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無人機巡邏釣魚島

在沒有兵戎相見的打算下,中日引進無人機就成為既兼顧主權宣示的機艦出現率需求,又能把可預見的風險降到高層可接受的程度的選項。

自2012年日本單方面激化釣魚島領土爭端以來,中日之間相互角力,雙方一方面避免跨越大規模正面衝突的門檻,另一方面在實力維權上絲毫不敢懈怠。近期最讓外界矚目的,莫過於雙方開始組建具有遠程偵察能力的大型無人機部隊。這顯然是希望利用無人機的長時間執行任務能力,確保對釣魚島周邊海域的監控能力,並且由此宣示對釣魚島的實質控制能力。

雖然中日在各種場合互有攻防,但在最關鍵的釣魚島周邊始終嚴守分寸,成為一對「特殊舞伴」,不斷試探彼此的界線。在沒有兵戎相見的打算下,雙方引進無人機就成為既兼顧主權宣示的機艦出現率需求,又能把可預見的風險降到高層可接受的程度的選項。

戰略考慮和戰術優勢

早在2013年,日本內閣閣僚就宣稱,若中國無人機進入釣魚島周邊空域且不理會驅離警告的話,日本將考慮下令執行海空巡邏任務的自衛隊機艦直接開火射擊。這一表態曾引起外界非議,中國官方也立刻回應稱,日本若對中國無人機開火就形同挑釁,也違反日本和平憲法的根本精神。

撇開政治因素,中日近年來不約而同地打算在釣魚島周邊使用無人機充當監視偵察主力,歸根到底是一種「風險管控」,畢竟在特定海空範圍內,狹路相逢的兩國有人駕駛機艦如果分寸拿捏不好,隨時都可能「擦槍走火」。

從根本上來看,無人機最大的優點就是不必拿官兵性命和國家利益去冒險,一架偵察機或一艘巡邏艦要是出事,肯定會讓雙方頓時劍拔弩張。以2010年韓國天安艦沉沒事件為例,若不是大國勢力介入,加上一定程度的自製,當時朝鮮半島的局勢可謂一觸即發,但如果今天是一架無人機出事,所引發的關注和後續效應則完全是兩回事。

像2011年伊朗俘獲美軍最先進的RQ-170「哨兵」隱形無人機後,美國雖有意派遣特戰部隊深入伊朗,配合精確制導武器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但後來考慮到作戰風險後決定放棄。要是當時伊朗上演的是擊落美國有人駕駛偵察機事件,美國是否會收手就完全是另一個層面考慮的問題了。

除了戰略層面考慮,無人機也有許多戰術層面的優勢,其中首推續航力大和偵察範圍廣。傳統遠程巡邏機通常在目標區逗留10個小時就算是長時間任務了,就算是俄羅斯的圖-142反潛巡邏機也頂多飛個20小時上下,但對於專門針對海洋巡邏任務的大中型無人機而言,因為無人機的全部載荷都是滿足任務需要,免去人員活動空間的需求,因此任務滯空時間動輒超過20小時。扣掉往返基地起降和補給加油時間,至少能在目標區上空周邊待上15-18小時,形同廉價版的低軌道海洋監視衛星。況且,無人機不像衛星為了考慮使用壽命,除非真有國家戰略層級的重大事件,否則為了節省推進器燃料,一般而言不得輕易變更軌道,但無人機基本是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只要燃料夠,和地面控制基站的通聯保持暢通就能執行任務。

無人機另一項常被忽略的優勢,是不需要考慮人員疲勞問題。這樣一來,在基站的人員完全可以輪班上陣,值勤時間也可控制在肉體注意力的合理範圍內。一趟18個小時的巡邏任務可以切割成三個六小時輪班,讓每一班上場的值班軍人都是神清氣爽的最佳狀態。此外,現代海上巡邏機多半都依賴光電傳感器和雷達進行廣域偵察搜索,除非是為了搜救或特殊情況,由空勤人員以望遠鏡進行地毯式目視搜索的需求已逐漸降低,因此無人機和有人巡邏機的偵察搜索能力差別已經逐漸拉近,如果考慮到對於固定目標區的持續偵察搜索能力的話,反而是無人機更勝一籌。

