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心引發嚴重後果蔡英文終出面降溫

賴清德以「行政院長」身份,在「立法院」發表「台獨」言論,驚震各方。大陸方面固然是出言駁斥,並以拒絕出席「小三通研討會」作抗議;美國方面也重申「一中」政策,「AIT」台北辦事處處長梅健華更是以缺席民進黨創黨酒會表明不悅態度;島內也是一片批評之聲,連部分民進黨人也埋怨賴清德壞了大事。而事隔一個星期之後,曾經就此「神隱」的蔡英文,也以接受中央社專訪的方式,對此進行表態。

其實,在賴清德發表「台獨」言論之後第三天,突然從「死鴨子嘴硬」姿態中放軟下來,間接承認以「行政院長」身份發表「台獨」言論欠妥,並強調兩岸政策是屬於蔡英文的專有職權之時,人們就已猜測到,這是他受到蔡英文的壓力之故。盡管「總統府」連忙否認,但「信者恆信」,無人認為「總統府」之語是真的。而前日蔡英文終於親自出馬,表明她對此事件的態度,則是到了非進行「停損止血」不可的時候了,倘一再錯過時機,可能會後患無窮,甚至還將會危及自己爭取連任的正當性,因而在猶豫觀望之中,還是找來中央社記者,以接受專訪的方式對賴清德的「台獨」言論進行降溫。

但蔡英文還是小心翼翼,並以捲包裹的方式,將對賴清德「台獨」言論表態,與其他的幾個問題「打包」回答,以盡量減輕「批評」賴清德的分量。這就折射了蔡英文的無可奈何之處:蔡英文是在有更符合她的「行政院長」理想人選陳菊的情況下,找了「次理想」的賴清德出任「行政院長」,當然是有其功能及功利設想。而在他剛就職沒幾天卻就公開批駁他,恐怕會激怒他「劈炮唔撈」,破了要將他綁在「行政院」以便於「就近看管」的「局」,或是相反,擔心將會毀壞了「蔡賴配」的前景,無法抵擋柯文哲的襲擊。

實際上,蔡英文明知賴清德性格強硬,卻找來很可能會與同樣是強硬的自己「火星碰地球」的賴清德出任「行政院長」,而不是使用將能與她合作愉快的陳菊,就是另行設定了功能,超逾了「行政院長」本身的職能。一方面,陳菊因年齡、身體健康狀況及個人政治生涯規劃等方面的因素,對蔡英文爭取連任沒有任何威脅性;而賴清德卻是「奪位之心不死」,因而必須設法將之鎖死,在新北市長、「總統府秘書長」、「國安會秘書長」等都無法綁住他之下,就只有以更高職位的「行政院長」來作誘餌,讓他無法在二零一九年初的民進黨總統」黨內初選中實施突襲。另一方面,選擇「明星型」的賴清德出任「行政院長」,也是在自己民調長期低迷的情況下,得以抬升民意支持度,以抗衡可能會與自己「拗手瓜」的柯文哲及其高民意支持度。因此,倘在此時批評賴清德稍為「過火」,恐怕將會屈損賴清德的自尊自傲心理,干脆「劈炮唔撈」,乾脆集中精力做好參加後年初民進黨「總統」黨內初選的準備工作。

因此,蔡英文在中央社的專訪中,既要婉轉地指出賴清德的「不是」,聲稱她「後來和賴清德簡短討論過這個問題」,「相信賴清德知道分際和整體政策走向」,又要注意拿捏分寸,不能「傷害」到他,因而又表示「總統不可能去規定行政院長要講什麼」,似乎是相互矛盾。然而,賴清德作為民進黨最耀眼的政治明星,背後有「新潮流系」這個最大的派系予以奧援,還有「台獨」大佬頻頻放話要讓賴清德取代蔡英文,充滿危機感的蔡英文不得不小心翼翼行事。

其實,要說蔡英文不氣結,那才是假的。除了是人們所分析評論的賴清德侵蝕了她的專有職權之外,就是賴清德發表「台獨」言論的身份、地點以至是時機都極為敏感,而且還是與她的「戰略部署」相悖。實際上,從蔡英文在民進黨「全代會」上的講話看,她有意繼續低調,奉行「不刺激、不挑釁、零意外」策略,以等待中共「十九大」的對台論述定調。

