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毛澤東手跡看開國新篇

1949年10月1日凌晨6時,東方顯出橘紅,毛澤東緩步走出辦公室,在院內慢慢踱著,他的手指間香煙縷縷。

連日開會,他感覺有些累。

他照例是早晨才上床的。直到天明,衛士幾次提醒他休息,周恩來也來電話催促,他才放下手頭的事情。平時,他是下午3點起床,今日要參加大典,大典前還有一個會。下午1點,衛士閻長林按吩咐叫醒他,毛澤東立即坐起,說:「這麼快呀﹗」他很快刷牙、洗臉,穿上那套舊的綠色呢子軍裝和深褐色皮鞋步出大門,劉少奇、朱德、周恩來、任弼時已等候在豐澤園門口,他上前與戰友們一一握手,大家一同步行至勤政殿。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這裏召開,委員就職。會後,毛澤東笑著說:「我們打了幾年的疲勞戰,打出來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天,又是一個疲勞戰。看來,我們的命運就是打疲勞戰吧﹗」周恩來說:「這是高效率的疲勞戰,三年解放戰爭,消滅了敵軍好幾百萬……這個效率還不高呀﹗」

毛澤東率眾登上汽車,從故宮西華門南拐,在中山公園後邊進闕右門,往南直到天安門樓後。下午3時整,胸前掛著「中央人民政府主席」金字鮮紅錦綢的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

30萬民眾彙集到天安門前廣場上。廣播員對著麥克風向人們介紹毛澤東已登上城樓,一時,萬眾歡騰。

林伯渠宣佈典禮開始。毛澤東走到話筒前,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於本日成立了﹗」

在嘹亮的國歌聲中,毛澤東按動電紐,廣場中心的第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軍樂奏響,54門禮炮齊鳴28響。

開國大典當天,毛澤東有一幀墨寶傳世:「僑胞們團結起來,擁護祖國的革命,改善自己的地位。」

毛澤東在化武為文,他為文化事業方面的題詞頗多。開國大典剛過,10月3日到19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委員會組織召開全國新華書店出版工作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召開全國出版工作會議,毛澤東接見了全體代表,並為大會題詞: 「認真作好出版工作。」

這是毛澤東書法的上乘之作,也是毛澤東書法風格過渡期的一幅代表作,毛澤東將要走向草書的境界,而他是從貧瘠蒼涼卻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黃土高原來,帶著漢魏風骨,他在那裏留下大量有著強烈的刀削斧劈筆意的墨蹟,現在,他已經走下黃土高原,以一個統一天下的勝利者的姿態昂然屹立於燕山、渤海之間,他的書寫不再有蒼涼之感,卻也還沒有完全去除刀削斧劈的筆意,但在這幅字中,極粗的筆劃與極細的筆劃並存、融合著,楷書與草書的筆意也並存、融合著,原先向左的傾斜也在改變,尤其是簽名的「毛澤東」,已經是站得非常穩而正,就像他立在天安門城樓上向歡呼的人群揮手。

1949年12月6日,大雪紛紛揚揚,晚6時,毛澤東披上斗篷,戴上皮帽,登上北去的列車。這是毛澤東第一次出國,目的地是蘇聯。

耐人尋味的是,他隨身帶著整套的《三希堂法帖》(1957年出訪蘇聯也是如此)。他藝術與情感的軌跡延伸到北冰洋海岸。

毛澤東帶這套法帖,為的是閑來觀賞與習練,以解勞頓,也因他長期以來保持的對書法的濃烈興趣,另外,作為大國領導人,他可能對自己的書寫並不滿意,在完成新中國成立這件大事之後,他想要提高自己的書法水準.

12月16日中午,大鐘正敲響12點,列車徐徐開進莫斯科北站(雅羅斯拉夫車站)。毛澤東平生第一次來到世界上最大的國家——蘇聯的首都。

此行,他將代表中國黨和政府向史達林祝壽並與蘇方簽訂友好條約。為此,他帶來了壽禮,其中有他手書的一副對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毛澤東為史達林祝壽之時,1949年12月26日,他白己的56歲生日也是在莫斯科過的,好像他忘記了,別人也未提起

此聯「福」「壽」相對,筆劃連綿,如滔滔江水;「如」與「比」,「南」與「東」,「海」與「山」,一動一靜,題和款則寫得既靈動又有硬度

毛澤東到蘇聯名為祝壽,更重要的是肩負著建立中蘇友好關係的重大使命

他到達莫斯科當天,史達林就在克裏姆林官與他會談。

史達林格外重視毛澤東,他穿著一身筆挺的軍服,帶著所有的政治局委員站在廳門口迎接,他也沒有安排本國的翻譯,而讓中國方面的師哲一人擔當。

雙方的談話海闊天空,從前線的軍事情況談到經濟建設、糧食收穫、土地改革以及群眾工作等。談話歷時兩個多小時,蘇方只有史達林一個人說話,其他人都未插話。史達林再三問毛澤東:「你來一趟是不容易的,那麼我們這次應該做些什麼?你有些什麼想法和願望?」毛澤東表示:「這次來,一是為祝賀史達林同志的七十壽辰,二是看一看蘇聯,從南到北,從東到西都想看一看一」史達林說:「你這次遠道而來,不能空手回去,咱們要不要搞個什麼東西?」

