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委會為十九大代表有台灣出生人士躁動?

舉世觸目的中共「十九大」,將於十月十八日在北京舉行。而在此之前,還將召開中共十八屆七中全會,通過「十九大」的各項文件。「十九大」正式開幕之前,還得召開預備會議,通過「十九大」的議程、分組名單及選舉大會主席團等。

日前,新華社授權公佈中共「十九大」的二千二百八十七名代表的名單。而在此之前,「十九大」代表的四十個選舉單位,包括三十一個省市區,中央直屬機關、中央國家機關、解放軍、武警、高校、央企系統、金融系統等,均已分別公佈了該選舉單位選舉產生的代表名單,只有香港、澳門和台灣等三個選舉單位,沒有專門公佈代表名單,而是混合在全體代表名單中公佈。由於全體代表名單並非是像公佈全國人大代表代表時,是按照各省區市、香港、澳門、台灣和解放軍等代表團羅列的,而是將全體代表混合在一起,以姓氏筆劃為序排列,因而難以辨認其中的香港、澳門及台灣的代表名單。

不過,由於在由香港、澳門、台灣等選舉單位中選舉產生的中共「十九大」代表中,有一些人因職務關係而知名度較高,還是「眾裡尋他千百度」地被「找」出來。比如,香港有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曾任澳門中聯辦主任,其實也是從澳門選舉產生),副主任仇鴻(曾任澳門中聯辦副主任)、黃蘭發、譚鐵牛、楊健平,人事部長杜業棟,香港招商局集團董事長李建紅,中旅集團董事長張學武,中銀香港總裁岳毅,華潤集團董事長傅育等。已升任國務院港澳辦主任的張曉明,應該也是在香港選舉產生的。

而香港的「十八大」代表,則是中聯辦主任彭清華,副主任李剛、郭莉、王志民,以及中聯辦宣傳文體部長郝鐵川。而中央在港國企黨代表則有中銀香港總裁和廣北、招商局國際董事長傅育寧、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中旅董事長張學武。據說還有另外兩名土生土長的香港黨代表,但這兩名「地下黨員」鮮少出席公開活動。

有消息說澳門有八名「十九大」代表,而現在能夠「找」到的,有中聯辦主任鄭曉松(其實是由中央直選機關選出),副主任陳斯喜,秘書長王新東,南光集團董事長傅建國等。尚未能「找到」的,可能就是香港媒體形容的「隱形代表」。解放軍駐澳部隊司令員王文,也是中共「十九大」代表,但應是在解放軍「十九大」代表選舉會議中選舉產生。

而澳門的「十八大」代表則是中聯辦主任白志健、副主任徐澤,人事部長常毓興,南光集團董事長許開程等,還有解放軍駐澳部隊政委許進林少將。

台灣省的「十九大」代表有十名。而在「尋寶遊戲」中,卻能夠「全部找到」,他們是:全國台聯會副會長蘇輝、福建省台聯會長江爾雄、廣東省台聯會副會長許可慰、四川省台聯會長劉琪、上海市台聯會長盧麗安、青海省台聯會長朱台青、海南省台聯會長符之冠、北京市台聯會副會長陳子云、安徽省台聯會副會長林敏、湖南省台聯會辦公室主任管勇(高山族)。

而中共「十八大」的十名台灣省代表,則是陝西省台聯會長王紅兵、福建省台聯副會長葉露昆、四川省台聯會會長劉琪、北京市台聯會長蘇輝、海南省台聯會長吳瓊開、大慶市台聯會會長張雲虎、青島市台聯會長林青、全國台聯副會長兼上海市台聯會長林明月、全國台聯第八屆理事會會長梁國揚。

因此,只有劉琪、蘇輝二人獲得連任。其餘八人大多是因為年齡的原因而卸任其在當地台聯的負責職務。其中蘇輝曾任北京統計局局長(正廳級官員),知名的台籍老共產黨員蔡嘯的女兒。蔡嘯是臺灣台南人,在臺灣尚處日據時期從臺灣漂洋過海來到延安,加入中共並參與抗戰和此後的國共內戰,在「文革」後期曾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