能夠執行遠程海上巡邏任務的無人機也並非萬能,因為要讓無人機在遠離地面基站的情況下順利執行任務,還能把所獲情報資料實時回傳,就代表必須擁有足夠的超地平線通信能力。從數據通信帶寬需求來看,這意味著無人機系統不可能通過搖擺不定的HF頻段短波通信,而要有一條足夠穩定的微波衛星通信鏈路才行。

日本自衛隊陷入兩難局面

據英國《空中力量》報導,2017年,日本防衛省獲得引進美制RQ-4「全球鷹」遠程戰略無人偵察機的預算,按照美國國防部在2012財年編制的單機飛離成本為1.04億美元,這還不包括前面提到的地面控制基站、人員培訓、後勤保障體系建設和機場整建等看不見的「邊際成本」。

如果考慮到日本採購的RQ-4B要加裝符合自身需求的航電設備,加上採購架數相對較少(目前計劃四架),因此整體需要投入的預算高達數百億日元,這也讓許多有意跟進的國家對於遠程海上巡邏無人機的使用望之卻步。

以RQ-4這種具備全球任務能力的重量級無人機來看或許失之公允,但撇開機體成本來看,後勤部分的支出基本不會有太大差異。以在釣魚島周邊海域使用無人機的前提來看,不論哪個國家要投入遠程海上巡邏無人機的考慮都應該是以作戰優勢和風險為先,而非單純的成本考慮。

從2013年9月開始,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監部就陸續公布了中國無人機前往釣魚島周邊活動的相關資料。據日方資料顯示,中國無人機多半是在釣魚島東北方200公里左右的空域執行監視偵察任務,平均滯空任務時間為5-8小時,任務結束後會朝西北方向返航。

由於日本政府對遠程海上巡邏無人機的定位尚不明晰,就算自衛隊比照標準交戰程序派出在跑道盡頭停機坪上待命的F-15J戰鬥機緊急升空攔截,但中國無人機照樣能自顧自地繼續執行任務。理論上,中國無人機的內置傳感器能探測到日本航空自衛隊戰機,而且中國陸基遠程預警雷達也能掌握釣魚島周邊空情,不過中國無人機在日方攔截過程中沒有做出什麼規避動作。

根據日本空自拍攝的照片,中國派出的無人機外形和美造RQ-4「全球鷹」很相似,採用相同的發動機構型和V形尾翼,機首有可容納衛星天線和其他傳感器用的大型整流罩。從外形和飛行高度推測,中國派出的可能是BZK-005中高空遠程無人偵察機,同時,中國空軍已列裝性能堪比美國「掠奪者」、「死神」的攻擊-1型察打一體無人機,一旦它出現在釣魚島周邊海域,則代表中國在必要時將能以最低風險的方式展示攻擊特定目標的能力。這種作戰方式令企圖保有釣魚島控制權的日本自衛隊陷入兩難局面,因為攔截無人機最麻煩的地方就是傳統國際上通用的警告措施全部無效,無人機的操縱國可對包括擺動機翼、緊急頻道呼叫甚至航炮警告射擊在內的所有示警行為置之不理。

對攔截者來說,對無人機開火射擊的門檻雖然較低,但把沒有表現出明顯敵意的無人機一概視為直接威脅,恐怕也難以在國際輿論中爭取到多少支持,這或許是中國派遣無人機前往釣魚島周邊空域的主要意圖之一。從另一方面看,中日陸續在釣魚島周邊部署無人機執行偵察搜索和巡邏任務的話,那麼在雙方劍拔弩張的情況下就有可能發生無人機武裝衝突,但這種衝突模式是否會演變成所謂的空戰則恐怕仍有商榷餘地。

此外,現有無人機的攻擊能力多半以對地為主,雖然就設計上來說,無人機攜帶空空飛彈不成問題,但傳感器和機體設計都不見得適合這種任務。就算是利用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和空中預警機的數據鏈協助執行超視距攻擊(BVR),在面對有人戰機進逼時仍占不到多少便宜,頂多只能發揮奇襲效果,不能算是真正有效的攻擊行動。

(田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