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在天津落下帷幕 創造「全民參與、健康共享」新高潮

【新華社天津9月8日電】第十三屆全國運動會8日在天津落下帷幕。本屆全運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改革創新,創造了全運會「全民參與、健康共享」的新高潮。運動員在競技場上奮勇拼搏,老將圓夢謝幕,新人嶄露頭角,多項紀錄被改寫。

本屆全運會新設群眾比賽項目19大項126小項,包括馬拉松、輪滑、龍舟、太極拳、攀岩等涵蓋各個年齡層、各行各業人群興趣點的體育競技項目。

據統計,通過線上線下等多種方式,共有數百萬群眾參加了「我要上全運」基層選拔比賽。運動員年齡最小的4歲,最大的93歲。

對於不少參賽者來說,這是第一次參加全運會,能站到這樣的舞臺上委實「難以想像」「從來沒想過」「以前想都不敢想」。

49歲的金明華是我國第一支女子冰球隊的守門員,退役26年後,這次比賽她與來自黑龍江雞西市第六中學貝朗冰球俱樂部的一批「娃娃軍」一同參賽。她坦言,沒想到這個年紀了還能參加一次全運會,闊別正兒八經的比賽這麼多年,技術和感覺還在,挺意外。

來自四川的選手武麗娟坦言:「我個子不高,有些微胖,又戴著眼鏡,起初只是想通過柔力球來鍛鍊身體,能站在全運會賽場上確實是我沒想到的。」

本屆全運會排球競委會主任助理、天津市排協秘書長李珊認為,體育精神不只是在競技體育領域才有,群眾選手在賽場表現出的精神,以及體育帶給他們的能量,都非常有感染力。他們通過努力,站上了全國最大舞臺,收穫了健康和快樂。

「大家通過群眾比賽匯聚到全運會的舞臺上來,親身體驗、親身參與,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參與體育鍛鍊、享受健身樂趣的熱情。可以說,全民參與、共享全運的發展新格局正在逐漸形成。」第十三屆全運會組委會副主任、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李穎川說。

除增設群眾比賽項目以外,為實現「全運惠民,健康中國」的辦賽目標,更好地發揮全運會在深化我國體育事業改革發展中的作用,本屆全運會還在其他七個方面全力探索機制創新。

這些創新舉措包括:允許華人華僑以及達標的運動員參加部分項目比賽;鼓勵參賽單位在技戰術配合類項目上跨單位組隊;實施教練員激勵政策,為教練員頒獎;增設田徑、游泳青少年組以及輪滑冰球等跨界跨項選才項目等。

本屆全運會,在10個大項49個小項上,共有279支跨省組合隊參賽,涉及870名運動員。在跳水、田徑、場地自行車、帆船4個項目上,跨省組合隊在他們參加的項目全部拿到金牌。其他賽場,跨省組合隊也多有斬獲,表現出很高的競技水準。

李穎川說:「通過跨省聯合組隊,一些項目的國家隊配對不解散,保障了國家隊運動員訓練的系統性;一些項目通過自由組合,為國家隊集訓提供選材經驗,提高了比賽的水準和激烈程度。」

「轉型成為教練,特別能體會這一改革的價值所在。這樣的舉措是對教練工作最好的認可,將激勵我們安心做好本職工作,努力培養更多的優秀運動員。」從領獎台下來,培養出孫楊、汪順等多名冠軍的教練朱志根說。

經過選拔,馬術、射擊、田徑、游泳4個項目9名華人華僑運動員達到參賽標準,登上本屆全運會決賽舞臺。這一創舉打破國界疆界,體現了全運會開門辦會的理念和開放包容的胸懷。

此外,本屆全運會首次不設金牌榜、獎牌榜,只公佈比賽成績榜,不再分別公佈各代表團的金牌、獎牌和總分排名。這一舉措擯棄「金牌至上」的思想,從評價指標上引導體育界樹立正確的體育政績觀。

第十三屆全運會組委會主任、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茍仲文說:「八個方面的改革創新舉措,將充分發揮綜合性運動會的綜合功能,進一步調動政府、社會、市場共同發展體育的積極性、主動性,有效緩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需求與體育有效供給不足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