毛澤東說:「恐怕是要經過雙方協商搞個什麼東西,這個東西應該是既好看,義好吃。」這話充滿了哲理和幽默,師哲翻譯時做了解釋:「好看就是形式上好看,要做給世界上的人看,冠冕堂皇;好吃就是有內容,有味道,實實在在二」

1950年的元旦過後,1月14日,毛澤東即乘火車離莫斯科北上,15日抵達列寧格勒。當地領導原計劃安排他到斯莫爾尼宮休息,毛澤東卻提出要直接乘車去波羅的海。這樣,汽車直奔波羅的海芬蘭灣。

三十年前,還是一介書生的他曾經站在中國的渤海灣,看到冰封的大海和當年抵抗八國聯軍(包括俄軍)入侵的炮臺,寫過壯懷激烈的詩句「蒼山辭祖國,弱水望鄰封」,那時他自己就有了到俄國留學的想法,後來未能實現,如今,他已是共和岡的元首,在這冰封的北冰洋邊,不禁浮想聯翩。

汽車在海面的冰層上行駛了一個多小時。

在他的視野裏,大海和陸地已被冰凍連在一起,分不出陸地地與海洋的界線了。

他看到了十月革命時工人發起暴動的要地——喀琅施塔特要塞。

他走下汽車,在冰層上來回踱步,舉目眺望,滿懷激情地說:「這裏真是千里冰封啊﹗」

蘇聯陪同者說:「我們此刻正站在波羅的海海面的冰層上,冰的下面就是海水,冰層的厚度大約一米至一米五。」

毛澤東說:「我的願望是要從符拉迪沃斯托克——太平洋的西岸走到波羅的海——大西洋的東岸,然後再從黑海邊走到北極罔。那時,才可以說我把蘇聯的東西南北都走遍了。」

毛澤東是一個喜歡遊歷的詩人,他信奉著「瀆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古訓。他的許多精粹詩篇,也常常是遊歷中的感受。不過,此次出遊,與以往有所不同,他從一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同度來到世界上地域最遼闊的國度。

1月16日,毛澤東離開列寧格勒,翌日回到莫斯科,仍住姐妹河史達林別墅。20日,周恩來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團來到莫斯科。21日晚,毛澤東、周恩來應邀出席列寧逝世二十六周年紀念大會。2月14日,在克里姆林宮舉行《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字儀式。隨後,他即啟程同國。

1950年2月27日,毛澤東坐的專列到達滿洲里,在這裏,他留下一幅有深刻含義的墨蹟,那就是為中共松江省委題寫的「不要沾染官僚主義作風」。(松江省為1945年國民政府重劃東北行政區劃時的省名一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撤銷松江省建制,與黑龍汀省合併為黑龍江省。同年8月1日,兩省機構正式合併。——編者注)

寫這幅題詞,他或許是有感而發——伴隨著中國革命的勝利,官僚主義和腐敗之風出現。在離開西柏坡之前,他就一再地提醒,尤其在匕屆二中全會上提出了「兩個務必」,他把進北京視為趕考,他牢記著李白成從陝北起家,一路東進,摧毀明王朝進入北京卻敗在北京的歷史教訓。他把新中國成立後第一次長途旅行安排在蘇聯,但他回國時剛一進入國內就題寫了這幅字,著實讓人深思

毛澤東的擔心不是多餘的。到長春,他坐在轎車中看見大街小巷沒有人影,問當地一位負責人:「為什麼街上一個人也看不到啊?」這位負責人說:「現在正在吃中飯。」毛澤東笑:「噢,老百姓行動這麼一致,比軍隊還整齊啊﹗」後來,毛澤東知道這是為他的到來而戒嚴,他批評說:「你們在說假話,搞戒嚴,不讓老百姓出來,這樣太脫離群眾了」

3月1日,專列駛進瀋陽,他下榻遼寧賓館。3日,他在東北局召開高級幹部會議,談到經濟建設,還接見並聽取東北局、遼寧省、瀋陽市相關同志的彙報,而後,時任東北局書記的高崗請毛澤東、周恩來、胡志明吃飯。

宴席太豐盛了,東北特產,應有盡有。毛澤東一進餐廳,臉色頓時沉了下來。毛澤東禮節性地讓胡志明多吃多喝,自己只象徵性地喝了幾口葡萄酒,吃了點飯,便放下筷子,吸起煙來。席間氣氛很沉悶。

飯後,毛澤東來到會議室,當著大小領導的面批評晚上的飯菜太多,太浪費。他說:「同志們,我們是人民的公僕,是為人民服務的。如果我們一層一層仿效下去,這麼吃起來,在人民群眾中將會有什麼影響?你們應當重溫七屆二中全會精神。」

次日,在東北局、遼寧省、瀋陽市的領導幹部大會上,毛澤東又講到昨天的那餐飯,說:「我們的基層組織是貫徹中央精神的,總的形勢是好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包括我們各級領導幹部在內。」