但作為民進黨當然中常委的賴清德,卻偏偏沒有領悟蔡英文的這個用心,或是雖然已經領悟卻偏要作對,說了以往歷任「行政院長」都不敢說的話。等於是讓蔡英文自去年「五二零」以來,尤其是在民進黨「全代會」中都奉行的「不刺激、不挑釁、零意外」策略破功。實際上,蔡英文在專訪中就向對岸喊話,希望在中共舉行「十九大」後,雙方可思考新模式,讓兩岸關係更活絡一點。

實際上,賴清德發表「台獨」言論後,一些媒體及政壇人士都指責說,可能會導致中共臨時修改「十九大」報告中的對台政策用詞,對台政策更為強硬。而賴清德在看到蔡英文這段話之後,也在「立法院」答詢時說,可以看出蔡英文「用心良苦」,因而對「十九大」後的中國領導人或中國應抱持期待,不必要去否定,「行政院」會秉持這樣的原則推動,希望中國也會有善意回應。

其實,蔡英文的這個顧慮還是次要的,因為中共對台政策力求穩定性,不會因一時一事而作重大改變。而且北京也明白,賴清德此語並不代表蔡英文,是他個人的性格作怪。

而特朗普訪華的因素才是蔡英文心中的濃重陰影。十一月特朗普訪華,雖然主要議題是朝核和中美貿易,但不會不談到台灣問題。因為台灣問題是中美關係中的關鍵因素,北京為了台灣問題,可能在其他議題上作出「適當讓步」,如朝核等。因為台灣問題是涉及到國家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統一、安全利益的大事,而「朝核」議題當然也影響到國家安全,但與國家領土主權的統一完整並無重大關連。在「兩者取其輕」之下,「朝核」問題可以「讓步」,以換取台灣問題的妥適解決。何況,當下朝鮮高層的做法,已經完全拋棄「鮮血凝成的友誼」,其官方文宣品還把中國視為「敵人」。如此忘恩負義的「反骨仔」,為何還要死保?只要不在朝鮮半島引發戰亂,從而影響到中國東北的安全,就可放棄。

而特朗普則與此前歷任美國總統不同。——他們都是政治人物,意識形態嚴重,反共反華。而特朗普是商人,沒有那麼多的意識形態,或將會以商人的心理來看待台灣問題。只要中國能在商業利益上給予一定的好處,能讓他兌現在競選時作出的某些承諾,如降低失業率、工業回遷等,對他無關痛痒的台灣問題作出「讓步」,又何妨?因此,只要中方在「朝核」問題上予以高度配合,在中美貿易上讓特朗普感到滿意,台灣的利益是可以放棄的。

而就在此時,賴清德的「台獨」談話,可能會讓特朗普對民進黨當局更為不耐煩,而且中方也可能會籍此要求特朗普表態。說不好,連第四個「中美聯合公報」也可能會擺在「習特會」的桌子上。

實際上,過去的三個《中美聯合公報》,雖然確定了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就美國對台售武等問題作出了規範,但囿於當時的時空背景,在反對「台獨」,反對台灣參加以「國家」名義的國際組織,反對台灣成為聯合國成員等方面,卻都沒有著墨。因此,只有把這些重大問題形成中美之間的文件,亦即第四個《中美聯合公報》,才能解決問題。

其實,一九九八年六月克林頓訪問中國,就曾在在上海發表「新三不」: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獨立」,台灣不應加入任何必須以國家名義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就有此意。但畢竟此時克林頓的任期已到尾聲,而未能趁熱打鐵,將之形成第四個《中美聯合公報》。接任總統的布殊是反共政客,縱容台灣當局的「台獨」意識,從而錯失了大好機。

現在機會又來了,而且比克林頓宣布「新三不」時的時空背景更有利。因此,在特朗普訪華前夕,賴清德卻不知天高地厚亂地宣揚「台獨」,這豈不是給予北京一個好機會?

這才是蔡英文有所擔憂甚至是恐懼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