而新當選為中共全國代表大會代表的朱台青、符之冠、江爾雄三人,也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台灣團成員。連任黨代表的蘇輝則是北京團成員,並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當選為中共「十九大」黨代表的台籍人士,是大陸台籍人士中的佼佼者,諸如,許可慰、林敏是醫生,盧麗安和劉琪是大學教授,朱台青是青海省質監局副局長等。

按照往例,台灣省籍人士會有一位進入中共中央委員會,中共十至十一屆是蔡嘯,第十二屆至十五屆是林麗韞。十六屆、十七屆是台灣人林明月,上世紀八十年代與夫婿范增勝從美國回中國大陸定居,但她只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十八屆則是二代台胞、時任大陸全國台聯會長的梁國揚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

以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兩岸開放交流為界,此前的台籍中共全國黨代表,大多是在台灣出生,後來奔赴大陸參加革命,或在海外留學畢業後到大陸參加社會主義建設者,他們中有田富達、蔡嘯、林麗韞等。而日共成員謝雪紅,則是以民主黨派「台盟」的名義參加國家事務工作。林毅夫及其妻子陳雲英,則分別是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

而隨著時光的流逝,近幾屆的中共全國代表大會的台籍代表,就幾乎都是「台二代」甚至是「台三代」,亦即是在大陸出生的台籍人士。除了是籍貫台灣,在台灣地區有親戚之外,已經與台灣沒有直接的關係。

而今次則不同。其中四十九歲的盧麗安,並非在大陸出生的二代台胞,而是在高雄出生成長的台灣人。她畢業於高雄女中和政大英語系後,赴英國攻讀英國文學,並在格拉斯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她在英國念書時,結識在愛丁堡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先生(上海籍貫台胞)。兩人交往後「裸婚」,而回到上海是先生的

心願,也是兩人的共同選擇。盧麗安夫婦一九九七年接受大陸人事部的安排,以「返國定居專家」到復旦大學任教。盧麗安在復旦教學表現優異,連續三學期獲得優秀青年教師、教學成果一等獎、並在二零零零年入選復旦「世紀之星」百名青年骨幹教師培養計畫,現任復旦大學外文學院副院長。在政治領域,她不只在台聯活躍,更從二零零三年開始多次擔任上海市政協委員。也是上海市婦聯的執委,並從二零一三年起出任上海市台聯會長。如今她被選為中共「十九大」代表,不但是中共對台統戰的指標性人物,可能也是中共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試點。

昨日台灣媒體報導在台灣出生的盧麗安當選為中共「十九大」代表後,陸委會於晚間發放聲明聲稱,依《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九條之一規定,「台灣地區人民不得在大陸地區設有戶籍或領用護照,違反者將喪失台灣地區人民身分」,另依《兩岸條例》第三十三條規定,「台灣地區人民不得擔任公告禁止之中國大陸黨務、軍事、行政或具政治性機關(構)、團體職務或為其成員。」陸委會說,這次十名台灣省籍中共「十九大」黨代表中,只有盧麗安是在台灣生長的台灣人,將查證盧麗安是否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

其實這是多餘的。因為盧麗安既然已經在大陸地區定居任教,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就已經在大陸設籍,是大陸居民,不是台灣居民。因而《兩岸關係條例》的相關規定,對她並不適用。因此,陸委會發聲明此舉,如果不是「職限所需」,不得不表個態,就是「多管閒事」了。

「從一滴水見太陽」,從盧麗安的情況看到,不單止是「為愛到上海」,更重要的是,大陸的任職以至生活條件,都已超過台灣,尤其是在與國際學術研究的聯繫交流方面。凡是有心從事專業研究,尤其是希望能做大事的人,都被大陸的環境條件所吸引。就以盧麗安所在上海為例,連台北市長柯文哲也驚呼,上海發展太快了,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條件,都遠超台北市。這正是大陸方面對解決台灣問題懷有自信心的重要原因之一。