠久的文化代表作推向全世界。
其中,首都北京是體量擔當,坐擁7項世界遺產,是「世界之最」。
北京的世界遺產包含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故宮、長城、頤和園、天壇、明十三陵、大運河7項之多,而且均為文化遺產,不啻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體量擔當」。而在這些遺產中,多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建築遺蹟,這充分突顯了北京的「皇城」氣質。
除了首都之外,世界遺產不都是散落在各地版圖上的「明珠」,也會有串起的「項鍊」,這些「項鍊」,就是線性文化遺產。線性文化遺產主要是指呈線形或帶狀分布的文化遺產族群,運河、道路以及鐵路線等都是重要表現形式,它們大多佐證了早期人類的活動軌跡,記錄了區域文明的交流互動,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交織了空間和時間要素的綜合體。
中國的大運河、長城、絲綢之路,就是錄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線性文化遺產,而茶馬古道、靈渠、徐霞客游線等線性文化遺產雖然不在名冊之上,但也具備很高的文化價值,未來或許會進入「世遺」預申報的梯隊。需要說明的是,線性文化遺產並不是世界遺產名錄中明確劃分出的一個類型,但由於它常常伴有豐富的樣態,以及極高的文化集群價值,所以引發了人們的關注,日益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體系中的新興概念。「徐霞客游線」就是典型的線性文化遺產,浙江省寧海縣作為徐霞客游線的始發地,近年來牽頭路線上各節點的地方政府,一同為游線「申遺」發聲發力。自2003年開始,寧海每年都會圍繞「徐霞客游線申遺」舉行系列活動,以增加國內外社會的關注。2011年,更是成為「5·19中國旅遊日」的發祥地。申遺過程中,寧海政府逐漸帶動起自身旅遊產業和地方文化的發展,甚至引領了全國旅遊文化的新傳統,世界遺產可謂力量無窮。然而就以往經驗來看,線性文化遺產的申報,不能靠「一點發力」,而是要「多處做功」,它需要多地政府聯動配合,也需要更加大量的準備工作,其申報難度和含金量不言而喻。
而中國的世界遺產還有南北差異——北方多文化遺產、南方多自然遺產。
通過觀察世界遺產在中國的分布,我們不難發現:文化遺產多數分布在北方,而自然遺產多分布在南方,呈現出「南看山、北看樓」的特點。究其原因,可能還是由於我國歷史長河中,政治、文化中心長期處在北方,所以北方更容易締造出明清故宮、長城、秦兵馬俑等這樣歷史感厚重的文化地標;而對於南方而言,雖然也有像客家土樓、蘇州園林這樣出色建築,也不缺乏廬山、鼓浪嶼、哈尼梯田這樣遺世獨立的綜合景觀,但自然遺產仍舊是南方「世遺」的主力軍。如分布在南方各丘陵地區的喀斯特地貌,橫斷山脈下並駕奔騰的「三江併流」,無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可以說,豐富多姿的自然生態,給了南方一筆豐盈的饋贈。
世界遺產在中國版圖上星羅棋布,展示著國土之上那些耀眼奪目的自然奇觀,也彰顯了一個民族包羅萬象、橫亘古今的文化氣度。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世界遺產」終究只是衡量名勝價值的一種國際化標尺,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還有很多蟄伏在角落中的瑰寶,不加以同等的重視和保護,可能也將瀕臨絕跡。「世遺」名冊之外,那些擁有足夠價值的自然文化遺產,我們也應該有足夠的自我認可和保護。
第一個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神農架就位於中國南方。它是中國唯一以林區命名的行政區。神農架世界自然遺產分為西部的神農頂、巴東片區和東部的老君山片區,當地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徵,孕育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保存有全球北緯30度帶最為完好的北亞熱帶森林植被,被譽為北半球同緯度上的「綠色奇蹟」。
2016年7月,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湖北神農架在生物多樣性、地帶性植被類型、垂直自然帶譜、生態和生物過程等方面在全球具有獨特性,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垂直自然帶譜。獨特的地理過渡帶區位塑造了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特殊的生態系統和生物演化過程,其生物多樣性彌補了世界遺產名錄中的空白,因此將湖北神農架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而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36處人文景觀,更是各有各的故事。
比如絲綢之路,它是世界上路線最長、影響最大的文化線路。申遺的33處遺址反映了絲綢之路貿易不僅創造了財富,也為人員與商品的順利通過建造了基礎設施,促發了因貿易而孕育形成的眾多民族之間的交流,傳播了沿路的各種思想,並促使歐亞大陸兩大文化,即定居農業民族與大草原遊牧社會之間的深度融合。
33處遺址中有各個帝國與可汗王國的都城宮殿、貿易居所、佛教石窟寺、古代道路、驛站以及宗教建築等。其中,中國境內有22處考古遺址、古建築等遺蹟。2014年6月22日在卡達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古絲綢之路的東段:「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
關於絲綢之路,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它是東西方之間融合、交流和對話之路,近兩千年以來為人類的共同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申報的天山廊道段落在絲綢之路交通與交流體系中具有突出的特點。它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興盛於公元6-14世紀,沿用至16世紀,分布於今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絲綢之路見證了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6世紀期間,亞歐大陸經濟、文化、社會發展之間的交流,尤其是遊牧與定居文明之間的交流;它在長途貿易推動大型城鎮和城市發展、水利管理系統支撐交通貿易等方面是一個出色的範例;它與張騫出使西域等重大歷史事件直接相關,深刻反映出佛教、摩尼教、拜火教、祆教等宗教和城市規劃思想等在古代中國和中亞等地區的傳播。
在世界文化遺產中,還有大量的景觀具有宗教背景,在申報和保護遺產過程中,也就需要特別的注意。比如西藏的布達拉宮,在西藏人民和藏傳佛教信徒的心目中,有著至高無上的位置。因此在布達拉宮的維修申遺過程中,也充分尊重民族傳統,尊重文物的真實性,因為——如果布達拉宮出一點意外,那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後來為考察布達拉宮能否列入世界遺產,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當年派了兩個專家來現場,一個是印度的前國務部長,一個是印度尼西亞的前國務部長,都是有名的建築師,告別宴會的時候,他們對郭旃說:「來藏之前,我們有很多疑問和不信任,但是看了布達拉宮之後,我要由衷地說你們在這裡做了很好的事情!」
因為世界遺產的申報和保護工作,促進了民族團結和文化交流,這樣的遺產保護,才是真正的保護,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保護。
(何映宇、馬慶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