他吸了口煙,繼續說道:「這次,我和恩來等同志路過東北,主要想瞭解—下東北的工作情況,瞭解東北地方工業生產情況,但發現浪費太大。我在哈爾濱提過不要大吃大喝,到瀋陽一看比哈爾邦濱還厲害。我和恩來不是為了吃喝,搞那麼豐盛幹什麼?中央三令五申,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要艱苦奮鬥,你們應做表率嘛﹗」

毛澤東的情緒有點激動:「你們要做劉宗敏,我可不想當李自成啊﹗」

在哈爾濱市,他又留下一幅墨蹟,是為團代會的題詞:「學習馬列主義。」

這幅字,毛澤東用行草,「學習」二字的寫法與十多年之後(1963年)寫「向雷鋒同志學習」時有些類似,細如遊絲與如椽粗筆交匯,楷、行、草的筆意融合,仿佛海明威在向大海揚起釣竿,正釣起一尾大魚。

他還給哈爾濱市委題詞:「發展生產。」

這幅字的寫法與前一幅有所不同,字與字之間未作勾連,也站得更正,在一條豎線上,柔韌的筆意表現於始終。

到3月4日晚,毛澤東回到北京。

1950年毛澤東的題詞除2月27日一天在哈爾濱題寫的3幅,另外還有15幅之多,這些題詞讓我們看到毛澤東的書寫完成了又一次轉折,那就是由行書向行草的整體性轉折。

「老當益壯」,毛澤東曾經在1942年1月18日寫過一次,現在,寫法卻發生大變化。

時間跨度為八年,頭一次寫得蒼老、拘謹,第二次寫得輕靈、飄逸,由行變草,雖然還未到狂草境地,卻已有行雲流水之跡,只有「壯」字的寫法還是一樣。

1950年4月10日,毛澤東為部隊的題詞草意更濃,字與字之間也有勾連,粗、細形成強烈對比,起筆重如椽而中間筆劃輕若絲,往左傾斜的程度也大大減輕。

4月21日,他為《北大週刊》的題詞更顯成熟,圓潤中有筋骨,雖未完全拋棄20世紀40年代形成的刀削之痕,卻糾正了向左傾斜的態勢,形斷意連地把一行字寫在一條豎線上。

5月7日,他書寫了《孫子兵法》中的句子:「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毛澤東於《孫子兵法》解得熟透而用得純青,儘管實際上他到井岡山之後才比較系統深入地研究,尤其是當他受到排擠有閒暇的時候,他讀得更多些。在指揮數以百計的戰役中,他用得出神入化。在用槍桿子取得全國的勝利之後,用筆桿子來書寫這部兵法寶典中的名句,他如見故人,感慨良多,因而也帶上特殊的情感色彩。

這八個字被他寫得有些靈異,就像他用兵時那樣飄忽而不可捉摸。

這個時候毛澤東的字還沒有最後成體,他還在變化,有時又返回到過去,例如:1950年他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全軍青年工作會議的題詞:「鞏固地向前發展。」

毛澤東把他曾經使用過的顏體豎筆的粗壯用在這幅字中,極粗與極細同時出現。題詞的時候,他一定是考慮到接受的物件和他要表達的用意的,如此一來,就算是同一時期的題詞,寫法也大不同,他儘量地把他要表達的情感融人字的形體當中。

1950年11月.毛澤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全軍保衛工作會議題詞:「保衛工作十分重要,必須盡力加強之。」

這幅字受贈對象是全軍保衛工作會議,參會者都是戰鬥在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戰線的拿槍桿子的人,這樣,毛澤東又用了他久已不用的「刀斧」之法,幾乎所有的筆劃都如投槍、匕首。

從漢字的變遷來說,這實際上是魏碑的筆法,這種筆法本來並非刻意為之,由工匠在石頭或木頭等硬介質上雕刻自然形成,後來卻為文人模仿,形成魏碑體,毛澤東在書寫當中,也有相當一段時間使用這種寫法。

在1950年12月31日為《瞿秋白文集》作的序言中,毛澤東大量地把這種筆劃融入行書與草書當中,不能算精彩,卻是大膽嘗試(此前他多次作過這種嘗試)。

1927年,瞿秋白曾經為毛澤東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作序,瞿秋白寫道:「中國革命家都要代表三萬萬幾千萬農民說話做事,到戰線去奮鬥,毛澤東不過開始罷了。巾國革命者個個都應當讀一讀毛澤東這本書,和瀆彭湃的海豐農民運動一樣」

瞿秋白送給毛澤東和彭湃「農民運動的王」的稱號

毛澤東在《瞿秋門文集》的序言中則寫道:「瞿秋白同志死去十五年了,在他塵前,許多人不瞭解他,或者反對他,但他為人民工作的勇氣並沒有挫下來。他在革命困難的年月裏堅持了英雄的立場,寧願向劊子手的屠刀走去,不願屈服。他的這種為人民工作的精神,這種臨難不屈的意志和他在文字上保存下來的思想,將永遠活著,不會死去……」

(龍劍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